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热演化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温,盆地,反射率,海拉尔,径迹,质体,包裹。
盆地热演化史论文文献综述
耿涛,毛小平,王昊宸,范晓杰,吴冲龙[1](2019)在《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已发现的最具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勘探前景广阔。为研究该区烃源岩热演化史和油气运聚规律,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单井热演化史模拟、油气运聚模拟及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在W1和W2井牛堡组叁段下亚段底部识别出厚层的浊积砂体;②始新世末期,受高热流和高地温梯度双重作用的影响,牛堡组二段中亚段烃源岩开始生烃,并一直持续至今,烃源岩的成熟呈现出西早东晚的趋势,期间油气主要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发生少量运移,并在凹陷内部的隆起带及周缘聚集;③渐新世早期,爬错凹陷发生大规模运移,油气沿优势运移通道向北和向南,并通过断层向上覆地层运移。由此推测,在盆地北部的逆冲推覆带中段和南部冲断隆起带中西段,以及江加错凹陷的东部和爬错凹陷的西部存在10处有利油气聚集带。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6期)
徐芳芳[2](2018)在《探索“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奥妙”叁十年——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员任战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把青春献给石油,用一生扎根西北;30余年不懈追求,不畏艰险。他,就是西北大学研究员任战利。任战利,西北大学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叁秦人才津贴。西北大学矿产与普查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8年09期)
任战利,于强,崔军平,祁凯,陈占军[3](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迭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面现今地温分布特征。根据收集及实测的奥陶系沥青反射率资料,编制了奥陶系顶面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分布图。盆地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值随着深度增加或层位变老,镜质体反射率值逐渐增高,在各地层分界面处不存在镜质体反射率(Ro)明显的错断。各构造单元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差异主要表现为曲线斜率的差异及曲线接近地表起始值的差异,这两项差异反映了地温梯度及后期剥蚀厚度的差异。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的高值区均位于盆地南部的庆阳—富县—延安—吴旗一带,盆地南部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高值区的存在表明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存在热异常。盆地热演化史恢复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地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古地温。早白垩世以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剥蚀,地温梯度减小,地层冷却降温。现今地层温度远小于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的最大古地温,油气的生成主要受古地温控制。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控制了上、下古生界、中生界3套主要烃源岩油气的主要生成、成藏期。(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3期)
陆晓寒[4](2017)在《银额盆地热演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古地温场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密切相关(邱楠生,2004),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寻找有利的生油区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银额盆地内相关资料匮乏的现状,我们主要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通过古地温梯度法进行研究所热演化史分析。(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5](2015)在《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沁参1井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构造演化及邻区对比等,以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为主要手段,配合锆石裂变径迹、矿物流体包裹体、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区域岩浆活动及盆地演化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沁水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区域构造运动与构造演化。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热演化与高原的隆升过程,提高了对沁水盆地的地质评价,为下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沁水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热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王继平,崔军平[6](2014)在《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迭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迭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迭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遍发育迭合盆地,迭合盆地古地温场经历的后期迭加改造普遍存在,迭合盆地的后期盆地对前期盆地的古地温场信息有抹去或掩盖作用。从迭合盆地迭加与改造对古地温场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根据迭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地温场信息记录、保持及后期迭加改造情况的不同,结合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以正确的地质模型及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为约束,提出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迭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吴晓青[7](2013)在《B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控制的被动裂谷盆地,具有南陡北缓的半地堑盆地特点,除基底外,主要沉积有下白垩统和新生代地层,其中下白垩统为主要的烃源岩层及储层。盆地可以大体分为中部凹陷带、北部斜坡带及西部地区叁个构造单元。目前对B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薄弱,本次研究通过地层测温、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热史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B盆地现今地温场、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现今地温场分布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发现新生代地温梯度值高于中生代晚白垩世地温梯度值。运用basinmod软件,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对B盆地的埋藏史进行恢复。在埋藏史恢复的基础上结合热演化史,对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生烃史进行了分析。生烃史、饱和压力法和包裹体均—温度法多种成藏期次研究方法表明B盆地不同的构造单元油气成藏期有明显差异,北部斜坡带主力成藏层位为M组、P组,油气主成藏期为早白垩末期,之后由于盆地抬升剥蚀,热演化程度逐渐降低而停止成藏;而在盆地凹陷区,P组部分烃源岩已裂解生气,主力产油层位为K组、M组,除早白垩世末期这一主成藏期外,自上新世以来,具有二次生烃及成藏过程,在凹陷区现今依然发生着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崔军平[8](2004)在《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按照盆地分析整体、动态、综合的原则,综合应用地质、数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新方法,对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通过对大量的测温资料回归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变化不大,平均为3.0℃/100m,现今大地热流平均为59mWm~(-2),海拉尔盆地为一个中温型盆地。海拉尔盆地的地温梯度的分布受大的走滑断裂和凹陷拉张程度的控制,盆地南部凹陷拉张量较大,地温梯度也较高。 海拉尔盆地相同层位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在各个凹陷中心部位相同层位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于凹陷边缘部位。海拉尔盆地北部绝大部分地区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未成熟,南部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普遍进入低成熟生油阶段。在海拉尔盆地北部凹陷南屯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南部凹陷南屯组热演化程度较高,普遍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局部已处于高成熟生油阶段。南屯组是海拉尔盆地的主力生油层位,是海拉尔盆地主要找油区。 应用多种古地温方法恢复了海拉尔盆地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盆地平均古地温梯度在3.46~4.20℃/100m之间,明显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平均古大地热流高于现今大地热流值,古今地温对比表明部分凹陷古地温高于今地温,烃源岩最大古地温是在伊敏组末达到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场控制。 在镜质体反射率Ro演化史和干酪根成烃演化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烃源岩成烃过程,在部分凹陷新生代以来烃源岩有二次生烃过程。 应用饱和压力法、储层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等方法并结合热史模拟、埋藏史,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第二阶段在青元岗组沉积以来。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时期。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及二次生成的油气二次注入成藏。现今的油气藏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油气藏重新调整的结果,这一阶段油气成藏对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很重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4-04-01)
陈守田,刘招君,于洪金[9](2004)在《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南屯组沉积前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可达(4.0~5.8)×10-2℃/m。乌尔逊、贝尔凹陷古地温梯度高,生油门限浅,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而另外一些凹陷生油门限较深,不利于油气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严永新,李亚玉,胡峻卿,林学庆,田云[10](2002)在《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热演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 ,不同时代的样品尤其是中晚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有机质生烃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未熟、低成熟、成熟及高成熟 4个阶段 ,时代上自侏罗系、下至奥陶系 ,跨度较大 ,却经历了相同的地热温度场。本区地温梯度较低 ,仅为 2 8~ 30℃ /km ,所有的升温热事件都发生在中侏罗世以后 ,主要勘探目的层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处于液态窗阶段 ,有机质成熟、开始生烃的上限时间是侏罗纪以后 ,因此勘探目标应该以寻找晚期成藏为主(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2年03期)
盆地热演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把青春献给石油,用一生扎根西北;30余年不懈追求,不畏艰险。他,就是西北大学研究员任战利。任战利,西北大学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叁秦人才津贴。西北大学矿产与普查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热演化史论文参考文献
[1].耿涛,毛小平,王昊宸,范晓杰,吴冲龙.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9
[2].徐芳芳.探索“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奥妙”叁十年——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员任战利[J].科学中国人.2018
[3].任战利,于强,崔军平,祁凯,陈占军.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地学前缘.2017
[4].陆晓寒.银额盆地热演化史[J].石化技术.2017
[5].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J].西北地质.2015
[6].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王继平,崔军平.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迭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
[7].吴晓青.B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期研究[D].西北大学.2013
[8].崔军平.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
[9].陈守田,刘招君,于洪金.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
[10].严永新,李亚玉,胡峻卿,林学庆,田云.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热演化史[J].现代地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