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呼韩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单于,匈奴,昭君,民族,民族政策,奴隶主,古代史。
呼韩邪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娜[1](2015)在《古代叙事文学中呼韩邪单于形象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呼韩邪单于,名稽侯珊。竟宁元年(前33),呼韩邪单于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使汉匈两族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随着“昭君出塞”故事的传咏,呼韩邪单于进入文学视野。但学界更多关注昭君故事的演变、主题及昭君的形象演变,对呼韩邪单于形象没有专门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历代叙事文学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探究其形象演变的轨迹及文化内涵。本文共分五部分,包括绪论和四章。绪论叙述选题的理由、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一章:“唐以前文献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史书典籍中,还原呼韩邪单于的历史原型。通过对先唐叙事文学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唐以前呼韩邪单于是一个正面形象,但只起工具性作用。第二章:“唐代叙事文学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着重分析《王昭君变文》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并通过与同期变文中的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形象对比,分析变文中呼韩邪单于形象的独特价值。第叁章:“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中的呼韩邪单于形象。”通过对比分析和列表格的方法,梳理了元至清关于呼韩邪单于的形象刻画,分析得出此期其形象丑化的脉络,并与同期作品中的其他少数民族首领形象对比,得出结论:呼韩邪单于的丑化具有典型性。第四章:“呼韩邪单于形象演变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叙事传统,分析呼韩邪单于所体现的华夷观念、爱国思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庆宪[2](2010)在《降汉以后的呼韩邪单于不是西汉的“外臣”而是西汉中央王朝的臣》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一文所归纳的汉代"外臣"的"基本特点"及其匈奴呼韩邪单于"当然也不是汉王朝分封的诸侯或诸侯王"的论断,与历史事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当时的匈奴呼韩邪政权不能适用。当时,西汉皇帝是君,匈奴呼韩邪单于是臣,西汉中央王朝与匈奴呼韩邪政权之间的关系是西汉中央政府与匈奴地方政权性质的关系。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所谓的"外交"方面,分析论证了降汉以后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不是西汉的"外臣",而是西汉中央王朝的臣。(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李传红[3](2008)在《略论呼韩邪单于附汉的原因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呼韩邪的附汉,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汉匈两族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期的汉匈战争严重损害匈奴民族的单一性畜牧业经济。随着匈奴畜牧业生产日趋萎缩,继而激化了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的矛盾,最终出现了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的内乱与分裂,继而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的结果。呼韩邪的附汉同时与西汉政府的分化离间政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呼韩邪的附汉改变了汉匈一百多年来的紧张关系,促进了汉文化和匈奴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34期)
成史章[4](2002)在《呼韩邪单于时期匈奴内外政策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匈奴经过 2 0多年的激烈战乱 ,至公元前 3 6年郅支单于死后 ,呼韩邪单于之所以“且喜且惧”、上书汉廷、“愿入朝见”、欲更亲汉 ,并不是因为惧怕汉军攻击 ,其更主要的原因来自当时匈奴社会内部 ,是由当时匈奴社会各种矛盾制约而出现 ,并因呼韩邪自身条件决定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2年06期)
赵志坚[5](1996)在《试论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一文中研究指出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扭转了汉初以来匈汉间150余年(前209一前51)的敌对局面,奠定了此后双方60余年真正友好关系的基础。这次和亲与以往的和亲有本质的不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试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和亲”的成功元帝竟宁元年(前(本文来源于《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1996年03期)
王文光[6](1991)在《呼韩邪归附汉朝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朝与匈奴间的战与和,是中国民族关系上重要的一章,而呼韩邪归汉又是其中重大的事件。本文以《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为主要史料,论述了在汉匈连年不断的战争之后,给汉匈双方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呼韩邪归汉,促进了中华多元一统格局的稳定,保证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宁,使汉匈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为后来的民族融和奠定了基础,揭开了汉匈民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本文来源于《昆明师专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陈博[7](1990)在《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史学界在论及西汉后期出现的汉匈六十余年和平友好关系的时候,对昭君出塞的作用估计过高,而对呼韩邪单于和亲的历史功绩却重视不够,这其中不无大汉族主义的因素。事实上,呼韩邪单于乃是开创汉匈友好局面的真正主角。(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4期)
文轩[8](1988)在《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呼韩邪单于》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时的呼韩邪单于是匈奴冒顿单于第七代孙,名稽侯珊。其父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后本应由他继位,结果却被右贤王夺去了单于宝座。稽侯珊逃到左部,借助左地贵人之兵力击败右贤王,自立为呼韩邪单于。随后,匈奴内讧,互相残杀,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兵败难支,决定出走单于庭归顺汉朝。公元前五十二年(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五原郡,作到中原觐见汉宣帝的准备。第二年,汉宣帝接待了他,给予隆重礼遇。在长安居住了一个多月,呼韩邪单于请求(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1988年02期)
莫任南[9](1984)在《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宣帝晚期,中国北方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以郅支单于(公元前56—36年)为首,逃奔中亚;另一部分以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31年)为首,亲附中原汉王朝。匈奴统治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呼韩邪附汉有阿历史意义?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对此作出了错误的论述。(本文来源于《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4年02期)
谭风雷[10](1979)在《呼韩邪单于》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时期的呼韩邪单于,是匈奴族的一个有见识的首领。他在匈奴族陷入内乱、饥荒的危机关头,诚心与汉族和好,从汉求助,使匈奴族乱而复治,危而复安,拯救了匈奴族。他停止了匈奴人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掠夺,使长城内外这个曾经留下了汉人和匈奴人无数尸骨的战场,出现了"叁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安定景象(《汉书·匈奴传》;以下所引本传资料不另注),大大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呼韩邪单于的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期刊1979年01期)
呼韩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一文所归纳的汉代"外臣"的"基本特点"及其匈奴呼韩邪单于"当然也不是汉王朝分封的诸侯或诸侯王"的论断,与历史事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当时的匈奴呼韩邪政权不能适用。当时,西汉皇帝是君,匈奴呼韩邪单于是臣,西汉中央王朝与匈奴呼韩邪政权之间的关系是西汉中央政府与匈奴地方政权性质的关系。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所谓的"外交"方面,分析论证了降汉以后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不是西汉的"外臣",而是西汉中央王朝的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呼韩邪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娜娜.古代叙事文学中呼韩邪单于形象的演变[D].扬州大学.2015
[2].王庆宪.降汉以后的呼韩邪单于不是西汉的“外臣”而是西汉中央王朝的臣[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李传红.略论呼韩邪单于附汉的原因和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8
[4].成史章.呼韩邪单于时期匈奴内外政策的变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
[5].赵志坚.试论呼韩邪单于与汉的“和亲”[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6
[6].王文光.呼韩邪归附汉朝的原因及历史意义[J].昆明师专学报.1991
[7].陈博.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8].文轩.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呼韩邪单于[J].阴山学刊.1988
[9].莫任南.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10].谭风雷.呼韩邪单于[J].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