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论文_张婷,陶吉红,毕齐茂,赵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餐后高血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糖,糖尿病,餐后,阿卡,高血糖,格列,糖尿。

餐后高血糖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陶吉红,毕齐茂,赵晓辉[1](2019)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白藜芦醇苷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DM的主要表型,DM后期将导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调节餐后血糖(PBG)水平是治疗糖尿病和预防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研究发现,来自于传统植物药材中的白藜芦醇苷对α-葡萄糖苷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降低糖尿病小鼠餐后高血糖,具有调节PBG水平的能力,有望开发为治疗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备选药物。(本文来源于《青海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梁丹华,梁勇前,陈咏,刘玲玲[2](2019)在《改良主食对餐后高血糖人群餐后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主食及优化的烹饪工艺对餐后高血糖人群餐后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为优化烹饪工艺制作的主食控糖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膳食干预的临床试验研究。通过OGTT试验筛选30例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组后,在5个连续的实验日内,每日早餐的同一时间分别食用以下5种主食餐中的一种,每份主食均含碳水化合物75 g,包括:(1)传统工艺烹饪的白米饭(对照组),(2)优化工艺烹饪的白米饭(沥米饭组),(3)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A(杂粮饭A组),(4)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B(杂粮饭B组),(5)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C(杂粮饭C组),其中沥米饭组和3个杂粮饭组均为实验组,并观察餐后30、60、120、180min的血糖和胰岛素相较于餐前当日空腹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杂粮饭A、B、C组餐后60、120、180min血糖变化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沥米饭组餐后60min(P<0.01)和120min(P<0.05)时间点的餐后血糖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180min血糖曲线下面积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AUC由大到小排序均为白米饭组>沥米饭组>杂粮饭B组>杂粮饭C组>杂粮饭A;与对照组比较,杂粮饭A、B、C餐后120min和180min胰岛素变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杂粮饭A 180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180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白米饭组(对照组)>沥米饭组>杂粮饭C组>杂粮饭B组>杂粮饭A组。结论餐后高血糖人群在进食等量两种不同烹调方法的主食后,经优化工艺烹饪的主食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且3种不同配方的杂粮饭能使餐后高血糖人群的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其中杂粮饭A的控糖效果最佳,其次为杂粮饭C和杂粮饭B。(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陈乐华,赵宋祥,陈康[3](2019)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使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空腹血糖(FPG)]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TC、TG及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TC、TG及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HbA1c、2 h PBG及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bA1c、2 h PBG及F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降低血糖指标水平,同时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可在临床中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6期)

丁振宇[4](2019)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以及阿卡波糖治疗对餐后高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于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的300例T2DM患者做课题研究,并对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150例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者纳入A组,将150例接受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两药治疗者纳入B组,观察比较两组的餐后高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糖指标(FPG与2h PG)、HbAlc检测值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的血糖指标(FPG与2h PG)、HbAlc检测值相比A组均显着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脂、BMI与胰岛素指标记录显示,A组与B组治疗前数据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数据相比A组均显着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期间发生腹痛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的总概率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以及阿卡波糖两药联合用于T2DM患者的治疗,对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降低患者体质量、调节其血脂与胰岛素水平等均有明显的助益,并且两药合用安全可靠,值得推荐。(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4期)

齐桂花[5](2019)在《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100例,选择时间:2017年6月—2018年4月,分别行不同的治疗模式: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应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比较2组血糖数据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脂数据情况、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6.21±1.11)mmol/L、餐后2 h血糖:(8.24±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5±1.11)%、TC:(5.12±0.36)mmol/L、TC:(2.10±0.36)mmol/L、HDL-C:(2.22±0.36)mmol/L、LDL-C:(2.51±0.42)mmol/L、治疗效果: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t=3.172 4、P=0.002 0;t=4.070 3、P=0.000 1;t=2.421 5、P=0.017 3;t=18.771 2、P=0.000 1;t=8.608 9、P=0.000 1、t=7.602 6、P=0.000 1;t=7.934 0、P=0.000 1;χ~2=8.305 6、t=0.004 0);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2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 5、P=0.646 4)。结论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效果较佳。(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吴利[6](2018)在《阿卡波糖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阿卡波糖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后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 hPG、FINs、HbA1c、2 h INs和HOMA-IR指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PG、HbA1c、2 hPG和HOMA-IR指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FPG、HbA1c、2 hPG和HOMA-IR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FINs、2 h INs指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观察组患者FINs、2 h INs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0%)显着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0%)显着低于对照组(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和减轻胰岛素抵抗,其疗效优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麦惠莲[7](2018)在《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方法采集5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治疗前后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BI、餐后胰岛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似,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相似,治疗后两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着降低且降低幅度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BI、餐后胰岛素水平相似,P>0.05;对照组治疗后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BI、餐后胰岛素水平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相当,但其中阿卡波糖对血脂、MBI、餐后胰岛素控制更好,更适合肥胖患者,而瑞格列奈不良反应更少,对空腹血糖控制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8年07期)

是明启[8](2018)在《餐后高血糖更易危害心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大多数人最关心的是空腹血糖,认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事了。其实,餐后高血糖危害更大,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危害心脏。糖尿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加上许多人健康检查只测空腹血糖,更容易使人对餐后血糖掉以轻心。空腹血糖不是判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且比起西方人,亚洲人胰岛素分泌能力较差,餐后血糖过高的比例更多。餐后高血糖是指正常餐或标准餐后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孙焕林[9](2018)在《糖尿病患者别忽视餐后高血糖》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是致病和日后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极为重要。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只注意空腹血糖是否正常,往往忽视餐后血糖的升高,这对身体的健康极其有害,也是日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根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时时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是真正令人满意的控制血糖,才能有效减少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患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敏[10](2018)在《小檗碱抑制小肠葡萄糖吸收降低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达50%,糖尿病前期约70%为单纯性葡萄糖耐量。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而控制餐后血糖升高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来,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器官的小肠在餐后高血糖发生和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认为糖尿病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病理性增强,与餐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小肠葡萄糖吸收主要由SGLT-1(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和GLUT-2(葡萄糖转运体2)介导,其中,GLUT-2介导的葡萄糖转运是餐后小肠吸收葡萄糖的主要方式。进食后,GLUT-2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胞浆转位至刷状缘,以异化扩散形式将葡萄糖由肠腔转运到血液中。而当罹患糖尿病时,GLUT-2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持续性定位,这可能是糖尿病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增强及餐后高血糖的原因。因此,纠正糖尿病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病理性增强成为治疗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重要策略。小檗碱是中药黄连的有效成分,是异喹啉类生物碱。因在治疗腹泻患者时偶然发现低血糖反应而引起糖尿病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小檗碱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包括改善糖尿病心血管功能、改善糖脂代谢、改善糖尿病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等诸多方面。但因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低,其多项药理学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存在争议。尽管有研究表明小檗碱在肠道浓度高,可在肠道局部发挥代谢调节作用,包括抑制二糖酶的功能;促进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释放;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等。但小檗碱能否缓解糖尿病小肠葡萄糖吸收能力增强和餐后高血糖的直接证据依然缺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小檗碱降低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肠道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实验目的探讨小檗碱改善糖尿病血糖是否与其在小肠局部影响葡萄糖转运有关,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小檗碱灌胃(200 mg/kg,BW,每日)6周过程中,检测体重、空腹血糖变化情况。通过OGTT、IP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实验检测葡萄糖耐量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GLP-1、GLP-2和胰岛素水平,并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局部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BP-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离体条件下,采用小肠组织和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进行荧光葡萄糖转运和葡萄糖摄取实验,观察小檗碱对葡萄糖转运和摄取的影响。提取组织、细胞总蛋白和细胞膜蛋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小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和转位情况。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免疫电镜等技术观察小檗碱对GLUT-2蛋白转位的影响。进而,综合利用药物抑制剂和si RNA技术探讨小檗碱对葡萄糖转运蛋白作用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两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多个处理组两两之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实验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组小鼠体重显着性增加,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耐量异常。经小檗碱(200 mg/kg/d,BW)灌胃6周治疗后,相较于糖尿病组,糖尿病+小檗碱灌胃组小鼠体重降低、空腹血糖水平下降、葡萄糖耐量得到改善、HOMA-IR降低。2.糖尿病组小鼠小肠葡萄糖转运能力较正常组小鼠增高,糖尿病组小鼠单位进食量所产生的粪便中葡萄糖含量降低。小檗碱(200 mg/kg/d,BW)灌胃6周后,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小檗碱灌胃组小鼠小肠葡萄糖转运能力降低,糖尿病+小檗碱灌胃组小鼠单位进食量所产生的粪便中葡萄糖含量升高。采用正常动物给予单次灌胃小檗碱(200 mg/kg,BW),观察到单次灌胃小檗碱仅对OGTT实验后的血糖变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IPGTT实验后血糖变化无降低作用,检测OGTT实验后各时间点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发现小檗碱单次灌胃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性降低,提示小檗碱通过其在小肠局部的直接作用抑制小肠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3.离体条件下,利用小肠组织和IEC-6细胞研究小檗碱降低小肠葡萄糖转运。与正常组相比,小檗碱组小肠葡萄糖转运和细胞葡萄糖摄取呈现浓度依赖性降低,GLUT-2抑制剂phloretin(0.5 m M)和si RNA敲低GLUT-2表达均能阻断小檗碱降低小肠组织葡萄糖转运和细胞葡萄糖摄取。结果提示,小檗碱降低小肠葡萄糖转运是通过抑制GLUT-2来实现的。4.在糖尿病模型小鼠中,相较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小鼠小肠GLUT-2表达增加,采用提取细胞膜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免疫荧光实验和免疫电镜实验等方法均观察到:糖尿病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GLUT-2向刷状缘转位增多。小檗碱(200mg/kg/d,BW)灌胃6周后,相较于糖尿病组,糖尿病+小檗碱灌胃组小鼠小肠GLUT-2表达降低。同时,GLUT-2向刷状缘转位降低。高浓度葡萄糖(50 m M)处理IEC-6细胞模拟肠腔餐后高浓度葡萄糖的条件下,小檗碱处理可浓度依赖性降低IEC-6细胞GLUT-2转位。以上结果提示,小檗碱降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GLUT-2转位至刷状缘。5.与糖尿病组相比,小檗碱灌胃6周组小鼠小肠局部IGF-1、IGFBP-3水平降低,同时,小肠组织中IGF-1R和PLC-β2表达分别降低21.5%,23.1%,提示小檗碱灌胃6周可纠正糖尿病小鼠小肠局部IGF水平异常。6.小檗碱下调IEC-6细胞IGF-1R磷酸化,IGF-1R抑制剂AG1024和si RNA敲低IGF-1R表达均可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葡萄糖摄取和GLUT-2转位。同时,小檗碱下调IEC-6细胞PLC-β2胞膜定位,进一步使用PLC-β2抑制剂U73122可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葡萄糖摄取和GLUT-2转位。使用IGF-1R抑制剂AG1024和si RNA敲低IGF-1R表达均可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PLC-β2胞膜定位。提示小檗碱通过抑制IGF-1R—PLC-β2—GLUT-2信号通路降低IEC-6细胞GLUT-2转位和葡萄糖摄取。7.小檗碱上调IEC-6细胞AMPK磷酸化,AMPK抑制剂Compound C(10μM)可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葡萄糖摄取和GLUT-2转位。同时,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可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IGF-1R磷酸化。提示小檗碱通过激活AMPK抑制IGF-1R,最终降低IEC-6细胞GLUT-2转位和葡萄糖摄取。8.小檗碱未上调IEC-6细胞Akt磷酸化水平,PI3K抑制剂Wortmannin(10μM)未阻断小檗碱降低细胞葡萄糖摄取和GLUT-2、PLC-β2胞膜定位,提示小檗碱降低IEC-6细胞GLUT-2转位和葡萄糖摄取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无关。结论1.小檗碱降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GLUT-2向刷状缘转位,从而抑制小肠葡萄糖的吸收,最终降低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水平2.小檗碱通过激活AMPK抑制IGF-1R—PLC-β2—GLUT-2信号通路,进而降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GLUT-2刷状缘转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餐后高血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主食及优化的烹饪工艺对餐后高血糖人群餐后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为优化烹饪工艺制作的主食控糖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膳食干预的临床试验研究。通过OGTT试验筛选30例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组后,在5个连续的实验日内,每日早餐的同一时间分别食用以下5种主食餐中的一种,每份主食均含碳水化合物75 g,包括:(1)传统工艺烹饪的白米饭(对照组),(2)优化工艺烹饪的白米饭(沥米饭组),(3)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A(杂粮饭A组),(4)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B(杂粮饭B组),(5)优化工艺烹饪的杂粮配方C(杂粮饭C组),其中沥米饭组和3个杂粮饭组均为实验组,并观察餐后30、60、120、180min的血糖和胰岛素相较于餐前当日空腹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杂粮饭A、B、C组餐后60、120、180min血糖变化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沥米饭组餐后60min(P<0.01)和120min(P<0.05)时间点的餐后血糖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180min血糖曲线下面积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AUC由大到小排序均为白米饭组>沥米饭组>杂粮饭B组>杂粮饭C组>杂粮饭A;与对照组比较,杂粮饭A、B、C餐后120min和180min胰岛素变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杂粮饭A 180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180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白米饭组(对照组)>沥米饭组>杂粮饭C组>杂粮饭B组>杂粮饭A组。结论餐后高血糖人群在进食等量两种不同烹调方法的主食后,经优化工艺烹饪的主食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且3种不同配方的杂粮饭能使餐后高血糖人群的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其中杂粮饭A的控糖效果最佳,其次为杂粮饭C和杂粮饭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餐后高血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陶吉红,毕齐茂,赵晓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白藜芦醇苷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青海科技.2019

[2].梁丹华,梁勇前,陈咏,刘玲玲.改良主食对餐后高血糖人群餐后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陈乐华,赵宋祥,陈康.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4].丁振宇.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齐桂花.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率分析[J].系统医学.2019

[6].吴利.阿卡波糖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7].麦惠莲.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评估[J].海峡药学.2018

[8].是明启.餐后高血糖更易危害心脏[J].家庭医学.2018

[9].孙焕林.糖尿病患者别忽视餐后高血糖[J].家庭医学.2018

[10].张敏.小檗碱抑制小肠葡萄糖吸收降低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餐后高血糖的病理生理示意图餐后高血糖型餐后高血糖与“记忆效应”2 亚洲 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不同餐后血糖患者斑块检出率比较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

标签:;  ;  ;  ;  ;  ;  ;  

餐后高血糖论文_张婷,陶吉红,毕齐茂,赵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