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

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舒豪[1](2020)在《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我国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事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各个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碰撞也逐渐加剧。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宗教为掩护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高校作为我国未来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然成为了境外宗教渗透的重点区域,大学生也成为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对象。为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高校构建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刻不容缓。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涉及面广,问题复杂。本文通过总结归纳目前国内关于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宗教传播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江苏、安徽两省数所高校的师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信教情况以及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境外宗教渗透的特征、方式、危害以及当前高校在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厘清高校在进行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时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从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联动合作机制与多方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构建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的具体措施。毋庸置疑,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是一项长期任务,建立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是我国高校发挥人才储备库与培养基地功能、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必须将其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治理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筑起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坚固防线。

王一铮[2](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和有效政治运作模式,政党执政有其自身的基本经验和客观规律。深入探索、准确把握、自觉实践党的执政经验是一个政党不断降低执政成本、增强执政能力和提升执政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掌握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效果如何,也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其目的就是要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形成科学的执政理论,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总结经验,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是理论生成的基本前提。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在长期的执政历史中曾经历过曲折坎坷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执政地位,也更加深刻地总结了自己的执政经验。中国共产党九十九年的奋斗历史,是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实践史,也是一部不断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走上科学执政轨道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是一个既具理论性又具现实性的重大战略课题,直接关系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深入研究党的执政经验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首先厘清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随后,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紧接着,深刻剖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本文主要从绪论、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结论等七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而言:第一章为绪论。这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难点进行总体概括。论文的选题缘由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此篇论文的原因;选题意义详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的现状,并对此加以细化从不同侧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和遗憾;研究思路主要对本文的构思、轮廓进行梳理概括;研究方法主要体现本文运用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包括本文在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这一章首先对执政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基于对执政及党执政本质的理解,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内涵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实践的相关关系分别作了论述,对执政经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逻辑、理论上的准备。第三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这一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指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滋养;其他国家执政思想的理论冲突、反思与借鉴。此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使得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清晰的认识。第四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探索。本章以时间轴为主线,结合执政实践和探索,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实践轨迹,分为三个阶段:执政经验的起步探索阶段;执政经验的改革发展阶段;执政经验的全面创新阶段。此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阶段性的执政经验,使得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第五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此章深入剖析了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逻辑规律,开门见山的指出遵循原理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义。之后,指出坚持建党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变本色的根本保障,并对此进行了细化分析:初心和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初心和使命确保铸牢中国共产党人原始理想信念;初心和使命开启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的基因密码。最后,详细论述了坚持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生成积累的主要动力,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执政理论的丰富发展、执政思想的与时俱进、执政逻辑的时代接轨。通过对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的详细剖析与阐释,对党的执政经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六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通过前几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研究,总结出党的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四点大方向的启示:新时代党的执政要坚定执政理念、优化执政环境、完善执政主体、改进执政方式。此章重点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化分析,对于坚定执政理念,通过靠谁执政、靠什么执政、为谁执政的思路,将此部分细化为三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优化执政环境,也细化为三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即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方面对如何优化执政环境的问题进行阐述;对于完善执政主体即党要在自身上下功夫,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队伍建设;对于改进执政方式即要实现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结论。这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做了简短的补充、总结,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更加科学的积累完善寄予展望。总之,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党在执政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总结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在理论上,有利于加深对党的执政本质、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规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有利于党增强正确的执政意识,努力从规律层面把握和解决执政问题,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不动摇。这对于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朱勇[3](2018)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过渡和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已经凸显的所谓“现代性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失序,这给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整合及利益整合带来极大挑战。伦理是政治的一种属性,执政与伦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执政伦理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处理一系列重要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执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执政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通过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的价值追求以及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着社会伦理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治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执政党必须从价值伦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三个执政伦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入手,积极构建起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客观实际的执政伦理体系,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价值所在,是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是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积极整合当前社会多元而复杂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和冲突。为此,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认识现实利益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蕴含于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中的制度伦理由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形成并发挥促进自由与平等、实现社会公正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民主与法治进步的制度体系。自由与平等是执政党主导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制度创新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评价社会结构与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也是实现社会自由与平等的基本保证。民主与法治既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与方略,也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三方面的制度伦理基本原则既相互独立,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要求,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保证,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体系,是制度公共性与合理性的来源与保证。忠诚、为民、务实、担当、清廉是执政党成员应当具备的五种基本道德要求。执政主体的德行养成要着重在加强个体修为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个体要加强理论学习,陶冶道德情操,推动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制度要从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的廉洁从政规定上来规范养成。执政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执政主体的道德自觉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与必然选择。这种道德自觉,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伦理与执政的内在关联作为理论视角,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阐释的基础上,对执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功能、基本组成内容及形成途径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探讨。

乔仁桂[4](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康晨[5](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曹根记[6](201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它们的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党思想政治理论成熟的一种显着体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出的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它的顺利实现,不仅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因此,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梳理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虽然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之前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但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过程中,却一直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普及活动。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活动,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普及教育活动,从而开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引言部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必然,明确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国内外、党内外的现实必然性。第二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并从中归纳出一些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因素。第三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展开了研究,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讨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特色和原则,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我们党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做法。于是,第六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进行了几点思考,以便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党的创新成果只有不断地掌握人民大众,才能真正发挥出科学理论的巨大力量。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党新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是一件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苏星鸿[7](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关系到党、国家、民族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全局,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既需要我们从实践上加以创新,也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研究,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新局面。为此,必须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该研究在学术层面上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的发展,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在应用层面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论文的研究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史、理论教育基本原理发展和理论教育实践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复合命题。在导论的基础上,论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史、理论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理论教育实践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本质、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发展领域和任务、时代境遇等问题。在结束语中,对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整体思考。论文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史是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内容、任务、领域等理论,实现了党的理论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现代化、网络文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仍然要实现创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在实践层面上实现观念、机制、方法、策略上不断创新,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的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王思怀[8](2009)在《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提出并科学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的一大亮点,更是十七大闭幕一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一大热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关于体系的形成过程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六阶段等多种观点。关于体系的精髓至少有四种观点。关于体系的主题也有四种观点。其它在理论体系的内涵、理论体系的特征、三大成果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理论体系产生的重大意义以及提出这一概念的必要性,这一体系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异同、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等方面都提出了诸多见仁见智的学术观点,并指出了下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的方向。

孙淑秋[9](2007)在《“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为了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承接关系;“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关系;“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衔接关系;“概论”课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互进关系。

刘建宁[10](2007)在《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文中认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高校属于“两课”范畴,要搞好这一课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创新、科学性与思想政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以及课堂教学为主与课外实践为辅几个关系。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径
    1.5 创新之处及难点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境外宗教渗透的一般概述
    2.1 境外宗教渗透的基本内涵及危害
        2.1.1 境外宗教渗透的概念
        2.1.2 境外宗教渗透的特征
        2.1.3 境外宗教渗透的方式
        2.1.4 境外宗教渗透的危害
    2.2 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重要意义
        2.2.1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
        2.2.2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2.2.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2.4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2.3 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3.1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2.3.3 宗教文化传播理论
        2.3.4 我国宗教政策理论
第三章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1.3 样本说明
        3.1.4 结果分析
    3.2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取得的成效
        3.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断加强
        3.2.2 防范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意识不断强化
        3.2.3 外籍人员的宗教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3.3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存在的问题
        3.3.1 责任落实不够明确
        3.3.2 风险预警不够完善
        3.3.3 防控协调不够有效
        3.3.4 保障条件不够充足
    3.4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3.4.1 制度供给不足
        3.4.2 风险研判不够
        3.4.3 联动合作不强
        3.4.4 相关投入不足
第四章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宗教文化和谐共存
        4.1.1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2 理性看待宗教文化
        4.1.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兼顾宗教文化的发展
    4.2 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相统一
        4.2.1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2.2 依法管理校内宗教事务
        4.2.3 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依法管理校内宗教事务
    4.3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普及宗教相关知识相辅相成
        4.3.1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4.3.2 逐步普及宗教相关知识
        4.3.3 在普及宗教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第五章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的构建
    5.1 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5.1.1 强化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责任
        5.1.2 强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责任
        5.1.3 强化宣传部门牵头协调责任
        5.1.4 强化院系班组直接管理责任
    5.2 建立健全调查研判机制
        5.2.1 把握渗透状况
        5.2.2 科学评估风险
        5.2.3 设置处理预案
    5.3 建立健全联动合作机制
        5.3.1 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
        5.3.2 加强学校的思想引领与宗教教育
        5.3.3 加强家庭的日常关注与亲情关爱
        5.3.4 加强个体的科学信仰与自律精神
    5.4 建立健全多方保障机制
        5.4.1 强化制度保障
        5.4.2 强化人员保障
        5.4.3 强化技术保障
        5.4.4 强化资金保障
        5.4.5 强化监督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相关概述
    2.1 前提概念厘清
        2.1.1 执政的基本内涵
        2.1.2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
        2.1.3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内涵特点
    2.2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相关关系阐明
        2.2.1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实践
        2.2.2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
        2.2.3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执政能力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理论渊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执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指引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执政思想
        3.1.2 列宁执政思想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理论滋养
        3.2.1 民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3.2.2 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执政方略
        3.2.3 贵和思想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执政方针
        3.2.4 尚贤思想与选贤任能的干部路线与标准
    3.3 其他国家执政思想的理论冲突、反思与借鉴
        3.3.1 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衰败的经验教训
        3.3.2 借鉴国外主流政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产生的实践轨迹
    4.1 起步探索阶段:从建国初期的过渡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
        4.1.1 社会变革中的实践
        4.1.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探索和挫折
        4.1.3 “文革”时期的实践
    4.2 改革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时俱进
        4.2.1 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的实践阶段
        4.2.2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21世纪的实践阶段
        4.2.3 与时俱进的实践阶段
    4.3 全面创新阶段:从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执政创新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稳步推进
        4.3.1 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执政面貌
        4.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执政面貌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演进逻辑与内蕴规律
    5.1 遵循原理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发展演进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1.2 坚持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5.1.3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党义
    5.2 坚持建党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变本色的根本保障
        5.2.1 初心和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
        5.2.2 初心和使命确保铸牢中国共产党人原始理想信念
        5.2.3 初心和使命开启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的基因密码
    5.3 坚持发展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生成积累的主要动力
        5.3.1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丰富发展
        5.3.2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与时俱进
        5.3.3 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的时代接轨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新时代党执政的启示
    6.1 坚定执政理念
        6.1.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6.1.2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1.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2 优化执政环境
        6.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2.2 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健康发展
        6.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6.3 完善执政主体
        6.3.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6.3.2 坚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6.3.3 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队伍建设
    6.4 改进执政方式
        6.4.1 实现执政方式科学化
        6.4.2 实现执政方式民主化
        6.4.3 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执政伦理概述
    第一节 执政伦理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执政伦理的概念
        二、执政伦理的特征
        三、执政伦理的功能
    第二节 执政伦理:问题可能与转型现实
        一、执政伦理何以是一个“可能”问题?
        二、执政伦理转型何以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伦理
    第一节 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二节 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界定人民的范围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
        二、推动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条件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主要途径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之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执政制度的发展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自由与平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与平等
    第二节 公正与和谐:执政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 民主与法治:执政制度的治理原则
        一、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二、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方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主体伦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一、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执政主体德性的养成途径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执政主体道德自觉的体现与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全面整党活动
        (二)“三讲”教育活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六)创先争优活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计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2.6.1 共性
        2.6.2 个性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1.1 民主革命时期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5.2.3 完善相关制度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必然
    1.1 国际形势的发展呼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1.1 国际经济发展的呼唤
        1.1.2 国际政治发展的呼唤
        1.1.3 国际文化发展的呼唤
    1.2 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1.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
    1.3 党执政地位的变化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1.3.2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
    2.1 儒学大众化的思想和方法
        2.1.1 有教无类的教育追求
        2.1.2 重视世俗的教育内容
        2.1.3 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
    2.2 道教大众化的思想与方法
        2.2.1 重人贵生的基本思想
        2.2.2 效法自然的教化内容
        2.2.3 成神成仙的理想追求
    2.3 佛学大众化的思想与方法
        2.3.1 与儒学道教融合的传承发展
        2.3.2 与民俗信仰融合的大乘追求
        2.3.3 与大众思维吻合的悟性方法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化的精辟论述
        3.1.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3.1.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1.3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1.4 理论只能从外部向人民大众灌输进去
    3.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
        3.2.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
        3.3.1 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竞赛"活动的思想
        3.3.2 坚持理论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3.3.3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宣传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特色和原则
    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
        4.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解读
        4.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解读
        4.1.3 大众化与其它几个相关概念关系的解读
    4.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4.2.1 实践特色
        4.2.2 民族特色
        4.2.3 时代特色
    4.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则
        4.3.1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
        4.3.2 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4.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贡献
    5.1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5.1.1 统一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
        5.1.2 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5.1.3 要求"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5.2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5.2.1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大众化中的历史地位
        5.2.2 开展普及性的"三讲"教育活动
        5.2.3 创立通俗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3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5.3.1 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
        5.3.2 确立大众化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5.3.3 开展群众性的荣辱观教育活动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6.1 必须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1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6.1.2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6.1.3 强调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
    6.2 必须坚持科学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6.2.1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
        6.2.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6.2.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关注民生相结合
    6.3 必须抓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
        6.3.1 抓好理论普及宣传的研究工作
        6.3.2 抓好理论普及宣传的教育活动
        6.3.3 抓好理论普及宣传的队伍建设
    6.4 必须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6.4.1 加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6.4.2 加强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6.4.3 加强在理论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研究述要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
    一、发展的本质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思想
        (二) 西方社会对发展本质的思考
        (三)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本质的科学解答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发展本质的科学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考量
        (一) 实践上的生成
        (二) 时代境遇的追问
        (三) 逻辑上的建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
        (一) 历史由来
        (二) 科学内涵
        (三) 时代要求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回溯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史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二) 改革开放发展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三) 改革开放关键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根本原则
        (二)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是实践基础
        (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思想保证
        (四) 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关键
        (五)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组织保证
        (六)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是动力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二)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三) 革命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统一
        (四)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 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六) 提高和普及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与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和党的理论创新相适应的规律
        (二) 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提高相适应的规律
        (三)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规律
        (四)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规律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基本理论教育
        (二) 基本路线教育
        (三) 基本纲领教育
        (四) 基本经验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育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教育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育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教育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一) 历史与现实结合中的整体性
        (二) 理论问题和理论主题统一中的整体性
        (三) 真理和价值统一中的整体性
        (四) 继承和创新协调中的整体性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领域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领域
        (一) 向经济领域发展
        (二) 向政治领域发展
        (三) 向文化领域发展
        (四) 向社会领域发展
        (五) 向生态领域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任务
        (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中推进大众化
第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
    一、关于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界定
        (二) 中国现代化诉求的特殊性分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观念创新
        (一) 实践本位的质量观
        (二)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 和而不同的战略观
        (四) 全面科学的任务观
        (五) 改革创新的动力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 综合动力机制
        (二) 系统整合机制
        (三) 全面激励机制
        (四) 科学预警机制
        (五) 有效保障机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 灌输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三)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四) 理论宣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第七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 信息特征
        (二) 技术特征
        (三) 实践特征
        (四) 意识形态特征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理论教育环境面临的挑战
        (二) 理论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
        (三) 理论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四) 理论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
        (一) 重构教育主题: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旨归
        (二) 重塑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
        (三) 优化管理模式:以和谐管理为特色
        (四) 创新传播模式:以现代化为取向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
        (一) 本质规定:贵在创新
        (二)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三)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发展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
    一、全球化的基本问题
        (一) 全球化的概念
        (二) 全球化的动力
        (三) 全球化的矛盾
        (四)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 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一)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创新
        (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理论教育创新
        (三) 着力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新型理论教育队伍
        (四) 在积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五) 坚持党对思想理论教育的领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8)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1、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
    2、关于“始于毛,成于邓”的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3、少数学者指出,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建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三阶段说
    2、四阶段说
    3、五阶段说
    4、六阶段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三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及其地位
    1、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2、邓小平理论在体系中的地位
    3、科学发展观在体系中的地位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1、解放思想
    2、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及内涵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大意义
    1、理论地位
    2、理论价值
    3、实践价值
    4、世界意义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发展
    3、建设和发展
    4、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异同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异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

(9)“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承接关系
二、“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关系
三、“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衔接关系
四、“概论”课与教师教学之间的互进关系

(10)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
二、科学性与思想政治性的关系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

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机制研究[D]. 舒豪.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7)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D]. 王一铮.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D]. 朱勇. 云南大学, 2018(01)
  • [4]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曹根记.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苏星鸿. 兰州大学, 2010(10)
  • [8]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王思怀. 商洛学院学报, 2009(01)
  • [9]“概论”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 孙淑秋.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5)
  • [10]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 刘建宁.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标签:;  ;  ;  ;  ;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