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验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主体性,康德,解释学,斯特劳斯,尼采,费希特。
先验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傅星源[1](2018)在《从先验主体到先验唯物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无疑是当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由于其着作主题广泛涉及通俗文化、文学、政治政策、自然科学等等各个领域,并且他本人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从竞选总统到真人秀乃至于拍摄电影,使他获得了较之其他哲学家更大的声誉和影响力。但是另一面,如他自己经常抱怨的那样,他的公众形象已经掩盖了他真正的哲学关切。这一点从对其思想研究侧重点的严重失衡中可以清晰反映出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多数研究都聚焦于他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他更为纯粹的哲学思想则鲜有人问津。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承认齐泽克思想重要性的前提下,尝试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系统探究齐泽克思想中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本体论。该研究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下:首先是齐泽克思想内在的高度融贯性。齐泽克着作一直以极富古典哲学的韵味将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政治哲学)内在融贯地交织在一起,特别反映在1996-97年对谢林的集中研读促使他在政治立场上逐渐远离后马克思主义而导向革命先锋式的列宁主义,也就意味着离开本体论实际上就不能理解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也不能动态系统地把握其思想变化;其次是本体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复归。本体论作为直接探究“存在”本身的学问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即使近现代发生过所谓“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但是要明白,这些转向的根本动因在于不得不在探究存在之前考量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条件,其理论最终归宿仍然是以存在为鹄的,尤其是量子物理学诞生之后,已经打破了人作为客观中立观察者的传统观点,从而吁求着能够同时思考主体与实在的新本体论,如齐泽克常表述的那样,必须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认识条件推及到本体论层面;最后是齐泽克思想与本体论论题的高度契合。齐泽克通常被认为是综合了拉康精神分析学、德国古典哲学和唯物主义叁大思想传统,后两者的本体论意蕴不言而喻,关键是齐泽克对拉康精神分析学也作了本体化的处理,拉康的实在界和象征界概念在齐泽克看来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与本质问题全新而又更为贴切的表述,而其死亡驱力范畴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否定性有着结构上的类似,最终通过齐泽克不断地交错迂回解读,在解决西方哲学核心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唯物主义。以上叁点同时在总体框架上标定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由引言、五个专题章节和结语七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作整体上的相关说明。包括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以及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的申明。第一章笛卡尔的余波与拉康对主体的精神分析式重建,针对齐泽克着作中大量萦绕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概念,对主体从近代笛卡尔以来的流变作了梳理,指出不管是“我思”的直接继承者也好还是反对者也好,都是在理性自明的意义去发展主体的,而二十世纪诞生的精神分析学和结构主义则从无意识和去主体化两个方面消解了主体的理性自明性。通常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的拉康采取了中间路线,一方面去除了无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残存的生物学痕迹,一方面将主体去中心化的同时保留了空洞性的主体形式,为齐泽克从主体出发的本体论提供了基本概念框架和可能路径。第二章实在界问题与齐泽克主体的先验维度,首先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对拉康思想中极为重要却没有得到解决的实在界问题及其相关于西方哲学传统问题的同构性作了明确论述,这通常被视作齐泽克构建其本体论的起点。通过迂回到康德、黑格尔及弗洛伊德那里,齐泽克在先验统觉和死亡驱力两个意义上初步确立了先验主体所同时具有的空洞形式性和否定能动性。第叁章主体先验性的自然科学论证,分析了齐泽克从生物学和量子力学两个方面对先验主体所做的拓展和论证。当前生物学发展回归黑格尔主义的倾向在齐泽克看来主要是因为进化论只提供了无机界过渡到有机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本体层面就用一种类似自相关否定性去设定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有效性;量子力学的出现则颠覆了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主体观和真理观。本章还指出,自然科学对主体先验性的论证在齐泽克那里不是单向度的,主体先验性同时为解决量子力学本体论问题提供了可能路径。第四章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再实现化,这部分的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齐泽克思想的核心,是齐泽克将其理论应用到哲学史进程重建中的伟大尝试,具体来讲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由奠定可靠的形而上学根基,二是齐泽克认为作为绝对否定性的自由实际上打开了德国观念论中隐藏的唯物主义逻辑。本章尝试将齐泽克多年来散见于不同着作的思想按照线条方式直接呈现出来。第五章迈向先验唯物主义的可能,对齐泽克近些年着作中开始明确表述的唯物主义作出分析。第一节围绕约翰斯顿提出的先验唯物主义概念考察了学界对齐泽克本体论思想进行界定的尝试,本文认为先验唯物主义范畴的确立对于研究齐泽克是一个很好的推进,但是需要区分不同学者不同意义上的使用以及与齐泽克理论本意上的微妙差别。后两节分别从拉康性化公式和希格斯场两个方面论述了齐泽克对物质和辩证法两个范畴的发展,最终得出结论,认为齐泽克是一个以量子力学时代发展唯物主义为己任的重要哲学家。最后在结语部分对齐泽克本体论的核心特征作了总结性的概述,并且就其本体论与政治哲学的内在联系作了简要评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姬海涛[2](2014)在《论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哲学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先验主体性哲学,它主要包含认识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它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正确认识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汪德飞[3](2012)在《先验主体:康德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主义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重视对系统和结构分析,有利于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强调时空统一性,也要对同时性作历时性说明。 康德主义哲学研究认识的性质,特别是入的认识限度,希望把哲学提高到类似于数学与物理学那样的科学水平。这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09-10)
董立河[4](2004)在《先验主体的终结与历史主体的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主体观自从被笛卡尔等近代哲学家确立以来 ,在哲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抽象理性主义的主要形式 ,传统主体观也导致了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和不良后果。 1 9世纪末 ,尼采在批判传统主体观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种多元的流动的主体观 ,它极大地影响到 2 0世纪后现代思想家对主体的理解。但是 ,这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观无法引领我们走出传统主体观的理论困境。我们认为 ,主体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的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04年04期)
李云飞[5](2002)在《“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哲学家阿尔弗莱特·怀特海曾经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在为柏拉图作注脚。如果说新的哲学问题的生成和展开通常是向哲学史上某个古老命题的恢复和回溯的话,那么我们这里所要探究的论题就可归结为是在苏格拉底哲学那里就已潜藏着的问题的展开和深化。在苏格拉底那里,这一问题表现为从“认识你自己”与“自知自己无知”这两个命题中所可能生长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运思趋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在我们这里的论域中则表现为“历史性”意识与“先验主体性”观念之间突显的张力。文章认为,“先验主体性”观念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伴随着哲学反思意识的觉醒而必然产生的一个主导性的哲学观念。但正是由于这一主导性哲学观念所愈益暴露出的理论局限性及其理论自身悖论性质的凸显,就迫使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主体性的凯旋”走向“主体性的黄昏”,由对主体性的终极追问过渡到对“历史性”意识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均从对“先验主体性”范畴的批判性反思入手并非是纯属巧合。尼采、舍勒、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雅斯贝尔斯、萨特、弗洛伊德等都分别从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也都在其自身的理论视域中各以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先验主体性”范畴的超越。德国当代着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追随近现代哲学这一主要运思路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思考。文章主要从“解释学境遇”范畴的本体论意蕴入手,试图阐明在其哲<WP=4>学解释学的理论视域中,伽达默尔是如何实现对“先验主体性”观念的超越的,并对其运思路向作一个整体的反思。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主体性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萌芽、发展,着重描述了自笛卡儿起,途经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最后至康德和胡塞尔的主体性观念先验化演变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力图揭示出“先验主体性”观念自身所蕴涵五个理论困境,籍以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问题的解决。文章从探讨“解释学境遇”范畴入手,首先阐述了“解释学境遇”的存在论结构及其本体论意蕴。在此基础上试图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视域中,对“解释学境遇”范畴和先验反思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点分析和思考。最后从伽达默尔以“解释学境遇”范畴的本体论意蕴和历史性内涵消解“先验主体性”观念的五个理论困境这一角度出发,力图勾勒出当代哲学解释学超越“先验主体性”观念的哲学运思脉络。第叁部分是评论。文章首先揭示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论中所存在的两个悖论,即“解释学境遇”范畴的历史性内涵与客观性概念之间的悖论和“解释学境遇”意识与反思的限度之间的悖论;籍此,对于伽达默尔以“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超越“先验主体性”观念的这一理论尝试作出评论。(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02-05-26)
郭大为[6](1998)在《从先验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希特的伦理学是其整个知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自由即人的现实能动性作为最高的原则,并最终把伦理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相互限制、相互要求又相互给予自由的关系,从而结束了笛卡尔以来单纯以思维来描述主体性的片面性,克服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缺陷,在西方思想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费希特伦理学中首要的和独创的东西就是以自由为原则的主体间性的演绎,这一演绎不但使他的伦理学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可以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相互印证和沟通,而且为我们思考现当代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杨俊一[7](1993)在《先验主体的可能性——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康德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变革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确立了主体在建构经验对象中的能动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认识论特征的考察,阐述康德先验哲学批判性提问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康德先验主体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经验领域的应用和超验领域限定的分析,揭示康德主体客观性的革命实质。最后探讨了康德主体“革命”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把意识主体的逻辑客观性活动改造成实践主体的工具客观性活动是超越康德哲学革命的真正途径。(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崔伟闳[8](1988)在《论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先验批判理论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分别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上。康德在接受了休谟的怀疑论立场之后,把哲学进一步推向对于主(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1988年06期)
先验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德哲学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先验主体性哲学,它主要包含认识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它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正确认识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验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傅星源.从先验主体到先验唯物主义[D].山西大学.2018
[2].姬海涛.论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3].汪德飞.先验主体:康德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4].董立河.先验主体的终结与历史主体的可能[J].求是学刊.2004
[5].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
[6].郭大为.从先验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简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
[7].杨俊一.先验主体的可能性——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实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8].崔伟闳.论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理论[J].探索与争鸣.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