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结标本理论临床应用实例

根结标本理论临床应用实例

一、根结标本理论临床运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吴旭丽,逯俭[1](2021)在《逯俭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项痹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微针强通法是逯俭老师以中医思维为基础,将针灸经络理论、特定穴理论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而建立的理论体系,临床应用疗效显着。该文介绍逯俭老师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项痹的临床经验,其在临证时注重辨经,通过针刺受邪经脉的首尾穴,以振奋经脉经气,取穴时讲究君臣佐使,强调针刺手法要精准得当,以达到针入痛止的功效。

陈敏,肖璐[2](2020)在《以经典针灸学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举隅》文中研究表明经典针灸学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临床分科等因素,针灸与临床"方脉"各科的联系已逐渐疏远。通过3个医案的辨证治疗过程展示以经典针灸学理论指导经方临床运用的可行性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说明若能恰当而准确运用针灸经典理论于经方的辨证施治过程,则能明显提高辨证的准确度和治疗效果,也藉此证明针灸和经方之间理论的共通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希望为学科理论融合及各专科之特色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运用提供参考。

彭川[3](2020)在《基于标本根结理论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标本根结理论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接诊的2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加用标本根结理论下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血管搏动指数。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 50%(111/12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1. 67%(9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显着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标本根结理论下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敖与天,崔莹雪,孙敬青[4](2020)在《基于开阖枢理论谈夏寿人应用根结穴经验》文中提出根结理论首见于《内经》,是经络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后世医家虽各有其理解及发展,但至今未被重视。本文旨在根据开阖枢理论浅谈夏寿人教授对根结理论治疗疾病的理解与应用,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袁莉蓉[5](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赵娟,刘密,魏星,罗明[6](2020)在《从“根结”“标本”理论探析缪刺法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析《内经》中缪刺法的选穴治病方法,结合"根结""标本"理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缪刺法选穴多在四肢末端,同"根结""标本"理论相通,临床可深入挖掘其相关性,探索缪刺法适应病症的最精简有效的选穴组方。

赵丹,方思瞳,王仕林,赵广然,于天洋,李禹明,孙远征[7](2019)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痛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郭海媚,陈波,陈泽林,郭义[8](2019)在《浅析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究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中的应用,通过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历史源流考证,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发现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末端穴位的重要性、扩展了按经取穴的范畴,是针刺临床上远近配穴法、特定穴临床运用规律的理论基础;气街四海理论奠定了按部取穴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体内脏与胸、腹部之间内外、前后相应的规律,为临床俞募配穴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作为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孔令超[9](2018)在《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症的住院患者总数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根据经络标本理论指导针刺治疗,以常规针刺治疗加脾经本穴三阴交和标穴脾俞,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程度、发作频数及持续时间三项积分及总积分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眩晕程度、眩晕频数、眩晕持续时间三项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眩晕症状总积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3.两组病人治疗前眩晕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眩晕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眩晕症状总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眩晕各症状积分及眩晕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能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发作程度,减少其眩晕发作频数及持续时间。2.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疗效确切,但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张敏[10](2018)在《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治疗肝胆火盛型耳鸣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根据标本根结理论治疗肝胆火盛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运用标本根结理论进行选穴,评估其有效性,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为进一步提高耳鸣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支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针刺治疗,选取足窍阴、听会、听宫、中封、肝俞、大敦、玉堂、肾俞,而对照组则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4周后对患者的耳鸣症状评分、听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耳鸣评分、听力情况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耳鸣评分、听力情况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两组耳鸣评分、听力情况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耳鸣与常规针刺治疗耳鸣均有疗效。2.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耳鸣评分、听力情况,得出结论: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耳鸣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本研究在充分运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标本根结理论选取足窍阴、听会、听宫、中封、肝俞、大敦、玉堂这些穴位,起到了沟通上下、联结前后的作用,加肾俞穴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抑制肝的疏泄太过,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二、根结标本理论临床运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结标本理论临床运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逯俭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项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痹的病因病机
2 辨经准确,取穴合理,手法精准
    2.1 辨经准确
    2.2 取穴合理
    2.3 手法精准
3 验案举隅
4 小结

(2)以经典针灸学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以子午流注理论指导特定时间咳嗽的治疗
2以经脉循行和根结标本理论指导感冒后异常流泪的治疗
3以经典腧穴理论指导脐痛治疗
小结

(3)基于标本根结理论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试验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评价
        1.6.2 TCD检查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比较
3 讨论

(4)基于开阖枢理论谈夏寿人应用根结穴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根结理论
    1.1 理论浅析
    1.2 历史发展
    1.3 近现代研究
    1.4 夏老见解
2 基于开阖枢理论谈根结
    2.1 开阖枢理论浅析
    2.2 夏老对开阖枢理论的认识
    2.3 夏老对根结穴的应用
3 医案举隅
4 讨论

(5)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6)从“根结”“标本”理论探析缪刺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缪刺法的选穴治病方法
2“根结”“标本”理论
3 缪刺法与“根结”“标本”理论的相关性
4 缪刺法结合“根结”“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7)循经远取动法治疗痛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经远取动法及治痛证经验
    1.1 循经远取动法的针刺操作特点
    1.2 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
    1.3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痛证的经验
2 循经远取动法的理论依据——标本根结
    2.1 “标本”理论
    2.2 “根结”理论
    2.3 标本根结实践意义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和针灸机制研究
    3.2 传统中医对痛证及治痛的认识
    3.3 循经远取动法理论

(8)浅析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穴中的应用
    1.1 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远端穴位的重要性
    1.2 标本根结扩展了按经取穴的范畴
    1.3 标本根结理论是特定穴应用的理论基础
    1.4 标本根结为远近配穴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穴中的应用
    2.1 气街四海理论强调了头、胸、腹部穴位的重要意义
    2.2 气街四海奠定了按部取穴的理论依据
    2.3 气街四海为俞募配穴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小结

(9)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治疗眩晕病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1.1.1 眩晕的定义
        1.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眩晕的治疗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症的认识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化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
        2.2.3 治疗组
        2.2.4 意外情况处理
        2.3 疗效观察
        2.3.1 基线观察
        2.3.2 观察指标
        2.3.3 疗效判断
        2.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3 不良事件观察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诊断标准及量表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2 两组眩晕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4 痰湿中阻型眩晕症的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5 经络标本理论
    6 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穴位分析
    7 经络标本理论指导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现代机理探讨
    8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10)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治疗肝胆火盛型耳鸣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根结标本理论临床运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逯俭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项痹经验[J]. 吴旭丽,逯俭.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3)
  • [2]以经典针灸学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举隅[J]. 陈敏,肖璐. 中国针灸, 2020(11)
  • [3]基于标本根结理论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J]. 彭川.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5)
  • [4]基于开阖枢理论谈夏寿人应用根结穴经验[J]. 敖与天,崔莹雪,孙敬青.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5]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从“根结”“标本”理论探析缪刺法及其临床应用[J]. 赵娟,刘密,魏星,罗明.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3)
  • [7]循经远取动法治疗痛证[J]. 赵丹,方思瞳,王仕林,赵广然,于天洋,李禹明,孙远征. 中医学报, 2019(11)
  • [8]浅析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中的应用[J]. 郭海媚,陈波,陈泽林,郭义. 陕西中医, 2019(08)
  • [9]基于经络标本理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临床观察[D]. 孔令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根据标本根结理论选穴治疗肝胆火盛型耳鸣的临床观察[D]. 张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根结标本理论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