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幼虫联系论文_徐继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幼虫联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虫,线粒体,昆虫,黄褐,地理分布,论文,系统。

成幼虫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继华[1](2014)在《中国角石蛾科分类及其成幼虫联系研究(昆虫纲:毛翅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角石蛾科Stenopsychidae是毛翅目Trichoptera中的一小科,隶属于环须亚目Annulipalpia,世界共计3属,即角石蛾属Stenopsyche McLachlan 1866,全世界共计有95种、拟角石蛾属Stenopsychodes Ulmer 1916,共计有9种、伪角石蛾属Pseudostenopsyche Dohler 1915,共计有3种。我国角石蛾科仅1属,即角石蛾属Stenopsyche,研究期间记录了该科7新种以及1待发表新种,使世界该科巳知种类达107种,角石蛾属已知种类达95种,使我国角石蛾属已知种共62种,约占世界已知种的65.3%。本文主要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了角石蛾属的研究概况、生物学习性、形态学特征和各属世界地理分布区的分布,以及角石蛾属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记述了论文研究期间发表的我国角石蛾属7种,即侧刺角石蛾Stenopsyche acanthoclada Xu, Wang & Sun 2014、迭尾角石蛾Stenopsyche bistratosa Xu, Sun & Wang 2013、鹿肢角石蛾Stenopsyche cervaria Xu, Sun & Wang 2013、宁陕角石蛾Stenopsyche ningshanensis Xu, Wang & Sun 2014、金秀角石蛾Stenopsyche jinxiuensis Xu, Wang & Sun 2014、细弯角石蛾Stenopsyche sinuolata Xu, Sun & Wang 2013、田林角石蛾Stenopsyche tianlinensis Xu, Sun & Wang 2013以及待发表的角石蛾属1新种,即黄山角石蛾Stenopsyche huangshanensis sp. nov.。根据雄外生殖器特征,将所发表的各新种纳入至相应的种组。已发表的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以Schmid、Weaver对角石蛾属划分的种团为基础,将Stenopsyche bistratosa Xu, Sun & Wang 2013、Stenopsyche sinuolata Xu, Sun & Wang 2013、Stenopsyche huangshanensis sp. nov. 归至 Stenopsyche apiguna种组,使该种组由原来6种增至10种:将Stenopsyche fissa Navas 1932、Stenopsyche tianlinensis Xu, Sun & Wang2013归至Stenopsyche marmorata种组,使该种组由原来14种增至16种;将Stenopsyche chagyaba Tian 1985、Stenopsyche cervaria Xu, Sun & Wang 2013、 Stenopsyche muppin Malicky 2012归至Stenopsyche martynovi种组,使该种组由原来12种增至15种;将Stenopsyche acanthoclada Xu, Wang & Sun 2014、Stenopsyche dentata Navas 1930、 Stenopsyche formosana Kobayashi 1987、Stenopsyche jinxiuensis Xu, Wang & Sun 2014、Stenopsyche ningshanensis Xu, Wang & Sun 2014归至Stenopsyche simplex种组,使该种组由原来12种增至17种。另有17种无法归类至相应的种团及1化石种。此外,对我国角石蛾属所有文献及名录的同物异名种重新进行了核对与整理。制作了我国角石蛾属各种组的分布图。第二部分,利用DNA-COI分子测序方法,开展了角石蛾属雌雄成虫、成幼虫联系研究。首次将我国4种角石蛾,即狭窄角石蛾Stenopsyche angustata Martynov 1930,纳氏角石Stenopsyche navasi Ulmer 1926,天目山角石蛾Stenopsyche tienmushanensis Hwang 1957以及黄山角石蛾Stenopsyche huangshanensis sp. nov.的雌、雄成虫及幼虫成功联系起来,分别描述了这4种角石蛾雌、雄虫及幼虫。此外,测定了采集于四川九寨沟的1种角石蛾幼虫,以Stenopsyche sp1身份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制作了该5种幼虫分种检索表。第叁部分,编制了毛翅目幼虫各科共84属的分属检索表,并根据现有幼虫标本拍摄了相应类群的形态特征图。幼虫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角石蛾分布具有显着的地理差异性,我国是角石蛾种类分布最为丰富的国家。因此开展角石蛾成、幼虫分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了我国角石蛾基础工作的发展。虽然成虫分类发展快速,而幼虫分类发展异常缓慢,如何促进幼虫与成虫相联系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利用分子方法联系我国角石蛾幼虫,大大加快了幼虫分类的速度,简化了实验方法,一定程度上对毛翅目的分类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加快幼虫分类发展可以完善其本身在水质监测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展了我国底栖动物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单林娜,杨莲芳,王备新[2](2004)在《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在鳞石蛾科(昆虫纲: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昆虫幼虫的种类鉴定是影响水质生物监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我国这方面的形态学鉴定资料极其缺乏。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 4种鳞石蛾成虫及其疑似幼虫的mtDNA COⅠ、Ⅱ及tRNA基因序列 ,发现鳞石蛾成虫与其疑似幼虫的序列歧异度均 <1% ,属于种内差异 ,由此确认了 4种供试幼虫与其对应成虫的联系。研究表明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鳞石蛾类幼虫是可行的 ,为加快水生昆虫的幼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单林娜[3](2004)在《线粒体DNA-COⅠ、Ⅱ基因序列在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次将核酸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毛翅目幼虫鉴定,测定了毛翅目完须亚目昆虫:具钩竖毛螯石蛾Apsilochorema unculatum、黄褐鳞石蛾Lepidostoma flavum、傅氏鳞石蛾L. fui、弓突鳞石蛾L. arcuatum、莫氏斑胸鳞石蛾Paraphlegopteryx morsel成、幼虫和黄氏竖毛螯石蛾Apsilochorema hwangi成虫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和Ⅱ基因(CO Ⅰ和Ⅱ)序列,通过对序列特征的比较分析,完成了前述5种昆虫的成幼虫联系;并首次记述了傅氏鳞石蛾、黄褐鳞石蛾、弓突鳞石蛾、莫氏斑胸鳞石蛾、具钩竖毛螯石蛾和长叉瘤石蛾幼虫的形态。初步探讨了DNA多态性在4种环须亚目(不筑可携带巢)种类的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技术。同时,对mtDNA COⅠ序列的不同区段与系统学分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利用核酸序列分析方法鉴定毛翅目幼虫是可行的,为加快水生昆虫的幼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一、线粒体DNA-CO Ⅰ、Ⅱ基因序列分析在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 采用克隆测序方法测定成幼虫克隆片段的序列。利用“BLAST”工具(NCBI站点)进行序列分析、DNA序列检索及同源性比较。采用Dnastar Package中的Editseq软件进行序列编辑、ORF查找;采用Clustal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alignment);比对结果输入MEGA2.1软件计算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Kjmura 2-Parameter模型,用邻接法(neighbor-jojning,NJ)构建系统发生树,通过自展(bootstrap1000次)检验获得系统树分支的置信度。 测定了具钩竖毛螯石蛾成虫、蛹、幼虫和黄氏竖毛螯石蛾成虫的mtDNA-COⅠ、COⅡ及tRNA基因序列,在获得的2236bp序列中,A%+T%平均为67.9%,编码COⅠ、COⅡ的密码子第叁位点的A%+T%则分别是78.6%、80.9%,具钩竖毛螯石蛾成幼虫之间有7个变异位点,均为转换位点,且均发生在COⅠ区段,成虫与蛹、蛹与幼虫之间分别有19和24个变异位点,而具钩竖毛螯石蛾幼虫与黄氏竖毛螯石蛾成虫之间有267个变异位点。具钧竖毛螯石蛾成虫、蛹与幼虫间的核酸歧异度均为1%,而具钩竖毛螯石蛾成虫、蛹、幼虫与黄氏竖毛螯石蛾成虫间的核酸歧异度为13%。线粒休DNA一COI、U基因序列在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研究 扩增并测定了4种鳞石蛾的成、幼虫的mtDNACOI、COH及tRNA一Leu基因序歹‘J。在获得的220obp左右的序歹,J中,A%+T%平均为70.4%,编码COI和COH的密码子第叁位点的A%+T%则分别是82.9%和850%。对鳞石蛾8个COI和CO 11序歹.{的比对分析表明:在COI区的一45一个比对位点中,有1260个保守位点,191个变异位点,其中98个转换位点,93个颠换位点;发生在密码子第叁、第一和第二位点的变异分别为78%、18%和4%;种内序列歧异度为O一0.9%,而种间为一4%一24%。在CO Ix区的591个比对位点中,有5 16个保守位点,75个变异位点,其中46个转换位点,29个颠换位点;发生在密码子第叁、第一和第二位点的变异分别为71%、25%和6%;种内序列歧异度为O一0.5%,而种间为16%一19%。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供试的具钩竖毛鳌石蛾、黄揭鳞石蛾、傅氏鳞石蛾、弓突鳞石蛾和莫氏斑胸鳞石蛾各成、幼虫之间的序列歧异度即种内序列歧异度《1%,而种间序列歧异度>】3%,由此可确认上述5种昆虫的成幼虫联系;(2)COI区4种鳞石蛾的种间序列歧异度为14%一24%,变异幅度远大于COH区的16%一19%,且COI区比CO 11区有更高的颠换率,似表明COI区比CO 11区更适于种属水平的分类。(3)以COI+CO 11、COI、CO 11核普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鳞石蛾成幼虫的NJ树呈现出不同的分支式样,但均显示在4种鳞石蛾中以莫氏斑胸鳞石蛾分化较早。COH核普酸序列的NJ树反映出弓突鳞石蛾与黄褐鳞石蛾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根据成虫形态学建立的系统关系相吻合。 根据原双栖纹石蛾成幼虫的PCR反应电泳图谱、序列同源性和酶切图谱的一致性,基本确认了其成幼虫联系。分别扩增得到了裂茎侧枝纹石蛾成虫、瓦尔侧枝纹石峨成虫、多斑短脉纹石蛾成幼虫和侧枝纹石蛾属一种幼虫(编号HyL0002)约2.2kb的mtDNA CO 1 COH基因片段,为其成幼虫联系打下了一定基础。二、线粒体Col序列不同区段在4种鳞石蛾系统树重建中的作用 将COI序列按其碱基位点分成第430一779、第780一1 1 79和第1 1 80一1569位.氛3个区段,以COI全序歹,」、CO 11序歹,}和COI+11序歹,」为参照,利用MEGAZ.l软件,分析各序列区段的碱基构成及变异情况,基于KimuraZ一Parameter模型,计算其平均遗传距离(含所有取代位点),并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小进化法(minimum evolution,ME)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重建COI序列及其各区段的系统发生树。 结果表明:①4种鳞石蛾CO 13个区段的分子树呈现出不同的分支式样,变中文摘要异位点在该基因不同区段的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与其分子树的拓扑学结构有密切关系.②第1 180一1569位区段分子树表明黄纹鳞石蛾与弓突鳞石蛾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根据形态学建立的系统关系相吻合。该区段序歹}}的平均歧异度高达21%,表明鳞石蛾科内物种的遗传差异较大,而(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成幼虫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生昆虫幼虫的种类鉴定是影响水质生物监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我国这方面的形态学鉴定资料极其缺乏。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 4种鳞石蛾成虫及其疑似幼虫的mtDNA COⅠ、Ⅱ及tRNA基因序列 ,发现鳞石蛾成虫与其疑似幼虫的序列歧异度均 <1% ,属于种内差异 ,由此确认了 4种供试幼虫与其对应成虫的联系。研究表明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鳞石蛾类幼虫是可行的 ,为加快水生昆虫的幼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幼虫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1].徐继华.中国角石蛾科分类及其成幼虫联系研究(昆虫纲:毛翅目)[D].南京农业大学.2014

[2].单林娜,杨莲芳,王备新.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在鳞石蛾科(昆虫纲: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J].动物学研究.2004

[3].单林娜.线粒体DNA-COⅠ、Ⅱ基因序列在毛翅目成幼虫联系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一5原双栖纹石蛾成幼虫PCR产物酶切图谱4种鳞石蛾线粒体DNA-COⅠ、COⅡ核苷酸...

标签:;  ;  ;  ;  ;  ;  ;  

成幼虫联系论文_徐继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