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焰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
【摘要】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区中学生管理问题的问卷式调查,比较清晰地勾画出徐州市区中学生社团的管理概况,同时亦反映出其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希以此作为中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生社团管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2-0143-02
一徐州市区中学生社团的管理概况
为了解徐州市区中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本文对教育局直属22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其中13所建立了社团的学校中,有95%的学校团委负有学生社团成立审批的职责;学生社团的招募方式主要有“学生个人自由报名”(占68%)和“社团内部成员推荐”(占32%)两种主要方式;日常组织结构最主要的形式是“召集人——各部门(小组)——成员”的三级制,占64%,“召集人——成员”二级制的占36%;从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工作关系来看,认为是“指导关系”的占12%、“监督关系”占3%、“管理关系”占80%、“合作关系”占5%,说明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作用非常明显,发挥着指导、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生社团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尚不足。
从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来看,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尚待完善。调查显示,97%的学校社团有自己的章程,但从章程的内容看,大都是学校制定的对学生社团加以控制或限制的条例,“管”的成分要远远多于“引”的成分。从学生社团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上看,“都比较完善”和“大多数比较完善”的占16%,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粗线条的,未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细致化。这说明我市中学社团的制度建设较普遍,但质量欠缺,没有形成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制度与社团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有机结合,使之有效地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从指导老师的配备来看,每一社团都配备专门指导教师的只占28%,很多社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是由团委老师(包括校团委书记和教工团支部老师)担任,有的教师同时担任3~5个社团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的配备在中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显现出明显的不足,无法对中学生社团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徐州市区中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团生存期短
调查发现,市区许多中学的学生社团都是开始成立的时候轰轰烈烈,社团成员开展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各项工作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过后,许多活动的开展开始形式化、单一化,甚至慢慢地萎缩。特别是某些社团负责人毕业了,社团活动便没人负责,最后名存实亡,销声匿迹。
2.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徐州市区各中学的社团管理大都采取两种管理方法。一是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自己管理社团;二是由学校团委或德育处统一管理社团。从实际效果看,这两种管理方法均不完善,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完全由学生自己自行管理的弊端首先体现在很多学生社团在管理上不给社团成员以任何的约束,学生进入社团的门槛低,进出自由化,大都不会接受什么资格审查,也不会拥有什么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只要感觉不乐意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加之社团干部的调换比较频繁,致使社团活动的计划、安排等缺乏连续性,不利于社团建设的良性发展。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
有些学校采取把社团挂靠在团委或其他部门负责全部社团管理的方法。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学校能够全面了解、整体调控和把握社团的发展情况。但是弊端也是明显的,这种倒挂的社团管理方法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丧失,学生社团失去了它原本的“自由、民主”的本意,而完全成为一种在教师组织下的课外活动。
另外,大多数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日常管理等也缺乏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都限制了社团的发展。
3.指导老师配备不足
中学生毕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还未长大成人,其生理和心理素质尚处于形成时期,在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上不足。中学生对教师仍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故为了引导中学生社团发展,适应中学生社团发展的特点,学校应为中学生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但在调查中发现,为中学生社团配备了专职指导教师的仅占28%,且70%以上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指导作用。
4.活动时间和场所的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给社团活动带来诸多不便,社团正规程度不够,社团成员不能很好的相互学习交流,搞活动就是四处打游击,甚至一些办公用品比如展板等都未有固定场所存放。即便向学校的有关部门租(借)用了场地,遇到冲突就要改地点或者改时间,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基本都是局限在校内进行,很少能有机会走出校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团的整体发展和社团的影响力。
一个社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保证有一定量的活动时间,因为校方的不够重视,学生得不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66.4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参加社团活动,就使得活动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调查还显示,76.2%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与课业学习会发生冲突,在唯中考和高考为尊的环境下,社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5.社团发展不平衡
据对徐州市中学生学生社团的调查,兴趣类社团数占社团总数的比例达到66.6%,远远高于其他类社团的比例。兴趣类社团的数量虽多,但从实际发展的状况看,这类社团发展的质量却不高。从社团总体发展分析,以兴趣类社团为主的自发性社团组织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校办”或带有一定“校办”色彩的社团组织,社团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
三徐州市区中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
社会和学校观念和认识上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够重视是制约当前中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尽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意识到了中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从所调查的22所学校中仍有9所尚未建立学生社团这一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学校对中学社团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在高考、中考的大背景下,目前很多学校仍以“分数”论英雄,认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就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怕担责任”的心理因素也在作怪,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而现在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学生一旦出现学科学习成绩下降或身体受到损伤的情况,学校面临家长、社会的压力则十分巨大。为了避免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事故,学校就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在学生活动中实行强制管理,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校的活动,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学校干预的色彩愈显浓厚,社团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2.社团管理政策和制度的缺失
(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出台关于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徐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出台关于中学生社团建设的相关意见和指导性文件,以指导和保障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故而部分学校至今仍未把中学生社团工作重视起来,摆上工作日程。
(2)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在政策和制度上的缺失
已经自行建立了中学生社团的,校方也大都缺乏规范的建立社团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如制定比较全面详细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学生社团的申报、认定、评比、考核、奖惩等。缺少比较健全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各项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在社团发展方面又未给予有力的支持与指导,在对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对新成立的社团自身章程制定、明确宗旨、建立内部管理体制、社团活动申报等方面缺乏控制,任其发展,没有起到合理调控、有效引导的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指导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指导教师配备不足,一般是两三个社团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社团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与所调查的学校社团指导教师的座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对社团工作的不重视是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学校将社团工作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往往安排一些课时不满的教师来担任,一旦课时调整,则马上停止教师的社团指导工作,将其转到教学岗位上,造成社团指导工作的停止,使其指导的社团工作不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学校对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也存在很大的歧视性,在课时计算上,一些学校只按班主任工作量的20%计算,在评聘职称、评优评先上,社团指导教师要排在班主任之后。不管社团活动开展的多么有声有色,取得了多大成绩,指导教师的工作仍得不到充分肯定。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往往抱着应付的心理来开展社团工作,这是社团发展水平不高、生存期短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理缺乏激励机制还表现在缺乏学生社团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活动,以此来激发其他社团和成员的热情,重视示范群体建设。
3.社团自身的原因
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制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徐州市区中学学生社团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团发展不够平衡,良莠不齐;社团活动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目标性,品牌意识淡薄,特色不够明显,不讲究活动实效,效果不好;社团骨干人才缺乏,不少社团负责人缺乏组织意识、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导致社团内部凝聚力不够,社团组织涣散;社团覆盖面不广泛,学生对社团认识不清,对同学的动员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1]
4.社团管理模式的不恰当
总结当前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社团活动完全在学校控制下进行,二是社团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在学校控制下进行的结果就是社团活动往往完全是由学校德育处、团委管理,老师来组织,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的模式来开展活动,学生能做的只是按要求参与,完全丧失了社团本身应有的意义。
还有些学生社团完全由学生自主组织,完全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则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是学生人格形成、素养培养的引路人、指导者,学生对教师往往有很大的依赖,据调查,69.5%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学生社团成立很大程度是凭个人的兴趣爱好,由于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等的限制,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对社团组织和管理尚缺乏经验,甚至对如何有效开展社团活动认识模糊,更不用说制定完整的社团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仅凭一腔热情,以理想化的思维来开展工作,一旦遭受挫折,很快就灰心丧气,对社团的前景充满悲观情绪,致使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会军.当前中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