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果蛾论文_张志伟,门丽娜,吴志毅,孟廷玲,马瑞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桃蛀果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虫,枣园,寄生蜂,挥发物,寄主,山茱萸,苹果。

桃蛀果蛾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伟,门丽娜,吴志毅,孟廷玲,马瑞燕[1](2018)在《桃蛀果蛾对不同品种苹果的适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桃蛀果蛾对苹果不同品种的适生性,为桃蛀果蛾的综合治理、人工饲养时寄主品种的选择和苹果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设定温度(25.0±0.5)℃,相对湿度75%±5%,光周期L∶D=15h∶9h,光照强度4 800lx条件下,测定4个市售苹果品种(红富士,华冠,金冠和澳洲青苹)对桃蛀果蛾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和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桃蛀果蛾对苹果不同品种的适生性存有明显差异。桃蛀果蛾的蛀果率在金冠上最高(91.25%±8.42%),在澳洲青苹上最低(26.20%±27.19%);幼虫的发育历期在金冠上最短(17.81d),在华冠上最长(20.32d);幼期存活率在金冠上最高(42.50%),在澳洲青苹上最低(13.00%)。单雌产卵量在不同品种苹果上无显着差异(P>0.05),且次代孵化率都在91%以上。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桃蛀果蛾在金冠上的净增殖率(R0)最高(7.56)和内禀增长率(rm)最高(0.0581),平均世代周期(T)最短(34.86d)和种群加倍时间(Dt)最短(11.94d)。[结论]桃蛀果蛾对4个品种苹果的适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金冠>红富士>华冠>澳洲青苹,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苹果园桃蛀果蛾的防治及实验室饲养时苹果品种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陈静[2](2015)在《桃蛀果蛾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鳞翅目:蛀果蛾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是东亚果园重要的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果实,寄主植物包括桃、杏、山楂、苹果、梨、枣、酸枣和石榴等10多种果树,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该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活史、种群动态和综合防治等方面,而对其形态学,特别是超微形态学鲜有涉及。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桃蛀果蛾成虫以及卵、幼虫、和蛹的形态及其相关感器,可望为该虫的某些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差异,为研究该虫的形态分化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虫形态:桃蛀果蛾成虫触角线状,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口器虹吸式,雌性下唇须明显长于雄性。前翅翅面近基部和中部有7–9簇黄褐色斜立鳞片丛,后翅灰白色。前足有净角器,中足和后足胫节有距。口器、触角和外生殖器上感器较为丰富。成虫口器主要由1个卷曲的喙管和1对发达的下唇须组成,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退化。喙管由下颚的外颚叶演化而成。3节的下唇须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雌性明显长于雄性。口器上有7种感器:刺形、鳞形、钟形、毛形、锥形、栓锥形和扁平感器。触角上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板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柄节和鞭节上分布有毛板形感器和鳞形感器,鞭节上除毛板形感器外其余感器均有分布。复眼由大量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是由1个角膜、1个晶锥、9个视网膜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色素细胞组成。8个视网膜细胞(R1-R8)的视小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视杆,延伸至基膜,第9个视网膜细胞(R9)位于小眼基部。翅面鳞片按形状可分为4类,鳞片I扁平宽阔,端部不分叉,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翅面最底层;鳞片II较狭长,端部亦不分叉,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靠近翅的边缘区域;鳞片III扁平宽阔,覆盖在鳞片I上,少数成簇的斜立在翅面上,称为鳞片丛;鳞片IV最为狭长,其端部分4-5个叉,主要分布在翅的边缘。鳞片III和IV形状最为特殊,特别是部分鳞片III成簇斜立在翅面近基部和中部。雌性交配囊卵圆形,中央有1对“π”形交配囊片。前阴片基部有交配囊孔。肛突为一圆形瓣状结构,表面具有大量的刺形感器。雄蛾背兜较大,头巾状。抱器瓣内侧密被大量的毛,基内侧为粗长而弯的强齿突。阳茎针位于阳茎端膜末端,为大量的棒状结构。颚形突臂细长,上举。钩状突端部密生长刚毛。囊形突圆锥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不同寄主桃蛀果蛾翅形的分析:翅形普氏距离比较分析发现,东北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他寄主上的亲缘关系最远,这与典型变量(CVA)分析的结果一致。东北梨和陕西枣上的桃蛀果蛾翅的质心值较小,杏和苹果上的较大。2.卵壳超微形态:卵为椭圆形,顶端有4个卵孔。在卵孔周围有6–8瓣花饰小叶的莲花状花饰和2–3圈顶端分叉的“Y”形突起。卵壳侧面有规则排列的突起,突起交接处有1个凸出于卵表面的气孔。3.幼虫超微形态:桃蛀果蛾与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类型和数量极为相似。二者触角第一节上均未发现任何感器;第二节具有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第叁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主要有6种感器,即刺形、锥形、栓锥形、指形、板形和内唇感器,区别在于山茱萸蛀果蛾比桃蛀果蛾少1对内唇感器。桃蛀果蛾老熟幼虫前胸上有10对刚毛,分别为前背毛、背毛、亚背毛、侧毛、亚腹毛,均为2对;中胸缺前背毛,侧毛3对,亚腹毛仅1对,其余与前胸一样。后胸和中胸的毛序极为相近。第1腹节背毛、亚背毛、亚腹毛均为2对,侧毛3对;第2腹节毛序与第1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3对;第3–6腹节与第1、2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4对;第7腹节背毛,亚背毛的分布均与前几腹节一致,侧毛2对,亚腹毛2对;第8腹节背毛、亚背毛均为2对,亚侧毛3对,1对亚腹毛;第9腹节毛序较为简单,背毛2对,亚背毛、侧毛和亚腹毛均为1对;臀板毛序最为简单,仅有2对背毛和2对亚背毛。桃蛀果蛾老熟幼虫趾钩为单序环状,3至6腹节上每个腹足趾钩为15–21个,臀足趾钩为9–13个。1龄幼虫腹足趾钩仅有4个,数量较少。4.蛹的形态:蛹为被蛹,长椭圆形,橙黄色,光滑。头部有红色的复眼、触角、上唇、上颚、喙管、下颚须及下唇须。前翅达到第4腹节腹面后缘。腹部10节。1–8腹节两侧各有1个气门。雌蛹生殖孔和产卵孔相连成一纵裂缝,位于第8和第9腹节腹面中央。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腹面中央。肛门位于第10腹节腹面。无臀棘。本研究对单食性的山茱萸蛀果蛾和多食性的桃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量化分析,认为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它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10-01)

翟玉洛,高九思[3](2013)在《苹果桃蛀果蛾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属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adae)。又名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该虫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要蛀果害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北自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南到云南省、福建省,西起甘肃省、四川省,东至上海市,广大落叶果树种植去均有分布为害。但以华北、东北和西北较重。幼虫蛀蚀苹果、枣、山楂、桃、李、杏、海棠等多种果树。放任生长的苹果园虫果率一般在20%左右,受害严重的苹果园虫果率高达(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第九卷)》期刊2013-11-08)

翟玉洛,高九思[4](2013)在《苹果桃蛀果蛾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属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adae)。又名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该虫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要蛀果害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北自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南到云南省、福建省,西起甘肃省、四川省,东至上海市,广大落叶果树种植去均有分布为害。但以华北、东北和西北较重。幼虫蛀蚀苹果、枣、山楂、桃、李、杏、海棠等多种果树。放任生长的苹果园虫果率一般在20%左右,受害严重的苹果园虫果率高达(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孙瑞红,武海斌,张坤鹏,李爱华,张学萍[5](2013)在《相对湿度和浸水对桃蛀果蛾卵孵化和成虫羽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湿度对桃蛀果蛾卵孵化和成虫羽化的影响,【方法】以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Walsing-ham)卵和蛹为研究对象,于室内测定了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和浸水对卵孵化率和成虫羽化率的影响。【结果】桃蛀果蛾的卵喜在高湿环境下孵化,适宜孵化的相对湿度为70%~80%,连续浸水(﹤15 s~48 h)对1日和6日龄卵孵化均没有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浸水时间长短均显着影响桃蛀果蛾蛹羽化为成虫,土壤太干和太湿均不利于成虫羽化,适宜成虫羽化的土壤含水量为11%左右;短期浸水有利于蛹羽化为成虫,以浸泡20 min处理的羽化率最高,随着浸泡时间延长羽化率逐渐降低,浸水48 h的蛹完全不能羽化。【结论】湿度影响桃蛀果蛾卵孵化和成虫羽化。(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捷,王慧,孔维娜,赵飞,贺润平[6](2013)在《桃蛀果蛾2种寄主的挥发物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蛀果蛾(Carposina niponensis)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果区,主要为害苹果、枣、桃、梨、杏、海棠等。采用固相微萃取(SPEM)和GC-MS分析了桃蛀果蛾不同寄主(枣、杏)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2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成分种类差异较大,分别为37,18种;其中,枣挥发物成分以萜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挥发物总成分的19.60%和58.45%;杏挥发物成分主要是酯类,占挥发物总成分的70.51%。研究结果为探讨桃蛀果蛾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奠定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王旭,赵飞,李捷,贺润平[7](2012)在《利用枣果饲养桃蛀果蛾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以枣果和苹果饲养桃蛀果蛾的脱果规律、脱果率以及老熟幼虫体质量。结果表明,与苹果饲养的桃蛀果蛾相比,枣果饲养的桃蛀果蛾脱果率较高,而且脱果时间较早、较为集中,但其老熟幼虫体质量较低。(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姚艳霞,赵文霞,常聚普,屈志成,李占文[8](2012)在《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着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杨志军[9](2012)在《桃蛀果蛾和山茱萸蛀果蛾形态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重要的蛀果害虫,寄主植物有10多种。桃蛀果蛾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史差异明显,已形成不同的寄主宗。本文介绍了不同的物种定义和物种分化机制,概括了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综述了桃蛀果蛾研究现状;并首次利用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比较了桃蛀果蛾不同寄主宗和山茱萸蛀果蛾C. coreana Kim幼虫各体节毛序的差异;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比较了桃蛀果蛾不同寄主宗卵的超微形态和触角感器。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桃蛀果蛾各寄主宗和山茱萸蛀果蛾在中胸和第7、8、9腹节,普氏距离明显较大;但PCA散点图显示,山茱萸蛀果蛾和苹果寄主宗、桃寄主宗仅在A8节上的PC1可区分开。质心距离分析显示,各体节上苹果寄主宗最大,其次为桃寄主宗,二者与其它寄主宗的质心距离存在明显差异;而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山茱萸蛀果蛾和桃蛀果蛾之间仅在第1腹节与海红寄主宗差异不显着,其余均差异显着。卵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桃蛀果蛾杏、苹果和海红3种寄主宗的卵孔常为4个,周围有莲花状花饰,状似漏斗。包围花饰的“Y”形突起和颗粒状突起在苹果、杏、海红寄主宗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杏寄主宗颗粒状突起排列紧凑、周缘小颗粒末端钝圆,排列紧密;海红寄主宗的颗粒状突起介于苹果和杏寄主宗之间。表明苹果、杏、和海红寄主宗的卵已出现形态分化。桃蛀果蛾触角上的感器有B hm氏鬃毛、栓锥感器、耳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毛形感器,而且雌雄之间在感器数量上常有差异。最后讨论了幼虫毛序差异分析以及卵的功能与形态。不同寄主宗在形态上分化不明显,说明桃蛀果蛾正处于形态分化的初级阶段。研究桃蛀果蛾复合体在不同寄主上的分化,对于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李丽,刘涛,张凡华,李天秀,汪丽军[10](2012)在《溴甲烷熏蒸对山楂叶螨和桃蛀果蛾的毒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是我国的重要出口水果,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 Matsumura)在苹果主产区广泛分布,严重威胁我国苹果出口。为确定溴甲烷检疫处理山楂叶螨和桃蛀果蛾的技术指标,本文系统测定了一系列温度条件下溴甲烷对山楂叶螨成螨和富士苹果中桃蛀果蛾老熟幼虫的毒力,确定在5℃、10℃、15℃、20℃和25℃下,溴甲烷熏蒸山楂叶螨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浓度时间乘积(CT值)分别为126.66、84.35、59.15、45.23和40.33mg.h/L,溴甲烷熏蒸桃蛀果蛾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CT值分别为128.05、81.80、52.91、41.56和36.43mg.h/L。根据上述结果,建议采用10.0~14.9℃40g/m3 2h、15.0~19.9℃32g/m3 2h、20.0~24.9℃24g/m3 2h和大于25.0℃20g/m3 2h作为出口苹果的溴甲烷熏蒸处理技术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2年01期)

桃蛀果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是东亚果园重要的蛀果害虫,以幼虫蛀食果实,寄主植物包括桃、杏、山楂、苹果、梨、枣、酸枣和石榴等10多种果树,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该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活史、种群动态和综合防治等方面,而对其形态学,特别是超微形态学鲜有涉及。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桃蛀果蛾成虫以及卵、幼虫、和蛹的形态及其相关感器,可望为该虫的某些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差异,为研究该虫的形态分化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虫形态:桃蛀果蛾成虫触角线状,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口器虹吸式,雌性下唇须明显长于雄性。前翅翅面近基部和中部有7–9簇黄褐色斜立鳞片丛,后翅灰白色。前足有净角器,中足和后足胫节有距。口器、触角和外生殖器上感器较为丰富。成虫口器主要由1个卷曲的喙管和1对发达的下唇须组成,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退化。喙管由下颚的外颚叶演化而成。3节的下唇须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雌性明显长于雄性。口器上有7种感器:刺形、鳞形、钟形、毛形、锥形、栓锥形和扁平感器。触角上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板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柄节和鞭节上分布有毛板形感器和鳞形感器,鞭节上除毛板形感器外其余感器均有分布。复眼由大量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是由1个角膜、1个晶锥、9个视网膜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色素细胞组成。8个视网膜细胞(R1-R8)的视小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视杆,延伸至基膜,第9个视网膜细胞(R9)位于小眼基部。翅面鳞片按形状可分为4类,鳞片I扁平宽阔,端部不分叉,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翅面最底层;鳞片II较狭长,端部亦不分叉,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靠近翅的边缘区域;鳞片III扁平宽阔,覆盖在鳞片I上,少数成簇的斜立在翅面上,称为鳞片丛;鳞片IV最为狭长,其端部分4-5个叉,主要分布在翅的边缘。鳞片III和IV形状最为特殊,特别是部分鳞片III成簇斜立在翅面近基部和中部。雌性交配囊卵圆形,中央有1对“π”形交配囊片。前阴片基部有交配囊孔。肛突为一圆形瓣状结构,表面具有大量的刺形感器。雄蛾背兜较大,头巾状。抱器瓣内侧密被大量的毛,基内侧为粗长而弯的强齿突。阳茎针位于阳茎端膜末端,为大量的棒状结构。颚形突臂细长,上举。钩状突端部密生长刚毛。囊形突圆锥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不同寄主桃蛀果蛾翅形的分析:翅形普氏距离比较分析发现,东北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他寄主上的亲缘关系最远,这与典型变量(CVA)分析的结果一致。东北梨和陕西枣上的桃蛀果蛾翅的质心值较小,杏和苹果上的较大。2.卵壳超微形态:卵为椭圆形,顶端有4个卵孔。在卵孔周围有6–8瓣花饰小叶的莲花状花饰和2–3圈顶端分叉的“Y”形突起。卵壳侧面有规则排列的突起,突起交接处有1个凸出于卵表面的气孔。3.幼虫超微形态:桃蛀果蛾与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类型和数量极为相似。二者触角第一节上均未发现任何感器;第二节具有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第叁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主要有6种感器,即刺形、锥形、栓锥形、指形、板形和内唇感器,区别在于山茱萸蛀果蛾比桃蛀果蛾少1对内唇感器。桃蛀果蛾老熟幼虫前胸上有10对刚毛,分别为前背毛、背毛、亚背毛、侧毛、亚腹毛,均为2对;中胸缺前背毛,侧毛3对,亚腹毛仅1对,其余与前胸一样。后胸和中胸的毛序极为相近。第1腹节背毛、亚背毛、亚腹毛均为2对,侧毛3对;第2腹节毛序与第1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3对;第3–6腹节与第1、2腹节毛序相近,只是亚腹毛有4对;第7腹节背毛,亚背毛的分布均与前几腹节一致,侧毛2对,亚腹毛2对;第8腹节背毛、亚背毛均为2对,亚侧毛3对,1对亚腹毛;第9腹节毛序较为简单,背毛2对,亚背毛、侧毛和亚腹毛均为1对;臀板毛序最为简单,仅有2对背毛和2对亚背毛。桃蛀果蛾老熟幼虫趾钩为单序环状,3至6腹节上每个腹足趾钩为15–21个,臀足趾钩为9–13个。1龄幼虫腹足趾钩仅有4个,数量较少。4.蛹的形态:蛹为被蛹,长椭圆形,橙黄色,光滑。头部有红色的复眼、触角、上唇、上颚、喙管、下颚须及下唇须。前翅达到第4腹节腹面后缘。腹部10节。1–8腹节两侧各有1个气门。雌蛹生殖孔和产卵孔相连成一纵裂缝,位于第8和第9腹节腹面中央。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腹面中央。肛门位于第10腹节腹面。无臀棘。本研究对单食性的山茱萸蛀果蛾和多食性的桃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翅形的量化分析,认为梨上的桃蛀果蛾与其它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亲缘关系较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桃蛀果蛾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伟,门丽娜,吴志毅,孟廷玲,马瑞燕.桃蛀果蛾对不同品种苹果的适生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陈静.桃蛀果蛾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鳞翅目:蛀果蛾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翟玉洛,高九思.苹果桃蛀果蛾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C].华中昆虫研究(第九卷).2013

[4].翟玉洛,高九思.苹果桃蛀果蛾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J].华中昆虫研究.2013

[5].孙瑞红,武海斌,张坤鹏,李爱华,张学萍.相对湿度和浸水对桃蛀果蛾卵孵化和成虫羽化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3

[6].李捷,王慧,孔维娜,赵飞,贺润平.桃蛀果蛾2种寄主的挥发物鉴别[J].山西农业科学.2013

[7].王旭,赵飞,李捷,贺润平.利用枣果饲养桃蛀果蛾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2

[8].姚艳霞,赵文霞,常聚普,屈志成,李占文.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

[9].杨志军.桃蛀果蛾和山茱萸蛀果蛾形态分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0].李丽,刘涛,张凡华,李天秀,汪丽军.溴甲烷熏蒸对山楂叶螨和桃蛀果蛾的毒力研究[J].植物检疫.2012

论文知识图

引物S230扩增山楂上桃蛀果蛾种群...不同寄主上桃蛀果蛾的UPGMA聚类图桃蛀果蛾-1.桃蛀果蛾成虫桃蛀果蛾-2.桃蛀果蛾低龄幼虫及其为...桃蛀果蛾--图3桃蛀果蛾--图4

标签:;  ;  ;  ;  ;  ;  ;  

桃蛀果蛾论文_张志伟,门丽娜,吴志毅,孟廷玲,马瑞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