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银论文_靖海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羧酸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羧酸,晶体,结构,羧基,晶格,化合物,芳香族。

羧酸银论文文献综述

靖海瑞[1](2016)在《芳香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的抗菌与抑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氮杂环类羧酸银(Ⅰ)结构新颖多样,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脲酶等生物活性,并且具有结构稳定、作用时间长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在化学、生物、材料及医药等科学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羧酸银(Ⅰ)配合物结构中,有机羧酸配体通过与银离子(Ag+)之间强相互作用,被固定在金属离子中心周围,不仅其毒性显着降低,而且明显延长了其作用的时间。羧酸银(Ⅰ)配合物同时具有无机和有机功能基团的性质与功能,其理化性质要明显优于无机金属离子与有机功能基团等单功能基团。为了全面探究羧酸银(Ⅰ)配合物抗菌及抑制脲酶(Urease)的生物活性,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九种芳香类含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1-9;测试并表征了所合成的9种芳香类含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的物质结构,并探讨了它们的结构与抗菌及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论文的工作主要从叁个方面展开:(1)以2-丙基-1H-咪唑-4,5-二羧酸、吡嗪-2-羧酸、3-氨基哌嗪-2-羧酸、2,2'-联苯二甲酸、3,5-吡啶二羧酸、吡啶-3-羧酸、2-氯吡啶-3-羧酸,1,2-丙二胺,1,10-菲咯啉,二(4-吡啶基)胺等为原料合成9种氮杂环类羧酸银(Ⅰ)配合物1-9,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元素分析仪等仪器测定、表征其分子结构;(2)研究所合成的芳香类含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1-9的抗菌活性并探讨其结构与抗菌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3)研究所合成的芳香类含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1-9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并探讨其结构与抑制脲酶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研究表明:芳香氮杂环类羧酸银(Ⅰ)配合物抗菌及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中含氮基团的种类、配合物中银离子的富集程度、有机羧酸配体和金属银离子(Ag+)的配位方式、氮杂环上官能团及氮杂环类羧酸银(Ⅰ)配合物本身的分子聚合度等因素相关。(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6-11-01)

顾晨翔,张志豪,沈金涛,杨锦辉,李新华[2](2015)在《含磺酸基羧酸银(I)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溶剂挥发法,在不同的磺酸基羧基配体存在条件下,合成了两种Ag(I)的配位聚合物,[Ag3(2-stp)(Hmt)2]n·3n H2O(1),[Ag6(5-stp)2(Hmt)4(H2O)4]n·5n H2O(2)(2-stp=2-磺酸基对苯二甲酸,5-stp=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hmt=六次甲基四胺)。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3D网络框架结构。利用top4.0软件分析两个配位聚合物的拓扑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的拓扑符号是{4.6.8}{4.63.82}{64.82},而配合物物2的是{63}2{65.8}。两个Ag(I)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受芳香环上的羧基和磺酸基的位置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期刊2015-07-25)

马爱青[3](2015)在《氮、磷杂环配体参与的芳香羧酸—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分子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可裁性和易功能化的特性,是配位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特定功能性的中心金属离子和具有特殊官能团的有机配体来获得具有光、电、磁等功能的目标金属配位聚合物。本论文选取芳香羧酸,包括苯甲酸(ba)衍生物和对苯二甲酸(bdc)及其衍生物,磺基苯甲酸(sb)和磺基水杨酸(ssal)作为酸性有机配体,辅以含氮、磷等中性杂环配体,与Ag(I)离子合成了34个未见报道过的Ag-配合物;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荧光光谱等性质表征,研究了它们的电催化行为或催化性质。具体工作如下:1.以对苯二甲酸(bdc)、2-硝基对苯二甲酸(2-nbdc)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2-abdc)为配体,桥连氮杂环配体为辅助配体,合成了17个Ag配合物。其中,以4,4’-联吡啶为桥连配体,合成了8个新型Ag配合物(1-7,30);以bpe为桥连配体,合成了4个新型配合物(8-11);以bpmb为桥连配体,合成了1个二元配合物(12)和3个叁元同分异构体(13-15);无桥连配体参与下,合成了1个二元平面簇合物(29)。各化合物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行为相似,这与配体-金属中心的桥连聚合结构有关,同时结构中的Ag-Ag, π-π和Ag...π对催化作用不可忽视。2.选用bdc及其衍生物为酸性配体,选择叁苯基膦(PPh3)为辅助中性配体参与配位,合成了4个新型Ag配合物(25-28)。其中,2-abdc配体与Ag(Ⅰ)形成的配合物(25),在固态和溶液中均表现了特殊的荧光性质,说明取代基的种类对配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四核Ag(Ⅰ)化合物28的合成,说明羧基在芳环上的相对位置对结构有很大影响。此外,PPh3作为辅助配体,配位特点不同于氮杂环桥连配体,这也是引起配合物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3.以磺基苯甲酸(sb)及磺基水杨酸(ssal)为有机配体,以氮杂环桥连配体为辅助配体,合成了9个结构新型的Ag-配合物:其中Ag-sb体系为5个(16-20),Ag-ssal体系为4个(21-24)。通过配合物对苯甲硫醚(MPS)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可知,配体中磺酸根的存在对配合物的催化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化合物17显示了极好的催化作用和可回收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以苯甲酸(ba)的衍生物为酸性配体,在氮杂环配体的参与下,合成了4个Ag配合物(31-34)。单羧酸在配位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芳环上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不同,对结构影响较大。通过对配合物的合成分析,我们总结了合成条件、溶剂选择、反应温度等对Ag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影响;通过对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谱学性质以及催化性质的研究,系统分析了芳环上的取代基对配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为设计合成新型功能配合物提供实验依据、为设计合成新型Ag(Ⅰ)配合物作为氧化氢探测器和催化剂提供了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30)

马承富,靖海瑞,刘慈,李玉广[4](2015)在《芳香族羧酸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脲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并表征了4种羧酸银(I)配合物:[Ag2(L1)2(A1)2]2·H2O(1),[Ag2(L2)2(A2)3]·H2O(2),[Ag(A3)2]2(L3)·10H2O(3)和[Ag2(A4)2](L4)·4H2O(4)(HL1=3-吡啶甲酸;HL2=3,5-二硝基苯甲酸;H2L3=对苯二甲酸;H2L4=4,4’-联苯二甲酸;A1=2-氨基吡啶;A2=2-氨基嘧啶;A3=4-氨基吡啶;A4=1,6-己二胺).测定了这4种羧酸银(I)配合物抑制脲酶(urease)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羧酸银(I)配合物均具有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其中配合物3的抑制活性最强.研究发现它们抑制脲酶的能力随着羧酸银(I)配合物分子聚合程度的增大而减弱.(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高振飞,邸友莹,孔玉霞,窦建民[5](2014)在《2-吡嗪羧酸银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次蒸馏水为溶剂,合成了2-吡嗪羧酸银(Ag(pyza)(s)),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表征了其晶体结构.根据晶体结构数据计算得到2-吡嗪羧酸银的晶格能为554.10 kJ/mol.利用TG/DSC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分解过程;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测量了其在78~378 K温区的低温热容;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摩尔热容随折合温度变化的多项式方程,利用此方程计算出该化合物的舒平热容和各种热力学函数.通过设计合理的热化学循环,利用等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分别测定了所设计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在选定溶剂中的溶解焓,通过计算得到反应的反应焓为:?(31.919±0.526)kJ/mol.利用Hess定律计算出2-吡嗪羧酸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243.659±1.298)kJ/mol.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反应物和产物溶解所得溶液分别进行测量,从而证实了所设计热化学循环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4年06期)

李霞[6](2014)在《芳香族羧酸银(Ⅰ)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脲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芳香族羧酸银(I)化合物由于具有丰富多样的分子结构、独特的性质,以及具有在化学、医药和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而备受人们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和探讨芳香族羧酸银(I)化合物抑制脲酶(Urease)的生物活性,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氮杂环类羧酸银、氯代芳香族羧酸银和席夫碱类羧酸银化合物;测试并探讨了这些羧酸银(I)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经综述大量的文献后,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叁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烟酸、2-氯烟酸、吡嗪-2-羧酸和3-氨基吡嗪-2-羧酸及2-甲基吡嗪-5-羧酸为原料合成系列氮杂环类羧酸银化合物15;(2)利用2-氯肉桂酸、4-氯肉桂酸和2,6-二氯苯乙酸为原料合成系列氯代芳香族羧酸银(I)化合物610;(3)利用1,4-苯并二恶烷-6-羧酸、4,4′-联吡啶、4-羧基苯甲醛和4-(3-氨丙基)吗啉及N,N-二乙基乙二胺为原料,合成1,4-苯并二恶烷-6-羧酸银化合物11、12和席夫碱银(I)化合物13、14。用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测定并表征芳香族羧酸银(I)化合物114的分子结构,并以这些物质作为脲酶抑制剂,测试了它们抑制脲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这些羧酸银(I)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并且它们的活性大小取决于羧酸银(I)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氮杂环上氮原子的个数和取代基的种类、肉桂酸芳香环上氯取代基的位置及羧酸银分子的聚合程度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这些具有抑制脲酶活性的羧酸银(I)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发现优良的脲酶抑制剂。(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4-05-01)

贾立然,户敏,周立明,方少明,刘春森[7](2010)在《2,3萘二羧酸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多种配位模式的羧酸配体,尤其是含有苯环以及萘环的二元羧酸配体一直受到配位化学家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利用上述羧酸类配体已合成出了大量具有新奇拓扑结构和良好光、电、磁、催化以及吸附等性能的金属-有机配合物[1-3]。(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24)

吕晓丽[8](2009)在《羧酸银与双苯并咪唑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未见报道的8种含有柔性双苯并咪唑中性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为了探索中性配体、阴离子和金属离子对形成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影响,我们利用两种柔性配体:1,4-二(2-甲基-1-苯并咪唑基)丁烷(L1)、1,4-二(2-乙基-1-苯并咪唑基)丁烷(L2)和七种有机酸:对甲氧基苯甲酸(Hpmb)、桂皮酸(Hcin)、苯甲酸(Hben)、间氨基苯甲酸(Hmab)、邻氨基苯甲酸(Hoab)、草酸(H_2OX)、反丁烯二酸(H_2fum)合成了8种新型化合物:[Ag(ben)(L1)]·H_2O·C_2H_5OH(1),[Ag(oab)(L1)](2),[Ag_2(ox)(L1)_2]·C_2H_5OH(3),[Ag(pmb)(L1)]·C_2H_5OH(4),[Ag(pmb)(L2)]·C_2H_5OH(5),[Ag(cin)(L2)]·C_2H_5OH(6),[Ag_2(mab)_2(L2)]·H_2O(7),[Ag_2(fum)(L2)]·(H_2O)_4(8)。所有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都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化合物4、5和6是一维链状结构;在化合物1和2中一维链又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表现为由配体连接的二维层状结构;化合物7先由配体连接成二维结构又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8的一维链通过氢键交织成二维层状结构又通过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韩建林,杨宝海,颜黎均,沈应中,潘毅[9](2005)在《新型单膦配位羧酸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new series of diphenyl(2-methoxyphenyl)phosphine coordinated silver carboxylates [Ag(O2CR)(L): L=Diphenyl(2-methoxyphenyl)phosphine, R=CH3 (3a), CH3CH2 (3b), i-Pr (3c), EtOCH2 (3d), p-CH3OPh (3e), CH3CH=CH (3f), (CH3)2C=CH (3g), ClCH2 (3h)] were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diphenyl(2-methoxyphenyl)phosphine with the related silver carboxylates in chloroform. The complexes were obtained as white solids in high yields and their structur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1H NMR, 13C NMR, 31P NMR, IR spectroscopy.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se complexes has been studied by the TG analysis. These complexes can be used in the growth of metal thin films via aerosol-assist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ACVD) techniques.(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Yoonmi,Lee,Seung,Joon,Lee,Kwan,Kim[10](2005)在《热分解羧酸银形成银膜技术的发展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的贡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oble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exhibit a phenomenon known a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in which the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s are dramatically enhanced for molecules adsorbed thereon. To use SERS in routine, on-line studies for analytical purposes, the substrates should be stable, reproducibly prepared, inexpensive, and easy to make. We report in this symposium that optically tunable, SERS-active Ag films can be reproducibly fabricated on dielectric substrates by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ilver carboxylate. The nanostructured Ag films prepared in this way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type of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developing SERS as an ultrasensitive analytical tool.(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羧酸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溶剂挥发法,在不同的磺酸基羧基配体存在条件下,合成了两种Ag(I)的配位聚合物,[Ag3(2-stp)(Hmt)2]n·3n H2O(1),[Ag6(5-stp)2(Hmt)4(H2O)4]n·5n H2O(2)(2-stp=2-磺酸基对苯二甲酸,5-stp=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hmt=六次甲基四胺)。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3D网络框架结构。利用top4.0软件分析两个配位聚合物的拓扑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的拓扑符号是{4.6.8}{4.63.82}{64.82},而配合物物2的是{63}2{65.8}。两个Ag(I)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受芳香环上的羧基和磺酸基的位置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羧酸银论文参考文献

[1].靖海瑞.芳香氮杂环羧酸银(Ⅰ)配合物的抗菌与抑酶活性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

[2].顾晨翔,张志豪,沈金涛,杨锦辉,李新华.含磺酸基羧酸银(I)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2015

[3].马爱青.氮、磷杂环配体参与的芳香羧酸—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5

[4].马承富,靖海瑞,刘慈,李玉广.芳香族羧酸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脲酶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高振飞,邸友莹,孔玉霞,窦建民.2-吡嗪羧酸银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化学性质[J].中国科学:化学.2014

[6].李霞.芳香族羧酸银(Ⅰ)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脲酶活性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

[7].贾立然,户敏,周立明,方少明,刘春森.2,3萘二羧酸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C].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8].吕晓丽.羧酸银与双苯并咪唑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

[9].韩建林,杨宝海,颜黎均,沈应中,潘毅.新型单膦配位羧酸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5

[10].Yoonmi,Lee,Seung,Joon,Lee,Kwan,Kim.热分解羧酸银形成银膜技术的发展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的贡献(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卤化银与羧酸银形成的界面结构十六碳羧酸银的差热分析图十二碳羧酸银的差热分析图十碳羧酸银的差热分析图卤化银与羧酸银形成的界面结构卤化银与羧酸银形成的界面结构...

标签:;  ;  ;  ;  ;  ;  ;  

羧酸银论文_靖海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