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黄仲俊,刘杰,王锋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黄仲俊,刘杰,王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炎症,免疫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黄仲俊,刘杰,王锋[1](2019)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严重感染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严重感染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严重感染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患者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行普通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入院当日、入院1周、入院2周的免疫指标以及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观察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随入院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入院第1周、2周时观察组CRP、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时能有效减轻严重感染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可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内科急危重症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喻媛媛,杜进军[2](2019)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使用的营养支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观察并比较两组入院当日、1周、2周的免疫指标以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的CD4、CD4/CD8水平逐渐升高,CD8水平逐渐降低;入院1周及2周时观察组的CD4以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的各项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两组受试者入院2周时观察组IgG以及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1周及2周时观察组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C-反应蛋白浓度逐渐下降(P<0.05);入院1周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观察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血浆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浓度逐渐下降,每组内不同时间点的DA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后,观察组DA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观察组受试者DA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时能有效抑制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可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张乐,刘凯东,刘铭,白月奎[3](2019)在《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7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5例。2组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液,观察组患者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合剂,术后第1~3天分别给予患者所需能量的25%、50%和75%,不足部分由周围静脉营养补充;术后第4天起给予全量肠内营养液,疗程均为7 d。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 M、Ig A、CD4+、CD8+水平,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显着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血清Ig G、Ig M、Ig A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Ig G、Ig M、Ig A水平及CD4+/CD8+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血清Ig G、Ig M、Ig A水平及CD4+/CD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术后感染率为5.88%(5/85);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术后感染率为15.29%(13/8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11.980,P<0.01)。结论术后早期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甘胜红,柯泽文,李永[4](2019)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中国人群胃癌根治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搜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辅助治疗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标人群为中国人群,检索期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7月。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534例患者,其中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试验组)283例,常规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251例,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细胞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 d CD3水平低于对照组(MD=-2.06,95%CI:-3.68~-0.43,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CD3、CD4、CD4/CD8、NK水平高于对照组(MD_(CD3)=6.74,95%CI:1.36~12.12,P<0.01;MD_(CD4)=5.93,95%CI:3.68~8.19,P<0.001;MD_(CD4/CD8)=0.53,95%CI:0.33~0.73,P<0.001;MD_(NK)=1.40,95%CI:0.05~2.76,P<0.05),两组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00,95%CI:-2.87~6.88,P=0.42)。体液免疫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试验组和对照组IgA、IgM、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 d试验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_(IgA)=0.33,95%CI:0.24~0.41,P<0.001;MD_(IgM)=0.21,95%CI:0.14~0.27,P<0.001;MD_(IgG)=1.91,95%CI:1.11~2.72,P<0.001]。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7~10 d后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中较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有优势,但术后1 d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博,郭志学,葛长青,马晓勇[5](2018)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肝癌术后患者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肝癌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肠道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则予以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6 d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各检测指标的水平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2 d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与术后6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整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998,P=0. 011),并且在术后2、6 d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显着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506、-4. 401,P <0. 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332,t=6. 800、18. 286,P <0. 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道内营养支持方法和常规肠道内营养支持方法,都可以对肝癌切除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但是免疫增强型肠道内营养支持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患者的感染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22期)

张俊梅,张红梅[6](2018)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9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观察组)55例和标准肠内营养组(对照组)54例,分别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于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14天分别检测营养相关指标: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免疫指标:IgG、IgM、IgA、CD4、CD8。结果 2组入院第1天各项营养相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观察组TP、ALB、PA、H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第1天各项免疫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观察组IgG、IgA、CD4及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吕忠孝[7](2018)在《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作用。方法 :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88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把他们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方法是常规肠内营养,而研究组患者所采用的是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患者手术之后的第1天就开始等热量、等氮肠内营养支持,时间维持在1周。在患者手术之前和之后的第1、4天,以及本次研究即将结束的时候,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针对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等一系列相应指标的检测。结果 :在本次研究结束的时候表明,研究组患者大多数免疫指标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高,然而,血IL 6、TNFα浓度及CRP水平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着的降低,(P<0.0 5)。在研究过程中还进一步发现,两组患者的白蛋白、每天累积氮平衡等相应指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备相应的统计学意义,在手术之后的第8天,研究组患者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高。研究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4天以后的产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几率都要比对照组患者十分明显的降低,他们的平均住院时间也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降低,两者的比较差异十分明显,具备相应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减轻肿瘤患者手术之后因为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其他的炎症反应程度,使患者身体机能的各项免疫功能有效增强,让患者的预后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样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9期)

郭志学,韩冰,郄增旺,田李清,朱娅[8](2018)在《免疫增强型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肝癌大鼠顺铂初期化疗毒性影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肝癌大鼠顺铂初期化疗毒性的影响。方法将成功建立肝癌大鼠模型并实施顺铂化疗的15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各50只,比较3组大鼠术前和术后的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和丙二醛(MDA)表达水平,免疫指标:Ig A、Ig M、Ig G、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水平,以及肾毒性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清除率(Ccr)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采用Wetsern blot法检测大鼠化疗后肝癌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肝癌大鼠经EN和PN后对顺铂化疗毒性的影响。结果与化疗前相比,对照顺铂化疗后大鼠的Hb、TC、TG、LDL、TNF-α、MMP-9、CRP、MDA、Ig A、Ig M、Ig G、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和Cr明显降低(P<0.05),而Bun、Cr、β2-MG、Alb和CD8+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化疗后相比,EN组和PN组大鼠的营养情况、免疫水平升高,而炎症因子、肝癌细胞蛋白表达和毒性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毒性指标Bun、Cr、β2-MG和Alb水平与EN和PN呈现负相关,而Cr呈现正相关(P<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N和PN均能对大鼠顺铂化疗后毒性水平产生影响(P<0.05)。结论使用EN和PN有利于提高肝癌大鼠顺铂初期化疗后的营养情况和免疫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并对肝癌大鼠化疗后的毒性水平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周健[9](2018)在《参麦注射液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给予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AP)患者参麦注射液结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E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120例H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抗炎、抑酸抑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免疫增强型EN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叁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血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和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96.7%)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G、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APACHEⅡ和Balthazar CT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和PAB水平,以及TLC、IgA、IgG、IgM较对照组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免疫增强型EN治疗HAP的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HAP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15期)

谢小华,章莉[10](2017)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大便菌群变化情况、预后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宣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96例,随机分为EE组(给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IE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每组48例,并选择同期单纯因严重腹胀无法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SAP患者24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叁组患者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周、2周时疗效指标(血清白蛋白、淀粉酶AMS、白细胞计数)、营养状况指标(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发病7~10 d后大便菌群变化情况(菌群失调发生率),2周后观察并分析各组肠内营养治疗中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治疗后第1、2周组内对比叁组血清白蛋白、淀粉酶、白细胞水平低于干预前,EE组白细胞计数、AMS恢复时间低于IE组,两组低于对照组,其中第1周时EE、IE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E、IE组干预后1~2周的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IE组干预后1~2周的T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1周时的TRF均高于对照组(P<0.05)。(3)干预7~10 d后,EE组大便菌群涂片检查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IE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5.679,P=0.021、0.017)。(4)EE、IE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2.255、10.867,P=0.000、0.001),叁组均未见死亡与不良反应。结论对SAP患者建议早期实施合理的肠内营养治疗,特别是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使用的营养支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乳剂,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观察并比较两组入院当日、1周、2周的免疫指标以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的CD4、CD4/CD8水平逐渐升高,CD8水平逐渐降低;入院1周及2周时观察组的CD4以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的各项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两组受试者入院2周时观察组IgG以及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1周及2周时观察组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C-反应蛋白浓度逐渐下降(P<0.05);入院1周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观察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两组血浆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浓度逐渐下降,每组内不同时间点的DA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后,观察组DA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观察组受试者DA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时能有效抑制严重感染休克老年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可增加患者的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1].黄仲俊,刘杰,王锋.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严重感染休克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

[2].喻媛媛,杜进军.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3].张乐,刘凯东,刘铭,白月奎.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4].甘胜红,柯泽文,李永.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中国人群胃癌根治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9

[5].刘博,郭志学,葛长青,马晓勇.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肝癌术后患者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8

[6].张俊梅,张红梅.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

[7].吕忠孝.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的作用[J].名医.2018

[8].郭志学,韩冰,郄增旺,田李清,朱娅.免疫增强型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肝癌大鼠顺铂初期化疗毒性影响效果[J].毒理学杂志.2018

[9].周健.参麦注射液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10].谢小华,章莉.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7

标签:;  ;  ;  ;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论文-黄仲俊,刘杰,王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