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钟: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活动中的情绪消灭论论文

张海钟: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活动中的情绪消灭论论文

摘要:情绪是个体认知到自己的需要满足或者受挫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负性和正性情绪都是个体生活的必要心理活动,而现行的心理学和心理学家却以消灭负性情绪乃至某些正性情绪为己任,无论是心理卫生中的心理保健和治疗,还是心理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都在发明和运用各种情绪消灭方法和技术,以至于整个社会都认为情绪表达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导向,树立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的意识。

关键词:情绪;心理健康;情绪消灭论;批判

你是搞心理学的,怎么还生气?你们心理学家怎么也会痛苦?!这是社会民众时常会发出的惊叹。好比你是医生怎么还会生病一样,好像心理学家都是植物人,都是机器人,这种思想观念使心理学家无所适从。几乎所有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活动都是以消灭情绪为主要任务。乐观的人、快乐的人、幸福的人、开朗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痛苦的人、压抑的人、有戾气的人、有情绪的人、自闭的人都是心理异常的人、有疾病的人。而不论当事人面临怎样的打击、压抑、委屈、冤枉,我们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事人消灭情绪,让其“快乐”和“幸福”。我们设计了情绪宣泄室,我们教给当事人调节情绪的理智控制法、情绪转移法、运动释放法、文艺治疗法、合理升华法、自我忍耐法,乃至酸葡萄法、甜柠檬法等心理防卫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当事人直接将情绪宣泄给阻碍、破坏、剥夺需要满足的对象?我们为什么必须心字头上一把刀,要忍着?我们为什么要哀莫大于心不死,却要将心打死?我们只有压抑这一条路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龄化问题也成为了人群之中的热点,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老人的护理问题,作为一名护理本科生,我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医院中的病人,而在这其中老人则是一个特殊又普遍的群体,在平常的见习课程中我也会和老人们进行沟通并且对于一些我所观察到的现存护理问题进行思考,在经过了两年的见习课程后,我有了更多的收获。所以在这里,我想要把我自己护理见习的体会和建议记录下来,同时希望自己在将来养老问题的解决上做一点贡献。

一、普通与基础心理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是个体认知到需要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受挫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的发生学机制是需要(可以称为本能、本我、需求、欲望、内驱力、内动力),哀莫大于心死,人的各种需要是人生的主要根据。按照心理学家的划分有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缺失性需要、成长性需要,以及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等等。按照日常概念划分还有学习需要、工作需要、性爱需要、社交需要,如此等等,当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高层次需要。人生有限,需要无限,即所谓欲壑难填。需要与认知结合就产生情绪,当客观世界满足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愉快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当客观世界难以满足某种需要或阻碍了某种需要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负性的、否定的情绪情感。按照实验心理学的概念,认知是需要和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就一个智力低下、认知能力有限的个体而言,其情绪相对简单,问题反而更少。如果以比较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解析,则动物只有情绪而没有情感。因为动物只有低层次的需要,饮食、性交、游戏,这些需要引发的情,只能是情绪,由高级需要引发的情才是情感,比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内疚感、自豪感、羞愧感、归属感、存在感等,这是中国引进的苏联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强调人类个体与动物个体的社会性差异。

但是,人类个体的需要满足往往受到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受自然环境资源限制而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只是引发人的抱怨和牢骚,比如恶劣的天气、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而由于社会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的限制而引发的情绪,才是人最难以平息的情绪。就中国人而言,如果是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需要受挫,就会将其归因于天命而选择忍耐;而如果是社会原因,特别是社会管理、人为破坏、道德危机等引发的情绪往往就成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因为负性情绪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所以就要治疗,治疗的目的是让当事人快乐、幸福、轻松等。然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需要无法满足的事情,我们随时可能会遭遇需要被剥夺,或者不需要的被强加,我们怎么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呢?笔者认为,企图消灭情绪,特别是负性情绪,那是空想。只要情绪没有达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程度,那就是正常的,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存在现象,没有必要进行治疗,就如身体不舒服,只要没有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只要当事人没有要求到医院治疗,就没有必要强制治疗。

二、社会与文化心理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学和群体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态度)、个体社会感情(爱情、友情、亲情等)、个体社会行为(侵犯、利他),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互动、社会影响,如从众、模仿、时髦、谣言等。无论是作为社会感情的爱情、友情、亲情,还是作为社会互动的模仿、从众、时髦、谣言、骚乱、暴乱等集群行为,都伴随着情绪情感问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就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的社会心理是脑对社会现实的潜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反映。所有的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情绪问题,本质上都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引发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同时或继时引发社会情绪,社会情绪被压抑或者被释放为社会行为。如果个体或者群体通过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思想,认知到某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社会行动违背或者侵犯了自己的生理欲求、经济利益、道德思想、价值观念,就必然会产生负性的或否定的、强烈的或轻弱的、短暂的或持续的情绪积累,这种情绪问题的解决,或者被自己的自我意识强制压抑,进入潜意识,或者通过适当的社会许可方式获得释放,或者引发违背社会规范的释放。西方国家把足球当作一个关系国家尊严和利益的运动来发展,而实际上却起到了释放社会情绪的作用,减少了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我国21世纪初流行的卡拉OK其实具有很好的情绪释放作用,但也带来了色情的泛滥,但是广场舞和健身房健身确实值得推广,政府可以补贴推广,让更多的中下阶层的群体可以参与。同时需要开展更多的可以释放情绪的社会活动,特别是能够满足各种群体和阶层需要的文体活动;不仅要发展交响乐演奏艺术,更要发展京剧、秦腔等戏曲表演艺术。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我国柳属植物资源丰富,但目前对其研究多属于基础性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较少,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比较薄弱。今后应进一步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柳属植物进行系统的药效活性筛选和化学成分分离,从中寻找活性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天然产物进行药品的研发;利用构效关系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开发更适于临床的高效低毒的药物;结合分子生物学对药物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对活性部位及活性化合物进行临床研究,为柳属植物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而促进柳属植物的合理开发与应用。

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称为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组织行为学还是管理心理学,情绪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章节。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20年前,我国心理学引进了一个概念叫作情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情绪测验标准化量表[注]张海钟.情商(EQ)概念及其思想的是与非[J].教育评论,1997(3):35-37.。管理心理学认为,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标的情绪倾向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亦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广义发展心理学也称毕生发展心理学,狭义发展心理学是指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意志发展、性格发展、能力发展等社会化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情绪基本形式的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还是作为情绪外部表现的表情,如言语表情、身体表情、面部表情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有兴趣、痛苦、厌恶、满足等情绪表现形式;婴儿2~7个月即可出现愤怒、悲伤、愉快、惊讶、恐惧等表情;痛苦、恐惧、愤怒等情绪也会在幼儿1~2岁时逐步发展起来;幼儿2~3岁时开始就可表现出尴尬、羞耻、内疚、嫉妒、骄傲等情绪,这些情绪反应通常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如果一个幼儿只有快乐,不会生气,或者只有痛苦,不会高兴,那肯定不正常;4~5岁的孩子的情绪存在易变性、冲动性;6岁左右的孩子即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情绪,情绪调节能力有比较大的进步;7岁左右的小学生会进入第一逆反期,会出现更多的直接的、爆发式的情绪;到了小学高年级,情绪的深刻性、丰富性、稳定性不断增强;到了青春期,则进入新的叛逆期,情绪出现爆发式、敏感性特点;到了高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才逐步发展并成熟。这些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无论消极的、否定的,还是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都是人类进化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心理机能,都是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消灭消极情绪,追求阳光快乐,是另一种错误的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活动成效不仅需要正性的情绪,更需要负性的情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适度的焦虑是学习取得成就的重要变量。如果一个学生,成天只知道追求快乐、幸福,无法忍受学习活动或者家庭困难造成的痛苦、压抑,他就不可能完成复杂的人类知识学习任务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四、组织与管理心理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河西学院开展扎实有效的职前专题训练活动,强化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援疆实习支教前,学校聘请当地、新疆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专题性质的中学教学法和民族语言、民俗民风等环节的实践培训工作;组织实地走进中小学课堂观摩各学科教学见习活动。通过观模名师课堂、微格教学和小组研讨等形式,要求学生分析教材、撰写教案、教学设计、试讲演练,实行职前训练不过关不达标不准参加实习支教工作的硬性指标。针对师范生专业技能要点,通过职前训练,使学生有备而战,帮助实习支教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角色[11],大大缩短心理准备期和工作适应期,确保实习支教工作的有序开展。

无论是生理学—卫生学的心理保健和治疗,还是教育学—社会学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必须面临情绪问题的处理。心理学家普遍的认知是,情绪反应适度即可,但是怎样算是适度,就涉及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问题。在有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认为是正常的反应,有的则会认为是变态的反应;有的可以接受情绪的爆发,有的则坚决反对。因此,具体而言,情绪反应要与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角色、职业、地位、身份等相匹配。这就涉及一个生理特质与文化规范的冲突问题。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表现为气质类型的个体神经系统特质是遗传天性,有的个体属于神经系统强度大、不平衡、灵活、兴奋型的胆汁质,有的个体属于强度大、平衡、灵活、活泼型的多血质,有的个体属于强度大、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的黏液质,有的个体属于强度小、不平衡、不灵活、抑制型的抑郁质。过度强调情绪控制,过度强调情绪与文化相适应,或者与性别、年龄、身份相适应,而不考虑个体的气质类型,对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个体有失公平[注]张海钟.生理/心理类型受害者与社会预防导泄机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8-120.。就如我们的文化潜规则限制男性公开哭泣一样,这可能是导致男性压抑过度乃至寿命相对较短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呼吁,心理卫生学家宣传情绪释放,不仅可以在心理咨询室或者文艺体育活动中释放,也可以随时随地地释放,这当然需要一个社会接受过程。既然醉酒可以被容忍,难道委屈的人不能当众宣泄吗?回答是完全可以的。

五、心理卫生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心理卫生学是心理学与卫生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心理保健与心理治疗。要开展心理保健和治疗,就需要先明确心理健康和疾病的标准。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已经争论几十年。如果单纯地参照身体健康与疾病诊断评估标准,那就是众数标准、常模标准,因为血压、肺活量、手的握力、腿脚的柔韧性以及生化检查的那些指标,都是选取多数人的平均数加标准差。如此评断,那么智力正常、情绪适度、意志健全、人格和谐、自我意识明确的人就没有问题;但是,将社会适应良好或者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标准,有些人就出现了问题[注]张海钟,赵静.当代中国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标准问题研究新学说与我们的观点再阐述[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11):4-11.。心理与身体有很大差异,身体受文化社会因素影响较小,而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文化社会因素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心理健康和疾病诊断评估标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出了二维诊断标准,即生理学—卫生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学—社会学的心理素质标准[注]张海钟.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几个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3):332-335.。维护心理健康需要生理学家和卫生学家开展心理保健和治疗工作,提高心理素质需要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早在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就运用物理学知识指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这个系统必须对外开放,与外部环境发生能量交换,才能维持平衡。他把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根据力比多的能量流出方向,把人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现代认知神经科学进一步证明了人的神经系统的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情绪理论。实验表明,人的身体能量被压抑过度,会产生一系列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有学者用猴子做实验发现,长期的紧张、焦虑、恐惧,会使猴子的内脏发生溃烂以致死亡。临床医学的无数案例也证明,让人无限制地加班,或者总是面对领导的催促、谩骂、威胁,会造成其身体系统的崩溃,会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疾病。然而,我们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过度地强调情商,强调情绪控制能力,强调规矩纪律,动辄约谈、问责、处分,使员工时刻面临应激状态。领导和管理干部的关系高度紧张,基层员工、干部如履薄冰,这与和谐社会、幸福社会背道而驰。

六、心理教育学视野的情绪和情绪问题

笔者曾经发表论文指出,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因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心理素质才是一种品质,通过训练可以得以提高。但由于约定俗成,我们无法改变,因此我们主张直接称为心理教育,全称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研究心理教育的学科称为心理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注]张海钟.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56-59.。心理卫生学的具体实践策略是心理保健宣传和心理临床治疗,而心理教育学的任务是提高心理素质。当然,心理教育学工作者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卫生工作任务;反过来,心理卫生学工作者也要开展一定的心理教育学工作。如果说心理卫生学主要解决情绪问题,那么心理教育学则主要解决情感问题。如前所述,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体验,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高级体验。情绪具有情境性、持续性、爆发性,情感则有稳定性、深刻性、社会性。道德感、荣誉感、理智感、内疚感、审美感、归属感、存在感、羞愧感、自豪感、自卑感、屈辱感、正义感等高级情感,需要培养、教育、陶冶、升华。这些情感的发展需要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领域的各种教育活动中。

总的来说,为了能改变当前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尴尬现状,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老师需要将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和思路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我们必须允许情感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情绪是情感的形式,情感是情绪的内容;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高级表现。学校是心理教育集中进行的机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不是要消灭情绪,而是要通过教育活动,升华情绪为情感。我们的文化总是以君子人格、圣人人格要求学生和大众,社会精英受到的监督更多。我们以冷静、稳重、谦虚为人格修养境界,将活泼的、外向的、情绪化的、神经质的人视为心理疾病患者。这种压抑情绪、内敛情感的道德教养要求,使无数才华横溢、性情丰满的个体饱受误解、打击、排挤、嫉恨,消磨了其才华,摧残了其性情。因此,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应该深刻体会这些学生的心理苦难,让他们有机会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指斥对其造成心理伤害的那些无形的戴着道德面纱的枷锁。教育学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标准中包括:对于侮辱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人和事,敢于拍案而起,给予回击;当社会大系统发生群体心理堕落时,敢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崇尚自由,在不背叛作为人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下,敢于以自己的志趣为中心,过不受他人议论影响的、超脱世俗的生活[注]张海钟,等.中国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2.。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正常的心理机能、正常的心理现象,过度地强调稳重、冷静、严肃的人文社会精神和君子人格,过度地强调快乐、高兴、愉快、阳光的和谐人格,只能造成更多的压抑、苦闷、痛苦的情绪积累,反过来会产生更大的爆发性的情绪动荡。我们主张,我们的社会应更加宽容当众公开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主张,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卫生学家、心理教育学家,无论是在心理门诊,还是辅导现场,都应该允许当事人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主张,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情绪表达,让员工有更多的释放场所和机会。让我们的民众哭起来,有话说出来,这才是文明社会的人性化表征。

Emotionbeingthefundamentalsymbolofmentalhealth——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eliminating emotions i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Zhang Haizhong

(CenterforUrbanSocialPsychology,LanzhouCity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Emotions are the normal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 of an individual when he realizes that he needs to be satisfied or frustrated.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emotions ar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for an individual to live. However, the current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sts take the elimin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even some positive emotions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whether it is mental health care and treatment in mental health, or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guidance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ey are inventing and using a variety of emotional elimin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so that the whole society believes that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he performance of mental health. We must correct the wrong direction and set up the idea that emotion is the basic symbol of mental health.

Keywords:emotion; mental health; theory of eliminating emotions; criticism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902058

收稿日期:2018-10-2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研究”(FBB150504)

作者简介:张海钟(1963-),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城市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9)02-0058-05

〔责任编辑:张秀红〕

标签:;  ;  ;  ;  ;  ;  ;  ;  ;  ;  ;  ;  ;  ;  ;  ;  

张海钟: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活动中的情绪消灭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