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南丘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参考蒸散量,水分盈亏量,突变分析,小波分析
江南丘陵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刘友存,陈明,边晓辉,丁倩倩[1](2019)在《基于Penman-Monteith的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出参考蒸散量,同时结合累积距平、反比距离插值、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的角度分析了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江南丘陵地区参考蒸散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水分盈亏量则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年参考蒸散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受气温突变影响,在1954年出现突变点;而年水分盈亏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受降水量突变影响,在1956年、1962年和2007年出现突变点,二者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50和60年代。②参考蒸散量的低值和水分盈亏量的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空间上东部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都高于西部地区。除少数站点外,参考蒸散量的趋势系数均为正值,呈现缓慢上升;水分盈亏量的趋势系数均为负值,呈现缓慢下降。③江南丘陵地区的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由于分别受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周期变化的影响,都存在以短周期震荡为主的变化特征,其中水分盈亏量在秋季还存在中长周期震荡。(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燕,刘友存,边晓辉,焦克勤,陈明[2](2019)在《江南丘陵地区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江南丘陵及其周边地区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月均气温、风速、日照百分率和相对湿度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了参考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M-K检验、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现降低趋势,其10 a变化倾向率为-0.05,趋于干旱;累计距平可分为波动变化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和低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地表湿润指数在1955年左右存在一个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上,20世纪50年代最高,21世纪初最低,但不论季节还是年代际,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地表湿润指数的空间变化,南部和西部低,北部和东部高。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空间变化则是东南部较区域其他地方高,为正值,季节变化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都以负值为主。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好,但在空间上各气象要素与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相关性存在差异。此外,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与海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海拔越高地表湿润指数越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谭雪兰,安悦,蒋凌霄,谭洁,周国华[3](2018)在《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着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曹志奎,朱斯斯[4](2018)在《江南丘陵地区旅游规划与开发路径研究——以绍兴南部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丘陵作为一种地貌类型,在旅游开发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前对于江南丘陵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少。文章以绍兴南部山区旅游规划与开发为例,从资源、市场、产品叁个方面,总结丘陵地区旅游开发方法和路径,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8期)
张敏,贺志海[5](2018)在《江南丘陵地区沿江城市吉安市的特色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归纳了我国江南丘陵地带水量充沛、风景秀丽、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了它们对城市选址及形态所起的作用,如大多依山傍水、城市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分散等。并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回顾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出了在快速大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传承与发扬其文化与景观特色的思考,如划片分区,让不同片区承担不同功能、展示不同形象,保护古城,并通过空间环境整治规划以突出文物古迹,并根据不同河道特点进行不同滨河地带规划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8年05期)
李家薰,黄贤金,于永献[6](2017)在《江南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了探讨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机理。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综观前人的研究可以得知:(1)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政策与推动机制等状况;(2)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乃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及农业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3)水土流失的调查、监测与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及仿真模拟。最后,提出5点研究展望:(1)构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驱动力模型;(2)建立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估指标体系;(3)甄别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4)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的水土流失效应模拟反演;(5)提出丘陵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规模化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丘陵山区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闵媛慧,张明[7](2017)在《江南丘陵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瑞金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规冲突的当下,城镇周边基本农田受到来自城市扩张、生态污染、地理地貌的影响而受到侵蚀,其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对基本农田与城市规划矛盾的梳理,结合瑞金市江南丘陵地形地貌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迭加,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并结合多规合一对瑞金市城镇周边基本农田调整进行分析,得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基于多规合一的基本农田调整:能够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科学的调整基本农田进行,缓解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协调各类规划,明确基本农田的走向,保护基本农田不被占用,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谭雪兰,张炎思,谭洁,任辉,朱永霞[8](2016)在《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要:以江南丘陵区的长沙市为例,以1989年和2013年的Landsat TM影像及DEM为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1989—2013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密度不断加大,居民点空间扩展特征显着,但居民点布局较为分散;2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低地指向性特征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显着;3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道路和河流指向性特征明显,距离道路与河流越近,农村居民点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少;4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总体空间布局,同时,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6年01期)
陈永林,谢炳庚[9](2016)在《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南丘陵区的赣南地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1995年、2013年赣南地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基本模式及过程机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基本思路。研究表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规模及密度均较小,但有扩大的演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00~600 m之间、坡度<15°的低山盆地、河谷阶地等地区及道路和河流沿线;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聚落空间演化有六种模式,低地指向、经济指向、中心地指向、交通/河流指向、文化指向及功能指向是聚落演化的动力;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初期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中期进行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后期最终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谭雪兰,刘卓,贺艳华,谭洁,张炎思[10](2015)在《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长沙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 GIS、Arc 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波浪状"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江南丘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江南丘陵及其周边地区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月均气温、风速、日照百分率和相对湿度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了参考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M-K检验、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现降低趋势,其10 a变化倾向率为-0.05,趋于干旱;累计距平可分为波动变化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和低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地表湿润指数在1955年左右存在一个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上,20世纪50年代最高,21世纪初最低,但不论季节还是年代际,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地表湿润指数的空间变化,南部和西部低,北部和东部高。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空间变化则是东南部较区域其他地方高,为正值,季节变化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都以负值为主。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好,但在空间上各气象要素与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相关性存在差异。此外,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与海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海拔越高地表湿润指数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南丘陵论文参考文献
[1].刘燕,刘友存,陈明,边晓辉,丁倩倩.基于Penman-Monteith的江南丘陵地区地表参考蒸散量和水分盈亏量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刘燕,刘友存,边晓辉,焦克勤,陈明.江南丘陵地区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谭雪兰,安悦,蒋凌霄,谭洁,周国华.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8
[4].曹志奎,朱斯斯.江南丘陵地区旅游规划与开发路径研究——以绍兴南部山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5].张敏,贺志海.江南丘陵地区沿江城市吉安市的特色营造[J].中国名城.2018
[6].李家薰,黄贤金,于永献.江南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综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7].闵媛慧,张明.江南丘陵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瑞金市为例[J].江西科学.2017
[8].谭雪兰,张炎思,谭洁,任辉,朱永霞.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6
[9].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
[10].谭雪兰,刘卓,贺艳华,谭洁,张炎思.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