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霞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我们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从更新教改理念、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几方面做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追求更高的教育品质,体现创新、自主精神的新课程改革已奏响序曲。几年来,它已走进学校、走向课堂,用它独有的教学理念指导每一位教师,影响每一个学生。原有课程的全新调整,使我们每一位老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并思考课堂教学的新方向。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上做了很多的研究并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彰显教改本色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根本点: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的根本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我们主要研究的,经过实践我们数学将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为主线,做到强化基础、强化能力、强化思想、强化意识四个强化。
2、出发点: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清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体现启发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提示知识发生过程,讲清其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结构。要坚决破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落脚点:新课标下的数学课,要求学生主动活泼,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求教师应成为这堂课的导演,独具慧眼的长者,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如每章的教案后都配有“探究与发现”,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位,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什么。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一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很容易开小差。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笔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从而导致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只是此时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三、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并思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境问题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2)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3)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4)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课中成功的乐趣。
5.改变传统教学中固有的评价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评价。新课改后,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笔者在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试验,一改往日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自身评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很快乐的完成了数学的学习。这种方式强化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也更科学、全面、客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实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不应是枯燥的知识的罗列,而应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走进新课改,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人文化精神,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