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形态,颗粒,超微,特征,麦草,结构。
表面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1](2019)在《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通过研究水热-乙醇两步法对麦草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木素沉积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热-乙醇两步法对半纤维素脱除率高达94. 2%,但是其木素的脱除率仅为41. 5%;这与木素在纤维表面发生了沉积这一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热处理后部分木素以颗粒状形式沉积在固相残余物表面,而这一部分沉积的木素并不能在乙醇法处理后溶解,第二步的乙醇法处理改变了沉积木素的形态,将颗粒状木素转变为包覆层吸附在纤维表面,导致了水热-乙醇两步法对木素的脱除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9年11期)
庞振培,刘惠成,李红梅,吴雨衡,林泽群[2](2019)在《非洲菊切花花瓣和茎表面气孔的超微形态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扫描电镜观察到非洲菊切花的花瓣、茎和花萼等均有气孔分布。为探明非洲菊切花非叶气孔运动及失水性能的结构基础,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非洲菊切花‘Real’花瓣和茎等非叶部位的气孔及保卫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挑选发育程度相似、花形一致、健壮且无病虫害的非洲菊切花‘Real’,在去离子水中将其茎基部平切至花茎长约25 cm,然后单支瓶插于含150 m L去离子水的玻璃瓶中。(1)LSCM观测:分别用镊子撕取非洲菊外轮花瓣下表皮和花茎(颈部)表皮,将其置于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吸去多余水分,置于LSCM载物台上,在白炽灯照射观察下,找到气孔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关闭白炽灯后采用紫外激光(波长351 nm)、蓝色激光(波长488 nm)对其进行扫描观察和拍照。(2)AFM观测:用镊子撕取非洲菊外轮舌状花瓣下表皮和花茎(颈部)表皮,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外表皮朝外),将载玻片置于AFM样品台上,找到气孔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悬臂针尖扫描面积为60μm×60μm,扫描后利用软件线分析功能获得叁维形貌图。(1)用LSCM和AFM观察,证实非洲菊切花的花瓣、茎等非叶部位均存在气孔,并发现茎表面气孔密度比花瓣的高。(2)LSCM可观察到非洲菊花瓣、茎等部位表面的形貌结构及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荧光,并获得气孔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利用紫外激光扫描可观察到非洲菊花瓣和茎表面上的各种形态细胞类型,利用蓝光激光扫描可观察到叶绿体自发荧光非常稳定,同时发现花瓣、茎表面上气孔叶绿体主要分布在保卫细胞的两端。紫外光激发和蓝光激发相结合,可清晰观察到保卫细胞以及叶绿体在保卫细胞上的分布,并能够清楚地观察的气孔的形态结构。(3)AFM可观察得到非洲菊非叶部位气孔及其保卫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开闭程度等参数。通过构建叁维形貌图,可立体呈现气孔的超微形态结构,并能准确获得其形态结构的细微差异与变化动态。在气孔高度曲线叁维图中,茎颈部表面气孔保卫细胞的高度明显高于花瓣下表面的,但花瓣下表面的气孔大于茎表面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屈晓泽,许伟伟,赵晓鹏,朱泊静,顾雪元[3](2019)在《基于多表面形态模型的土壤镉在小白菜中的富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热力学化学平衡的多表面形态模型(multi-surface speciation model,MSM)近年来已成功被应用于描述多种痕量元素在土壤固/液相间的分配,但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应用尚不多见.本文采用室内盆栽实验,调查了我国6种代表性土壤中Cd(Ⅱ)在小白菜中的生物富集情况,首先比较了5种化学提取方法(总Cd、CaCl_2、HNO_3、Mehlich-3和BCR)测定的有效态Cd与小白菜中Cd富集量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基于MSM预测土壤中溶解态Cd(Ⅱ)浓度并与Cd在白菜中富集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考察了不同模型架构下模型对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SM预测的土壤中溶解态Cd浓度与小白菜中Cd富集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大部分模型架构下优于化学提取法,说明MSM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理化性质对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由于MSM在计算过程中基于热力学参数,因此具有很好的外延性,说明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姚茂林,王冠群,付蓝仪,刘玉堂[4](2019)在《鹌鹑、红嘴鸥、黑翅长脚鹬胚胎期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鹌鹑(Coturnix coturnix)、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胚胎期小肠黏膜的形态变化。鹌鹑与红嘴鸥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0~11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3~14天(相当于胚胎发育6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山脊状纵行皱襞;第二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2~13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5~16天(相当于胚胎发育7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W"形板状皱襞;第叁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4~17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7~22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80%~100%阶段),小肠黏膜为指状绒毛。黑翅长脚鹬卵孵育第10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6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山脊状纵行皱襞;从卵孵育第12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70%的阶段)一直到孵出小肠黏膜均为"W"形板状皱襞。初步判断3种鸟小肠黏膜形态发生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可能是鸟类对其祖先系统发育的重演。(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孟胡齐,陈岚,陈东浩[5](2019)在《载体粒径与表面形态对胶囊型粉雾剂装置内处方分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体乳糖粒径及表面形态皆会对粉雾剂(dry powder inhaler)的分散结果造成影响。本研究将两种商用载体乳糖Lactohale 100~?和Respitose SV003~?(SV003)分别与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 maleate)混合作为制剂模型,通过快速筛选撞击器(fast screening impactor)分析两种载体处方在30和60 L·min~(-1)流速下的体外沉积表现,同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FD)耦合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odelling, DEM)方法探讨上述流速条件下两种载体颗粒在胶囊型粉雾剂装置Handihaler~?内的运动情况。通过建立体外实验与模拟结果之间的联系,分析两种载体处方的分散特点及探讨Handihaler~?装置结构的分散机制。体外实验和CFD-DEM结果表明, SV003载体处方在分散表现上更好。体外实验与CFD-DEM的比对结果显示,载体处方的微细颗粒剂量(fine particle dose)与载体颗粒和装置壁面的碰撞能量损失总和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R~2=0.940 1),说明在Handihaler~?分散结构内载体颗粒和壁面之间的碰撞作用会直接影响载体处方的分散结果。(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弓勋,云升[6](2019)在《二甲双胍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增殖、表面标志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METF)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形态、增殖、表面标志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取健康足月新生儿脐带在体外分离出h UCMSC进行传代培养,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分析)对细胞进行鉴定,取第6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 UC-MSC (相对老化),将对照组与不同浓度METF (0.1,1,5,10,20 mmol/L)干预的细胞进行比较,观察不同浓度METF干预对细胞的形态、增殖率(MTT法分别于24、48、72 h检测)、及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One-Way ANOVA,及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ETF为0.1 mmol/L、1 mmol/L,细胞形态无显着改变,当药物浓度为5~20 mmol/L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形态改变越显着。(2)METF为0.1 mmol/L(24 h:101.28±0.98,24 h:104.06±1.76,24 h:101.51±0.67)促进h UC-MSC增殖,药物浓度为1~10 mmol/L在培养初期可增加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逐渐被抑制。METF为20 mmol/L(24 h:86.64±0.66,48 h:58.38±2.52,72 h:17.75±1.35)抑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强(P <0.05)。(3)当METF浓度为5,10,20 mmol/L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CD105的表达逐渐减弱(F=17.539,P <0.05)。METF未对CD44、CD90产生影响。(4)METF为0.1 mmol/L时降低G0/G1期的比例(64.16±1.20,P <0.05),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逐渐被抑制。结论 METF浓度在0.1mmol/L促进h UC-MSC增殖,而在浓度5~20 mmol/L时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表面标志CD105的表达,不同浓度的METF均未对CD44、CD90的表达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欣,李茂刚[7](2019)在《光伏压延玻璃表面形态对其抗冲击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冲击强度是玻璃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玻璃的质量及应用。通过对光伏压延玻璃的抗冲击强度的研究,结合高速摄像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玻璃的抗冲击强度随之增大;当玻璃的厚度相同时,不同表面形态的光伏压延玻璃的抗冲击强度不同,抗冲击强度随着表面形态不同由高到低表现为:压花面>绒面>镜面,压花面可提高玻璃的抗冲击强度。(本文来源于《玻璃》期刊2019年07期)
张亮[8](2019)在《基于溶液顺磁弛豫增强的叁种表面活性剂的聚集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洗涤产业以及生物化学研究,其聚集特点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虽被广为研究,但由于缺乏原子分辨的技术工具,很多的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束结构仍然不确定或存在争议。溶液顺磁弛豫增强(sPRE)是一种基于未结合的可溶性顺磁试剂产生的顺磁弛豫增强(PRE)。在本文中,我们以Gd(DTPA-BMA)作为探针,通过sPRE技术,利用其信号对距离的敏感特性,对几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HAP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的聚集形态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1.明确了CHAPS胶束的聚集形态特征CHAPS是一个典型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两种不同的聚集形态,在蛋白质提纯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对不同胶束形态下单位浓度的顺磁探针产生的CHAPS质子的纵向顺磁弛豫增强Γ1u的测定,我们发现:CHAPS两性离子尾部质子的Γ1u在两种胶束态下都要大于其甾核头部质子Γ1u的值,而甾核环上各质子的Γ1u相似。当CHAPS的浓度大于CMC2时,头部和尾部质子的Γ1u均变小。这些结果说明,CHAPS的内核由甾核头部混乱聚集形成。在由第一胶束态向第二胶束态变化时,CHAPS可能从单层结构过渡到了双层结构,双层结构的次级胶束应是由初级胶束(第一胶束态的胶束)偏于无序聚集而成。饱和转移差谱(STD)实验结果表明胶束态下CHAPS分子甾核头部上羟基附近的质子和水之间存在相干转移,但第二胶束态时二者间的表观相干转移速率要慢于其在第一胶束态时的值。这些结果说明CHAPS胶束在第一胶束态时聚集的较为松散,水分子易于进入胶束内部,在第二胶束态时其胶束内部分子的排列更加紧密,水分子进入的难度增加。2.发现TX100胶束主要以多层形式聚集TX100是一种典型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科学中。通过测定由单位浓度顺磁探针产生的TX100质子的横向顺磁弛豫增强Γ2u,我们发现:在胶束态时Tx100分子的Γ2u亲水的聚氧乙烯部分到疏水的辛基苯基部分逐渐变小,说明TX100分子整体表现为线性插入到胶束中。此外,不同质子的相对Γ2u更加符合多层球形聚集模型,内外层交错聚集,对-叔辛基苯基部分分散到各层中。3.发现SDS胶束聚集形态的研究SDS是一个典型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洗涤产品、化妆品和生化分析。本人测定了由单位浓度顺磁探针产生的SDS 13C核纵向顺磁弛豫增强Γ1u。结果发现在形成胶束时,SDS13C核Γ1u从极性离子头端到非极性端逐渐变小。这说明SDS胶束内核由非极性端聚集而成。进一步分析表明,SDS 13C核的相对Γ1u的变化符合洋葱聚集模型。这样SDS分子的碳氢链在胶束中并不是沿径向延展,而是形成分层高度折迭的类洋葱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梁婷婷[9](2019)在《大连长兴岛砂质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大连长兴岛地区一处裸露于地表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的砂质沉积物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对该剖面的砂层、黄土层及过渡层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机械成因特征、化学成因特征及机械化学成因特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并分析剖面形成沉积环境。此外,采集现代海滩砂样品若干个与砂质沉积物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作对比研究。(1)长兴岛砂质沉积物剖面各样品均发育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组合的机械成因特征、化学成因特征和机械化学成因特征。砂层、过渡层(砂土黄土互层)和黄土层石英粗砂和中细砂均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粗砂颗粒中偶见圆状,中细砂中偶见棱角状;石英颗粒表面机械成因特征均普遍发育了碟形坑、新月形撞击坑、麻点/麻面、曲脊、翻卷薄片等具有风成环境特征和V形撞击坑、水下磨光面、直/弯的撞击沟等具有水下环境作用特征的石英颗粒形态,此外,常见两种环境特征伴生和迭加现象,砂层水下环境作用的出现频率均高于黄土层,而曲脊、麻点/麻面风成环境特征出现频率低于黄土层,推测砂层搬运距离较近,黄土层搬运距离较远;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成因特征均发育了大量的溶蚀坑、深邃溶蚀沟、鳞片状剥落、SiO_2沉淀物等高能化学环境及溶蚀浅沟、SiO_2沉淀薄膜、溶蚀小坑等低能化学溶蚀环境,过渡层石英颗粒表面SiO_2再沉淀作用显着,具有显着过渡特征,砂层沉淀作用较为发育,黄土层溶蚀作用较为发育;机械化学成因特征均以中突起和高突起为主,粘结颗粒出现频率较高。(2)现代海滩砂石英颗粒表面发育了不同程度的磨圆度特征、机械成因特征、化学成因特征和机械化学成因特征,磨圆度特征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少数呈棱角状,未见浑圆状颗粒;石英颗粒表面发育了V形撞击坑、水下磨光面、曲脊、贝壳状断口、麻点/麻面、平行解理面、平行阶、直/弯的撞击沟、碟形坑、新月形撞击坑等机械成因特征,其中V形撞击坑、水下磨光面、直/弯的撞击沟等水下作用环境特征较砂质沉积物剖面更为显着,曲脊、麻点/麻面也普遍发育,而新月形撞击坑、碟形坑为正常出现,与砂质沉积物剖面相比出现频率较低,两种环境迭加特征较为明显;石英颗粒表面化学作用特征发育了鳞片状剥落、溶蚀坑、深邃的溶蚀沟、方向性溶蚀坑溶蚀作用特征,硅质鳞片、硅质薄膜沉淀作用特征及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出现频率为100%,水下环境作用明显,鳞片状剥落现象较少,未见硅质球发育,海滩砂经受的化学改造程度较砂质沉积物剖面程度低,颗粒表面较为洁净;机械化学成因特征以中突起和高突起为主,粘结颗粒出现频率为100%。砂质沉积物剖面与现代海滩砂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对比研究发现:砂质沉积物具有典型风成沉积特征,现代海滩砂水成沉积特征较为显着,二者沉积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3)长兴岛砂质沉积物剖面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是砂层与黄土层以互层的方式沉积而成,砂层、过渡层及黄土层风成环境特征和水下环境特征均较为发育,两种环境伴生、迭加特征较为显着,且大部分颗粒表面风成作用特征迭加于水成环境特征之上。砂层水成环境特征出现频率较高,化学沉淀作用较为显着,其物质来源可能为海退后遗留下来的松散沉积物再搬运及陆架砂岩的再风化产物;黄土层风成环境特征较为显着,水成环境特征也有发育,辽东半岛为季风气候区,冬季风强盛,通过风力搬运及流水作用将内陆粉尘与附近海底平原粉尘携带此地堆积,形成黄土沉积,在砂层与黄土层中间形成过渡特征的沉积层,形成砂黄土互层沉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10](2019)在《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对分离于我国广西北部湾的一株棕囊藻(Phaeocystis)纯培养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藻的游动单细胞和囊体细胞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确证了该纯培养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从北部湾获得的球形棕囊藻与同属的P. antarctica和P. rex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与P. jahni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我们发现该藻至少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具鞭毛游动细胞和无鞭毛囊体细胞,其大小分别为2.30—3.98μm和3.69—6.49μm。具鞭毛游动细胞表面具有1—2个位置不固定但形状较为规则的圆盘状凸起,细胞表面的鳞片大小无明显差别;囊体细胞均匀地分布在囊体上,囊体细胞表面光滑,有叁个较短的附属物。具鞭毛游动细胞和囊体细胞有2个或4个叶绿体,具鞭毛游动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下部,而囊体细胞的细胞核则位于细胞的中上部。细胞分泌物在扫描电镜样品处理过程后形成多数与细胞相连的丝状物,且丝状物形成较为规则的五角星形结构,每个角与一根丝相连,有些丝状体上有"瘤状"结构。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球形棕囊藻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上的空白,为深入认识其生物学特征及其成囊机理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表面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扫描电镜观察到非洲菊切花的花瓣、茎和花萼等均有气孔分布。为探明非洲菊切花非叶气孔运动及失水性能的结构基础,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非洲菊切花‘Real’花瓣和茎等非叶部位的气孔及保卫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挑选发育程度相似、花形一致、健壮且无病虫害的非洲菊切花‘Real’,在去离子水中将其茎基部平切至花茎长约25 cm,然后单支瓶插于含150 m L去离子水的玻璃瓶中。(1)LSCM观测:分别用镊子撕取非洲菊外轮花瓣下表皮和花茎(颈部)表皮,将其置于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吸去多余水分,置于LSCM载物台上,在白炽灯照射观察下,找到气孔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关闭白炽灯后采用紫外激光(波长351 nm)、蓝色激光(波长488 nm)对其进行扫描观察和拍照。(2)AFM观测:用镊子撕取非洲菊外轮舌状花瓣下表皮和花茎(颈部)表皮,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外表皮朝外),将载玻片置于AFM样品台上,找到气孔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悬臂针尖扫描面积为60μm×60μm,扫描后利用软件线分析功能获得叁维形貌图。(1)用LSCM和AFM观察,证实非洲菊切花的花瓣、茎等非叶部位均存在气孔,并发现茎表面气孔密度比花瓣的高。(2)LSCM可观察到非洲菊花瓣、茎等部位表面的形貌结构及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荧光,并获得气孔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利用紫外激光扫描可观察到非洲菊花瓣和茎表面上的各种形态细胞类型,利用蓝光激光扫描可观察到叶绿体自发荧光非常稳定,同时发现花瓣、茎表面上气孔叶绿体主要分布在保卫细胞的两端。紫外光激发和蓝光激发相结合,可清晰观察到保卫细胞以及叶绿体在保卫细胞上的分布,并能够清楚地观察的气孔的形态结构。(3)AFM可观察得到非洲菊非叶部位气孔及其保卫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开闭程度等参数。通过构建叁维形貌图,可立体呈现气孔的超微形态结构,并能准确获得其形态结构的细微差异与变化动态。在气孔高度曲线叁维图中,茎颈部表面气孔保卫细胞的高度明显高于花瓣下表面的,但花瓣下表面的气孔大于茎表面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宝,冯盼,修慧娟,李静宇,宋特.麦草组分水热-乙醇两步法处理过程中木素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形态[J].中国造纸.2019
[2].庞振培,刘惠成,李红梅,吴雨衡,林泽群.非洲菊切花花瓣和茎表面气孔的超微形态结构观察[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屈晓泽,许伟伟,赵晓鹏,朱泊静,顾雪元.基于多表面形态模型的土壤镉在小白菜中的富集效应[J].环境化学.2019
[4].姚茂林,王冠群,付蓝仪,刘玉堂.鹌鹑、红嘴鸥、黑翅长脚鹬胚胎期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结构[J].动物学杂志.2019
[5].孟胡齐,陈岚,陈东浩.载体粒径与表面形态对胶囊型粉雾剂装置内处方分散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9
[6].弓勋,云升.二甲双胍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增殖、表面标志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9
[7].周欣,李茂刚.光伏压延玻璃表面形态对其抗冲击性能影响的研究[J].玻璃.2019
[8].张亮.基于溶液顺磁弛豫增强的叁种表面活性剂的聚集形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9].梁婷婷.大连长兴岛砂质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胡章喜,邓蕴彦,唐赢中.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J].海洋与湖沼.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