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射流论文_宋磊,武美萍,缪小进,任仲贺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流,推力,涡轮,矢量,喷管,模型,锥度。

二次射流论文文献综述

宋磊,武美萍,缪小进,任仲贺[1](2019)在《磨料水射流二次逆向切割对断面质量的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磨料水射流切割过程中存在的拖尾余纹、切缝锥度和切割留尾问题,基于磨料水射流切割理论,设计了3组不同因素组合下的单次正向切割、单次1/2速度正向切割和二次逆向切割试验,探讨了3种不同切割方式下的断面形貌产生机理,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次逆向切割可降低表面粗糙度约52%~85%,可降低切缝锥度约66%~72%,同时可消除切割留尾。因此,高压磨料水射流采用二次逆向切割的方式可以显着提高磨料水射流切割工件的断面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秦勇,宋彦萍,陈浮,王若玉,刘华坪[2](2018)在《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二次流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并揭示其推迟分离、降低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成射流可以显着改善叶栅内流场的时空结构,叶栅出口时均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19.8%,静压系数也提高了近8.8%。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吸气有效控制角区分离,吹气阶段的高动量射流流体增大了吸力面附面层及角区流体的能量,吸气阶段则借助于附面层抽吸作用有效减少了高熵、低能流体的堆积,从而增强了角区流体抵抗流向逆压力梯度的能力、并推迟流动分离,且吸气阶段的流动控制效果明显更好。射流角度和射流动量是影响合成射流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近切向的合成射流有利于向附面层注入动量,增大射流动量也有助于增强流动控制效果。析因设计研究表明,射流角度的影响效应更为显着,但与射流动量之间并不存在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曹军伟,何国强,单睿子,莫展[3](2016)在《高温燃气射流对固冲发动机二次燃烧效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固冲发动机的二次燃烧效率,文中提出了在固冲发动机补燃室头部引入高温燃气射流增强掺混燃烧的技术思路,并开展了仿真和验证试验工作。仿真分析表明:当在补燃室头部引入高温燃气射流时,能够提高补燃室头部流场的温度,使得燃料更易于燃烧,从而提高了固冲发动机的二次燃烧效率;试验结果也验证了在固冲发动机头部引入高温燃气射流,能够使固冲发动机的二次燃烧效率由81.3%提高到88.7%。(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冀鹏宇[4](2016)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射流混合特性冷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对燃煤电站锅炉的煤种适应性、运行效率和低污染排放特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以其燃料的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燃烧强度大等优点成为燃煤洁净燃烧技术的最佳选择,成为了推动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强有力的先进技术。然而,在十二五规划以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环保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必须要向大型化、高参数化、超临界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进一步节能减排以及风煤预混的精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次风射流在炉内的分布与混合特性就是其中亟需得到解决与提高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燃烧反应氧量供应充足,维持锅炉密相区床层温度,并加强炉内物料的预混燃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布风板上某一高度,将一部分流化空气作为二次风送入炉膛内,从而有效地控制床内气固流场与反应过程。但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不断向大型化发展,为提高二次风在炉内射流深度,限制了二次风口数量,出现了二次风在炉内扩散不均匀或射流深度不够的现象,导致风煤混合不均,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增加等问题的出现。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二次风扩散不均,射程不够等情况,在可视化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验台,采用粒径小于1mm的循环灰作为床料,对二次风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部的射流特性进行了相关冷态试验,实验的主要内容有:(1)基于不同流化风速、二次风速下,探究一次风、二次风对于炉内气固混合浓度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2)基于不同流化风速、不同二次风速及不同二次风喷口形状条件下,对二次风的射程进行试验研究;(3)基于不同流化风速、不同二次风速及不同二次风喷口形状条件下,对二次风的扩散程度进行试验研究(4)结合试验数据回归出二次风射程二次风扩散程度与流化风速、二次风速、二次风喷口截面积、二次风喷口形状的关系式。试验通过不等温射流的方法来测量二次风射程与扩散情况,即流化风不加热,仅加热二次风。由二次风通过时测温网络的温度变化,利用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并利用数据图形处理软件将温升可视化以此来反映二次风射程和扩散的情况。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流化风与二次风对于炉内浓度影响:随着流化风速增加,炉内密相区物料浓度减小,稀相区增加;随着二次风风速的增加,二次风口区域浓度下降;(2)喷嘴形状对二次风射程和扩散的影响:二次风射程和扩散主要受喷嘴截面积的影响,二次风射程和扩散都随喷嘴截面积的增大而增强;相同截面积的喷嘴,圆形喷嘴比矩形喷嘴的扩散程度弱。(3)流化风速对二次风射程和扩散的影响:二次风射程和扩散都随流化风速的增大而减弱;(4)二次风速对二次风射程和扩散的影响:二次风射程随二次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扩散随二次风速的增大而减弱;(5)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二次风射程与喷嘴截面积、流化风速和二次风速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张焕好,陈志华,姜孝海,张辉[5](2015)在《强欠膨胀圆管射流中二次涡环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涡模拟方法与高精度混合格式,对出口压力比(n)为1.4与4.0的弱与强欠膨胀圆管射流初始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清晰地描述了两种压力比条件下欠膨胀射流初始流场的结构特征,包括涡与激波结构及它们演变过程,发现强欠膨胀射流中二次涡环是由叁波点向下游形成的滑移层失稳而直接卷起,此与弱欠膨胀情况不同。另外,还讨论了二次涡环在绕主涡环外缘向后翻转过程中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主涡核的影响。当n=4.0时,得到射流域内桶形激波长度与马赫盘直径分别为24mm与0.84mm,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刘华坪,陈焕龙,李德雄,郭玉杰,程肖岐[6](2015)在《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二次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射流旋涡发生器引入到某折转角为60°的扩压叶栅端壁二次流控制中,研究了射流方向和射流总压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栅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射流旋涡发生器侧向倾角为0°时,仅采用不足扩压叶栅进口流量0.5%的射流流量,即可显着减少栅内损失.射流旋涡有效阻碍和推迟了通道涡发展,在下洗侧将主流流体卷入端壁附面层内,而在上洗侧将低能流体带入主流中,从而减少了角区低能流体聚积,减弱了吸力面的分离流动.当射流进口总压采用与扩压叶栅进口相同的总压时,总压损失减小21.5%,且射流进口总压越大,其控制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杨建国,陈理帅,赵虹,余海铭,胡劲逸[7](2015)在《双通道二次风/燃尽风结构对射流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煤粉锅炉双通道二次风/燃尽风燃烧器能够替代当前的普通直流二次风/燃尽风燃烧器,用于缓解直流二次风/燃尽风燃烧器减小风门开度时造成的喷嘴出口射流刚性下降、炉内风粉混合强度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通道风燃烧器关键参数对喷嘴出口射流速度及动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双通道风燃烧器的调节特性和阻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在优化结构参数的条件下,风门开度在12.5%~50%的范围内调节时,与常规燃烧器相比,高速通道的风速可提高11.11~18.06m/s,高速出口射流动量可提高89~3倍。(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曹永飞,顾蕴松,程克明,肖中云,陈作斌[8](2015)在《基于被动二次流的射流偏转比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流偏转比例控制一直是流体式推力矢量(FTV)技术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研制了一种二元流体式推力矢量喷管,采用能量消耗极小的被动二次流与Conada壁面相结合的方式对低速主射流进行矢量偏转控制,通过改变喷管控制缝入口面积实现了主射流偏转的连续比例控制。对低速主射流两侧控制缝压力和射流偏转角进行测量,获得了主射流偏转角随两侧控制缝压力差系数变化的控制规律曲线。结果表明:低速主射流最大偏转角达到19°,在偏转范围内控制曲线分为敏感区和迟钝区。敏感区的控制曲线近似线性,斜率较大,范围约为±15°;而迟钝区的控制曲线斜率较小,在两侧15°~19°的范围内。该结果证实了主射流两侧的压力差是造成其偏转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东超,朱卫兵,陈宏,郭金鑫,刘建文[9](2014)在《超音速横向流作用下射流的二次破碎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超声速横向流作用下射流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描述气液两相流动现象,分别采用4种不同二次破碎模型计算液滴破碎过程。同时考虑气流可压缩性、湍流的脉动效应及液滴变形对液滴运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TAB模型得到的滴径最小,其穿透深度也最小,不适用于超音速条件下的破碎过程;SSD模型计算的滴径尺寸较为均一;WAVE模型与K-H/R-T模型的结果相近;而K-H/R-T模型得到的穿透深度与实验更为相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莫妲,唐豪,李明,张超,郑海飞[10](2012)在《二次气射流角对涡轮叶间燃烧室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二次气射流角对涡轮叶间燃烧室的影响,设计了3种带有不同二次气射流角的涡轮叶间燃烧室模型,利用FLUENT软件的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PDF燃烧模型、DO辐射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燃烧室的流动和燃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涡轮叶间燃烧室具有高效率(99.2%)的特点,增大二次气射流角可使切向动量分量增加、油滴蒸发变慢、出口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总压损失增加。(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2年05期)

二次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并揭示其推迟分离、降低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成射流可以显着改善叶栅内流场的时空结构,叶栅出口时均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19.8%,静压系数也提高了近8.8%。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吸气有效控制角区分离,吹气阶段的高动量射流流体增大了吸力面附面层及角区流体的能量,吸气阶段则借助于附面层抽吸作用有效减少了高熵、低能流体的堆积,从而增强了角区流体抵抗流向逆压力梯度的能力、并推迟流动分离,且吸气阶段的流动控制效果明显更好。射流角度和射流动量是影响合成射流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近切向的合成射流有利于向附面层注入动量,增大射流动量也有助于增强流动控制效果。析因设计研究表明,射流角度的影响效应更为显着,但与射流动量之间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射流论文参考文献

[1].宋磊,武美萍,缪小进,任仲贺.磨料水射流二次逆向切割对断面质量的提升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9

[2].秦勇,宋彦萍,陈浮,王若玉,刘华坪.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二次流的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8

[3].曹军伟,何国强,单睿子,莫展.高温燃气射流对固冲发动机二次燃烧效率影响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

[4].冀鹏宇.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射流混合特性冷模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

[5].张焕好,陈志华,姜孝海,张辉.强欠膨胀圆管射流中二次涡环的形成机理[J].推进技术.2015

[6].刘华坪,陈焕龙,李德雄,郭玉杰,程肖岐.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二次流[J].航空动力学报.2015

[7].杨建国,陈理帅,赵虹,余海铭,胡劲逸.双通道二次风/燃尽风结构对射流刚性的影响[J].电站系统工程.2015

[8].曹永飞,顾蕴松,程克明,肖中云,陈作斌.基于被动二次流的射流偏转比例控制[J].航空学报.2015

[9].杨东超,朱卫兵,陈宏,郭金鑫,刘建文.超音速横向流作用下射流的二次破碎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

[10].莫妲,唐豪,李明,张超,郑海飞.二次气射流角对涡轮叶间燃烧室的影响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2

论文知识图

不同限流沿高度h对二次射流影响5.14 二次射流管不同管径下喷管的...二次射流口高度寻优结果液体黏度ν与激光等离子体烧蚀力及第...BUMP高度H对二次射流浓度空间分...一次射流和二次射流形成纵剖...

标签:;  ;  ;  ;  ;  ;  ;  

二次射流论文_宋磊,武美萍,缪小进,任仲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