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芳樟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陇南,花椒,甘肃,色谱,精油,气相,挥发油。
芳樟醇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良,袁宗胜,蒋天雨,朱晓如,陈瑞炎[1](2019)在《微生物菌肥对芳樟叶精油主成分芳樟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精油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芳樟的叶精油主成分芳樟醇、樟脑和1,8-桉叶油素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芳樟试验组显着提高了芳樟叶精油主成分芳樟醇含量和降低了樟脑、1,8-桉叶油素含量。处理3(固氮菌=50亿只/盆、巨大芽孢杆菌=30亿只/盆、胶冻样芽孢杆菌=50亿只/盆、枯草芽孢杆菌=30亿只/盆)的芳樟叶精油主成分芳樟醇含量最高含量(96.51%),高出对照6.83%。(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杨海宽,温世钫,邱凤英,章挺,伍艳芳[2](2019)在《不同催化体系对氧化芳樟醇合成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氧水和醋酸酐、冰醋酸、甲酸、草酸4种复合氧化体系,催化芳樟醇合成氧化芳樟醇。研究不同催化体系下,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催化体系均可用于氧化芳樟醇的制备。通过比较不同催化体系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得出醋酐-双氧水是制备氧化芳樟醇的高效催化体系。较优工艺条件是:n(双氧水)∶n(醋酐)∶n(芳樟醇)=1.5∶1.5∶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较优工艺条件下,产物中氧化芳樟醇含量59.03%,合成反应产率45.35%。(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陈笛,陈雪津,郭永春,王鹏杰,岳川[3](2019)在《茉莉花芳樟醇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芳樟醇是芳香植物的重要挥发性化合物之一,橙花叔醇/芳樟醇合酶基因(NES/LINS)是芳樟醇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重要调控基因。该研究以茉莉花花瓣为材料,基于茉莉花花瓣转录组测序结果,分别采用RT-PCR和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获得NES/LIN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其启动子序列,并应用SPEC-GC-MS和qRT-PCR技术检测茉莉花开放过程中芳樟醇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及JsNES/LINS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JsNES/LINS在植物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揭示JsNES/LINS基因在茉莉花芳樟醇的生物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获得的JsNES/LINS基因(登录号为:MH513857.1)cDNA全长为1 843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为亲水性稳定蛋白;NCBI-BLAST分析显示,JsNES/LINS与油橄榄OeNES、金鱼草AmNES/LINS1和AmNES/LINS 2以及山茶花CsLINS的相似性分别为56%、54%、54%和50%。(2)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JsNES/LINS定位于细胞质中;获得了JsNES/LINS起始密码子上游1 141 bp启动子序列,PlantCare预测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多种与植物激素和光照等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3)GC-MS分析显示,芳樟醇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在茉莉花未开放18:00时最低,半开放22:00时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4)qRT-PCR结果显示,JsNES/LINS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芳樟醇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经IAA、GA、ABA及MeJA处理后JsNES/LINS的表达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其中MeJA的诱导作用最为明显,诱导作用由大至小分别为:MeJA>GA>ABA>IAA。研究推测,JsNES/LINS在芳樟醇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且受植物激素调控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伯萍[4](2019)在《桃果实结合态芳樟醇形成相关的UGT基因家族成员鉴别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物质以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态芳香物质不具有挥发性,主要是通过糖基转移酶UGT催化游离态物质的糖基化反应形成。芳樟醇是桃等果实芳香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理解结合态芳樟醇的形成对于了解及改善芳香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桃果实为研究材料,开展结合态芳樟醇形成相关UGT基因的鉴别和调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植物UGT基因家族的PSPG-box特征结构域鉴定出了 168个桃UGT基因家族成员。根据进化树聚类分析,桃UGT可以分为16组,以G组数量最多(34个)。桃UGT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共有96个UGT含有内含子序列,其中1-5(5号内含子)具有高度保守性。基于RNA-seq的转录组测序显示UGT在桃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表达模式。UV-B处理诱导了UGT基因家族65个成员(39%)表达,抑制了 24个UGT(14%)的表达。2、鉴别出了桃果实26种结合态芳香物质,其中结合态芳樟醇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萜类芳香物质。在桃果实中,30%的芳樟醇以结合态形式存在。随着果实成熟,结合态芳樟醇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外源乙烯处理桃果实后,结合态芳樟醇含量显着增加;UV-B照射则显着抑制结合态芳樟醇积累。3、鉴别出了结合态芳樟醇生物合成相关的UGT家族成员PpUGT85A2。通过桃果实结合态芳樟醇含量与UGT基因家族成员转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pUGT85A2表达与结合态芳樟醇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性在不同品种桃果实,及乙烯、水杨酸和UV-B处理果实中也得到了重复。采用游离态芳樟醇为底物处理桃叶片显着促进了PpUGT85A2表达和结合态芳樟醇含量增加。体外重组蛋白PpUGT85A2能以UDP-葡萄糖为糖供体,以芳樟醇为底物,催化形成结合态芳樟醇。基于桃果实的同源瞬时过表达及异源拟南芥和烟草的稳定转基因技术,发现PpUGT85A2在植物体内过表达显着增加了结合态芳樟醇含量。4、筛选出了可以转录激活PpUGT85A2的转录因子PpNAC8。基于转录组数据开展了桃果实成熟过程中PpUGT85A2和转录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9个候选转录因子,包括NAC、WRKC、ERF等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烟草双荧光素酶体系开展转录调控效应分析,发现PpNAC8可显着激活PpUGT85A2启动子转录,初步揭示了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结合态芳樟醇形成的转录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司昕蕾,张爱霞,边甜甜,辛二旦,牛江涛[5](2019)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花椒中乙酸芳樟酯、芳樟醇含量测定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以正己烷为稀释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其乙酸芳樟酯、芳樟醇。结果乙酸芳樟酯在0. 35~1. 50 mg·m 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响应值与浓度的回归方程:y=6×10~8x-1×10~8(R~2=0. 9992)。芳樟醇在0. 32~0. 96 mg·m 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响应值与浓度的回归方程:y=4×10~8x-5×10~7(R~2=0. 9991)。陇南大红袍花椒中乙酸芳樟酯含量为(0. 93±0. 13)%,芳樟醇含量为(1. 07±0. 16)%。结论本文建立的GC-MS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供陇南大红袍花椒质量控制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司昕蕾,蔡秀荣,曹瑞,边甜甜,辛二旦[6](2019)在《基于GC-MS技术对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柠檬烯 芳樟醇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花椒中柠檬烯、芳樟醇含量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同时为陇南大红袍花椒的质量控制提供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以正己烷为稀释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柠檬烯、芳樟醇。结果: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中柠檬烯含量为0.37%±0.04%,芳樟醇含量为1.07%±0.16%。结论:本文建立的GC-MS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供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质量控制及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2期)
江燕[7](2018)在《芳樟醇型樟叶精油中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蒸气蒸馏提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芳樟醇型樟叶的精油,并运用GC-MS和GC法分析精油的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芳樟叶油主要成分有芳樟醇、1,8-桉叶素、樟脑、黄樟油素等,芳樟叶得油率及各主要成分随芳樟叶生长变化的规律各不相同,6—8月芳樟叶油的得油率和芳樟醇含量均达到较高值,这段时间是芳樟叶油生产较佳时间段。研究结果可为芳樟叶油的提取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香料香精化妆品》期刊2018年06期)
欧可可,张平平,丽蕊,赵晓彤,王洪杰[8](2018)在《不同时期花生茎叶中芳樟醇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不同时期花生茎叶中芳樟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方法并测定其含量。以水为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花生叶中芳樟醇提取条件。结果表明:HPLC最佳检测条件为色谱柱Venusil XBP C18,流动相乙腈∶水为1∶1(体积比),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05 nm,在0.2μg~1.0μg范围内,芳樟醇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25%,相对标准偏差为1.40%。花生叶中芳樟醇最优提取条件:料液比1∶100(g/m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0 min;不同时期花生叶中芳樟醇含量均高于茎,其中初花期花生叶中芳樟醇含量是茎的4.0倍,成熟期花生叶中芳樟醇含量是茎的3.5倍。(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23期)
闫子飞,秦颖,付宇辰,冷平生,胡增辉[9](2018)在《紫丁香和白丁香芳樟醇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紫丁香和白丁香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运用RT-PCR及RACE技术扩增得到了芳樟醇合酶基因SoLIS。SoLIS基因全长1671bp,编码55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64.53KD,其氨基酸序列包含单萜合酶特有的DDxxD基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oLIS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了在不同花发育阶段、盛花期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同时进行了花香成分中基因表达产物的释放量的检测分析,发现基因表达水平与产物释放量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期刊2018-07-25)
徐子淇[10](2018)在《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聚制备芳樟醇微胶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胶囊技术对香料香精进行包覆,能够延缓香精的释放,增长留香时间并达到控制释放的效果;同时能够隔绝芯材与外界环境接触,保护芯材活性,提高芯材稳定性。这种技术广泛应用在食品、日化、纺织、印刷、医药用品、工业材料等领域。复合凝聚法是两种或多种水溶性的、带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聚合物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者是分子间的氢键、疏水键、极性诱导作用而发生相分离现象形成凝聚相,并将芯材包覆起来形成微胶囊。本论文以壳聚糖(CS)和阿拉伯胶(GA)为壁材,芳樟醇(Linalool)为芯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实验内容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不同的因素对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聚的影响。以平衡相的浊度和凝聚相的产率为标准探究了壳聚糖/阿拉伯胶的配比、反应物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复凝聚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壁材配比(GA/CS)、反应物浓度、溶液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均会影响复凝聚反应的发生,从而影响平衡相的浊度和凝聚相的产率。当GA/CS为3,壁材总浓度为0.5%-1.5%,pH值为4.5,反应温度为40℃-60℃,反应时间60min时有较高的凝聚物产率。第二部分考察了芯壁比、壁材浓度、乳化剂浓度、搅拌速度、均质速度对壳聚糖-阿拉伯胶芳樟醇微胶囊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微胶囊的显微结构观察得到了以下结论:选用16000rpm的均质速度,添加占香精质量的2.5%的吐温80会得到最好的均质乳化效果;芯材和壁材的最佳配比为1:1;最佳的壁材浓度为1.0%;搅拌速度为600rpm。在这个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球形结构,粒径较小,分散均匀。第叁部分主要是对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粒径仪、热重仪(TGA)等对芳樟醇微胶囊的外观形貌,粒径,包埋率(EE)和装载量(LC)进行表征。得到以下结论:制备得到的微胶囊是规则的球形,均匀的分散在溶液中,平均粒径为3.27μm;微胶囊的红外谱图中壳聚糖的-NH_2和阿拉伯胶中的-COOH消失,说明壳聚糖和阿拉伯胶凝聚物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形成的。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装载量为20.74%,包埋率为35.26%,产率为77.30%。(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5)
芳樟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双氧水和醋酸酐、冰醋酸、甲酸、草酸4种复合氧化体系,催化芳樟醇合成氧化芳樟醇。研究不同催化体系下,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催化体系均可用于氧化芳樟醇的制备。通过比较不同催化体系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得出醋酐-双氧水是制备氧化芳樟醇的高效催化体系。较优工艺条件是:n(双氧水)∶n(醋酐)∶n(芳樟醇)=1.5∶1.5∶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较优工艺条件下,产物中氧化芳樟醇含量59.03%,合成反应产率45.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樟醇论文参考文献
[1].黄秋良,袁宗胜,蒋天雨,朱晓如,陈瑞炎.微生物菌肥对芳樟叶精油主成分芳樟醇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杨海宽,温世钫,邱凤英,章挺,伍艳芳.不同催化体系对氧化芳樟醇合成影响研究[J].应用化工.2019
[3].陈笛,陈雪津,郭永春,王鹏杰,岳川.茉莉花芳樟醇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4].吴伯萍.桃果实结合态芳樟醇形成相关的UGT基因家族成员鉴别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司昕蕾,张爱霞,边甜甜,辛二旦,牛江涛.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含量[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6].司昕蕾,蔡秀荣,曹瑞,边甜甜,辛二旦.基于GC-MS技术对甘肃陇南大红袍花椒挥发油柠檬烯芳樟醇含量的测定[J].中国现代中药.2019
[7].江燕.芳樟醇型樟叶精油中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8
[8].欧可可,张平平,丽蕊,赵晓彤,王洪杰.不同时期花生茎叶中芳樟醇含量的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
[9].闫子飞,秦颖,付宇辰,冷平生,胡增辉.紫丁香和白丁香芳樟醇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8.2018
[10].徐子淇.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聚制备芳樟醇微胶囊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