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遗传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种群,基因,标记,喜马拉雅,毒蛾,旱獭。
种群遗传多态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佳燕,颜渊,杨钰慧[1](2019)在《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我国长江中下游达氏鲌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鲌不同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基因多态性为0.412 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1 1。各群体间特有单倍型较少,多数个体分布于共享单倍型中。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达氏鲌野生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变异为33.09%,丹江口种群解释了群体间该遗传变异组成的71.47%,其余的达氏鲌群体间无明显分化,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达氏鲌自然种群的遗传组成可能与不同群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水系间的相互连通,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可能减弱了由地理距离产生的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敏瑞[2](2015)在《基于RubisCO和16S rRNA基因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是否表现出显着的地域性和异域物种形成;阐明进化过程中促进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揭示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变异的机制及其在生态适应性中的作用,为了解微生物谱系地理、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微生物分子地理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RubisCO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和rep-PCR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分析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功能基因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结论:本实验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云南腾冲、湖北大冶和新疆富蕴这叁个地方分离了160株菌,其中用FeTSB培养基分离了20株,用Solid2:2培养基分离了5株,用FeTSBo培养基分离了135株。所有分离的菌株被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Acidithiobacillus spp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其中YNTR4-15可能归属于铁氧化细菌Leptspirillum ferrooxidans, HBDY3-31归属于另一铁氧化细菌Leptospirillum ferrodiazotrophum;有6株可能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vorans;13株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durans,其余的均归属于Acidithiobacilus ferrooxidan。2.通过对30株具有代表性菌株的RubisCO一型cbbL基因和二型cbbM基因分析显示,发现21株菌的cbbL基因是双拷贝,分别为cbbLl和cbbL2基因;9株菌只检测到了cbbLl,没有检测到cbbL2。在系统发育树上,基于cbbLl基因序列将它们划分为3个序列型。司样基于cbbL2基因也被划分为3个序列型,因此cbbLl和cbbL2基因序列型的划分基本一致。所有菌株的cbbM基因的序列中只有XJFY2S-18菌的两条序列不同,有可能是双拷贝,其余菌株的cbbM基因序列是单拷贝。3. cbbLl基因的G+C含量为58.5-63.5%,G+C3s含量为48.7-57.8%;cbbL2基因的G+C含量为59.4-64.8%,G+C3s含量为58.7-67.5%;cbbM基因的G+C在61.0-65.2%之间,G+C3s在61.0-65.9%之间;因此,RubisCO基因的密码子的偏爱性不强。cbbL基因的Ka/Ks<1, cbbLl基因的Ka/Ks=0.5578<1, cbbL2基因Ka/Ks=0.4238<1,表明cbbL基因存在纯化选择作用。而cbbM基因的Ka/Ks=1.9880>1,表明cbbM基因存在正选择。所有菌株cbbLl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较高(88-100%),cbbL2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89-100%,但cbbLl和cbbL2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低(73-78%);菌株之间的cbbM基因相似度为82-100%,差异相对较大。rep-PCR指纹图谱也显示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存在显着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5-06-01)
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3](2014)在《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中国岷山及邛崃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西氏贝蛔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两个地理种群的共计34个样本(岷山14,邛崃20)的线粒体12S(694bp)基因全序列,并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出34个样本共分出了9个单倍型;两个种群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825±0.001678,0.002583±0.001678,表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显示均为负值,种群歧点分布图呈现多峰型,但不显着,显示种群出现过较弱的突然增长现象;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0.00385)和基因流(Nm=64.71)显示该物种的两个地理种群内未形成显着的遗传分化;另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都呈现两个山系样本序列较混乱的现象。综上表明由于两个种群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种群经历过扩张且分化时间不长等因素使得西氏贝蛔虫的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性较低,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任彬元[4](2014)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内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寄主遗传多样性对于其抵御寄生物感染至关重要,此已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得到一些实验证实。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作为昆虫体内寄生物,常在寄主自然种群中侵染流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资源。NPV受宿主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如何?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农业上的重大害虫,其食量大,食性杂,且分布广泛,常暴发成灾。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是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重要调节因子,已被开发为生物杀虫剂。斜纹夜蛾自然种群内遗传多态性如何?其自然感染的NPV又是如何适应宿主遗传多态性?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阐明寄主和寄生物协同进化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NPV进行有效的害虫生物防治。为此,本文研究SpltNPV安徽和县株的遗传多态性,并同时研究斜纹夜蛾和县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而研究病毒对宿主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安徽和县采集到自然感染病毒的斜纹夜蛾病虫,从中分离出SpltNPV 15个活体克隆株系。对15个活体克隆株系基因组DNA分析表明,其EcoR Ⅰ、Hind Ⅲ和Pst Ⅰ限制性酶切图谱未有明显差异。进一步扩增15个活体克隆株系的细胞凋亡抑制(IAP)基因、p49基因、晚期表达因子lef-4, lef-5, lef-8, lef-11基因和DNA解旋酶基因等基因,发现其相同基因序列无差异;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pltNPV和县株与已报道的SpltNPV其它株系的同源性很高,表明SpltNPV IAP宿主域相关等基因较为保守。研究尚未发现SpltNPV和县株内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2从采集于安徽和县甘蓝上的斜纹夜蛾中随机建立了7个单雌系,并在室内连续饲养。对各单雌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先利用4对引物进行初步筛选,选取扩增结果差异大的3个单雌系,进一步利用36对引物对45头斜纹夜蛾个体(每单雌系15头)分别进行扩增。共获得1024个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80条,平均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为28.44条。多态性比率(PPB)平均为86, 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663,有效等位基因介于1.3816~1.7344之间。随后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单雌系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3203。对3个单雌系的斜纹夜蛾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结果发现斜纹夜蛾A、B和C3个单雌系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其中B与A或C的遗传分化更为明显,遗传相似系数均小于0.78。以上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县种群内有一定的遗传多态性。3在获得均来源于中国安徽和县的有遗传差异斜纹夜蛾单雌系以及S pltNPV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6个SpltNPV样品对有遗传差异的3个斜纹夜蛾单雌系致病力差异,发现病毒对不同单雌系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对单雌系B的致病力最低,A次之,对C的致病力最高,且各差异在6个病毒活体克隆株系间均一致。较致病力差异,病毒在不同单雌系间的杀虫速度差异要小,6个病毒活体克隆株系中有3个发现有杀虫速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单雌系B的杀虫速度显着低于另两个。研究结果表明NPV可以不同感染水平来适应遗传多态性丰富的宿主种群。(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吴妍,张俊华,张浩,陈乃中,钟勇[5](2013)在《舞毒蛾地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舞毒蛾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农林害虫。本研究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河北茅荆坝、吉林长春、河北大仓、新疆阿勒泰市阿苇滩等我国5个重要舞毒蛾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我国5个舞毒蛾地理种群多数遗传位点显示出纯合子缺失和杂合子过剩的特点。同时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5个舞毒蛾种群可分为两大支,其中新疆阿勒泰种群单独为一支,其余种群聚类为另一支。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说明,所研究的舞毒蛾种群的个体之间发生了广泛的基因流动。舞毒蛾种群间存在活跃的基因流动,提示该物种在我国一直在传播扩散。该研究可为舞毒蛾的检验检疫及其防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3年04期)
贺学,王忠东,陶元清,范薇,张光伟[6](2012)在《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种群的遗传特征,以青海省同仁、乌兰、玉树县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3个微卫星DNA标记对其遗传变异情况及其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Shannon指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参数对喜马拉雅旱獭不同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除权配对法聚类分析绘制了旱獭的系统发育树,观察了各种群间亲缘关系。结果显示,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均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它们可被分为两支:乌兰县和同仁县旱獭为一支,玉树县旱獭为另一支,这种种群特征与这3个县的地貌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延宁,聂华明,蒋忠荣,邓世金,余华[7](2012)在《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对青海地区细粒棘球蚴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地区细粒棘球蚴的种群基因多态性,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对采自青海地区的42株细粒棘球蚴(33株采自绵羊肝脏,9株采自绵羊肺脏)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并构建了NJ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品的线粒体12S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出5种单倍型(即H1~H5),其中以单倍型H5为主(占32株),并且系统发生树分析支持这一结果。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418、0.000 66,与E.granulosus G1(AF297617)的12S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99.86%以上。采自青海地区的42株细粒棘球蚴均鉴定为E.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在检测出的5种单倍型中,单倍型H1~H4是本地区特有的单倍型。(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邓菲菲[8](2012)在《新疆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和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新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及基因交流和遗传分化情况,并通过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聚类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棉铃虫饲料的配制方法,简化了棉铃虫饲料的制作过程,使得棉铃虫的饲养更高效。2.选择了15条RAPD引物用于对采自喀什、吐鲁番、鄯善、石河子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棉铃虫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31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18条,占总条带数的69%。在棉铃虫的4个地理种群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指数(h)=0.4046, Shannon's指数(I)=0.793,相对于其他3个种群是最高的;4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范围在0.1927~0.3727之间,说明4个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的分析,显示4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很频繁。3.筛选了20条RAPD引物,用于分析采自4种寄主植物上的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取食玉米的棉铃虫有7个地理种群,取食番茄的棉铃虫有6个地理种群,取食南瓜的棉铃虫有5个地理种群,取食棉花的棉铃虫有3个地理种群。在取食玉米的棉铃虫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631):在取食番茄的棉铃虫中,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825);在取食南瓜的棉铃虫中,仍然是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水平最高(I=0.5684)。玉米上棉铃虫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1177-0.4105之间,番茄上的在0.2010-0.3823之间,南瓜上的在0.2038-0.4114之间,取食棉花的在0.1407-0.2874之间:各寄主种群内部的基因流指数显示,棉花上的棉铃虫各地理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最频繁(N1n=2.2514)。4.筛选了10对SSR引物,用于进一步分析采自4种寄主植物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取食玉米的棉铃虫地理种群间,乌鲁木齐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3755);取食器茄的棉铃虫种群间,乌鲁木齐种群仍然有着最丰富的遗传多样度(I=0.4291);取食南瓜的棉铃虫种群间,昌吉和鄯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是最高的(I=0.3466);取食棉花的棉铃虫各种群间,阿克苏种群的遗传多样度最丰富(I=0.5041)。取食玉米的各棉铃虫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2083-0.6678之间;取食番茄的棉铃虫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1818-0.9147之间;取食南瓜的各种群遗传距离在0.2162-0.6040;取食棉花的棉铃虫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在0.4336-0.4848之间;棉铃虫的各寄主种群内部的基因流指数显示棉花上的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最频繁(Nm=0.3750)。(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侯佳,高鹏飞,王钦德[9](2012)在《六个猪种群ME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对6个猪种群的ME1基因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多态性。结果表明,307个样本中检测到5种单倍型,其中,长白猪和大白猪各检测出5种单倍型;马身猪、杜洛克猪和山西白猪分别检测出3种单倍型;山西黑猪检测出4种单倍型。大白猪、长白猪、马身猪和山西黑猪均属于高度多态性。研究结果可为寻找与繁殖性能相关遗传标记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2年02期)
沈登荣,张宏瑞,李正跃,董坤,和绍禹[10](2011)在《云南西花蓟马rDNA-ITS2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扩张》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DNA-ITS2基因序列对云南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程度进行初步研究。经过比对112条序列,共发现了59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0种单倍型。云南省西花蓟马的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90219),而核酸多态性较低(Pi=0.00891)。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810,基因流Nm为30.61,表明各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非常低,种群间存在充分的基因交流。对群体进行中性检验、错配分析表明西花蓟马群体曾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还非常低。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也证实了西花蓟马近期入侵云南的事实。(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种群遗传多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是否表现出显着的地域性和异域物种形成;阐明进化过程中促进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揭示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变异的机制及其在生态适应性中的作用,为了解微生物谱系地理、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微生物分子地理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RubisCO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和rep-PCR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分析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功能基因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结论:本实验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云南腾冲、湖北大冶和新疆富蕴这叁个地方分离了160株菌,其中用FeTSB培养基分离了20株,用Solid2:2培养基分离了5株,用FeTSBo培养基分离了135株。所有分离的菌株被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Acidithiobacillus spp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其中YNTR4-15可能归属于铁氧化细菌Leptspirillum ferrooxidans, HBDY3-31归属于另一铁氧化细菌Leptospirillum ferrodiazotrophum;有6株可能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vorans;13株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durans,其余的均归属于Acidithiobacilus ferrooxidan。2.通过对30株具有代表性菌株的RubisCO一型cbbL基因和二型cbbM基因分析显示,发现21株菌的cbbL基因是双拷贝,分别为cbbLl和cbbL2基因;9株菌只检测到了cbbLl,没有检测到cbbL2。在系统发育树上,基于cbbLl基因序列将它们划分为3个序列型。司样基于cbbL2基因也被划分为3个序列型,因此cbbLl和cbbL2基因序列型的划分基本一致。所有菌株的cbbM基因的序列中只有XJFY2S-18菌的两条序列不同,有可能是双拷贝,其余菌株的cbbM基因序列是单拷贝。3. cbbLl基因的G+C含量为58.5-63.5%,G+C3s含量为48.7-57.8%;cbbL2基因的G+C含量为59.4-64.8%,G+C3s含量为58.7-67.5%;cbbM基因的G+C在61.0-65.2%之间,G+C3s在61.0-65.9%之间;因此,RubisCO基因的密码子的偏爱性不强。cbbL基因的Ka/Ks<1, cbbLl基因的Ka/Ks=0.5578<1, cbbL2基因Ka/Ks=0.4238<1,表明cbbL基因存在纯化选择作用。而cbbM基因的Ka/Ks=1.9880>1,表明cbbM基因存在正选择。所有菌株cbbLl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较高(88-100%),cbbL2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89-100%,但cbbLl和cbbL2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低(73-78%);菌株之间的cbbM基因相似度为82-100%,差异相对较大。rep-PCR指纹图谱也显示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存在显着的遗传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遗传多态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佳燕,颜渊,杨钰慧.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刘敏瑞.基于RubisCO和16SrRNA基因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spp.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3].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4].任彬元.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内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5].吴妍,张俊华,张浩,陈乃中,钟勇.舞毒蛾地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J].植物检疫.2013
[6].贺学,王忠东,陶元清,范薇,张光伟.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遗传多态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2
[7].延宁,聂华明,蒋忠荣,邓世金,余华.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对青海地区细粒棘球蚴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2
[8].邓菲菲.新疆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9].侯佳,高鹏飞,王钦德.六个猪种群ME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2
[10].沈登荣,张宏瑞,李正跃,董坤,和绍禹.云南西花蓟马rDNA-ITS2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扩张[J].应用昆虫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