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认知,目的,情态,原型,语义学,模型。
隐喻句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莫雷,史大鹏,张学新[1](2016)在《不同性质汉语隐喻句认知加工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周榕,张静宇[2](2014)在《汉语否定隐喻句在语篇理解中的心理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和词汇再认范式,在ISI为500ms和1 500ms条件下,考查语篇理解中汉语否定隐喻句的心理表征趋势。实验采用肯定与否定的命题变量和在场与不在场的情景变量相结合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两种延迟条件下对否定项的再认加工都显着慢于肯定项,情景因素没有产生明显效应,而被否定且出现在情景现场的项目的再认显示出最大的加工难度。这表明汉语否定隐喻句表征没有经历从命题表征向情景表征的过渡,结果支持了纯命题表征假设。(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杨静[3](2014)在《模拟语义学视角下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加工的E-prime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涉身认知认为高级认知活动包含着对低级感知、运动和情感经验的模拟和重演。从涉身认知视角出发,出现了很多相关理论。其中,模拟语义学理论认为语言加工是语言运用者对语言内容的一个心理模拟过程。模拟语义学视角下,许多先前研究通过探讨直义句的加工,发现了语言加工是基于对感知运动经验的心理模拟。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意象图式能够构建抽象概念并为其提供感知运动基础。然而,目前还很少有研究采用反应时研究范式来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句加工中的作用。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进行了叁个反应时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语词刺激和方位刺激)×2(句子类型: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被试内研究设计。语词刺激以语词对的形式呈现。该语词对中的两个名词分别指代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整体系统的上方和下方位置的两个典型物体(如: head-foot)。方位刺激(见附录3)由两个动态的“++++”构成。这两种刺激都可诱发上下意象图式。叁个实验中的180个实验句相同,包含60个描述垂直方向事件的直义句,60个含有与前述直义句相同的描述垂直动作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隐喻句和60个填充句。本研究的叁个研究问题如下:(1)语词诱发的意象图式是否对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产生了影响?(2)方位诱发的意象图式是否对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产生了影响?(3)若语词诱发的意象图式和方位诱发的意象图式都对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产生了影响,那么两者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探究以上这些问题,30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研究。实验一中,实验句呈现之前没有呈现任何刺激。实验二中,实验句呈现之前先呈现了一个语词刺激。实验叁中,实验句呈现之前先呈现了一个方位刺激。所有实验均是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中完成的。获取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数据被导入至SPSS软件中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后,本研究发现:(1)语词启动条件下,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都比无启动条件下的加工快。这表明语词刺激激活了上下意象图式从而促进了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2)方位启动条件下,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都比无启动条件下的加工快。这表明方位刺激激活了上下意象图式从而促进了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加工。(3)语词启动条件下和方位启动条件下,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加工的促进作用无显着差异,但语词启动条件下的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加工的促进作用大于方位启动条件下的隐喻句加工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语词刺激激活的上下意象图式比方位刺激激活的上下意象图式对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加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垂直性事件直义句加工的促进作用相同。综上,本研究发现上下意象图式促进了垂直性事件直义句的心理模拟和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的心理模拟,从而缩短了两种句子的加工时间。(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魏耀章[4](2013)在《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与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隐喻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隐喻表达思想时所采用的概念系统和语言形式有所不同。两种语言隐喻的概念和语言形式重合度高低会对其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第二语言环境下英语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概念和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四种隐喻句子理解时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有两点发现:1)当第二语言隐喻和母语隐喻在概念和语言形式上重合度高度一致时,语言水平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解释作用而认知能力的作用并不明显。2)当第二语言隐喻和母语隐喻在概念和语言形式上重合度低时,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是解释隐喻理解的显着变量。(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3期)
郄萌[5](2012)在《汉语隐喻句的预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认知机制,而隐喻语句中的预设恰恰揭示了深层语义概念结构。如何在预设的框架理论下研究隐喻语句的认知机制,不仅是前人所未尝试的工作,而且对隐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2年23期)
晏静[6](2012)在《《远大前程》情态隐喻句简写前后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文学原着本身的光芒,简写本一直被默认为是原着,因此很少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注意到简写本的语言特征,有关情态隐喻句的简写更是鲜有研究。本文立足语言本身,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的原着与简写本,发现改写后的情态隐喻句与原着只在命题语义上做到了等效,情态成分的量值在改写后并没有与原着要表达的情态意义一致,功能上并不等效。(本文来源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刘国生[7](2012)在《从认知角度看英汉法律隐喻句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法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英汉法律隐喻句的体现形式及其内在生成机制。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英汉法律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基本相同,都表现为把抽象的法律事物隐喻为具体的事物,具体机制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秦妍[8](2012)在《试论英汉隐喻句的产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隐喻,该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隐喻句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产生机制进行论述,说明了英汉隐喻句的产生及表现形式具有很多方面的共性。(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04期)
姜玲[9](2009)在《英语隐喻句的原型-模型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型-模型论的角度对英语隐喻句的生成机制给出解释,说明英语隐喻句的形成是符合原型-模型论的。具体地说,就是人类模拟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同事物之间发现相似性或者创造相似性,把一事物比拟成另一事物,用描写一事物行为属性的句型(原型句)描写另一事物,形成模型句。(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05期)
袁佳玲[10](2007)在《浅谈英汉隐喻句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共性。(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隐喻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和词汇再认范式,在ISI为500ms和1 500ms条件下,考查语篇理解中汉语否定隐喻句的心理表征趋势。实验采用肯定与否定的命题变量和在场与不在场的情景变量相结合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两种延迟条件下对否定项的再认加工都显着慢于肯定项,情景因素没有产生明显效应,而被否定且出现在情景现场的项目的再认显示出最大的加工难度。这表明汉语否定隐喻句表征没有经历从命题表征向情景表征的过渡,结果支持了纯命题表征假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句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莹,莫雷,史大鹏,张学新.不同性质汉语隐喻句认知加工的fMRI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2].周榕,张静宇.汉语否定隐喻句在语篇理解中的心理表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杨静.模拟语义学视角下基于上下意象图式的隐喻句加工的E-prime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4].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概念与语言形式重合度不同的隐喻句为例[J].外语教学.2013
[5].郄萌.汉语隐喻句的预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2
[6].晏静.《远大前程》情态隐喻句简写前后对比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刘国生.从认知角度看英汉法律隐喻句生成机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秦妍.试论英汉隐喻句的产生机制[J].海外英语.2012
[9].姜玲.英语隐喻句的原型-模型论视角[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
[10].袁佳玲.浅谈英汉隐喻句生成机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