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论文_保晓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光不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正,弱视,近视,测量仪,曲率,生物,儿童。

屈光不正论文文献综述

保晓美[1](2019)在《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有哪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目的:探析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屈光不正性的弱视患者200例(400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200眼),观察组100例(200眼),治疗时,给予对照组双眼交替遮盖,观察组应用单眼部分遮盖,所有患者均实施增视能的视觉训练,训练时长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比两组视力提升的有效率,观察组77.0%与对照组70.0%对比无差异(P>0.05):对比立体视锐度(SA)≤60和融合范围,观察组73.5%较对照组17.0%高,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针对屈光不正性的弱视治疗,与双眼交替遮盖相比,单眼部分遮盖在双眼视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12期)

陈艳花[2](2019)在《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方法 90例(174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对其实施视知觉学习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视力情况。结果治疗前, 90例患儿的戴镜视力为(0.37±0.19),经视知觉学习治疗后(以最后一次复查结果为准)戴镜视力为(0.83±0.16);治疗后戴镜视力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69, P<0.05)。90例(174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轻度56眼,治疗无效7眼(12.50%),有效14眼(25.00%),治愈35眼(62.50%);中度52眼,治疗无效4眼(7.69%),有效17眼(32.69%),治愈31眼(59.62%);重度66眼,治疗无效8眼(12.12%),有效23眼(34.85%),治愈35眼(53.03%);共治疗无效19眼(10.92%),有效54眼(31.03%),治愈101眼(58.05%)。结论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治疗中,视知觉学习治疗方法的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成芳,段文秀[3](2019)在《遮盖治疗与遮盖加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因为种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无眼部器质性病变。弱视是小儿眼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患病率约为2%~4%[1],是一种可治的疾病。幼儿多可通过检查视力发现,如果能早期发现,治疗及时,是可以治愈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本研究对比弱视行传统遮盖治疗与遮盖加弱视训练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门诊收治的160例(32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92例,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聪慧,王倩,杨静,尚文青,信伟[4](2019)在《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3~6岁)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01/2018-12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03例405眼,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行检影验光,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度将患儿分为轻度远视组、中度远视组、高度远视组。眼科A型超声仪测量眼球相关参数,收集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ITR)和眼轴长度(AL),自动验光仪检查水平和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并分析各组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儿童平均ACD为3.08±0.38mm,LT为3.91±0.34mm,VITR为14.53±1.85mm,AL为21.45±1.01mm,K值为43.34±1.70D。AL、ACD、LT和VITR在叁组间均有差异(P<0.05);而K值在各组间无差异(P>0.05)。远视屈光度与AL和VITR呈负相关(P<0.01),与ACD、LT、K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AL的变化是影响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远视屈光程度越高,AL越短,玻璃体腔越浅,协同参与屈光状态的变化,而远视程度与ACD、LT和K值无相关性。学龄前儿童远视屈光不正以轴性屈光不正为主。(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玥[5](2019)在《一项马来西亚研究:使用角膜塑形术治疗高低度近视眼的屈光不正、视敏度和角膜曲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角膜塑形术(OK镜片)治疗低度近视疗效众所周知,但对于高度近视疗效的报道较少。本项研究分析了高度近视和低度近视的参数变化,即佩戴OK镜片6个月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验光诊所接受OK镜片治疗的学龄儿童(7~17岁)的记录。涉及屈光不正、未矫正视力和角膜的数据,其来自2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基线和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OK镜片治疗后的曲率。为了分析,参与者被任意分为两组,包括高度近视(-6.00 D以上)和中低度近视(从-1.00 D到-6.00 D)。结果:与基线相比,OK镜片佩戴6个月后,所有参与者均发现屈光不正降低、,视力改善和角膜曲率变平显着减少。在高中低度近视组中,角膜强直性没有发现显着变化。在高度和低度近视组中发生在佩戴镜片当夜之后。结论:佩戴OK镜片可显着降低高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的屈光不正和角膜曲率,从而提高视力。尽管初始近视度数不同,似乎几乎同时发生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童燕[6](2019)在《浅谈生物测量仪在屈光不正人群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是眼球重要的结构参数,和人眼屈光不正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两个参数的精准测量,对分析人眼屈光不正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不考虑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人眼的屈光不正度为眼轴长度和角膜平坦K值综合所致。(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李娟[7](2019)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14例无间歇性外斜视但屈光不正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作为斜视组与后者作为屈光不正组,测量两组儿童视网膜周边屈光情况,对比两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情况。结果斜视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值为-2.30~2.10 d,平均-(1.53±0.38)d,屈光不正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为-2.90~4.0 d,平均-(2.50±0.58)d。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屈光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探究两者的联系点,促进儿童视力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7期)

张敏芝,谭大鹏,殷俏,郑蕾,杨媛媛[8](2019)在《调节训练联合脱抑制训练疗法在屈光不正性儿童性弱视中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节训练联合脱抑制训练疗法在屈光不正性儿童性弱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60例(108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54眼)。对照组患儿给予遮盖、脱抑制训练等传统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调节训练联合脱抑制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眼调节功能、矫正视力及屈光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调节灵活度、矫正视力均高于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屈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训练联合脱抑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调节功能,提高患儿的视力水平,降低屈光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钟凤元,陈华香,罗晓红,钟智华,钟霖[9](2019)在《对屈光不正儿童患者缩短候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屈光不正儿童患者缩短候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屈光不正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就诊流程,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处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依从率、候诊时间、治疗总时间、家属总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依从率(100.0%)高于对照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候诊时间[(15.8±1.0)min]、治疗总时间[(90.1±2.2)min]均短于对照组[(18.4±1.3)、(105.6±3.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的总满意度(97.8%)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患儿优化就诊流程,可以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吴慧莺[10](2019)在《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分析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屈光不正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眼镜佩戴操作,实验组接受准分子激光矫治。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并无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存在较为显着的应用效果,能够使得患者的视力情况不断恢复,稳定患者的病情,存在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9期)

屈光不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方法 90例(174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对其实施视知觉学习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视力情况。结果治疗前, 90例患儿的戴镜视力为(0.37±0.19),经视知觉学习治疗后(以最后一次复查结果为准)戴镜视力为(0.83±0.16);治疗后戴镜视力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69, P<0.05)。90例(174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轻度56眼,治疗无效7眼(12.50%),有效14眼(25.00%),治愈35眼(62.50%);中度52眼,治疗无效4眼(7.69%),有效17眼(32.69%),治愈31眼(59.62%);重度66眼,治疗无效8眼(12.12%),有效23眼(34.85%),治愈35眼(53.03%);共治疗无效19眼(10.92%),有效54眼(31.03%),治愈101眼(58.05%)。结论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治疗中,视知觉学习治疗方法的疗效确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光不正论文参考文献

[1].保晓美.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有哪些影响[J].家庭生活指南.2019

[2].陈艳花.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3].成芳,段文秀.遮盖治疗与遮盖加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

[4].李聪慧,王倩,杨静,尚文青,信伟.学龄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

[5].刘玥.一项马来西亚研究:使用角膜塑形术治疗高低度近视眼的屈光不正、视敏度和角膜曲率变化[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9

[6].李童燕.浅谈生物测量仪在屈光不正人群中的运用[J].产业创新研究.2019

[7].李娟.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8].张敏芝,谭大鹏,殷俏,郑蕾,杨媛媛.调节训练联合脱抑制训练疗法在屈光不正性儿童性弱视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9

[9].钟凤元,陈华香,罗晓红,钟智华,钟霖.对屈光不正儿童患者缩短候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

[10].吴慧莺.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9

论文知识图

实验组A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疗...实验组A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疗...2 叁组屈光不正不同的 MP1 结果屈光不正类型与年龄、眼轴长度相...屈光不正类型与眼压、眼轴相关性...术后人眼实际屈光度与理论屈光度之差随...

标签:;  ;  ;  ;  ;  ;  ;  

屈光不正论文_保晓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