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水资源论文-本报记者,粟利,通讯员,王飞,张韡珺

空中水资源论文-本报记者,粟利,通讯员,王飞,张韡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中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象局,空中水资源,人工增雨作业,供水量,气象服务产品,森林火险等级,森林防火,强降雨过程,灾害性天气,气象预警

空中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粟利,通讯员,王飞,张韡珺[1](2020)在《市气象局 挖掘空中水资源 增加抗旱供水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异常干旱天气,市气象局主动出击,及时服务,做好“雨水”文章,发挥气象“了望塔”和旱情“观察员”作用,为群众生产生活保驾护航。有利:把云里雨水“留”下来“下大雨了!”日前,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下了一场及时雨,闪桥水库管理员连忙采取(本文来源于《普洱日报》期刊2020-01-19)

陈婷,敖天其,黎小东[2](2019)在《长江流域近七十年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948-2017年NCEP/NCAR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水汽总量和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①长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年平均值和干湿两季可降水量年平均值均呈减少趋势,线性变化率为-0.6、-6.4×10~(-4)和-0.1 kg/(m~2·decade),大气可降水量的峰值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谷值期位于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头几年。②从长江流域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来看,大气可降水量呈现上游少,中下游多的特征,这与长江中下游水汽来源丰富有关,干湿两季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年大气可降水量平均分布较为一致,湿季大气可降水量(9~45 kg/m~2)是干季(3~21 kg/m~2)的两倍左右。③长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以弱下降为主,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最大降幅为-0.6 kg/(m~2·decade),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降幅为-0.2 kg/(m~2·decade)。④长江流域水汽来源有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印度洋以及偏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季风的影响,干湿两季水汽输送通道差异较大;长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均有水汽辐合中心,辐合中心与暴雨区对应关系较好。而流域中游降水的水汽主要贡献量并非来源于其他地区的输送。湿季的辐合区域增大,中心值增大,而干季除上游部分地方为水汽辐合区外,其余地方主要为水汽辐散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5期)

张沛[3](2019)在《中国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和降水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为科学开发利用西北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需对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根据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ECMWF ERA5及MODIS和CloudSat卫星资料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的水汽分布和输送特征、典型地区云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并估算水凝物降水效率。首先以位于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较小范围典型山区-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中水资源和降水效率特征,然后将研究区域扩展至西北较大范围的四个典型地区: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和叁江源地区,重点分析各地区的云宏、微观物理量的垂直结构特征,并估算西北地区的降水效率。主要结论如下:位于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六盘山地区与西北其他山区相比,有着更为丰沛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更强的水汽输送,尤其在夏季;除冬季外午后山区上空云覆盖率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大,夏季云覆盖率可达75%,夏季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也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山区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的动力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发展,低层出现的辐合抬升越强,降水强度越大。在天气系统由偏西向偏东方向移经六盘山地区、云系为层积混合云的2016-2017年夏季五次典型降水过程中,六盘山地区水凝物降水效率平均为48.1%,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凝物未能转化为降水,仍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西北地区的水汽通量、大气可降水量、云量和云水路径等参量在夏季明显大于其他季节;由于受到季风影响,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水汽和云水量明显大于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和叁江源地区,即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的空中水资源更为丰富。与夏季冰云和混合云偏多的其他叁个典型地区不同,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冰云、混合云和水云叁种相态云出现的比例相近。四个典型地区的云水含量垂直分布趋势均为随着高度增高,液态水含量减小,而冰水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液态水有效半径随高度无明显变化,冰水有效半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但集中在47-68μm范围;液态水粒子数浓度随着高度增加减小,而冰粒子相反。各典型地区的云顶、云底高度和云类型等宏观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整个夏季时段内的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布不均。与内蒙古西部、南疆等地相比,西北东部季风边缘区、祁连山东部、天山中西段和叁江源西南部地区等地水凝物降水效率相对较高。但高值区区域面积较小,且季风边缘区西北部、天山东部、祁连山西部以及叁江源东北部等地区的降水效率相对较低,由高值区约60%降至30%左右。西北地区的空中水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于占江,赵煊,冯洋,钤伟妙,李禧亮[4](2019)在《京津冀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分析空中水资源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基于1960~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方程等方法,计算了京津冀区域水汽总量和水汽通量,并分析了该区域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0年代以来,京津冀区域四季及年平均水汽总量均呈显着减小趋势,且夏季最为明显;受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水汽输送强度的影响,京津冀区域四季及年平均水汽总量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且南北分布差异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孟加拉湾和西风带纬向环流为该区域水汽输送的主要通道,其中夏季水汽输送最大,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京津冀区域西、北面环山,东部为平原的特殊地形造成其水汽总收支以弱流出为主;虽然该区域水汽输送以纬向为主,但经向流入的显着减少是造成该区域水汽收支随时间增加而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贾就宽[5](2019)在《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 保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且末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量土地被开垦,水资源的形势日益严峻。论述了人工增水的作用及加强人工增水的措施,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04期)

袁宁乐,肖天贵,吴璇[6](2018)在《成都地区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7—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0.5°×0.5°)和国家气象数据中心24 h累计降水资料,计算分析了成都地区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包括可降水量、水汽、实际降水量等,并比较分析了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地区为净输入区域,主要水汽输入、输出口分别为西、东边界;成都地区位于强辐合中心附近,四季水汽输送通量较稳定,夏季相对偏小;700 hPa以下为主要的水汽输入层,700 hPa以上为主要的水汽输出层;500 hPa以下的水汽利用率较高,尤其是夏季;水汽输送较强的区域集中在700 hPa以上秋季的西边界和四季的东边界、700 hPa以下夏季的东边界以及500 hPa以上四季的西边界;成都地区可降水量稳定丰富,年平均水汽总输入量也很大,但二者转换为实际降水的量很少。(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李进[7](2018)在《杭州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月降水资料,先后剖析了近66 a杭州上空年平均和四季水汽含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及净水汽收支等各水汽因子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及时间演变趋势特征,试图从静态和动态水汽演变的视角诠释杭州降水变化原因。结果发现各水汽因子与降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春、秋季各水汽因子与降水均呈现减弱趋势,夏季均无明显演变趋势,冬季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在21世纪之后均有减小之势,但水汽辐合增强,净水汽通量呈上升趋势,致使冬季降水呈弱上升之势。因春夏季整层净水汽通量、水汽含量、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度均相对较大,水汽盈余,其中夏季达一年中最大;秋冬季节受反气旋环流影响,水汽亏损,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靳巧芝[8](2018)在《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各地出现高温干旱气候的频率不断升高。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386立方米,平均每667 m~2水资源量24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8。由于地下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很大影响。为缓解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靠开采地下水的状况,通过强化对空中水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潜能,实现缓解农业旱情、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27期)

李家叶,李铁键,王光谦,魏加华,钟德钰[9](2018)在《空中水资源及其降水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回顾空中水资源利用的愿景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空中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定义了白水,用以代表空中水资源.白水指的是通过地表某处上空的统计意义上具备降水潜力的水物质通量.白水和其他水资源一样,一般表述为年度水量,其本质是水物质的更新通量.将空中水物质的水平运动垂直积分投影到地表二维空间,对于地表任一点,白水的量纲为[L~2 T~(-1)],与地表水资源常用的[L~3 T~(-1)]不同.将某地的降水通量与相应时段的白水的比值定义为白水降水效率,量纲为L~(-1),代表白水每运动单位距离产生的降水量占其自身的比例.将白水概念扩展到地表流域,则可通过沿流域边界积分得到进入某一流域的白水,量纲为[L~3 T~(-1)].将该流域上空全部白水输送路径上的降水效率沿各自路径积分后加权平均,即得到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无量纲)为流域内的降水占进入该流域的白水的比例,可以采用降水量除以白水与径流量的1/2之差来近似计算.本文采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我国大陆附近的白水降水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选择长江、黄河、珠江、叁江源流域开展相关特征参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水降水效率是反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降水转化能力的公允度量,可直接用于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流域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可用于分析流域空地水资源循环中的数量关系.研究和评估白水及其降水转化特征,是空地水资源耦合分析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局部地区的白水降水转化率,并与地表水利工程联合调控,有望实现一定规模的空地水资源耦合利用,是水资源开源的新机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26期)

刘玉芝,常姝婷,华珊,黄建平[10](2018)在《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外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气水汽、云的分布特征、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及其影响因子等。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西部及东部水汽含量较中部高,背风坡水汽含量较迎风坡高,季风区及山脉地区云水资源高于盆地、沙漠上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对流层底部的水汽显着增多,其中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云水路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呈现"东正西负"的东西向变化差异以及"北正南负"的反相位特征。大气环流、地表温度、下垫面地表特征等因子通过影响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汽输送及蒸散,进而改变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空中水资源的改变通过影响辐射收支、不同高度云量及第2次相变产生的云水含量进而对局地温度和降水产生影响。以往研究中,大部分主要针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平均状态的分布与变化特征,而与降水相关联的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目前仍不清楚,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空中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1948-2017年NCEP/NCAR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水汽总量和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①长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年平均值和干湿两季可降水量年平均值均呈减少趋势,线性变化率为-0.6、-6.4×10~(-4)和-0.1 kg/(m~2·decade),大气可降水量的峰值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和20世纪90年代,谷值期位于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头几年。②从长江流域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来看,大气可降水量呈现上游少,中下游多的特征,这与长江中下游水汽来源丰富有关,干湿两季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年大气可降水量平均分布较为一致,湿季大气可降水量(9~45 kg/m~2)是干季(3~21 kg/m~2)的两倍左右。③长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以弱下降为主,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最大降幅为-0.6 kg/(m~2·decade),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降幅为-0.2 kg/(m~2·decade)。④长江流域水汽来源有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印度洋以及偏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季风的影响,干湿两季水汽输送通道差异较大;长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均有水汽辐合中心,辐合中心与暴雨区对应关系较好。而流域中游降水的水汽主要贡献量并非来源于其他地区的输送。湿季的辐合区域增大,中心值增大,而干季除上游部分地方为水汽辐合区外,其余地方主要为水汽辐散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中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粟利,通讯员,王飞,张韡珺.市气象局挖掘空中水资源增加抗旱供水量[N].普洱日报.2020

[2].陈婷,敖天其,黎小东.长江流域近七十年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张沛.中国西北典型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和降水效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4].于占江,赵煊,冯洋,钤伟妙,李禧亮.京津冀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J].水电能源科学.2019

[5].贾就宽.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保障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且末县为例[J].山西农经.2019

[6].袁宁乐,肖天贵,吴璇.成都地区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8

[7].李进.杭州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8].靳巧芝.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潜能[J].科技经济导刊.2018

[9].李家叶,李铁键,王光谦,魏加华,钟德钰.空中水资源及其降水转化分析[J].科学通报.2018

[10].刘玉芝,常姝婷,华珊,黄建平.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18

标签:;  ;  ;  ;  ;  ;  ;  ;  ;  ;  

空中水资源论文-本报记者,粟利,通讯员,王飞,张韡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