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碱金属卤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卤化物,碱金属,晶格,拓扑,指数,碳酸,价电子。
碱金属卤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1](2016)在《碱金属卤化物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氢键弛豫的拉曼计量谱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离子不仅能够改变蛋白质等大分子溶液的稳定性和溶解度,还能调控水的表面张力、粘度、相变等性质。澄清离子与蛋白质和水的作用机理对于指导盐离子在化学、生物制药、环境等领域中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发现霍夫梅斯特效应以来,人们对离子与蛋白质和水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已有的理论模型只能解释某些性质的霍夫梅斯特序列。因此采用新的思维来探究离子对水的作用机制,是一项充满挑战而富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从氢键(O:H-O)协同弛豫模型和水的四面体中心对称结构出发,采用拉曼声子计量谱学方法和接触角测量等实验方法,研究水中的盐离子与氢键的作用模式与机制,力求从微观角度阐明盐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并拓展至霍夫梅斯特序列的物理根源。首先,构建了离子电场协同氢键弛豫和极化的理论模型;然后,测量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YX(X=F、Cl、Br、I;Y=Na、K、Rb、Cs)盐离子溶液的拉曼光谱和接触角,并原创建立了差分声子计量谱方法,以此分析得到了碱金属卤化物水合壳层中氢键弛豫和分子动力学的定量信息。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溶液中,盐离子形成的点电荷电场或盐离子对形式的偶极子电场,使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壳层。离子电场会通过静电作用改变水分子的取向,使水分子聚集、极化。2.离子电场使氢键的H-O段键长缩短、键能增强;同时O:H非键伸长变弱。这与水分子低配位和热激发条件下造成的氢键弛豫趋势相同。但是,加盐和加热在影响氢键极化方面效果相反,前者促进极化,后者退极化。3.盐离子电场所致的拉曼频移及接触角变化对离子浓度、种类、分子位置等因素非常敏感。阴、阳两种离子造成的拉曼频移和接触角变化趋势均与离子半径(R)及电负性(η)等离子特性参数有关,且这种变化趋势遵循霍夫梅斯特序列:阴离子X-(R/η)=I-(2.2/2.5)>Br-(1.96/2.8)>Cl-(1.81/3.0)>F-(1.33/4.0)?0,阳离子Y+(R/η)=Na+(0.98/0.9)>K+(1.33/0.8)>Rb+(1.49/0.8)>Cs+(1.65/0.8)。相较而言,阴离子作用效果比阳离子更为明显。4.拉曼光谱和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离子电场不仅能提高溶液中水分子的结构序度和水合壳层的粘度,还能增强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热稳定性。本论文从盐离子与氢键作用的微观角度解释了霍夫梅斯特序列中盐溶质和溶剂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同时还建立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定量获取盐离子协同氢键弛豫过程中的氢键键长、键能、极化等物理信息的差分声子计量谱学方法。(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01)
江龙[2](2015)在《基于碱金属卤化物固化混合吸附剂的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强化了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的传热传质的基础上,构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并且进行了系统模拟设计以及实验研究。系统利用低品位热源来驱动高温盐进行解吸,通过膨胀机实现对外做功,利用低温盐和反应气体的解吸热来产生制冷效果。由于化学反应的解吸热是氨汽化潜热的2倍之多,所以相比传统的吸附式制冷效率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系统中只存在极少量的液氨,工作压力低于普通的吸附制冷循环,所以具有系统承压小,抗颠簸能力强等优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地热以及太阳能这样的中低温热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热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对不同散装碱金属卤化物以及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混合吸附剂的静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散装碱金属卤化物的导热系数都非常低,介于0.24-0.31 W/(mK)。NH4Cl、CaCl2和MnCl2在高温盐、中温盐、低温盐混合吸附剂中呈现出最好的性能。而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吸附剂的导热系数随着吸附剂密度的减少以及盐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当吸附剂密度为450kg/m3和550 kg/m3时,其导热系数分别介于0.61-1.87 W/(m·K)和0.84-2.13 W/(m·K)。考虑到不同碱金属卤化物所应用的温区,NH4Cl和FeCl3在低温盐和高温盐中导热性能更好,而CaCl2和Sr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比较接近。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渗透率介于10-10-10-13m2。NaBr、CaCl2和MnCl2为混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渗透率。在研究了吸附剂静态传热传质性能之后,对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吸附剂的动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导热系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增加。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固化吸附剂,在密度为450 kg/m3和550 kg/m3时,其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分别在0.62-2.4w/(m·k)和0.89-2.98w/(m·k)。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渗透率介于10-14-10-10m2。对比不同混合吸附剂在反应平衡条件下的扩散和汇聚模式的渗透率可以发现,渗透率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制冷量和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scp)开始增加得非常快,之后逐渐地衰减。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利用动态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仿真结果相比于实验数据,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9.1%、8.3%、12%。而利用静态导热系数的结果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42.8%、41.4%、36%。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的结果会使得制冷性能参数的偏差较大,而利用动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则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制冷性能参数。在保持渗透率不下降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更高导热系数的吸附剂,对cacl2/膨胀硫化石墨、mn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以及cacl2/膨胀硫化石墨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随含盐质量比例和密度的变化和以膨胀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类似。在cacl2密度为300kg/m3以及盐质量比例为50%时,cacl2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最高可以达到88.1w/(m·k),对于不同条件下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介于23.5到88.1w/(m·k),其渗透率介于9.31×10-10到3.05×10-14m2,对不同mncl2质量比例的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为20.3-80.6w/(m.k),渗透率在8.02×10-11-1.01×10-14m2。对于cacl2比例为80%的混合吸附剂,在蒸发温度为15oc以及冷凝温度为25oc时,其最大的循环吸附量可以达到0.4455g/g。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量不会随着密度和盐质量比例的变化有太多的变化。相比于ca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循环吸附量要略高一些,同时循环时间大幅缩短。在对吸附剂传热传质进行了强化以后,构建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验证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其最高的发电和制冷火用效率为0.69和0.29,最高的制冷性能系数(cop)为0.77。最优工况即在150oc过热温度条件下,bacl2-srcl2-nh3工质对总体火用效率高达0.9。相比于Goswami循环,总体发电制冷的火用效率提高了近40%-60%。由于所采用的涡旋式膨胀机使采用空调涡旋式压缩机改制的,为了研究该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搭建了压缩空气涡旋式膨胀机测试装置,通过膨胀机进出口温度和压力对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进行研究和结果分析,当涡旋式膨胀机进口压力从0.6增加到1 MPa时,其等熵效率和功电转换效率维持在60%和80%。当进口压力达到1 MPa时,涡旋式膨胀机整体内效率为53%。采用传热传质强化以后的混合吸附剂,对MnCl2-CaCl2-NH3工质对在不同热源温度,冷凝温度和制冷温度条件下的循环吸附量进行了测试,利用所测试循环吸附量的结果以及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特性,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与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当热源温度为150 oC,蒸发温度为-10 oC变化到20 oC,系统总能量效率从0.116增加到0.376,而总体火用效率从0.402变化到0.391。随后搭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并且对该实验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0 oC热源温度为制冷COP的拐点温度,当热源温度高于160 oC时,系统的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并不能使系统性能继续提高,反而降低制冷功率。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COP为0.284-0.396;当制冷温度10 oC,COP为0.277-0.368。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8.6-340 W/kg。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1.9-321 W/kg。SCP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25 oC冷却温度、10 oC制冷温度条件下,热源温度不同时,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的能量效率从0.293增加到0.417,然后下降到0.407,而系统火用效率从0.12增加到0.16。对整个系统而言在160 oC热源温度条件下,输出功最高为253 W,制冷量最高为2.98 kW。(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6-27)
汪建江,杨忠志[3](2014)在《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卤化物电荷分布和偶极矩的ABEEMσπ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方法模型(ABEEMσπ模型),通过大量量子化学计算,拟合确定了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化物体系的ABEEMσπ参数.ABEEMσπ模型计算得到的电荷分布与从头算计算的电荷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计算了模型分子的偶极矩,与实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ABEEMσπ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化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慧慧,蒋鸿[4](2012)在《碱金属卤化物表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iO2为代表的氧化物表面因其在多相催化,光催化,光伏和光电子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而正日益受到高度关注。与以Si为代表的共价性半导体表面相比,离子性和共价性的耦合对氧化物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起着关键作用。碱金属卤化物是最为典型的离子晶体,具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吴岳[5](2011)在《镧系卤化物与碱金属卤化物混合物体系的相图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论文中描述了测量镧系金属卤化物与碱金属卤化物混合物体系相图及热力学数据的实验过程。通过CAPHLD法计算和评估了MBr-TbBr3(M=Cs、Rb)、MBr-CeBr3(M=Na、Li、K、Rb、Cs)和CsBr-LaBr3等多个熔盐体系。在评估过程中,根据各个体系的相图和热力学性质并考虑到在液相混合焓的特点及液相中实际存在的离子团,恰当地选择了双亚点阵离子溶体模型,(M+)P:(Br-,TbBr63-, TbBr3)Q,(M=碱金属元素,Ln=镧系元素)描述液相和中间相MxLnyBrz(M=碱金属,Ln=镧系元素)。在评估中,液相混合焓,中间相的比热容和转变焓,以及相图数据都被应用于计算当中。最终,获得了评估后的相图以及各个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对于其中多个体系是首次建立起热力学数据库。通过比较计算得到的热力学数据、相图数据与实验得到的数据,发现它们符合得很好,且探讨了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及镧系元素原子序数与体系热力学性质见的关系与变化规律。所得到的热力学数据库和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将对金属熔盐反应对和金属卤化物灯的应用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6-30)
周喜,张毅,杨先贵,姚洁,王公应[6](2010)在《水合碱金属卤化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添加任何助剂及溶剂的条件下,考察了水合碱金属卤化物催化CO2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水合碱金属卤化物表现出远高于无水碱金属卤化物的催化活性,其中,以NaI·2H2O的催化性能最好,在120°C,1MPa的条件下反应1.5h,碳酸丙烯酯收率达97%.此外,NaI·2H2O在CO2与其它环氧化物合成相应环状碳酸酯反应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徐士友,宋明友,汪海燕,吴蓉,张忠平[7](2009)在《拓扑指数~mG与碱金属卤化物性质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元素的氧化数Zi、价电子轨道能量Ei和价电子层数ni,构建了原子点价iδ,由点价iδ构建拓扑指数mG.用其0、1阶指数0G、1G与碱金属卤化物F心能带E(F)、晶格能U、标准熵Smθ、核间距R0、熔点Tmp、磁化率Xm和键长Bd关联,拟合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复相关系数R)为0.993 0、0.998 1(0.998 1)、-0.993 1、0.995 2(0.995 2)、0.948 1、-0.988 0和-0.993 8,预测取得了优于文献的较好结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赵鑫,张运陶,李莉[8](2008)在《碱金属卤化物晶格能的QSP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法,对碱金属卤化物从头算。选取11个与晶格能相关的量化参数作为自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碱金属卤化物的晶格能,建立的QSPR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999,剩余标准偏差s为4.731,F检验值为1927.597;留一法交叉验证结果为R=0.998,s=6.946,表明该模型预测可靠性高。讨论逐步回归引入QSPR方程中的4个量化参数表明,这4个变量物理意义明确,是影响碱金属卤化物晶格能的主要量化参数。此外,本文还以计算出来的量化参数作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以F心能带E(F)、标准熵S_m~(?)作为因变量构建QSPR方程,也均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8年12期)
王杏芳[9](2007)在《键参数拓扑指数与碱金属卤化物的晶格能及标准生成焓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碱金属卤化物的离子半径R,有效核电荷数Z*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Az,并将Az、△Xp(电负性差)与20种碱金属卤化物的晶格能、标准生成焓进行关联,拟合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4、0.973,其结果显示了满意的线性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孙海霞,周莲[10](2007)在《碱金属卤化物热力学性质的拓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原子外层价电子数ni及鲍林电负性χpii定义新的原子点价(Hi),并在邻接矩阵基础上建构元素键参数连接性指数(mB).用其中0B、1B分别与20种碱金属卤化物的F心能带[E(F)]、晶格能(U)、标准熵(Smθ)性质关联,它们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0.992、0.995、0.993,达到优级(R>0.99).结果表明,mB可在化合物的QSPR/QSAR研究中成为具有广泛、良好相关性的结构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碱金属卤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强化了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的传热传质的基础上,构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并且进行了系统模拟设计以及实验研究。系统利用低品位热源来驱动高温盐进行解吸,通过膨胀机实现对外做功,利用低温盐和反应气体的解吸热来产生制冷效果。由于化学反应的解吸热是氨汽化潜热的2倍之多,所以相比传统的吸附式制冷效率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系统中只存在极少量的液氨,工作压力低于普通的吸附制冷循环,所以具有系统承压小,抗颠簸能力强等优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地热以及太阳能这样的中低温热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热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对不同散装碱金属卤化物以及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混合吸附剂的静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散装碱金属卤化物的导热系数都非常低,介于0.24-0.31 W/(mK)。NH4Cl、CaCl2和MnCl2在高温盐、中温盐、低温盐混合吸附剂中呈现出最好的性能。而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吸附剂的导热系数随着吸附剂密度的减少以及盐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当吸附剂密度为450kg/m3和550 kg/m3时,其导热系数分别介于0.61-1.87 W/(m·K)和0.84-2.13 W/(m·K)。考虑到不同碱金属卤化物所应用的温区,NH4Cl和FeCl3在低温盐和高温盐中导热性能更好,而CaCl2和Sr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比较接近。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渗透率介于10-10-10-13m2。NaBr、CaCl2和MnCl2为混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渗透率。在研究了吸附剂静态传热传质性能之后,对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吸附剂的动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导热系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增加。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固化吸附剂,在密度为450 kg/m3和550 kg/m3时,其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分别在0.62-2.4w/(m·k)和0.89-2.98w/(m·k)。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渗透率介于10-14-10-10m2。对比不同混合吸附剂在反应平衡条件下的扩散和汇聚模式的渗透率可以发现,渗透率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制冷量和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scp)开始增加得非常快,之后逐渐地衰减。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利用动态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仿真结果相比于实验数据,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9.1%、8.3%、12%。而利用静态导热系数的结果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42.8%、41.4%、36%。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的结果会使得制冷性能参数的偏差较大,而利用动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则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制冷性能参数。在保持渗透率不下降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更高导热系数的吸附剂,对cacl2/膨胀硫化石墨、mn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以及cacl2/膨胀硫化石墨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随含盐质量比例和密度的变化和以膨胀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类似。在cacl2密度为300kg/m3以及盐质量比例为50%时,cacl2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最高可以达到88.1w/(m·k),对于不同条件下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介于23.5到88.1w/(m·k),其渗透率介于9.31×10-10到3.05×10-14m2,对不同mncl2质量比例的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为20.3-80.6w/(m.k),渗透率在8.02×10-11-1.01×10-14m2。对于cacl2比例为80%的混合吸附剂,在蒸发温度为15oc以及冷凝温度为25oc时,其最大的循环吸附量可以达到0.4455g/g。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量不会随着密度和盐质量比例的变化有太多的变化。相比于ca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循环吸附量要略高一些,同时循环时间大幅缩短。在对吸附剂传热传质进行了强化以后,构建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验证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其最高的发电和制冷火用效率为0.69和0.29,最高的制冷性能系数(cop)为0.77。最优工况即在150oc过热温度条件下,bacl2-srcl2-nh3工质对总体火用效率高达0.9。相比于Goswami循环,总体发电制冷的火用效率提高了近40%-60%。由于所采用的涡旋式膨胀机使采用空调涡旋式压缩机改制的,为了研究该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搭建了压缩空气涡旋式膨胀机测试装置,通过膨胀机进出口温度和压力对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进行研究和结果分析,当涡旋式膨胀机进口压力从0.6增加到1 MPa时,其等熵效率和功电转换效率维持在60%和80%。当进口压力达到1 MPa时,涡旋式膨胀机整体内效率为53%。采用传热传质强化以后的混合吸附剂,对MnCl2-CaCl2-NH3工质对在不同热源温度,冷凝温度和制冷温度条件下的循环吸附量进行了测试,利用所测试循环吸附量的结果以及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特性,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与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当热源温度为150 oC,蒸发温度为-10 oC变化到20 oC,系统总能量效率从0.116增加到0.376,而总体火用效率从0.402变化到0.391。随后搭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并且对该实验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0 oC热源温度为制冷COP的拐点温度,当热源温度高于160 oC时,系统的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并不能使系统性能继续提高,反而降低制冷功率。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COP为0.284-0.396;当制冷温度10 oC,COP为0.277-0.368。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8.6-340 W/kg。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1.9-321 W/kg。SCP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25 oC冷却温度、10 oC制冷温度条件下,热源温度不同时,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的能量效率从0.293增加到0.417,然后下降到0.407,而系统火用效率从0.12增加到0.16。对整个系统而言在160 oC热源温度条件下,输出功最高为253 W,制冷量最高为2.98 kW。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碱金属卤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勇.碱金属卤化物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氢键弛豫的拉曼计量谱学[D].湘潭大学.2016
[2].江龙.基于碱金属卤化物固化混合吸附剂的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3].汪建江,杨忠志.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卤化物电荷分布和偶极矩的ABEEMσπ模拟[J].分子科学学报.2014
[4].王慧慧,蒋鸿.碱金属卤化物表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2012
[5].吴岳.镧系卤化物与碱金属卤化物混合物体系的相图热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
[6].周喜,张毅,杨先贵,姚洁,王公应.水合碱金属卤化物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J].催化学报.2010
[7].徐士友,宋明友,汪海燕,吴蓉,张忠平.拓扑指数~mG与碱金属卤化物性质的相关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8].赵鑫,张运陶,李莉.碱金属卤化物晶格能的QSPR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
[9].王杏芳.键参数拓扑指数与碱金属卤化物的晶格能及标准生成焓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孙海霞,周莲.碱金属卤化物热力学性质的拓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