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沉降性能论文_张兰河,赵倩男,张海丰,贾艳萍,李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沉降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聚合物,性能,活性,群落,微生物,高通。

污泥沉降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河,赵倩男,张海丰,贾艳萍,李正[1](2019)在《Ca~(2+)对污泥硝化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Ca~(2+)是微生物重要的生长因子,影响污泥的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为了研究Ca~(2+)在活性污泥体系中的作用,采用比耗氧速率(SOURAOB和SOURNOB)分析硝化菌和亚硝化菌活性的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叁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3D-EEM)分析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组分和结构的变化,考察Ca~(2+)对污泥硝化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2+)浓度由0. 45 mmol·L-1逐渐提高至3 mmol·L-1时,SOURAOB和SOURNOB分别由6. 3 mg·(g·h)-1和2. 3 mg·(g·h)-1升高至10. 4 mg·(g·h)-1和3. 7 mg·(g·h)-1,EPS总量由68 mg·g-1增加至93 mg·g-1,污泥重絮凝能力(FA)增强.当Ca~(2+)> 3mmol·L-1时,SOURAOB和SOURNOB均下降,FA维持在30%左右,污泥粒径持续增大.随着Ca~(2+)浓度的增加,由FTIR分析可知,LB-EPS和TB-EPS的主要组成基团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以氨基、酰胺Ⅰ和羧基为主;由EEM分析可知,LB-EPS组成未发生变化,在低硝化速率下,TB-EPS中存在腐殖酸类物质.低浓度的Ca~(2+)促进污泥硝化活性和絮凝性,高浓度的Ca~(2+)导致污泥硝化活性降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小博,袁林江,陈希,薛欢婷[2](2019)在《有机物特性对AAO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黄书昌,朱易春,连军锋[3](2019)在《不同曝气量下超声波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曝气量分别为3.0、2.5、2.0、1.5 L/min条件下超声波辐照对污泥性能的变化规律。在较高曝气量条件(3.0、2.5 L/min)下,超声组(声功率密度50 W/L)的污泥容积指数(SVI)略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超声组SVI分别维持在250、300 m L/g),出水NH_4~+-N的质量浓度均维持在10 mg/L左右,COD的去除率均维持在90%以上。较低曝气量(2.0、1.5 L/min)条件下,超声组(声功率密度100 W/L)的污泥SVI保持在150 m L/g左右,而对照组SVI最高达到700 m L/g。对照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9、9.26 mg/(L·g),明显高于超声组的0.6、6.41 mg/(L·g)),对照组出水NH_4~+-N的质量浓度由20 mg/L持续上升到60 mg/L。因此,适宜强度的超声波辐照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高彬,刘茜[4](2018)在《酸碱化学法对剩余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王家山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对象,研究了酸碱化学法对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在不同pH值条件下,笔者分析了污泥中SCOD(溶解性化学需氧量)、VS(挥发性固体)、SVI(污泥指数)、污泥含固率、真空脱水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强酸预处理有利于污泥沉降,但脱水性能小幅下降;强碱预处理后,污泥的破壁溶胞效果显着,破壁溶胞效率达到17.35%,但不利于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09期)

张黎,马健,傅金祥,胡筱敏[5](2018)在《不同絮凝剂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沉降、脱氮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投加化学絮凝剂与生物絮凝剂MBFA9,考察其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两种絮凝剂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沉降性能均有所改善,絮体呈团状。经过11 d连续培养,厌气氨氧化污泥对NH~+_4-N、NO~-_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13%(对照组为87.38%)、85.40%(对照组为85.44%),而添加化学絮凝对NH~+_4-N、NO~-_2-N去除率最大值分别为39.64%、32.89%。添加生物絮凝剂MBFA9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性能没有影响,适用于厌氧氨氧化污泥在反应器中的蓄留。(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温丹丹[6](2018)在《不同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物及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水处理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工艺,然而自该工艺提出以来饱受污泥膨胀的制约。针对于此,各国研究者已从水质、环境因素及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取得了相关成果。然而对于这种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工艺,污泥沉降性能与生物代谢、优势菌种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性,报道不多。本论文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追踪了污泥中优势菌群的演替、监测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含量及组分等的相关变化,探究污泥沉降性能在不同运行条件下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以期丰富相关沉降/膨胀理论。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同样的进水和接种污泥,不同条件运行的两种反应器内分别诱发了系统活性污泥粘性膨胀和丝状菌膨胀。进水采用乙酸钠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COD贡献比为3:2),1#反应器在低溶氧协同高负荷运行条件导致活性污泥形成粘性膨胀;而2#反应器在正常溶氧及有机负荷条件下,Type0914丝状菌出现过度增殖,进而诱发系统丝状菌膨胀。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高负荷协同低溶氧的环境刺激了1#反应器中Bradyrhizobiu(慢生根瘤菌属)菌的优势生长,其分泌的大量胞外粘液中多糖含量的增加是诱发系统发生粘性膨胀的主要原因。2#反应器中的丝状菌膨胀污泥中,Chloroflexi(绿弯菌门)菌和Saprospiraceae(腐螺旋菌科)菌所占丰度分别高达13.13%和10.14%。论文认为溶解性碳源是导致这两类菌相伴生长、进而诱发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主要原因。(2)AAO脱氮除磷(Ⅰ阶段)、AO脱氮(Ⅱ阶段)、好氧除碳(ⅡⅠ阶段)这3种工艺中,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有所差异。Ⅰ阶段沉降性能最佳,其次为ⅡⅠ、Ⅱ阶段。结果表明,1)系统优势菌及菌群结构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Thiothrix(丝硫菌)菌的相对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主导细菌。在接种污泥和Ⅰ阶段Thiothrix(丝硫菌)菌的丰度仅为0.08%和1.51%,Ⅱ阶段上升至9.41%,ⅡⅠ阶段降至4.29%。Ⅰ阶段的厌氧区对该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Ⅱ阶段的缺氧区却刺激其优势生长;2)叁个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Ⅰ阶段最高,其次为Ⅱ、ⅡⅠ阶段。缺氧区和厌氧区的引入导致系统功能与环境的复杂度增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所升高;3)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对EPS的组分及含量具有显着影响,进而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加剧,污泥沉降性能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PS,LB-EPS)中蛋白质/多糖的比值呈正相关;4)反应器功能的改变,丝状菌的类型就会发生显着变化。接种污泥和Ⅰ、Ⅱ、ⅡⅠ阶段的优势丝状菌分别为Type0092、Sphaerotilus natans(浮游球衣菌)、Thiothrix spp.(丝硫菌)、Nostocoida limicola Ⅱ(诺卡氏菌Ⅱ)。(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魏传银,马玉华,吴敏,潘孝辉,朱睿[7](2018)在《腐殖土对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腐殖土对活性污泥脱水和沉降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腐殖土能够改善活性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腐殖土与活性污泥最佳接触时间为3 h。随着接触时间变化,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变化与腐殖土析出的一价和二价阳离子M/D比值一致。腐殖土析出阳离子对改善活性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起重要作用。二价阳离子Ca~(2+)、Mg~(2+)对于对改善污泥性能起正面促进作用,而污泥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受一价阳离子K~+、Na~+影响较小。SVI值随腐殖土和等效阳离子投加量增加而显着增加,ZSV也相应增加。而CST值随腐殖土和等效阳离子投加量增加而减少。此外,随着腐殖土投加量增加,污泥索太尔径和体平均径都明显降低,污泥粒径累积分布曲线上各百分比对应的粒径明显降低,污泥絮体结构发生变化,污泥的脱水性能和稳定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徐双[8](2018)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沉降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冬季对新疆四个污水处理厂采集活性污泥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在实验室运行SBR反应器,接种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好氧段污泥,以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为实验用水,共运行234天。采集SBR反应器的污泥样本,研究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提取活性污泥样本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研究胞外聚合物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污水处理厂中,主要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6.7%~48.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9.3%~37.3%),绿弯菌门(Chloroflexi)(2.9%~17.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13.8%)。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四球虫属(Tetrasphaera)在膨胀污泥中平均相对比例分别是12.0%、8.3%、5.2%,而在非膨胀污泥中是5.7%、1.2%、0.1%。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四球虫属(Tetrasphaera)是引起污水处理厂污泥丝状膨胀的主要菌。RDA分析表明进水BOD_5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的影响。(2)SBR反应器污泥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9.9%~8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3.9%~28.1%)是最主要的细菌门。接种污泥中厌氧绳菌属(norank_f__Anaerolineaceae)(9.7%),腐螺旋菌属(norank_f__Saprospiraceae)(8.6%)和丛毛单胞菌属(unclassified_f__Comamonadaceae)(6.8%)是主要的细菌属;Ichthyosporea门下的norank_o__Rhinosporideacae(97.9%)是主要的真菌属。丝硫菌属(Thiothrix)、腐螺旋菌属(norank_f__Saprospiraceae)在丝状膨胀污泥中占26.0%、16.5%,在非膨胀污泥中降至0.18%、7.7%。动胶菌属(Zoogloea)在非膨胀污泥中占12.9%,在膨胀污泥中增至66.2%。SBR反应器中污泥丝状菌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丝硫菌属(Thiothrix)和腐螺旋菌属(norank_f__Saprospiraceae)的增殖;粘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胶菌属(Zoogloea)的增殖。PLS-DA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行活性污泥冷冻处理和换碳源后,微生物群落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EPS中,TB-EPS含量最多,LB-EPS含量其次,而S-EPS含量最少。S-EPS和LB-EPS中多糖为主要组分,TB-EPS中蛋白质为主要组分。污泥冷冻处理前,以乙酸钠为单一碳源阶段,污泥SVI值和EPS总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正相关;与多糖含量呈负相关。污泥冷冻处理后,以乙酸钠和葡萄糖分别作为碳源时,污泥SVI值和EPS总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诗然[9](2018)在《定量图像分析技术考察炼油废水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炼油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处理效率有限,是我国石化行业水污染治理面临的重点问题。该废水中的油类物质容易对生物处理系统造成冲击,使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影响出水水质。急需研发能够快速定量表征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的方法。定量图像分析技术具有前瞻性强、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等优势,用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考察炼油废水典型组分在不同浓度水平下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采用宏观沉降性能分析方法与定量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表征活性污泥絮体的宏观和微观沉降性能参数,分析微观参数间、微观参数与宏观参数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实际炼油废水验证相关结论,为保障炼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传统沉降法和定量图像分析技术考察了石化废水中的典型油类物质环己烷、异辛烷和十六烷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油类物质浓度较低时,活性污泥沉降体积增大、污泥沉降比上升;油类物质浓度较高时,活性污泥上浮而流失,污泥沉降比和悬浮固体浓度下降;两种现象发生转变的油类物质浓度临界点在0.5~2 g/L范围内。实际炼油废水对活性污泥确有从体积增大转为污泥上浮的影响,且转变临界点为0.5 g/L。根据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在油类物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参数间的相关性,可将其分为大小类、规则性类和密实性类;其中,在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临界点之后,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大小类参数呈现单调下降趋势,其中微观参数周长和凸率与宏观沉降性能相关性十分显着;规则性类参数孔率呈现下降趋势,孔率越小则表示油类物质越多。原因是随着进入孔内的油类物质增多,阻碍了颗粒间隙水的挤出,使内孔减小速率低于絮体整体的减小速率,甚至导致内孔增大,从而凸率和孔率下降。同时,分形维数呈现单调上升趋势,分形维数越大则流失越严重,因为油类物质对絮体产生包覆,使絮体趋向于缩小比表面积,表现为形状趋于球状,从二维看则趋近于圆形。油类物质引起活性污泥微观参数变化的机理与其它影响沉降性能的因素具有本质区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实际炼油废水影响下,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表现出与单一油类物质影响下基本一致的分类特性、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性,为预测炼油废水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化和污泥流失提供了有利工具。研究结果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活性污泥性能在线监测和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洪颖[10](2018)在《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子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厂常采用活性污泥法,但是污泥膨胀一直是困扰活性污泥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污泥膨胀严重时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并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本文通过一套SBR反应器进行实验室模拟,接种污水处理厂膨胀污泥,进行水温、污泥龄、溶解氧的单因子控制实验。通过检测污泥膨胀前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探讨影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因素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同时对新疆昌吉市污水处理厂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膨胀污泥进行采样,分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SBR反应器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水温的降低不利于污泥沉降。水温为14℃~20℃时,溶解氧的升高有利于污泥沉降。低污泥龄可以加快污泥沉降性能恢复。(2)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SBR反应器接种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较丰富,经培养至污泥严重膨胀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污泥沉降性能恢复正常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又逐渐增加。细菌中的腐螺旋菌属(Saprospiraceae_norank)、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daceae_unclassified)和四球菌属(Tetrasphaera)相对丰度分别为13.37%、10.54%和8.59%,是接种污泥的主要细菌属。经过培养,膨胀污泥菌群发生变化,接种污泥中细菌相对丰度仅为0.01%的丝硫菌属(Thiothrix)增加至56.95%~60.14%,真菌中相对丰度为19.60%的丝孢菌属(Trichosporon)增加至94.82%。污泥膨胀得到控制后,污泥中丝硫菌属(Thiothrix)相对丰度减少至0.01%,丝孢菌属(Trichosporon)相对丰度减少至2.32%。丝硫菌属(Thiothrix)和丝孢菌属(Trichosporon)过多不利于污泥沉降.(3)SBR反应器污泥在SVI下降至150 m L/g之前,紧密结合型EPS中的蛋白质和总蛋白质含量越高,SVI值越高,污泥沉降性能越差。(4)昌吉市污水处理厂虽然持续发生污泥膨胀现象,但水质处理效果良好,出水能达标。研究期间该厂微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昌吉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细菌中的腐螺旋菌属(Saprospiraceae_norank)、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_norank)、四球虫属(Tetrasphaer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Candidatus_Microthrix的相对丰度总和为17.36%~33.53%。这些丝状菌是引起昌吉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主要细菌属。真菌属丝孢菌属(Trichosporon)相对丰度为17.92%~25.00%,是引起该厂污泥膨胀的主要真菌属。(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01)

污泥沉降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沉降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兰河,赵倩男,张海丰,贾艳萍,李正.Ca~(2+)对污泥硝化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2].刘小博,袁林江,陈希,薛欢婷.有机物特性对AAO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3].黄书昌,朱易春,连军锋.不同曝气量下超声波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9

[4].高彬,刘茜.酸碱化学法对剩余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5].张黎,马健,傅金祥,胡筱敏.不同絮凝剂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沉降、脱氮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6].温丹丹.不同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物及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7].魏传银,马玉华,吴敏,潘孝辉,朱睿.腐殖土对污泥沉降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J].环境工程.2018

[8].徐双.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沉降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8

[9].陈诗然.定量图像分析技术考察炼油废水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D].河北工程大学.2018

[10].洪颖.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子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D].新疆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曝气区活性污泥的SV和SVI随运行时间...好氧过程污泥EPS组成的变化污泥的SV值随时间的变化超声作用01min后SV随时间的变化值一4蛆蚂}生态滤床反应器Fig.l一4Biotri...超声预处理后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03m...

标签:;  ;  ;  ;  ;  ;  ;  

污泥沉降性能论文_张兰河,赵倩男,张海丰,贾艳萍,李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