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第三中学辽宁丹东118300
摘要: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的差异,如果一味统一要求,那么一定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很难完成或根本完不成学业,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数学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是可行的。它富有激励性,不但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早发现并培养特长生,还能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意志的进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能解放学生,节约教育资源。
尽管我们衷心希望出现万马奔腾的局面,但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毛坯。承认它需要勇气,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强调同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条件。
二、注意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切实进行素质教育
1.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
我曾经鼓励他们要敢于发表意见,而且“弟子不必不如师”,有时,他们的思考会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表达会令你惊叹后生可畏,即便有些幼稚,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法,依然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2.在分层次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能力。可以和同数学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适当结合,引导学生经常比较、整理所学内容,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透过复杂的现象找出本质,抓住关键;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分组。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全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2)分层备课。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3)分层授课。以高中数学必修五《一元二次不等式及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和一般解法,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例1解不等式(见数学教材P78例1)。例2解不等式(见教材P78例2)],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学生指出,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标准一元二次的不等式,然后由一元二次的根求解,特别地给学生强调二次项系数的符号。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不等式问题。例3解不等式-4<-■x■-x-■<-2。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分析例3中不等式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将其变形,然后再分别解出。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例4解不等式log■(x+■+6)≤3。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对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函数的定义域,例4是培养优秀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4)分层作业。以《一元二次不等式及解法》为例,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A组作业:解不等式——教材80页1(1)(2)(3)(4)。B组作业:1.同A组作业;2.求函数的定义域。C组作业:1.同B组1(1);2.同B组2题;3.教材80页3题,4题。(5)分层辅导。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法兼顾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2]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3]冯德雄章明富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J].数学通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