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翻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天然气,储罐,数值,刚体,割草机,乘员。
翻滚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步勇成,王娜,赵晓丹[1](2019)在《大型LNG储罐翻滚两分层和叁分层模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LNG分层引起的翻滚现象进行研究,建立二维模型,利用CFD软件对16×10~4m~3储罐中LNG的翻滚过程进行模拟。上、中、下分层密度分别为425 kg/m~3、424 kg/m~3、423 kg/m~3时,分析叁分层各层密度及分界面速度的变化,对比两分层与叁分层分界面速度随时间变化。两分层高度分别为l m、2 m、3 m时,分析不同分层高度分界面速度随时间变化及临界密度差的变化。上、中、下分层密度分别为425 kg/m~3、424 kg/m~3、423 kg/m~3时,各层LNG密度经过剧烈变化,600 s后,混合基本结束,新的分层形成,储罐内液体重回稳定状态,相邻层液体的密度差缩小,上中层的密度差约0. 6 kg/m~3,中下层密度差约为0. 5 kg/m~3,总体呈现上轻下重的结构。在相同的储罐条件下,密度差相同的叁分层上分界面速度、下分界面速度均大于两分层分界面速度,叁分层翻滚程度比两分层剧烈,翻滚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两分层模型,分层高度分别为l m、2 m、3 m时,密度差及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层高度越大,翻滚开始时间越晚,翻滚持续时间越长。对两分层模型,不同分层高度下,随着层间密度差的增大,翻滚持续时间先减小,然后在层间密度差达到临界密度差后,趋于不变。两分层高度分别为l m、2 m、3 m时,临界密度差分别为3 kg/m~3、4 kg/m~3、5 kg/m~3。临界密度差随分层高度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04期)
梁永彬[2](2018)在《基于MADYMO多刚体模型的微型汽车翻滚性能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SUV、MPV保有量增长较快,微型汽车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引起国内高度重视,公安部已将微车列入今后十年重点防控车型,将通过制定强制标准引导微车安全技术升级。2014年,中机中心在提交工信部的《关于面包车安全性法规梳理及提高其安全性的几点建议》中提出微车安全标准研究与立项。为应对翻滚相关标准出台,做好翻滚研究技术储备,对提升车企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微车为研究对象,对翻滚碰撞涉及的试验方法、仿真、翻滚性能和优化算法进行探索。本课题主要开展以下几部分研究内容:(1)车辆翻滚试验方法探索:针对国内翻滚动态法规的缺乏,建立微车翻滚试验能力,以应对相关法规的实施。结合目前国内翻滚试验能力,对平台翻滚、螺旋翻滚、侧翻、顶压等进行目标车型摸底试验,最终确定本文研究采用平台翻滚试验方法。基于FMVSS 208法规,提出平台翻滚试验程序的改进方案,完善试验前整车配重,增加车身变形侵入量与关键结构运动参数测试内容。(2)微型汽车翻滚碰撞仿真分析研究:针对有限元仿真计算耗时长的缺点,以某微车为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精细化多刚体模型。将车身分为悬架系统、可变形上车身及刚性下车身,并提供各部分详细的建模方法,基于有限元仿真模型、悬架试验及轮胎冲击试验确定模型参数。利用顶压试验对上车身精细化模型进行校准,通过翻滚试验结果验证该MADYMO模型的精度。(3)翻滚性能影响规律与因素研究:根据试验与仿真结果,选取车辆质心最大翻转角、线速度最大值、角加速度最大值和翻滚圈数四种响应参数来反映车辆的翻滚性能。通过有限元与精细化多刚体联合仿真,进行单因素研究车身参数:质心高度、车身高度、车辆轮距及试验初始条件:平台角度、起翻初始速度、挡板高度、离地高度对翻滚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翻滚试验出现翻滚滑行现象,研究表明:摩擦力因素是影响是翻滚过程出现滑行的主要因素。(4)车辆翻滚耐撞性优化:针对翻滚试验中车辆顶部和侧围侵入量过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顶部结构变形量、应力云图、力传递路径、比吸能确定A柱与前挡横梁为关键结构。通过拉丁抽样设计并改变有限元关键结构材料与厚度,提取M-θ关系曲线,赋予到精细化多刚体模型进行计算。提出目标车型顶部结构翻滚耐撞性优化方案,选取较优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计算,仿真优化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周媛,叶烨,王新彦,周宏根,王筱蓉[3](2018)在《零转弯半径割草机连续翻滚特性参数化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零转弯半径割草机在斜坡上作业时可能会发生连续翻滚造成驾驶员伤亡的情况,基于ISO21299标准,建立了ZTR割草机失稳后容身空间是否暴露的参数化预测模型,并用Mat Lab软件实现了预测模型的参数化编程,实现了系列割草机在容身空间不被侵入情况下翻滚保护装置的最大变形量的预测。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及ZTR割草机失稳后ROPS的实际变形量,进行了翻滚试验,结果表明:ZTR割草机失稳后ROPS的最大变形仅为0.132mm,该ROPS材料屈服强度较高,有待进一步优化。该预测模型为系列ZTR割草机安全设计及ROPS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党文义,王全国,李兆慈,张国飞[4](2017)在《LNG翻滚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液膜与气相空间处于热力平衡的理论,分析了储罐中LNG分层后的热量和质量交换过程,以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为基础建立了LNG翻滚预测的集总参数模型。利用建立的翻滚预测模型对文献翻滚算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计算得到LNG的密度、温度、组分等变化规律,预测发生翻滚的计算时间为30.45 h,与实际31 h比较接近且稍有提前,说明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储罐翻滚时间预测。(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胡远志,何恩泽,刘西,廖高健[5](2017)在《基于SAE J2114翻滚试验的THUMS人体模型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台车翻滚试验中驾驶员侧人体动态响应,再现无约束状态下人体头部、颈部真实损伤情况。基于THUMS人体模型进行人体损伤模拟,运用LS-DYNA有限元仿真方法,在Ford Explorer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整车翻滚模型,将仿真结果与碰撞测试数据库中SAE J2114某台车翻滚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1.1 s内,驾驶员颅骨和颈椎骨折风险较小,但是颅脑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该模型能反映实际翻滚事故中的乘员损伤趋势和车辆碰撞特性。而且利用THUMS人体模型能模拟乘员的运动响应,可直观地描述人体的受伤部位,但是HybridⅢ50%男性假人颈部不能如实反映人体在翻滚中动态响应。(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国飞[6](2017)在《LNG翻滚预测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NG储存过程中翻滚会导致储罐内大量LNG迅速蒸发而引起储罐超压,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本文通过建立LNG翻滚预测模型和Fluent软件数值模拟这两种方法分析了LNG翻滚过程中各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LNG分层导致翻滚的机理,对目前使用的各类翻滚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基于上层液体的表面存在一层液膜与气相空间处于热力平衡的理论,建立了LNG翻滚预测的集总参数模型。根据接收站常用的1.6×10~5m~3的全容式储罐的结构特点,计算得到储罐顶部、侧壁和底部的漏热量分别为7.69W·m~(-2),7.84W·m~(-2)和15.42W·m~(-2)。利用建立的翻滚预测模型和使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LNG翻滚预测软件,对意大利La Spezia的翻滚事故进行计算分析。软件预测的翻滚时间为30.65h,比实际记载的31h的翻滚时间稍有提前,能够达到预测并防止翻滚的目的。同时,计算得到储罐内上下层LNG密度与温度变化曲线。建立了LNG分层翻滚计算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储罐内LNG分层翻滚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密度、温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表明:翻滚过程中,在上层液体中心射流和卷携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分界面不断下降,上层流体流动不断增强而下层流体流动逐渐减弱,一定时间点发生翻滚,则上、下层液体的温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宋旦鹏,杜书成,李兆慈,孙恒[7](2014)在《大型LNG储罐翻滚现象的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LNG储罐储存过程中,充注分层是导致"翻滚"的直接原因。以意大利LNG储罐"翻滚"事故为例,以已有模型为基础,认为上、下层间存在中间过渡层。应用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关联式,提出一种计算通过分界面的热量、质量的方法,通过编程计算得到上/下层密度、温度及组分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邻层密度接近时,还存在一定的温度差,此时发生翻滚。(本文来源于《华电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段敏,于倩,梁韫,梁家源,王崇龙[8](2013)在《基于某轿车翻滚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轿车为例对车辆翻滚碰撞仿真研究中整车及平台车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进行叙述,重点介绍了整车的车身、动力总成、轮胎及悬架等各主要部位的建模方法及各零部件之间的联接方式,对建立好的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整车质量、质心位置、外廓尺寸等进行检查,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按照法规的要求建立车辆翻滚碰撞中平台车有限元模型,最后将建立好的整车模型与平台车模型进行组装,并定义初始条件,为进一步仿真计算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曹弋,裴玉龙,付川云[9](2013)在《事故车辆叁维翻滚运动的轨迹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再现汽车叁维碰撞事故,构建了车辆叁维坐标系,根据碰撞冲力矩与反向重力矩的关系,推导了车辆纵向倾覆与横向翻滚的临界条件.利用运动学理论及动能转化关系,构建了地面反力作用下的车辆翻滚轨迹模型.以实际事故为案例,利用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事故再现分析系统与PC-Crash软件进行再现分析,并与事故现场车辆残留痕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再现得到的车辆静止位置及姿态与事故现场一致,再现轨迹除小客车左前轮曲率略小于实际残留痕迹外,其余轨迹与现场痕迹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曲顺利,刘玉平,姚云,胡其会,李政龙[10](2013)在《LNG储罐内翻滚模型及翻滚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NG的翻滚现象是LNG安全储存的重大隐患。目前对LNG储罐内翻滚发生的机理及过程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建立了LNG储罐内翻滚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密度差为0.5 kg/m3的5 000 m3储罐进行了数值模拟,清楚演示了储罐内发生翻滚的过程。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储罐内不同分层间由于密度差的存在,分层间的LNG会发生剧烈混合现象,即翻滚。通过模拟计算和分析,可以为储罐设计和实际生产操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8期)
翻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国内SUV、MPV保有量增长较快,微型汽车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引起国内高度重视,公安部已将微车列入今后十年重点防控车型,将通过制定强制标准引导微车安全技术升级。2014年,中机中心在提交工信部的《关于面包车安全性法规梳理及提高其安全性的几点建议》中提出微车安全标准研究与立项。为应对翻滚相关标准出台,做好翻滚研究技术储备,对提升车企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微车为研究对象,对翻滚碰撞涉及的试验方法、仿真、翻滚性能和优化算法进行探索。本课题主要开展以下几部分研究内容:(1)车辆翻滚试验方法探索:针对国内翻滚动态法规的缺乏,建立微车翻滚试验能力,以应对相关法规的实施。结合目前国内翻滚试验能力,对平台翻滚、螺旋翻滚、侧翻、顶压等进行目标车型摸底试验,最终确定本文研究采用平台翻滚试验方法。基于FMVSS 208法规,提出平台翻滚试验程序的改进方案,完善试验前整车配重,增加车身变形侵入量与关键结构运动参数测试内容。(2)微型汽车翻滚碰撞仿真分析研究:针对有限元仿真计算耗时长的缺点,以某微车为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精细化多刚体模型。将车身分为悬架系统、可变形上车身及刚性下车身,并提供各部分详细的建模方法,基于有限元仿真模型、悬架试验及轮胎冲击试验确定模型参数。利用顶压试验对上车身精细化模型进行校准,通过翻滚试验结果验证该MADYMO模型的精度。(3)翻滚性能影响规律与因素研究:根据试验与仿真结果,选取车辆质心最大翻转角、线速度最大值、角加速度最大值和翻滚圈数四种响应参数来反映车辆的翻滚性能。通过有限元与精细化多刚体联合仿真,进行单因素研究车身参数:质心高度、车身高度、车辆轮距及试验初始条件:平台角度、起翻初始速度、挡板高度、离地高度对翻滚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翻滚试验出现翻滚滑行现象,研究表明:摩擦力因素是影响是翻滚过程出现滑行的主要因素。(4)车辆翻滚耐撞性优化:针对翻滚试验中车辆顶部和侧围侵入量过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顶部结构变形量、应力云图、力传递路径、比吸能确定A柱与前挡横梁为关键结构。通过拉丁抽样设计并改变有限元关键结构材料与厚度,提取M-θ关系曲线,赋予到精细化多刚体模型进行计算。提出目标车型顶部结构翻滚耐撞性优化方案,选取较优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计算,仿真优化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滚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步勇成,王娜,赵晓丹.大型LNG储罐翻滚两分层和叁分层模型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9
[2].梁永彬.基于MADYMO多刚体模型的微型汽车翻滚性能研究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8
[3].周媛,叶烨,王新彦,周宏根,王筱蓉.零转弯半径割草机连续翻滚特性参数化预测模型[J].农机化研究.2018
[4].党文义,王全国,李兆慈,张国飞.LNG翻滚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5].胡远志,何恩泽,刘西,廖高健.基于SAEJ2114翻滚试验的THUMS人体模型损伤研究[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7
[6].张国飞.LNG翻滚预测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7].宋旦鹏,杜书成,李兆慈,孙恒.大型LNG储罐翻滚现象的预测模型研究[J].华电技术.2014
[8].段敏,于倩,梁韫,梁家源,王崇龙.基于某轿车翻滚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曹弋,裴玉龙,付川云.事故车辆叁维翻滚运动的轨迹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
[10].曲顺利,刘玉平,姚云,胡其会,李政龙.LNG储罐内翻滚模型及翻滚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