一、我省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骅[1](2021)在《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独立学院以来,独立学院发展已历时22年。教育政策是影响独立学院进行行为决策、资源投资和发展成效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体现在了过去20余年里独立学院数量、规模、成就等方面的发展中。2020年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1),并明确了转设路径。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独立学院已迎来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转设。本文以S学院的转设发展为切入点,从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调查和分析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发展转设过程中的职能发挥。云南省独立学院自2000年开始兴起,目前有7所,均为本科办学层次,全日制在校学生将近10万人。但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起,在转设问题上一直持观望态度,在《实施方案》发布前后才纷纷开始启动准备工作,已成功转设4所。文中运用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调研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探寻发展之路。在前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研究和政府职能研究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转设的大背景下,以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研究,以期在云南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支持发展上有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思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等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描述和分析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外一些教育治理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以S学院发展为例进行调查,探讨地方政府职能对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第五部分是结合我省区域特色探寻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从高速度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没有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重视各级各类高校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及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路径选择,切实提高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发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高校主体作用,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王晗[2](2020)在《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公办园资源缺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民办学前教育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入学费用高、投资者对利润过度追逐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服务中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已经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内容。政府能够确立其运作机制与治理方式的基础是正确审视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特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本质是追求社会与公民的公共利益,从而使社会面临的公共问题得到解决。因为学前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许多国家均将其列入至公共服务体系中,但却并不表示必须要由政府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事实上,在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供需双方必须要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多元供给成为了必然选择。通过对民办学前教育进行分析后发现,不仅为市场机制提供了自由选择与竞争的机会,提高了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具有正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特征,极易造成市场失灵的情况,必须要由政府进行干预调控。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与国内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引入国外先进的政府规制理论,将民办学前教育的政府规制作为研究方向,对现行的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从准入制度、质量、价格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借鉴新西兰的教育评估体系以及天津市设立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成功经验提出对策,期望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参考。
赵静怡[3](2020)在《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精准资助是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助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不让学生因为贫穷而失学,让贫困生圆梦大学,让贫困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学费高、贫困学生基数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育人,实现“精准资助”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研究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应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作者长期在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A学院为例,展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基本特征、工作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出A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定机制不完善、组织建设缺乏保障、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是: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由于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大大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针对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本文进一步厘清在资助中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大学生各自的权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是要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即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数据平台;统一认定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精准识贫;其次是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即拓展资助途径、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建立弹性助学贷款制度、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再次是要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最后,要精准监督和考核,有效保障资助成效。
费翔[4](2020)在《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了4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能力、办学资源外,更受到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对公共服务类产品的政策及行为的制约和影响。如何强化政府行为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论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方法对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从政府职能涉及到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和鼓励、评估和监管几个方面对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总结;针对河北省,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横向对比美国、英国、浙江、上海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政府行为关系,分析发现目前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依然存在着政策法规有待完善、政策财政支持相对较低、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行政干预过细四个问题;提出了当前河北省政府在应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时,应当笃定和坚持“掌舵人”的身份,发挥政府“指挥者”的角色,合理配置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之间的相关资源,采取:转变政府角色,提供服务支撑;完善监督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助推分类资助;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政策法规等各项措施,发挥河北省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图4幅;表12个;参60篇。
李璐[5](2019)在《“转型”背景下“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其中,独立学院是民办教育的一大创新举措,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过去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与办学目标难以适应现今社会需求。自2008年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后,我国民办独立学院开始陆续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并将办学目标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在“转设”与“转型”中,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从微观与宏观、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转设”后的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在“转设”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师资断层及经费短缺的挑战,明晰“转设”民办高校“转型”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和着力点。研究认为,“双转”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把握四个内涵:倾斜资金,优化配置;稳定师资,寻求发展;发展师资,制度先行;稳中求进,把握方向。结合对“双转”背景下湖北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与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进行的分析,发现湖北省民办高校在转型期的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数量、质量三方面的问题,湖北省民办高校在“双转”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建设路径应注意提升专兼职教师水平、保持自有师资持存并注重培养存量教师、为教师发展建立组织保障。然后,结合对湖北省五所转设成功的民办高校的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湖北省五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基本的共性特征。据此,政府应完善政策体制,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建设;高校应以转型发展为主要目标,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民办高校教师应重构自我身份,促进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杨惠容[6](2019)在《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问题应被重视。完善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措施,可解决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稳定的问题,帮助辅导员更好胜任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工作。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调研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共8所)辅导员激励机制运行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趋于稳定,呈现年轻化、短期化的发展态势,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一般。全省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重视辅导员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辅导员职业忠诚度;改善辅导员工作条件,其工作满意度得到强化;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职能分工,其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但受到一些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包括薪酬提高缺力度、晋升空间受限、考评缺乏公平性、缺乏培训与进修激励、缺少职业认同感等。为了更好发挥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作用,本文通过借鉴西安培华学院等成功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实施情况的先进经验,结合福建省8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对策:一是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二是搭建辅导员晋升激励的平台;三是建立并实施公平的考评制度;四是完善培训与进修激励机制;五是化解价值认同危机。
秦天悦[7](2019)在《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管理对云南学前教育管理的启示 ——以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正在实施的世行贷款云南学前教育实验示范项目管理和当前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的研究,发现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均衡、组织机构不完善;过程管理不精细;师资力量薄弱;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对学前教育特点认识不够;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通过研究发现,世行贷款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管理与学前教育常规管理其实有共通之处,是重点与一般、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两者应该互相结合、互相借鉴,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优势。世行贷款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是世行在中国实施的第一个学前教育项目,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学前教育管理的一个典范。其项目管理理念、方法、管理过程以及监测评价的整个流程,可以为云南学前教育管理提供借鉴。结合世行贷款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过程,研究者总结得出七个方面的启示: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和准确定位、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实验与创新发展、项目资金规范化的管理、加快项目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探索出幼儿教师培训的新模式、做好项目监测评估、管理过程实施有效。对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提出改革建议:更新学前教育管理理念,从学前教育管理到学前教育治理;优化云南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创建有特色的项目组织管理系统、多方位合作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和教育者素质、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法制化;借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
李平[8](2019)在《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组织,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与母体高校为之提供了优质的品牌、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优势、专业支持、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无形资产密不可分。但随着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原本与母体高校相互依赖的模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出台政策,引导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脱钩”,转设为普通的民办本科院校。然而,“转设”就意味着失去母体高校提供的强力支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因此,独立院校转设之后如何健康发展,如何摆脱对母体高校的依赖惯性,实施转变策略,便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背景介绍。一方面,本文系统梳理了与独立学院转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对转设前独立学院与主要外部组织的关系即独立学院转设前与母体高校、政府以及投资方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独立学院转设前的资源依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三部分,四川省独立院校的转设情况。四川省独立学院长期稳定发展,转设工作已取得一些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即从整体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四川独立院校的转设进程仍然较慢,多所院校仍处于想转而未转的观望状态。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四所转设成功的独立学院的相关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内容详细列于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四川省独立院校转设情况进行了探索。第四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之后的成效。总结访谈并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本研究认为,这些独立学院转设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专业设置更具特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母体高校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五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生源质量有待提升等。第六部分,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转变战略。首先介绍了转设给独立学院带来的资源变化;其次写了独立学院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作出的战略调整;最后介绍了独立学院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揭晓资源依赖,应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良性竞争。最后一部分,总结与展望。独立学院转设之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发展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要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实现资源整合,需要政府、社会和独立学院共同努力。独立学院自诞生以来也不过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转设之后的发展时间更短,所以一切都还是新的,一切都还处于发展之中,有着无限可能。
张丽娜[9](2018)在《辽宁省民办教育(基础教育段)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辽宁省民办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辽宁省14个市的民办教育发展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研,梳理总结了辽宁省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楠[10](2015)在《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良好的员工结构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作效率,而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造就了其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出现种种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本研究是以河南省Y学院为代表的实证性研究,以Y学院窥探我省的民办高职师资结构及建设,是对民办高职师资结构问题的个别化探索,希望可以给我省民办高职师资的建设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梳理已有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双因素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激励和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强教师的满意度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忠诚度,阐明了师资建设、师资结构优化以及对师资投入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教师准入标准未细化、工龄工资的占有比例过低、福利待遇过低、培训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稳定性及满意度过低的主要因素。文章对师资结构的探讨集中在以下三个阶段:问题表征阶段:这部分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利用图表作为辅助,对Y学院教师的专业背景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做了现状描述,同时指出了Y学院师资结构的问题所在。原因分析阶段:借助数据及访谈资料,从教师准入、社会认同度、福利待遇、培训及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考察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德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的职业教育师资建设问题,并指出了建立操作性强的教师准入及提高工龄工资的占有比等举措是我们值得借鉴的。问题解决阶段:这部分在描述现状、分析原因及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政府及学校两个主体出发,将优化民办高职师资结构的解决对策类型化、具体化、可操作化。通过对我省民办高职师资结构的探讨,发现师资结构的专业背景结构、学历及年龄结构的问题凸显,为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需要,采取具体可操作的举措来优化师资结构,如设置操作性强的教师准入标准、类型化区分聘用标准、完善教师工资制度、提高工龄工资的占有比、注重教师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及保健因素,以促使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结构更加的合理和完善。
二、我省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总结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 |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 |
二、地方政府管理 |
三、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阐释 |
第二节 独立学院 |
一、独立学院的涵义 |
二、独立学院的特征 |
三、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
第三节 理论阐述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 |
一、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理论依据 |
二、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发挥变迁 |
第一节 独立学院的发展及现状 |
一、全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情况简介 |
三、S学院调研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
一、国家相关政策情况 |
二、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 |
三、浙江、江苏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经验和启示 |
四、云南省独立学院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公立普通高校的情况对比 |
一、财政资金支持保障 |
二、学校定位不同 |
三、办学层次不同 |
四、管理体制不同 |
第四节 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政府在私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
二、英国国家教育治理职能重心转变的经验与启示 |
第四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情况调查 |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成效 |
一、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 |
二、独立学院发展中规范措施严格 |
三、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一定的土地、税收优惠 |
四、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
第二节 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府管理问题与挑战 |
一、政策引导不明,规范验收、转设启动较晚 |
二、政府配套各类服务滞后,招生就业受歧视 |
三、政策支持不足,办学地位不平等 |
四、管理监督机制不规范,突发、群体事件频发 |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 |
二、应对全球和全国教育竞争的新形势 |
三、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机遇 |
四、智慧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
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考量 |
一、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地方重大战略 |
二、坚持改革创新,注重文化传承 |
三、扩大对外开放,尊重市场规律 |
四、增强治理能力,遵循教育公平 |
五、驾驭人工智能,确保全面发展 |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
一、准确定位,构建政府、独立学院、社会三者新型关系 |
二、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 |
三、完善地方法规,深入推进依法治教 |
四、落实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
五、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
六、加强治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和评估 |
七、科学引导,给予独立学院转设后走内涵发展之路以专业指导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民办学前教育相关概念 |
2.1.1 民办教育 |
2.1.2 学前教育 |
2.2 政府规制的含义 |
2.2.1 政府规制的含义 |
2.2.2 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 |
2.3 政府规制相关理论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利益理论 |
2.3.3 规制经济理论 |
2.3.4 激励性规制理论 |
第3章 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现状分析 |
3.1 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的发展历程 |
3.1.1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调整时期 |
3.1.2 南巡讲话稳步提高时期 |
3.1.3 颁布专门法规逐步规模时期 |
3.1.4 新时代快速发展时期 |
3.2 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
3.2.1 民办学前教育准入制度不完善 |
3.2.2 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质量规制模糊 |
3.2.3 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价格规制不明 |
3.3 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准入制度的制定缺乏经验 |
3.3.2 民办学前教育质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 |
3.3.3 政府职能在安全监管方面的缺位及错位 |
第4章 国内外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的发展及启示 |
4.1 新西兰建立教育评估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
4.2 天津市设立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的探索与启示 |
第5章 解决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的对策 |
5.1 健全民办学前教育准入与淘汰规制 |
5.2 改进民办学前教育价格的政府规制方式 |
5.2.1 开展民办学前教育的成本审核 |
5.2.2 完善民办学前教育价格听证制度 |
5.3 针对不同的民办学前教育实施分级制度 |
5.4 加强政府部门对民办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控 |
5.4.1 加速民办学前教育的政府规制改革 |
5.4.2 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评估 |
5.4.3 努力加强民办学前教育行业协会建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资助政策和模式的变化 |
1.1.2 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
1.1.3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性质和生源特点对资助精准化的影响 |
1.1.4 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精准化面临其他困难和局限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既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职院校 |
2.1.2 贫困生 |
2.1.3 资助精准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财政资助 |
2.2.4 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 |
第3章 A学院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存在的问题 |
3.1 A学院贫困生资助概况 |
3.1.1 民办高职A学院概况 |
3.1.2 A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 |
3.2 A学院贫困生资助现状 |
3.2.1 调查样本介绍 |
3.2.2 调研内容 |
3.3 A学院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存在的问题 |
3.3.1 认定机制不完善 |
3.3.2 组织建设缺乏保障 |
3.3.3 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 |
3.3.4 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 |
3.3.5 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 |
3.3.6 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 |
3.3.7 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 |
第4章 影响A学院资助精准化的原因分析 |
4.1 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 |
4.1.1 认定主体责任不明确 |
4.1.2 贫困认定名额分配方式不合理 |
4.1.3 贫困认定存在隐形漏洞,难以精准识贫 |
4.2 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 |
4.2.1 资助金来源单一,高校自身助学不足 |
4.2.2 助学金分配方式不科学 |
4.2.3 助学贷款制度尚不完善 |
4.2.4 勤工助学有待充实并优化 |
4.2.5 贫困生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 |
4.3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
4.3.1 流于形式,深入不足 |
4.3.2 配置不足,缺乏保障 |
4.4 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 |
4.4.1 横向分量轻,考核方式简单 |
4.4.2 纵向主导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
第5章 对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精准化的建议 |
5.1 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 |
5.1.1 政府主导,搭建大数据平台 |
5.1.2 统一标准,定性与定量结合 |
5.2 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 |
5.2.1 构建国家与社会协同资助机制 |
5.2.2 建立弹性贷款助学制度 |
5.2.3 增加勤工助学力度和宽度 |
5.2.4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 |
5.3 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 |
5.3.1 立足目标,强化精准资助理念 |
5.3.2 系统规划,构建精准资助体系 |
5.3.3 持续改进,完善精准资助全过程 |
5.4 精准监督和考核,资助有效化 |
5.4.1 精准监督,资助动态化 |
5.4.2 精准考核,资助有效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A学院资助管理问卷调查 |
(4)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关系与基础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等教育 |
2.1.2 民办高校 |
2.1.3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2.2 研究对象关系阐述 |
2.2.1 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的关系 |
2.2.2 政府行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 |
2.2.3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具体内容 |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的政府行为 |
2.3.1 理念转换引导政府行为转变 |
2.3.2 机制调整引导政府权限下放 |
第3章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政府行为分析 |
3.1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
3.1.1 萌芽期(1978~1986) |
3.1.2 快速发展期(1987~2001) |
3.1.3 依法发展时期(2002~今) |
3.2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3.2.1 学校规模 |
3.2.2 经费状况 |
3.2.3 师资队伍 |
3.2.4 办学条件 |
3.3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3.3.1 政策的变迁 |
3.3.2 扶持和资助 |
3.3.3 引导和鼓励 |
3.3.4 评估和监管 |
第4章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对比分析 |
4.1 国内外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借鉴分析 |
4.1.1 美国 |
4.1.2 英国 |
4.1.3 浙江 |
4.1.4 上海 |
4.2 对比之下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4.2.1 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
4.2.2 政府财政支持相对较低 |
4.2.3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4.2.4 政府行政干预过细 |
4.3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成因 |
4.3.1 观念误区 |
4.3.2 管理思路尚未完全转变 |
4.3.3 政府管理架构还有待完善 |
4.3.4 政府与民办高校举办者利益诉求不统一 |
第5章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建议 |
5.1 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
5.1.1 注重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
5.1.2 激发民办高校活力 |
5.1.3 设立多元、系统的扶持政策 |
5.2 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5.2.1 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政策法规 |
5.2.2 加大财政投入,助推分类资助 |
5.2.3 完善监督机制,落实优惠政策 |
5.2.4 转变政府角色,提供服务支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河北省政府部门部分资料统计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转型”背景下“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独立学院转设 |
1.3.2 民办高校转型 |
1.3.3 师资队伍建设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双转”民办高校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逻辑 |
2.1 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
2.1.1 师资队伍结构面临“断层” |
2.1.2 师资队伍建设经费面临“挤出效应” |
2.2 “转设”民办高校“转型”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2.2.1 注重自有师资的数量持存 |
2.2.2 亟待“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
2.3 “双转”背景下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与内涵 |
2.3.1 倾斜资金,优化配置 |
2.3.2 稳定师资,寻求发展 |
2.3.3 发展师资,制度先行 |
2.3.4 稳中求进,把握方向 |
第3章 “双转”背景下湖北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环境分析 |
3.1 湖北省独立学院转设的进程与转型发展政策环境 |
3.1.1 湖北省独立学院转设进程 |
3.1.2 湖北省独立学院“双转”政策环境 |
3.2 湖北省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状况与转型发展的矛盾 |
3.2.1 湖北省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
3.2.2 湖北省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湖北省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
第4章 湖北省五所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4.1 五所转设学校转设与转型发展概况 |
4.2 五所转设学校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与分析 |
4.3 五所转设学校师资队伍的问题比较分析 |
第5章 “双转”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
5.1 政府层面:完善政策体制,突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
5.1.1 实行政策优惠,激励转设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1.2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双师型”教师建设平台 |
5.1.3 打造国内外高校交流平台,建立转设高校合作交流机制 |
5.2 学校层面:以转型发展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
5.2.1 以地方产业为依托,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师资力度 |
5.2.2 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5.2.3 以专业群为核心,实现师资队伍的高效利用 |
5.3 教师层面:重构自我身份,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
5.3.1 自我重新定位,增强应用性教育教学意识 |
5.3.2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
(6)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 |
二、激励机制 |
三、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期望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强化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现状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调查的范围 |
二、问卷调查的开展 |
三、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四、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二节 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现状 |
一、优化人员结构 |
二、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
三、规范职能分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
一、薪酬提高缺力度 |
二、晋升空间受限 |
三、考评缺乏公平性 |
四、缺乏培训进修激励 |
五、缺少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经费投入不足 |
二、职称晋级、职务晋升落地不稳 |
三、绩效评价偏主观 |
四、忽略辅导员专家化建设 |
五、岗位职责与任务同工作价值不对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 |
一、西安培华学院——注重科学考核与专业培养 |
二、浙江树人大学——辅导员的精神奖励得到重视 |
三、银川能源学院——强化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 |
第二节 国内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 |
一、科学设置“一岗多责”津贴 |
二、合理提供通讯经费补助 |
三、带班绩效津贴真正落地 |
四、改善工作环境 |
第二节 搭建辅导员晋升激励的平台 |
一、建章立制 |
二、注重特殊贡献重点提拔 |
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
第三节 践行公平的考评制度 |
一、民主监督 |
二、公正评优 |
三、正确引导 |
四、既奖也罚 |
第四节 完善培训与进修激励机制 |
一、强化进修培训 |
二、丰富培训进修内容 |
三、积极借助社会组织扶持 |
第五节 强化社会对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的认同感 |
一、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制 |
二、强化社会认同感 |
三、开设论坛宣传价值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管理对云南学前教育管理的启示 ——以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一、研究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前教育管理理论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节 管理和项目管理 |
一、管理 |
二、项目管理 |
三、教育项目管理 |
四、学前教育管理 |
第三章 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概述 |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管理现状 |
一、项目单位管理的组织形式 |
二、世界银行对教育项目的管理流程 |
三、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管理的数字化 |
第二节 世界银行贷款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概述 |
一、项目实施背景 |
二、项目内容简介 |
三、项目实施目标 |
四、项目运行管理 |
五、项目组织结构 |
六、项目计划实施 |
七、项目问题的解决 |
第四章 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现状 |
一、云南省学前教育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
二、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理过程中的问题 |
四、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对学前教育特点认识不够 |
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 |
三、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世界银行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的启示 |
第一节 项目与云南学前教育管理 |
第二节 项目对云南学前教育管理的启示 |
一、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和准确定位 |
二、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实验与创新发展 |
三、项目资金规范化的管理 |
四、项目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
五、探索出幼儿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
六、做好项目监测评估 |
七、管理过程实施有效 |
第六章 完善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从学前教育管理到学前教育治理 |
第二节 优化云南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
二、因地制宜创建有特色的项目组织管理系统 |
三、多方合作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和教育者的素质 |
四、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
五、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法制化 |
第三节 借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 |
一、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 |
二、学前教育资源信息化 |
三、学前教育技术信息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云南省学前教育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
致谢 |
(8)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独立学院转设前的资源依赖 |
2.1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 |
2.1.1 探索期 |
2.1.2 发展期 |
2.1.3 规范期 |
2.1.4 过渡期 |
2.1.5 后过渡期 |
2.2 独立学院转设前与主要外部组织的关系 |
2.2.1 独立学院与政府的关系 |
2.2.2 独立学院与投资方的关系 |
2.2.3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
3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现状及调查 |
3.1 独立学院转设的相关政策 |
3.2 独立学院转设情况 |
3.3 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调查 |
4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 |
4.1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
4.2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
4.3 专业设置更具特色 |
4.4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
4.5 独立的教师队伍逐步建立 |
4.6 独立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
5 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存在的问题 |
5.1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5.2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
5.3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
5.4 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
6 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探讨转设后的发展 |
6.1 独立学院外部资源的变化 |
6.1.1 独立学院转设前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
6.1.2 转设给独立学院带来的变化 |
6.2 独立学院的转变战略 |
6.2.1 加强品牌建设 |
6.2.2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
6.2.3 优化管理体系 |
6.2.4 发展特色专业 |
6.2.5 整合内部资源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概念分析 |
(二)理论阐释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样本介绍 |
第二章 民办高职师资结构的问题表征-基于Y学院的实证研究 |
一、河南省民办高职发展概况 |
(一)河南省民办高职的发展历程 |
(二)河南省民办高职的发展现状 |
(三)河南省民办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
二、Y学院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基于《标准》比照 |
(一)师生比分析 |
(二)应用型教师与非应用型教师比例 |
(三)年龄结构分析 |
(四)职称结构分析 |
(五)学历结构分析 |
(六)专兼职教师比例分析 |
(七)专业背景一致性问题 |
三、Y学院师资结构问题表征 |
第三章 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民办高职教师准入机制未细化 |
(一)教师准入机制的实施现状 |
(二)教师准入标准未细化的原因 |
二、民办高职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低 |
(一)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的表现 |
(二)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的原因 |
三、民办高职教师福利待遇低 |
(一)教师福利待遇低的表现 |
(二)教师福利待遇低的原因 |
四、民办高职师资培训机制不完善 |
(一)培训机制的现状 |
(二)培训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
五、民办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
(一)评价体系的现状 |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原因 |
第四章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
(一)操作性强的教师准入机制 |
(二)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
(三)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 |
(四)合理的评价与激励 |
二、澳大利亚:依托TAFE的职教师资建设 |
(一)学历与实践并重的选聘标准 |
(二)能力和市场需求为主的培训机制 |
(三)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
(四)充足的经费保障 |
三、日本:注重忠诚度的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
(一)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 |
(二)制度化的教师进修 |
(三)注重提高工龄工资占有比 |
(四)完善的法律保障 |
四、国外经验 |
第五章 优化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结构的路径探讨 |
一、政府责任视角 |
(一)加强职教师资的宏观调控 |
(二)健全职教师资的政府扶持制度 |
(三)健全职教师资建设的中介平台 |
(四)建立职教师资的权益保障体系 |
二、民办高职院校视角 |
(一)类型化区分教师准入标准 |
(二)设置学校内部差异化的教师保障 |
(三)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师成长氛围 |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我省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杨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吉林省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研究[D]. 王晗.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D]. 赵静怡.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D]. 费翔.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转型”背景下“转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李璐.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6]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D]. 杨惠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管理对云南学前教育管理的启示 ——以云南学前教育发展实验示范项目为例[D]. 秦天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四川省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成效与问题研究[D]. 李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辽宁省民办教育(基础教育段)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张丽娜. 基础教育论坛, 2018(20)
- [10]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D]. 李楠. 河南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