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制度论文_李维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施肥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肥,制度,土壤,氧化亚氮,基因,氮素,玉米。

施肥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军[1](2019)在《宁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宁夏地区的农业种植业发展迅速,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引进了玉米滴灌技术,施行水肥一体化施肥制度,试图提升玉米种植效率,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该文简要分析了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与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在宁夏种植区的应用优势,探究了宁夏地区玉米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23期)

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2](2019)在《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典型红壤水稻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形态土壤氮素迁移特征,为红壤水稻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始于1981年的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SM),测定并分析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基本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层次下降特征不同。其中有效态氮,如AN、NO_3~--N、NH_4~+-N、DON和SMBN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且20—60 cm土层含量较0—20 cm明显降低;而TN在表层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60 cm各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其中NPKSM处理显着提高各形态氮素含量,其次为NPKS和NPK处理。相同处理下,TN在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但在0—60 cm土层TN含量均表现为NPKSM>NPKS>NPK>CK。各处理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幅度显着,其中,20—40 cm土层AN含量相比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2%(CK)、50%(NPK)、44%(NPKS)、44%(NPKSM)。各处理不同土层NO_3~--N和NH_4~+-N含量均以NPKSM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40—60 cm土层中NO_3~--N和NH_4~+-N与0—10 cm土层相比,NH_4~+-N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51%(CK)、48%(NPK)、54%(NPKS)、36%(NPKSM),且NO_3~--N和NH_4~+-N均以NPKS处理下降幅度最大,NPKSM处理最小。各处理DON含量在0—20 cm土层差异显着,且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K和NPK处理40—60 cm土层的DON含量较20—40 cm略有增加,但NPKS和NPKSM处理则显着降低。各处理SMBN在10—20 cm土层差异最大,表现为NPKSM>NPKS>NPK>CK。相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占TN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0—20 cm土层各比例变化较明显;整体上NPKS与NPKSM处理的SMBN占TN比例较高,为2%—4%。耕层土壤(0—20 cm)的TN、AN、NO_3~--N、DON和SMBN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TN、DON、AN与SMBN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施肥处理(NPK、NPKS、NPKSM)较不施肥处理(CK)可显着提高早、晚稻稻谷、稻草产量和总生物量及其相应的氮吸收量,其中以NPKSM处理最高;但NPKSM处理的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耕层(0—20 cm),且各形态氮素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更好改善红壤区各土层氮素的供应情况;同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及其氮吸收量,但也增加了其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王培欣,杨亚东,王占海,曾昭海[3](2019)在《施肥制度对水稻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含氧化亚氮还原酶(NOS)的反硝化细菌驱动的氧化亚氮(N2O)还原成氮气(N2)的过程是N2O排放的重要调控途径。为探明施肥对稻田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宁乡县长达30年的定位试验条件下4种施肥制度[不施肥(CK)、化肥(CF)、70%化肥+30%有机肥(CFM1)和40%化肥+60%有机肥(CFM2)]对水稻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nosZ基因丰度为2.14×10~8~6.09×10~8copies·g~(-1)干土,施肥处理nosZ基因拷贝数比对照低47.3%~64.8%(P<0.05),但不同有机肥配施比例处理间nosZ基因拷贝数差异不显着;变形菌门是优势门水平类群,占总序列的60.2%~77.5%; Bacteria_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Beta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和根瘤菌目为优势目水平类群,占总序列的93.6%~95.9%。施肥显着降低了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P<0.01),但显着提高了根瘤菌目、environmental_samples和红环菌目的相对丰度(P<0.05);施肥显着改变nosZ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但有机肥配施比例对其影响较弱;除碳氮比外,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均显着影响nosZ型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其中,硝态氮和土壤p H是驱动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施肥显着影响nosZ型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有机肥配施比例对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述施肥制度对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变华,靳东升,郜春花,郜雅静,李建华[4](2019)在《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山西省古交屯兰工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对照处理(CK)、无机肥处理(F)、有机肥处理(O)、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F),将传统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分析比较了工矿复垦区苗期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苗期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着(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OF>O>F>CK,真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Biolog-ECO分析发现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均一度指数顺序为O>OF>F>CK,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CK处理差异显着,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CK>F,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活性高,代谢功能强;16S rDNA分析表明,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且与O处理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而CK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与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总体来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的响应变化明显,OF处理与CK对照处理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朱志军[5](2019)在《渭北苹果园施肥制度对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明确渭北旱塬苹果园肥料氮通过氨挥发与N_2O排放途径的氮素损失量,并且为准确估算渭北旱塬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区域排放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制度,对渭北旱塬苹果园N_2O和CO_2排放进行了监测,比较了2种不同的NH_3挥发研究方法在果园上的应用差异。主要结果为:(1)在苹果园集中条状施肥的方式下,深施的氮素几乎不通过NH_3挥发途径损失。在推荐施氮量(纯N 400 kg·hm~(-2))5 cm施肥深度下NH_3挥发量达到115.9 kg N·hm~(-2),氮肥损失率为29.0%。当氮肥施入土壤的深度超过10 cm时,氨挥发占比不足1%。采用密闭室间歇式抽气法和海绵吸收法测定的施肥深度为5 cm氨挥发累积总量分别为62.0 kg NH_3·hm~(-2)和37.7 kg NH_3·hm~(-2),与密闭室间歇式抽气法相比,海绵吸收法氨挥发损失量要低39.2%。抽气法和通气法测定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21.3%和12.9%。(2)苹果膨大期是渭北旱塬苹果园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苹果成熟期和膨大期土壤N_2O排放由温度决定。不同处理N_2O年(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总排放量在1.14 kg·hm~(-2)~4.46 kg·hm~(-2)之间,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减氮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43.3%,42.6%。(3)通过NH_3和N_2O损失的氮素以N_2O为主,肥料氮NH_3挥发损失为0。常规高氮、优化减氮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_2O损失量分别为4.46 kg·hm~(-2)、2.53 kg·hm~(-2)和2.56 kg·hm~(-2)。常规高氮、优化减氮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通过N_2O损失的氮素分别占0.27%、0.22%、0.22%。(4)渭北旱塬苹果园CO_2排放量呈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对CO_2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为R~2分别介于0.75~0.84和0.54~0.56之间。在苹果生育期内膨大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在328 mg CO_2·hm~(-2)·d~(-1)~352 mg CO_2·hm~(-2)·d~(-1),排放量最高并且与其他生育期差异极显着。CO_2年(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排放介于3813.2 kg C·hm~(-2)~4121.6 kg C·hm~(-2)之间,与常规高氮处理相比,减少氮肥量可降低3.6%~4.7%的土壤碳排放。(5)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的Q_(10)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升高。施用氮肥会降低土壤呼吸Q_(10)值,各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肥Q_(10)最低。建立的Arrhenius-Hyperbolic方程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CO_2年排放量,方程解释程度R~2在0.71左右。配对T检验表明,Arrhenius-Hyperbolic方程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差异不显着,模型模拟结果较好。根据温、湿度模拟的土壤CO_2年排放量在3943.16 kg C·hm~(-2)~4272.1 kg C·hm~(-2)之间,比实测换算累积值高3.4%~4.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兴国[6](2019)在《陕北风沙区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制度与品质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风沙区具有良好的光热条件,在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方面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由于降雨少、蒸发大,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传统的“大水大肥”模式不仅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也使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遭遇瓶颈。制定合理高效的灌溉施肥制度,提高作物产量品质以及水肥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陕西省榆林市鱼河镇鱼河农场开展了日光温室葡萄水肥一体化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产量、品质以及水分和肥料利用的影响,并以修正后的FAO Penman-Monteith(P-Mre)公式为标准,探讨了六种简易方法估算温室葡萄需水量的适用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施肥处理对温室葡萄园不同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在葡萄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以及着色成熟期,滴灌施肥处理T2(灌水量3810m~3/hm~2、施肥量840 kg/hm~2)可以保证葡萄主要根系层维持较高的养分含量,对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在6种简易估算温室葡萄需水量方法中,Hargreaves公式与修正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结果最为接近,而Priestley-taylor、Makkink、Turc叁种方法的偏差明显。利用修正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与Hargreaves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结果的回归关系对后者进行校正,得到经验系数:a=0.6206,b=2.1556,校正后的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基于实测需水量,计算提出了基于Hargreaves公式的日光温室葡萄作物系数。(3)滴灌施肥相比传统沟灌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同时实现节水节肥。灌水量对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具有显着影响,施肥量只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受到水肥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水肥用量有利于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提高,但过高的水肥供给会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滴灌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具有极显着影响(果实可溶性糖、Vc含量除外)。(4)通过对温室葡萄的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滴灌处理中水中肥W2F2即灌水量为3045 m~3/hm~2、施肥量为840~850 kg/hm~2是适宜当地温室葡萄栽培的最优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学军,翟汝伟,李真朴,刘平,王文[7](2018)在《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宁夏扬黄灌区规模推广玉米大田滴灌缺乏相关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的突出问题,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方法,开展了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试验研究。在综合分析不同灌溉量、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耗水量、作物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提出了玉米生育期滴灌灌水定额225~450 m~3/(hm~2·次)、灌水11次、灌溉定额3 600 m~3/hm~2、纯施肥量459 kg/hm~2(其中N、P_2O_5、K_2O分别为255、123、81 kg/hm~2,分10次在每次灌水中部时段施肥)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玉米大田滴灌产量达到17 250 kg/hm~2,水分生产效率达到2.80 kg/m~3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9期)

黄文敏,李思训,武艳荣[8](2018)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正越来越被应用到各种作物上,达到一定节水、节肥及增产的效果。但是,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涉及农作物学、土壤肥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大部分人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施用还滞留在初级阶段,即灌水量、施肥量、水肥配比量化模糊等,距离科学化、精准化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作用,本文就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制定提出相关方法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园艺(综合)》期刊2018年05期)

杨亚东,宋润科,赵杰,王培欣,许晓玲[9](2018)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氨氧化过程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在土壤氮素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湖南省宁乡县长达30 a定位试验水稻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以amoA基因为靶标,研究了4种施肥制度[不施肥(CK)、化肥(CF)、70%化肥+30%有机肥(CFM_1)和40%化肥+60%有机肥(CFM_2)]水稻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分别为3.09×10~7~8.37×10~7和1.04×10~7~7.03×10~7copies·g~(-1)干土.施肥显着提高了AOA和AOB数量,但处理CFM_2中AOB数量与CK差异不显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强于AOA,处理CFM_1中AOA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AOB群落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均显着高于CK.奇古菌门和泉古菌门是AOA群落的优势门类群,占AOA amoA基因总序列的83.4%;亚硝化螺菌属、environmental_samples_norank、Bacteria_unclassified和Nitrosomonadales_unclassified是AOB群落的优势属类群,占AOB amoA基因总序列的97.8%.维恩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配施比例对AOB群落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的影响强于AOA,但对各处理共有AOA和AOB amoA基因序列条数的影响均较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AOB群落结构差异强于AOA,且所有土壤理化性质均与AOA和AOB群落结构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综上可知:有机肥配施比例显着改变了AOA和AOB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配施30%有机肥时,AOA群落的Shannon指数最高,AOB群落数量、ACE和Chao1指数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农业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制度的响应机制及其在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张学优[10](2018)在《深层坑渗灌溉施肥制度对成龄葡萄土壤养分和生长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是在新疆哈密红星一场结合深层坑渗灌技术前期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通过对深层坑渗灌条件下灌溉施肥制度对成龄葡萄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成龄葡萄全生育期的耗水以及耗水强度规律的影响、全生育期土壤中各个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和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适合深层坑渗灌灌溉技术的水肥理论技术。为深层坑渗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由该试验所得数据表明深层坑渗灌可用于蒸发强度极大的新疆哈密地带,能有效避免地表土层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节约用水,提高葡萄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效等目标。(2)各个物候期,需水量最大的为果实膨大期和浆果成熟期,应在6月至7月份集中供水。在深层坑渗灌条件下,水分主要集中在40cm-80cm土层中,这恰巧是葡萄根系最为茂盛的区域,避免了地表蒸发和深层渗漏。(3)成龄葡萄耗水及耗水强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施肥量与灌水量达到最适阈值后,葡萄的耗水和耗水强度都相应降低。由于前几个处理施肥量较小,导致植株蒸腾强度较其他处理变化幅度平缓,施肥量为247.5kg/hm2的处理蒸腾强度达到最大。各个施肥制度土面蒸发差异不大,究其原因是深层坑渗灌灌溉技术条件下,土面表层基本保持干燥。(4)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前期应以尿素为主,磷、钾肥少量即可。花期后,应逐渐加大对磷、钾肥的施肥量,直至浆果成熟期末。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5)分别对成龄葡萄生长指标进行数据拟合得出各灌溉施肥制度下的拟合函数,由施肥量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得出:灌水量为1183.5m3/亩,施氮量应设为242.5kg/hm2,施磷量为121.25kg/hm2,施钾量为242.5kg/hm2,水肥利用效率达到最佳,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将达到较高水平。(6)运用灰色关联度数学分析法对深层坑渗灌灌溉施肥制度成龄葡萄各指标进行优化评价,最终得出最优施肥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施肥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典型红壤水稻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形态土壤氮素迁移特征,为红壤水稻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始于1981年的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SM),测定并分析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基本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层次下降特征不同。其中有效态氮,如AN、NO_3~--N、NH_4~+-N、DON和SMBN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且20—60 cm土层含量较0—20 cm明显降低;而TN在表层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60 cm各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其中NPKSM处理显着提高各形态氮素含量,其次为NPKS和NPK处理。相同处理下,TN在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但在0—60 cm土层TN含量均表现为NPKSM>NPKS>NPK>CK。各处理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幅度显着,其中,20—40 cm土层AN含量相比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2%(CK)、50%(NPK)、44%(NPKS)、44%(NPKSM)。各处理不同土层NO_3~--N和NH_4~+-N含量均以NPKSM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其中40—60 cm土层中NO_3~--N和NH_4~+-N与0—10 cm土层相比,NH_4~+-N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51%(CK)、48%(NPK)、54%(NPKS)、36%(NPKSM),且NO_3~--N和NH_4~+-N均以NPKS处理下降幅度最大,NPKSM处理最小。各处理DON含量在0—20 cm土层差异显着,且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CK和NPK处理40—60 cm土层的DON含量较20—40 cm略有增加,但NPKS和NPKSM处理则显着降低。各处理SMBN在10—20 cm土层差异最大,表现为NPKSM>NPKS>NPK>CK。相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占TN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0—20 cm土层各比例变化较明显;整体上NPKS与NPKSM处理的SMBN占TN比例较高,为2%—4%。耕层土壤(0—20 cm)的TN、AN、NO_3~--N、DON和SMBN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TN、DON、AN与SMBN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施肥处理(NPK、NPKS、NPKSM)较不施肥处理(CK)可显着提高早、晚稻稻谷、稻草产量和总生物量及其相应的氮吸收量,其中以NPKSM处理最高;但NPKSM处理的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也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耕层(0—20 cm),且各形态氮素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更好改善红壤区各土层氮素的供应情况;同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及其氮吸收量,但也增加了其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肥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维军.宁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9

[2].申凤敏,姜桂英,张玉军,刘芳,刘世亮.典型红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对长期施肥制度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王培欣,杨亚东,王占海,曾昭海.施肥制度对水稻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4].张变华,靳东升,郜春花,郜雅静,李建华.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朱志军.渭北苹果园施肥制度对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张兴国.陕北风沙区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制度与品质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刘学军,翟汝伟,李真朴,刘平,王文.宁夏扬黄灌区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8].黄文敏,李思训,武艳荣.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研究[J].西北园艺(综合).2018

[9].杨亚东,宋润科,赵杰,王培欣,许晓玲.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水稻土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10].张学优.深层坑渗灌溉施肥制度对成龄葡萄土壤养分和生长特性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制度下各处理速效磷含...不同施肥制度下各处理土壤速效...不同施肥制度下各处理土壤缓效...图显示3个地点上4种施肥制度不同施肥制度下速效钾 1980~200...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东北黑土区...

标签:;  ;  ;  ;  ;  ;  ;  

施肥制度论文_李维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