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潮,模型,负荷,单点,精密,近海,位移。
海潮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范长新[1](2019)在《全球海潮模型最新进展及在中国沿海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_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赵红,郭春喜,程传录,王文利,刘智[2](2019)在《利用改进的动态PPP技术建立中国香港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PS技术反演海潮负荷信息,相比传统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对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利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同时构建了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利用香港连续运行参考站8 a的GPS观测数据,精密测定了11个测站的叁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与高精度海潮模型提供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除K_2、K_1潮波外,其他潮波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 mm。与已有的动态PPP及静态PPP结果对比发现,采用改进的重迭时段动态PPP算法可有效改善K_1潮波的反演精度;该方法反演的海潮负荷位移精度可达到静态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的精度,且对于K_1潮波,在东西方向,动态PPP算法的反演精度较静态PPP略有改善。利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可有效建立中国香港地区GPS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可有效弥补沿海地区因验潮站稀少而导致的海潮模型适应性差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范文蓝,姜卫平,袁林果,周伯烨[3](2018)在《海潮模型差异对GNSS坐标时间序列周期信号及噪声特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FES2004、EOT11a、TPXO7.2和Chinasea2010等4种海潮模型分别对23个CMONOC沿海测站进行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分析不同海潮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测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定量比较高频潮波参数模型间差异对周期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日、半日潮波参数差异对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后序列长周期信号、周年信号和半周年信号功率的影响最大可达4.3%、2.6%、2.0%和9.1%、0.7%、9.6%。基于Chinasea2010和TPXO7.2海潮模型的OTL改正使WN+FN+RWN测站噪声组合所占比例增至43%,而基于FES2004模型的OTL改正对测站速度不确定度的改善最大,39%的测站得到60%~98%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9期)
范文蓝,姜卫平,袁林果,周伯烨[4](2018)在《不同海潮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FES2004、EOT11a、TPXO7.2和Chinasea2010等4个海潮模型,首先通过矢量差评价不同海潮模型的潮波参数差异,然后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3个沿海测站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海潮模型改正前后GNSS时间序列的wRM_S,评价基于不同海潮模型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潮模型的潮波参数存在mm级差异,且沿海区域差异远比内陆区域显着。此外,海潮负荷改正对中国沿海区域测站坐标时间序列wRM_S影响较大,大部分测站坐标时间序列进行海潮负荷改正后,wRM_S减小10%~70%;改正后wRM_S改善幅度与测站所属区域有关,东海沿岸测站wRM_S的改善较渤海、黄海和东海沿岸测站更显着,可减小50%以上;wRM_S改善程度的模型间差异为1%~2%,其中基于FES2004模型的改正对序列wRM_S的影响最大,可达67.5%。(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赵红[5](2018)在《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潮负荷效应的影响对目前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导航定位而言,特别是对于近海区域高精度定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对于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全球海潮模型予以修正,但现有全球海潮模型在公海区域精度较高,而在近海区域精度较差,从而影响了全球海潮模型的整体精度。因此,为有效提高定位精度,迫切需要构建高精度的海潮模型。随着全球导(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付延光,周兴华,周东旭,孙维康,宋艳朋[6](2017)在《利用验潮站资料的中国近岸海潮模型精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我国近海海域精度较差的问题,该文采用中国沿岸30个长期验潮站的调和常数,对比了3种全球海潮模型DTU10、TPXO7.2、NAO.99b和1个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在中国沿岸的准确度。通过海潮模型与验潮站分潮的振幅中误差、迟角中误差以及8个主要分潮的预报误差,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NAO.99Jb在中国海域精度最高,NAO.99b次之。在渤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NAO.99b在K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黄海海域,NAO.99b在Q_1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东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TPXO7.2在P1精度最高,NAO.99Jb在O1、M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b精度最高;在南海北部海域,DTU10在N2、S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赵大江,郭春喜,程传录,陈敏,史旗[7](2016)在《不同海潮模型对GNSS站负荷位移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古登堡平均地球模型和积分格林函数方法,利用中国近海海潮模型Chinasea 2010、Naoregional1999和全球海潮模型EOT11a,计算中国沿海GNSS连续运行站上的海潮位移负荷影响,并对其均方根RMS及和方根RSS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种近海模型分潮波位移负荷差异水平分量大部分为亚mm级,垂直分量普遍为mm级,最大达5.8mm;Chinasea 2010模型比Naoregional 1999模型在中国海域覆盖面积大,2种模型在黄海和东海海域差异较大,在渤海和南海海域差异较小;模型差异与测站位置及潮波频率均有关系,应比较观测资料的负荷改正效果,择优采用适宜本区域的模型。(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6年07期)
赵红,张勤,瞿伟,涂锐,刘智[8](2016)在《联合中国近海海潮模型与全球海潮模型分析海潮负荷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卫星测高技术建立的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均有限,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近海区域潮汐观测资料,可用于改善和提高全球海潮模型在沿海地区的精度。利用中国东海和南海的近海海潮模型,对HAMTIDE11A.2011全球海潮模型中的中国近海区域进行了替换,并得到了修正前后模型计算的海潮负荷对不同区域GPS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分析可得:(1)确认修正前后的全球海潮模型计算的海潮负荷对GPS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存在约5mm的差异,并通过频谱分析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在GPS精密定位中剔除海潮负荷影响的效果在半日、周日及半年周期处明显优于修正前的模型;(2)采用高精度近海模型进一步修正全球海潮模型,该成果对近海区域的GPS精密定位海潮负荷改正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赵红[9](2016)在《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潮负荷效应的影响对目前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导航定位而言,特别是对于近海区域高精度定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对于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全球海潮模型予以修正,但现有全球海潮模型在公海区域精度较高,而在近海区域精度较差,从而影响了全球海潮模型的整体精度。因此,为有效提高定位精度,迫切需要构建高精度的海潮模型。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快速发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反演海潮负荷,相比传统利用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精化与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海潮负荷效应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据此,本文主要利用GPS技术开展了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海潮模型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海洋潮汐与海潮负荷基本理论,针对目前现有海潮负荷位移模型整体精度较低等问题,重点开展了利用高精度近海资料对全球海潮模型的局部改进、及利用GP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反演高精度海潮模型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多种利用GPS PPP技术求解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的新算法,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系统研究潮汐效应对沿海区域高精度GPS精密定位的影响,将现有潮汐改正模型应用于香港地区,获取了潮汐的影响规律,固体潮影响最大,海潮次之,极潮最小,且叁者影响量级分别为厘米级、厘米级、毫米级;潮汐对GPS单天解的影响小于动态解,且潮汐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但不能通过长期观测完全消除;(2)深入研究了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场恢复的影响,采用FES2004和GOT00全球海潮模型计算分析了海潮负荷效应对卫星重力场前60阶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潮对重力场前35阶的影响都超过了重力场恢复精度,并采用海潮模型差异作为模型精度估计量,计算分析了海潮模型误差对卫星重力结果的影响,揭示出该影响与近海效应的影响几乎相当;(3)采用高精度近海潮汐资料深入研究了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分布特征,发现各全球海潮模型在近海区域均存在精度低的现象,提出利用近海模型对全球海潮模型进行局部精化,对比分析了经近海模型精化前后的垂直位移与重力结果,结果表明利用近海模型对全球海潮模型进行精化可提高全球模型的整体精度。(4)针对香港地区缺少验潮站而无法构建高精度近海模型的问题,本文研究并提出了采用GPS叁小时重迭时段的动态PPP算法获取香港地区GP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进而结合调和分析方法与最小二乘拟合法,有效构建了香港地区高精度区域海潮模型。(5)提出并建立了将海潮负荷叁维位移影响作为未知参数直接引入GPS PPP模型中进行实时逐历元估计,并采用调和分析建立海潮模型的新算法。相比常规估计方法,该新算法有效避免了未知参数过多产生秩亏及降低解算效率等问题。(6)针对GPS定位模式残余误差会导致求解海潮潮波参数需长时间收敛才能得到稳定解等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利用全球海潮模型作为先验信息约束的PPP技术求解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的新算法。实例结果揭示相比常规PPP技术附加先验信息约束的PPP算法,可明显加速各个潮波收敛速度,有效提高潮波精度,且建立的模型与近海模型精化后的全球海潮模型精度相当。(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4-27)
曹炳强,成英燕,许长辉[10](2015)在《海潮模型对连续跟踪参考站数据解算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近海或海洋区域进行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中海潮负荷的影响,该文通过GAMIT对福建省的连续跟踪参考站数据进行了解算,并对解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近海的连续跟踪参考站的影响在U方向上能达到亚毫米级,而且与测站与海的距离、基线的长度,以及基准站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关系。在解算福建省的连续跟踪参考站数据时,海潮负荷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均可满足大多数的工程需要。对于如何更好地消除海潮负荷的影响,以满足更高精度的要求,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海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GPS技术反演海潮负荷信息,相比传统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对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利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同时构建了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利用香港连续运行参考站8 a的GPS观测数据,精密测定了11个测站的叁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与高精度海潮模型提供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除K_2、K_1潮波外,其他潮波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 mm。与已有的动态PPP及静态PPP结果对比发现,采用改进的重迭时段动态PPP算法可有效改善K_1潮波的反演精度;该方法反演的海潮负荷位移精度可达到静态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的精度,且对于K_1潮波,在东西方向,动态PPP算法的反演精度较静态PPP略有改善。利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可有效建立中国香港地区GPS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可有效弥补沿海地区因验潮站稀少而导致的海潮模型适应性差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潮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范长新.全球海潮模型最新进展及在中国沿海精度评估[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赵红,郭春喜,程传录,王文利,刘智.利用改进的动态PPP技术建立中国香港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3].范文蓝,姜卫平,袁林果,周伯烨.海潮模型差异对GNSS坐标时间序列周期信号及噪声特性影响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4].范文蓝,姜卫平,袁林果,周伯烨.不同海潮模型对中国沿海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影响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5].赵红.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18
[6].付延光,周兴华,周东旭,孙维康,宋艳朋.利用验潮站资料的中国近岸海潮模型精度评估[J].测绘科学.2017
[7].赵大江,郭春喜,程传录,陈敏,史旗.不同海潮模型对GNSS站负荷位移计算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
[8].赵红,张勤,瞿伟,涂锐,刘智.联合中国近海海潮模型与全球海潮模型分析海潮负荷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6
[9].赵红.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6
[10].曹炳强,成英燕,许长辉.海潮模型对连续跟踪参考站数据解算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J].测绘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