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护理观察与护士素质辩证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宁丽[1](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董晓萌[2](2021)在《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特征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人民群众日益凸显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下,目前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和才能难以应对此高速发展的健康需求的挑战,普遍存在着人格素质不高和负面的职业状态,诸如高职业倦怠、高离职率和同情心疲乏、焦虑、抑郁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探究我国护理队伍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职业人格特征,以构建其职业人格特征的骨架结构,挖掘其职业人格形成的内外因素,并原汁原味地再现其工作情景下职业人格的典型故事,并诠释背后的真实意义,为护理人员深刻理解与学习、感染与激励提供样板,同时也为护理教育优质职业人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叙事研究方法。(1)通过目的抽样法确定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作为研究对象;(2)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收集获得有关三位获奖者的职业人格方面的资料;(3)按照三维叙事探究空间分析法对现场文本资料进行叙事编码和相关分析;(4)采用三角互证法、原始资料佐证法、反馈法和参与者检验法进行资料校对,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可信性”;(5)基于叙事学、现象学、解释学的理论视角,采用“先叙事,后解释”的方式重新描述三位获奖者的职业人格故事,并赋予阐释性理解与意义诠释;(6)采用逻辑分析与综合归纳法构建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骨架结构,及其形成的内外因素。研究结果:1.重构了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的骨架结构,重描了其典型故事:(1)第3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瑞芳老师的职业人格骨架结构归纳为:3个主题,10个类属;重描了4个典型故事。对待患者方面,共有2个主题、7个类属。即主题Ⅰ“患者至上,全心全爱”,其下类属Ⅰ-1感同身受、Ⅰ-2一视同仁、Ⅰ-3尽职尽责;主题Ⅱ“解患之难,爱加知识”,其下类属Ⅱ-1“循症施膳、解惑释疑”、Ⅱ-2“细察深思、准确判断”、Ⅱ-3“敢当能为、冒险缝合”、Ⅱ-4“改革床刷、阻断感染”;对待行业方面,有1个主题,即主题Ⅲ“引领行业,严而有爱”,其下3个类属为:Ⅲ-1以身示范、Ⅲ-2严格管理、Ⅲ-3爱人如己。(2)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老师的职业人格骨架结构归纳为:4个主题,4个类属;重描了3个典型故事。对待患者方面,共有3个主题,2个类属。即主题Ⅰ“维护尊严,料理尸体”;主题Ⅱ“科学抚触,减轻癌痛”;主题Ⅲ“主动请缨,甘愿冒险”,其下2个类属为:Ⅲ-1“主动请缨,抗击疟疾”、Ⅲ-2“甘愿冒险,服务艾滋;对待社会方面,有1个主题,即主题Ⅳ“志愿坚守,捐体献血”,其下有2个类属为:Ⅳ-1“超级义工,众人跟随”、Ⅳ-2“捐体献血,留爱人间”。(3)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潘美儿老师的职业人格骨架结构归纳为:4个主题,4个类属;重描了5个典型故事。对待患者方面,共有3个主题,4个类属。即主题Ⅰ“吞吃饺子,维护尊严”;主题Ⅱ“同理沟通,耐心待患”,其下2个类属为:Ⅱ-1“换位思考,消除误解”、Ⅱ-2“耐心哄患,消除恐惧”;主题Ⅲ“感同身受,敢于冒险”,其下2个类属为:Ⅲ-1“感受绝望,冒险清创”、Ⅲ-2“感受痛苦,勇敢夹便”;对待社会方面,有1个主题Ⅳ“建言人大,关爱麻风”。2.综合汇总了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的整合框架,包含3个主题,11个类属。(1)对待患者方面,主题Ⅰ“患者至上,无私奉献”。其下3个类属为:(1)普通临床情境下的类属Ⅰ-1“视患如亲,全心全爱”,其下3个分类属,即Ⅰ-1-1“同情同理、耐心照料”;Ⅰ-1-2“一视同尊,施以仁爱”;Ⅰ-1-3“尽职尽责,仔细操作”;(2)患者难题情境下的类属Ⅰ-2“解患之难,科思而创”;(3)特殊患者情境下的类属Ⅰ-3“主动请缨,敢当能为”。(2)对待行业方面,主题Ⅱ“引领行业,严而有爱”。其下3个类属为:Ⅱ-1“严格管理,紧抓实效”;Ⅱ-2“以身示范,以爱育教”;Ⅱ-3“爱人如己,任人唯贤”。(3)对待社会方面,主题Ⅲ“感召社会,向上向善”。其下3个类属为:Ⅲ-1“关爱麻风,建言人大”;Ⅲ-2“超级义工,众人跟随”;Ⅲ-3“捐体献血,留爱人间”。3.分析得出了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成因:(1)内因为自我调控:表现为3种情境下的3个主题:面对枯燥生活时,表现为“不厌其烦,非常努力”;面对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公大于私,迎难而上”;面对逆境艰难时,表现为“坚定信仰,坚韧不拔”。(2)外因为教育文化:表现为5种状况下的14个因素:(1)家庭教育:有3个因素是,“母亲教育,信与仁爱”;“父辈熏陶,从小善良”;“家风浸润,义卖捐助”;(2)学校教育有3个因素,即“校训教育,爱加知识”;“严承师爱,潜移默化”;“师德为先,立志助人”;(3)临床教育:有3个因素,即“榜样传承,救困扶危”;“前辈感染,走上麻风”;“病员触动,留任坚守”;(4)医院文化:有2个因素,即“部队倡导,服从命令”;“领导信任,合力夺魁”;(5)社会文化:有3个因素,即“学习毛主席,勤俭节约”;“学习雷锋,全心全意”;“学习模范,毫不利己”。研究结论:1.归纳得出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有三大主题:(1)对待患者方面的“患者至上,无私奉献”;(2)对待行业方面的“引领行业,严而有爱”;(3)对待社会方面的“感召社会,向上向善”。其中,“患者至上,无私奉献”是获奖者的基础人格,“引领行业,严而有爱”是管理人格,“感召社会,向上向善”是最高人格。2.分析得出三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的总体成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即三种特殊情景下的自我调控:面对枯燥生活时的“不厌其烦,非常努力”;面对矛盾冲突时的“公大于私,迎难而上”;面对逆境冲突时的“坚定信仰,坚忍不拔”。外因是教育文化,包括家庭、学校与临床教育、医院与社会文化,是职业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程文惠[3](2020)在《基于岗位胜任力辩证浅析综合三甲医院眼科护士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综合三甲医院眼科护士在护理教育、在职教育、工作模式、临床思维以及培训等方面存在的辩证关系,揭示各矛盾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综合三甲医院眼科护士培养模式及内容,为临床眼科护士培养体系建设、岗位胜任力培养及教学提供思路。
李晓霞[4](2020)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临床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临床带教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足,MNS研究生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尚未引起护理学领域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在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对临床带教没有成熟的录取和考试标准,导致其能力参差不齐,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跟我国当前国情下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研究目的1.了解MNS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的能力需求;2.从MNS研究生角度出发,了解其对临床带教的准入标准及考评体系如何构建的感受;3.了解MNS研究生对我国目前临床带教老师存在不足的体验。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2.基于微信沟通平台进行质性访谈了解MNS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需求。研究结果1.MNS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核心能力需求包括临床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七个方面;2.MNS研究生认为其临床带教的准入标准应主要关注学历、职称、工作经验及科研成果;对其临床带教的考评要从临床带教自身能力及学生反馈两个方面考虑,其中教师自身方面包括科研成果、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学生反馈方面包括学生需求、学生意见、对学生的考核这三个方面;3.MNS研究生认为目前我国MNS研究生临床带教团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还是集中在护理科研能力较弱、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能力欠佳、沟通能力较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管理层面如准入及考评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七个方面。研究结论当前国内MNS研究生对其临床带教的能力需求更趋多样化,且不同阶段研究生有不同的需求。目前MNS研究生临床带教的各项能力有待提高,其准入标准及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建设一批与MNS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匹配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带教师资队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将需要护理学领域内专家们的共同努力。
吴榜静,鲍中义[5](2019)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途径,是正确处理护患关系的应有举措。实习医院要加强实习护生管理,做好入科教育;严格遴选带教老师,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注重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实习护生培养成道德修养高、操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护理人才。使实习护生自觉形成"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的思想,把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首位,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
李苗苗[6](2019)在《格林模式促进护生应对医务场所暴力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模式(PRECEDE-PROCEED)对护生进行医院场所暴力防护教育并评价该模式的教育效果。通过构建《护生实习期间遭遇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现状及防护能力水平、教育现状及需求》问卷,系统地调研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遭遇暴力事件的现状及防护能力。基于格林模式针对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在实施后评价干预效果。方法:(1)运用德尔菲函询法构建问卷。遴选1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函询,测量问卷的信效度。(2)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基线调查。随机抽样选择南昌某三甲医院的实习中期实习护生60人,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描述护生遭遇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现状;分析护士对暴力事件防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了解相关防护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3)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进行干预研究,对干预组护生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授课教育,并在后续定期回访,持续提供指导。对照组护生仅发放书面材料供自行学习。在护生完成实习时再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得分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有23.33%的护生在实习期间遭遇过医院场所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均为语言攻击,其中16.67%为辱骂,6.67%为威胁;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地点为病房,占72.73%;主要施暴者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各占45.45%;对护生造成的影响主要为工作热情下降(45.45%)、产生离职想法(9.09%)、焦虑忧郁或气愤(9.09%);护生的主要应对方式为忍让回避(33.33%)、耐心解释(33.33%)、没有理睬(16.67%)、先讲理后反击(5.56%)、求助同事(5.56%);上报率仅为18.18%。(2)干预前,对照组护生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防护问卷得分情况分别为:防护知识问卷26.13±2.17、防护态度问卷33.57±2.27、防护行为问卷25.53±3.05;干预组护生防护知识问卷26.27±2.02、防护态度问卷32.87±2.16、防护行为问卷25.87±2.50;护生教育需求情况,85%护生未学习过专门课程、88.3%护生未参加过相关培训、98.3%护生愿意参加此类培训。(3)干预后,对照组护生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防护问卷得分情况分别为:防护知识问卷26.20±2.39、防护态度问卷34.57±1.91、防护行为问卷26.40±2.78;干预组护生防护知识问卷28.20±1.40、防护态度问卷34.53±2.56、防护行为问卷27.39±21.8,干预组护生防护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护生防护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防护态度两组护生无显着差异。结论:1.护生应对医院场所暴力事件的知识缺乏程度较为严重,防护行为较差;但护生普遍防护意识较强,态度积极。2.运用格林健康教育模式对护生进行干预教育可以提高护生对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防护的知识水平、强化护生防护行为。3.干预组护生在医院场所暴力发生后应对方式更加多样、上报率更高,应对能力明显增强。
陈晓光[7](2019)在《新时代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护理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在人民群众多方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下,当前我国注册护士总体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强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护士的培养需要夯实院校护理学本科教育基础,但与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求相对照,当前我国护理学专业教育却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充分论证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各要素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应新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新时代医护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法:运用政策研读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研读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各部委印发的各类文件基础上,针对国家、社会需要和当前护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针对学生、患者的《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问卷》和《改善和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措施调查问卷》,对我校医学类各专业360名学生和地区两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以及门诊各4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根据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当前国内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指导课题研究。结果:通过回顾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历史,分析出护理学专业教育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研读国家各部委印发的文件,明确新时代护理学专业教育应以“九个坚持”为遵循,以“三项基础性工作”为抓手,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出了当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价值观欠端正,课程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团队建设不强、教学改革能力不足、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单一、过程评价缺位等主要问题。结论:在新时代,护理学专业应通过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发展方向,施行严格质量控制和推进护教协同等模式整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培养与教师发展协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与价值观培育协同,重视校内培养与社会锤炼协同,促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协同,强调加强基础与培养能力协同,突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强化培养过程与培养评价协同,坚持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协同,以期全面提高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李铮[8](2018)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现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建立一般自我效能、医学教育环境认’知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一般自我效能与医学教育环境认知对职业能力的影响途径及强度,进而为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对策。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运用一般资料问卷、《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医学教育环境评定量表》,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全国31所护理院校的389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及AMO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e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得分为(93.65±11.52)分,处于中等偏上程度;职业能力五个维度得分中,学习规划能力得分最高为(27.61±4.09)分;其次为完成任务能力得分为(21.64±3.25)分;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17.49±2.56)分;专业技术能力(13.61±2.33)分;最低得分的维度为社交沟通能力得分为(13.30±2.63)分;经标准化后各维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完成任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规划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交沟通能力。(2)不同性别、不同的父母期望、不同年级、不同学位兴趣、是否为学生干部、不同成绩、不同实习满意度、不同导师职称、不同的与导师关系、不同程度的对导师满意度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职业能力回归模型的F值为17.608,P<0.001,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8个,分别为:对导师满意度、成绩、学位兴趣、父母期望、与导师关系、性别、导师职称、年级。职业能力能被以上变量解释26.7%,其中对导师满意度起最主要作用,解释量为8.8%。(4)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学习知觉域、教师知觉域、学术知觉域、环境知觉域、社交知觉域、医学教育环境呈显着正相关(P<0.01)。(5)一般自我效能与医学教育环境对于职业能力的影响及强度如下:一般自我效能→职业能力(d=0.281,P<0.001)、医学教育环境→职业能力(β=0.400,P<0.001)、学术知觉域→职业能力(β=0.213,P<0.01)、医学教育环境→一般自我效能(β=0.284,P<0.001)。结论:(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高于中等水平,完成任务方面表现最佳,有待加强的是社交沟通方面。(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因素为:对导师满意度、成绩、学位兴趣、父母期望、与导师关系、性别、导师职称、年级。(3)一般自我效能可以直接影响职业能力,医学教育环境可以直接或通过一般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职业能力,另外医学环境中的学术知觉域也可直接影响职业能力。
鲍中义,吴榜静[9](2017)在《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时代呼唤》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缘由,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优化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科学制定带教老师遴选标准,健全带教老师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生临床实习全过程,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实习护生"三个意识"和"一个理念",促使其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邸颖娜[10](2016)在《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以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性对护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球出现“护士荒”,因此每年中国都要向世界各国输出大量的“护理棒,英语好”的涉外护士。中国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全民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也同样面临着护士短缺的情况。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球一体化加速,随着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和外籍来华人士显着增多,在中国护理职业国际化的趋势正以不可阻挡势头席卷全国,现在的国内急需大量的“护理+英语”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但现在护理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所培养的护士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衔接,必须改变教育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双视角立体的研究分析设计了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并采用实验研究法对教学成果进行了检验,最后形成评价反馈,从而指导今后的高职英语教学工作。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交际法的相关理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情境交际法的含义、理论框架、特性、原则、实施方法。从理论角度证明情境交际法适切于高职英语教学。同时,为之后的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设计做好理论支撑和引导。然后,分析并创造性地设计了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护理英语基础教学阶段—教室中的情境交际教学模式;护理英语提高阶段教学—实训室中情境交际教学模块的创设和实践。最后,采用教学研究法中的实验法,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反馈。此研究的应用可扭转护士生“不重视、不愿学行业英语”学习态度;改变“想学不会学或学不会”的学习现状;解决“学不致用”的就业问题;甚至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譬如优秀的学生可出国就业,或去国内的涉外医院等;缓解当前社会急需大量“英语+护理”的复合型人才,而又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
二、临床护理观察与护士素质辩证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护理观察与护士素质辩证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四、基本概念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抽样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
(四)资料收集方法 |
(五)资料收集工具 |
(六)资料分析 |
(七)理论饱和 |
(八)质量控制 |
(九)伦理审查 |
三、研究结果 |
(一)感知 |
(二)调适 |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
四、讨论 |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文献研究结果 |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
四、讨论 |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论证专家 |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2)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特征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护理人员的消极职业状态不容忽视 |
1.2 我国护理人员与南丁格尔及其获奖者的高尚人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3 职业人格具有正向预测效应 |
2 概论 |
2.1 职业人格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现状 |
2.2.1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职业人格理论的研究 |
2.2.3 护士职业人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目的 |
2.4 研究意义 |
2.5 研究设计 |
2.5.1 研究内容 |
2.5.2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3.1 叙事研究方法概述 |
3.2 理论基础 |
3.2.1 杜威经验理论 |
3.2.2 现象学 |
3.2.3 解释学 |
3.3 三维叙事探究空间分析框架(Three Dimensional Narrative Inquiry Space) |
3.4 选择叙事研究方法的理由 |
4 研究过程 |
4.1 进入现场前的准备 |
4.1.1 研究者自身准备 |
4.1.2 选择研究参与者 |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2 进入研究现场 |
4.2.1 进入邹瑞芳老师的研究现场 |
4.2.2 进入潘美儿老师的研究现场 |
4.2.3 进入邹德凤老师的研究现场 |
4.3 获得现场文本 |
4.3.1 获得现场文本的方法 |
4.3.2 获得现场文本的实施过程 |
4.3.3 停止获得现场文本的说明 |
4.4 整理分析经验文本 |
4.4.1 资料的初步整理 |
4.4.2 经验文本的整理与分析 |
4.5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4.6 质量控制 |
4.6.1 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
4.6.2 分析校对资料的严谨性、可信性 |
4.7 研究推广度的说明 |
4.8 研究伦理 |
5 研究结果 |
5.1 邹瑞芳老师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与典型故事 |
5.1.1 基本情况 |
5.1.2 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 |
5.1.3 职业人格典型故事 |
5.2 邹德凤老师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与典型故事 |
5.2.1 基本情况 |
5.2.2 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 |
5.2.3 职业人格特征典型故事 |
5.3 潘美儿老师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与典型故事 |
5.3.1 基本情况 |
5.3.2 职业人格特征骨架结构 |
5.3.3 职业人格特征典型故事 |
6 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整合框架与成因 |
6.1 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整合框架 |
6.2 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成因 |
6.2.1 内因——自我调控 |
6.2.2 外因——教育文化环境 |
7 讨论 |
7.1 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整合框架的讨论 |
7.1.1 “患者至上,无私奉献”的讨论 |
7.1.2 “引领行业,严而有爱”的讨论 |
7.1.3 “感召社会,向上向善”的讨论 |
7.2 三位获奖者的职业人格特征成因的讨论 |
7.2.1 自我调控的讨论 |
7.2.2 教育文化环境的讨论 |
8 研究结论 |
8.1 综合归纳了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总体特征 |
8.2 深入探究了三位获奖者职业人格的总体成因 |
9 研究创新性、局限和展望 |
9.1 研究创新性 |
9.1.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9.1.2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9.2 研究局限 |
9.2.1 研究条件的局限 |
9.2.2 研究认识的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9.3.1 研究成果的借鉴 |
9.3.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研究方法在护理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岗位胜任力辩证浅析综合三甲医院眼科护士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教育—通科护理教育与眼科专科护士教育 |
2 在职培训—通科培训与眼科专科培训模式 |
3 工作模式—医护配合与医护分离 |
4 临床思维 |
4.1 局部与整体 |
4.2 疾病现象与本质 |
4.3 眼局部用药与全身用药 |
4.4 经验判断与现代监测设备 |
5 护理技术操作—基础护理技术与眼科专科护理技术 |
(4)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的创新点 |
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1 现象学研究 |
2 样本的选择 |
3 研究步骤及方法 |
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5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临床带教具备的能力 |
1 临床实践能力 |
2 护理科研能力 |
3 护理教育能力 |
4 人际沟通能力 |
5 护理管理能力 |
6 其他能力 |
7 小结 |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的准入标准与考评体系 |
1 MNS研究生临床带教的准入标准 |
2 MNS研究生临床带教的考核体系 |
3 小结 |
第五章 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存在的不足 |
1 护理科研能力较弱 |
2 沟通能力不强 |
3 学历水平参差不齐 |
4 带教能力欠佳 |
5 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6 管理因素 |
7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课题组前期成果 |
2 研究结论 |
3 研究局限 |
4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基本情况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5)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 |
2 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必要性 |
2.1 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 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途径 |
2.3 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是现代医学模式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护患关系的应有举措 |
3 现代医学模式下实习护生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1 做好入科教育, 加强实习护生管理 |
3.2 严格遴选带教老师, 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和考核 |
3.3 培养实习护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
3.4 培养实习护生敏锐的观察力 |
3.5 培养实习护生熟练的操作技能 |
3.6 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
3.7 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理念 |
(6)格林模式促进护生应对医务场所暴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 |
1.3.1 相关概念 |
1.3.2 格林模式介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设计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问卷编制方法 |
2.1.1 初步拟定问卷框架与条目 |
2.1.2 问卷函询及分析 |
2.2 基线调查 |
2.2.1 研究设计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工具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资料分析方法 |
2.2.6 质量控制 |
2.3 干预研究 |
2.3.1 研究设计 |
2.3.2 干预计划制定和实施 |
2.3.3 研究工具 |
2.3.4 评价干预效果 |
第3章 结果 |
3.1 问卷编制结果 |
3.1.1 专家函询结果 |
3.1.2 函询后问卷修改情况 |
3.1.3 信度分析 |
3.2 基线调查结果 |
3.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3.2.2 护生实习期间遭遇暴力事件情况 |
3.2.3 护生防护暴力事件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 |
3.3 干预研究结果 |
3.3.1 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的基线资料对比 |
3.3.2 干预后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应对能力问卷知识评分 |
3.3.3 干预后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问卷态度评分 |
3.3.4 干预后医院场所暴力事件问卷行为评分 |
3.3.5 两组护生问卷得分情况对比 |
3.3.6 两组护生干预后暴力事件发生情况及应对现状 |
3.3.7 两组护生遭遇暴力事件及应对情况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基线调查结果评价 |
4.1.1 教育生态学评价 |
4.1.2 格林模式干预效果 |
4.1.3 教育建议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 |
6.1 创新点 |
6.2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新时代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新时代对护理学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2.2 当前我国护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 新时代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
2.4 新时代护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
第3章 结论 |
3.1 主要结论 |
3.2 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样本量计算 |
2.5 抽样方法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职业能力现状 |
3.3 研究对象的职业能力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的职业能力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现状 |
4.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模型分析 |
4.4 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研究工具)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时代呼唤(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 |
2 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2.1 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
2.2 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迫切需要 |
2.3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迫切需要 |
2.4 解决当前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的应有举措 |
3 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 |
3.1 科学制定带教老师遴选标准, 健全带教工作考核激励制度 |
3.2 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生临床实习全过程 |
3.3 培养实习护生的“三个意识”和“一个理念”, 促使其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
3.3.1 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 |
3.3.2 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 |
3.3.3 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
3.3.4 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培养。 |
(10)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情境交际法研究 |
(二)国内情境交际法研究 |
(三)情境交际法的理论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英语教学与情境交际法的理论研究 |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性分析 |
(一)特殊性 |
(二)实用性 |
(三)实践性 |
二、情境交际法 |
(一)情境交际法的特性与高职英语教学 |
(二)情境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施原则 |
(三)情境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研 |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分析 |
(一)不利因素 |
(二)有利因素 |
三、情境交际法在护理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实践研究 |
(一)情境交际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二)情境交际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
(三)情境交际法在阅读课上的应用 |
(四)情境交际法在写作课上的应用 |
(五)护理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评价考核 |
四、情境交际法在护理英语提高阶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一)实训室护理英语情境交际教学模块创设 |
(二)情境交际法在实训室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情境交际法 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实验研究 |
一、实验对象、内容、假设、方法和过程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内容 |
(三)实验目的 |
(四)实验假设 |
(五)实验方法和过程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一)前测数据分析 |
(二)中测数据分析 |
(三)后测数据分析 |
三、总结 |
(一)情境交际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
(二)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
(三)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职护理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前测、中测、后测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临床护理观察与护士素质辩证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职业人格特征的叙事研究[D]. 董晓萌.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基于岗位胜任力辩证浅析综合三甲医院眼科护士培养[J]. 程文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13)
- [4]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质性研究[D]. 李晓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现代医学模式下加强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思考[J]. 吴榜静,鲍中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05)
- [6]格林模式促进护生应对医务场所暴力的效果研究[D]. 李苗苗. 南昌大学, 2019(01)
- [7]新时代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 陈晓光. 长江大学, 2019(10)
- [8]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铮. 延边大学, 2018(01)
- [9]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兴起的时代呼唤[J]. 鲍中义,吴榜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04)
- [10]情境交际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邸颖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