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别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类别,规则,信息,相似性,表征,特征,理论。
类别学习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冼美君,邢强[1](2019)在《学习条件和样例相似性对类别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倾向于探究记忆、问题解决等领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来源,近年来,类别学习也成为元认知监控的研究目标之一。类别学习是个体学习把刺激归类到两个或者多个类别中的认知过程,能够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简化认知过程,促进个体快速便捷地加工新事物。为揭示类别学习领域中元认知监控的可能来源,先对实验材料进行样例相似性评估,确定实验材料中变形动物的叁种样例相似性水平,再采用2(学习条件:规则条件、无规则条件)×3(样例相似性:低样例相似性、中样例相似性、高样例相似性)×2(项目类型:正向项目、反向项目)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学习-迁移"范式,探讨学习条件和样例相似性在类别学习上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规则学习条件下,低样例相似性和中样例相似性组被试的正向匹配新项目和反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成绩差异不大,但高样例相似性组被试的正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正确率比反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正确率高,出现了样例效应;在无规则学习条件下,样例相似性越高,被试对正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正确率以及迁移项目的信心判断值也越高;相较于无规则学习条件,规则学习条件下的迁移项目正确率和类别学习判断值更高,类别学习判断对规则学习条件更加敏感。这表明,规则和样例相似性是类别学习元认知监控的线索,遵循正确的规则进行归类是元认知判断达到最优化的方式;基于规则和基于相似性的分类过程会出现在同一分类任务中,进一步证实了类别学习的多系统理论;类别学习判断对学习条件有敏感性,支持并拓展了以往类别学习判断对学习策略敏感的研究发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谭鑫,林碧霞,国礼亦[2](2019)在《重复学习方式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基于COVIS模型理论假设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探索了重复学习方式和非重复学习方式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根据经典的COIVS模型,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需要使用不同的认知系统: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需使用逻辑推理,依赖于工作记忆和执行注意。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则依赖于知觉的程序性系统。目前对于两种类别学习方式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的使用上,还缺乏新的研究视角。该研究使用两维度类别结构光栅,设计了重复的深度学习方式,即对每一轮的学习材料进行重复学习10遍后再学习新的学习材料。每轮学习后使用全新学习材料,设置迁移测试以考察学习效果。该研究设计了重复学习方式和非重复学习方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学习方式条件下对样例信息丰富度的控制,即重复学习方式的信息丰富度明显低于非重复学习方式的信息丰富度,并以此探索两种学习方式下的信息表征。实验用两因素的完全被试间设计,12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学习方式(重复/非重复)在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上有显着差异,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效果在重复学习方式下不如非重复学习。而在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上没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相对于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更依赖于丰富样例信息的迭加。(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林碧霞,刘永健,国礼亦[3](2019)在《解释和描述式类别学习的信息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求解释是一项基本的认知活动。研究表明,生成解释能够有效地促进类别学习,影响对类别成员典型性的判断,并促进概念一致性,但是其潜在机制还没有完全被理解。从类别学习的学习过程来看,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类别表征。前人研究发现,解释和描述可能是互补的学习策略,进行解释会倾向引用大量的抽象特征,促进规则的发现和概括。而进行描述倾向于引用具体的特征水平,促进对细节的记忆。由此我们认为,解释和描述可能会涉及不同的信息加工机制,在自我解释效应下,会促使学习者主动寻求分类规则,比较类别间的差异,有利于抽象出类别原型进行分类学习,不仅能够关注到诊断性信息还会关注到典型性信息。而在自我描述下,会促进学习者记忆具体的样例刺激,关注具体的特征水平,依据样例相似性进行学习,只关注到诊断性信息。为此,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Chin-Parker的家族相似性材料并进行了改造,探讨两种学习方式的信息加工机制,即其对类别特征维度典型性与诊断性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分数主效应显着,p<0.05,表明无论是解释还是描述条件,其诊断性分数都显着高于典型性分数。(2)条件主效应显着,p<0.05,表明无论是诊断性分数还是典型性分数,解释条件显着高于描述条件。这说明,解释条件不仅关注到了诊断性信息同时也关注到了典型性信息,而描述条件只关注到诊断性信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邢强[4](2019)在《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反馈是人类进行知觉类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知觉类别学习的多系统理论为深入研究反馈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但是关于类别学习中的反馈问题还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结论。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研究认为诸多结果不一致是由于不同性质的反馈作用于特定加工阶段引起的。反馈影响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机制至少存在类别表征与类别标准形成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类别表征主要是对类别刺激的知觉,需要运用视觉加工形成刺激表征,而进一步发现规则或建立联结,则为类别标准形成阶段。基于这一构想,探讨反馈内容性与反馈时间性如何影响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机制将成为今后的研究主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家慰[5](2019)在《工作记忆对类别学习顺序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两种典型的学习顺序,一种是集中呈现,另一种是交错呈现。其中集中呈现指的是连续呈现相同类别的刺激;而交错呈现指的是交替呈现不同类别的刺激。以往的研究大多发现,对比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的成绩更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交错呈现更有效呢?比较这两种学习顺序可发现它们主要在两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连续呈现的刺激所属的类别;二是同一类别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根据这两点差异,研究者们提出了区别对比理论、注意衰减理论和学习阶段检索理论来解释交错呈现优势。其中区别对比理论和注意衰减理论针对第一点,主要从注意这一方面提出解释。根据区别对比理论的观点,交错呈现便于被试发现类别间的差异,从而促进类别学习。根据注意衰减理论的观点,在集中呈现条件下,连续呈现相同类别的刺激,容易让被试误以为自己已学会了,所以对随后的呈现的刺激会投入更少关注;而在交错呈现条件下,交替呈现不同类别的刺激,则不会出现这一情况,被试会一直保持注意。对比集中呈现条件,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对刺激投入更多关注,因此成绩更好。而学习阶段检索理论则是针对时间间隔这一点,主要从在长时记忆检索信息这一方面提出解释。根据学习阶段检索理论,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当下一个刺激呈现时,属于同一类别的上一个刺激刚刚呈现,还在工作记忆中,无需在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但是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当下一个刺激呈现时,属于同一类别的上一个刺激已进入长时记忆,被试需要在长时记忆中对其进行检索。最后在测试阶段,对比未检索过的刺激,检索过的刺激的成绩更好,这是交错呈现更有效的原因。叁个理论分别从注意和在长时记忆中检索这两点对交错呈现优势进行解释,工作记忆刚好也是由受控的注意和受控的在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这两部分组成,那么工作记忆是否会影响学习顺序效应?如果会,会怎么影响?这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不同学习顺序的效果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者的成绩。从理论上分析,工作记忆会影响学习顺序效应。但是具体地工作记忆如何起作用,目前研究甚少,并且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实验1以画家的画作为实验材料,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重复Kornell和Bjork(2008)经典的实验,同时要求被试在实验最后完成简版的自动操作广度、自动旋转广度和自动对称广度任务测量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探究工作记忆对学习顺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比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的成绩更好,重复了经典的交错呈现优势。并且发现工作记忆不影响交错呈现优势。考虑到实验1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实验材料所致,实验2以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式为实验材料,重复实验1的操作,结果显示对于文科被试,交错呈现更有效;然而对于理科被试,集中呈现更有效,表明学科类型会影响学习顺序效应。同时,结果还显示学习顺序效应的大小受到被试WMC的调节——对比高WMC被试,低WMC被试更易受学习顺序的影响。鉴于实验2的结果显示学科类型会影响学习顺序效应,为了排除先验知识的影响,同时为了比较在不同类别学习任务中工作记忆对学习顺序效应的影响,实验3以人工的家族相似性材料为实验材料,重复前面两个实验。同时,为了证明区别对比理论和注意衰减理论,让被试进行典型性评估,并且记录被试的眼动数据。结果显示:(1)当被试以观察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时(实验3a),结果同样发现了交错呈现优势,并且在工作记忆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双任务、低WMC),交错呈现优势更明显。同时结果显示,在集中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关注非诊断性特征,而在交错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关注诊断性特征,结果支持区别对比理论。另外,在集中呈现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注视时长随呈现位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在交错呈现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注视时长基本不随呈现位置发生改变,结果支持注意衰减理论。并且对比工作记忆资源较高的情况,当工作记忆资源较低时,被试在两种学习顺序条件下的注意偏向以及注意的保持的差异更明显。(2)当被试以反馈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时(实验3b),结果显示,在反馈学习条件下,被试没有意识到学习顺序的存在,学习顺序的优势无法发挥。在工作记忆负载较低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归纳类别内的相似性进行分类,此时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被试的分类成绩更好;而在工作记忆负载较高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识别类别间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此时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被试的分类成绩更好。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在信息整合类别学习、基于规则类别学习还是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中,均可以发现交错呈现优势——对比在集中呈现条件下学习,被试在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的成绩更好。2.在信息整合类别学习中,工作记忆不影响学习顺序效应;但是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和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中,工作记忆影响学习顺序效应。具体表现为:对比在工作记忆资源较高的情况下,在工作记忆资源较低的情况下,被试更容易受学习顺序的影响,学习顺序效应的优势更明显。3.被试在集中呈现条件下更关注非诊断性特征,在交错呈现条件下更关注诊断性特征。同时,在集中呈现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注视时长随呈现位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在交错呈现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注视时长基本不随呈现位置发生改变。结果分别支持区别对比理论和注意衰减理论。并且对比工作记忆资源较高的情况,当工作记忆资源较低时,被试在两种学习顺序条件下的注意偏向以及注意的保持的差异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葛亚波[6](2019)在《国外关于类别学习间隔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策略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类别学习中的间隔效应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即间隔学习的分类成绩优于集中学习,是一种优势学习策略。大量研究发现,间隔效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目前国内关于类别学习间隔效应的研究相对匮乏,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对两种类别学习认知机制理论假说之争、个体对间隔效应的元认知监测情况,以及间隔效应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与未来研究展望进行述评,以期为国内开展相关学习策略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陆哲毅,邢强,胡婧[7](2018)在《特征独有性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基于眼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学习是个体对类似事物进行相同反应的过程,有助于减少认知资源消耗,简化认知过程,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诊断性特征即一个类别中每个样例均共有的特征,能根据其有效同其他类别区分开来。诊断性特征包含了独有(仅出现在一个类别)和典型(出现频率高)两个特性。以往的实验证明特征典型性对类别学习有促进作用,表现在特征典型性出现频次越高,越有可能被作为分类依据。少有研究关注特征独有性单独在分类中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检测特征独有性在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实验1分离特征独有性和特征典型性后,探究特征独有性是否在类别学习中作为有效分类的规则从而得到被试更大的注视权重,结果发现独有维度的首次注视比例、平均注视次数都显着高于非独有维度,说明被试能够通过独有维度进行有效分类。实验2进一步探究特征独有性对比典型性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在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中,被试对独有性维度的首次注视点比率、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长均显着高于其他维度,说明独有性特征促进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实验3在不同练习组织方式下探究特征典型性和独有性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交替呈现时,低典型独有维度注意权重显着高于高典型非独有维度。本实验为"特征独有性促进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提供了一定证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易俊如,刘便荣,邢强[8](2018)在《不同反馈方式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反馈对其有重要作用。之前研究通过操控不同的反馈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以光栅图为主,忽略了对家族相似性材料的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家族相似性材料与自然材料更为接近,因此,本研究采用家族相似性材料继续探究不同反馈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分别探究延迟反馈、反馈概率和反馈偏移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究延迟反馈对类别学习的影响,设置延迟反馈时间1000ms和即时反馈时间0ms,要求被试完成学习阶段和叁个测试阶段任务,分别为分类测试、单特征测试和推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类测试中,延迟反馈(1000ms)条件下的分类成绩显着优于即时反馈条件下的分类成绩,但是在单特征测试和推理测试中,两组成绩差异不显着;实验二在即时反馈条件下探究反馈概率对类别学习的影响,设置完全反馈和部分反馈,部分反馈即只有80%的trials有反馈,结果表明反馈概率对类别学习的影响不显着,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反馈概率不影响被试学习策略的习得;实验叁探究反馈偏移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反馈偏移即指在反馈界面上刺激是否与反馈同时出现,研究结果发现反馈偏移在叁种测试阶段的成绩不显着,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反馈偏移不影响被试学习策略的习得。从上述叁个实验研究得出:相对于即时反馈条件,被试在延迟反馈条件下学习速度更快,分类正确率更高,但是在单特征测试、推理测试中并未发现延迟反馈的影响,表明延迟反馈促进个体对家族相似性的分类学习。但实验2和3结果表明在不同反馈概率、不同反馈偏移条件下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成绩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刘永健,冉鑫,廖斯瑶,谭鑫[9](2018)在《两种类别表征在直接类别学习和间接类别学习间的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类别学习作为一种深究类别学习的新颖范式,其效果渐见卓着。一个常用的任务是让学习者在判断两个同时呈现的样例是否同类的时候,习得两种类别的类别知识。先前的研究者通过实证表明,这种间接类别知识的学习不如直接类别学习般明晰地分别给出类别结构,因此即使成功习得类别知识,也很难迁移到直接类别的判断任务上,只有在基于规则的类别表征才可以达到双向迁移。但我们认为,双向迁移在信息整合表征材料的不发生,很大程度是学习材料的复杂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特殊性所致,并不能暴露间接类别学习在获取类别知识的局限。为此,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Waldron和Ashby叁维度两水平的学习材料,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种表征在直接类别学习和间接类别学习间的迁移效果进行再探。结果表明,基于规则的表征在两种学习方式间产生了双向迁移,迁移可以从直接学习向间接学习发生,也可以从间接学习向直接学习发生;信息整合的表征,在间接类别学习习得的类别知识可以迁移到直接类别学习,但从直接类别学习向间接类别学习的迁移却只能发生在干扰去除之后。这说明,这种内隐的类别知识,它的迁移发生取决于在前一学习阶段习得的"刺激-类别标签"类别知识能否在随后的迁移阶段中得到保留,是否不因与新学习阶段建立的"刺激-类别标签"联结相冲突而互相干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邢强,王家慰,陆哲毅,容翠亮[10](2018)在《为什么交错呈现刺激促进类别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对比连续呈现相同类别的刺激(集中呈现),交替呈现不同类别的刺激(交错呈现)更利于类别学习。至今共3个理论解释交错呈现优势。但区别对比理论和学习阶段检索理论在预测工作记忆及时间间隔作用方面存在矛盾之处,此外以往对注意衰减理论进行探讨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不一致现象。理论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只有可靠的理论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对这3个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重复Kornell和Bjork(2008)的经典实验,以12位画家的作品为材料,让被试在集中呈现和交错呈现条件下学习分类不同画家的作画风格,探究学习顺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测量工作记忆容量,探究工作记忆的作用,比较区别对比理论跟学习阶段检索理论;并且让被试自我调节学习,通过测量被试在学习阶段的反应时检验注意衰减理论。在实验2中通过操纵刺激的呈现方式(同时呈现、相继呈现),比较区别对比理论跟学习阶段检索理论,同时通过比较在两种呈现顺序条件下学习过的刺激的正确率检验注意衰减理论。结果显示,对比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在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身上,交错呈现优势更明显。同样地,我们发现,对比相继呈现,在同时呈现条件下,交错呈现优势更明显。另外,随着学习位置的增加,学习时间在集中呈现中基本不变,而在交错呈现中呈上升趋势;分类正确率在集中呈现中呈下降趋势,在交错呈现中基本不变。结果支持区别对比理论,交错呈现更有效是因为其凸显类别间的差异。此外,结果对注意衰减理论进行了补充。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记忆信息,另一部分用于比较信息。学习时间影响分类成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类别学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探索了重复学习方式和非重复学习方式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根据经典的COIVS模型,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需要使用不同的认知系统: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需使用逻辑推理,依赖于工作记忆和执行注意。而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则依赖于知觉的程序性系统。目前对于两种类别学习方式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的使用上,还缺乏新的研究视角。该研究使用两维度类别结构光栅,设计了重复的深度学习方式,即对每一轮的学习材料进行重复学习10遍后再学习新的学习材料。每轮学习后使用全新学习材料,设置迁移测试以考察学习效果。该研究设计了重复学习方式和非重复学习方式,实现了两种不同学习方式条件下对样例信息丰富度的控制,即重复学习方式的信息丰富度明显低于非重复学习方式的信息丰富度,并以此探索两种学习方式下的信息表征。实验用两因素的完全被试间设计,12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学习方式(重复/非重复)在基于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上有显着差异,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效果在重复学习方式下不如非重复学习。而在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上没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相对于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更依赖于丰富样例信息的迭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别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冼美君,邢强.学习条件和样例相似性对类别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谭鑫,林碧霞,国礼亦.重复学习方式对知觉类别学习的影响——基于COVIS模型理论假设的探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林碧霞,刘永健,国礼亦.解释和描述式类别学习的信息加工机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邢强.反馈对知觉类别学习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王家慰.工作记忆对类别学习顺序效应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
[6].葛亚波.国外关于类别学习间隔效应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7].陆哲毅,邢强,胡婧.特征独有性在基于规则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基于眼动的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易俊如,刘便荣,邢强.不同反馈方式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刘永健,冉鑫,廖斯瑶,谭鑫.两种类别表征在直接类别学习和间接类别学习间的迁移[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邢强,王家慰,陆哲毅,容翠亮.为什么交错呈现刺激促进类别学习[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