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色土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紫色,土丘,根系,植被,储量,基因。
紫色土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娄义宝,史东梅,蒋光毅,金慧芳,陈正发[1](2019)在《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 89 g/kg)和全氮(0. 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 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 93~1. 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2](2019)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草本、灌草、灌丛、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以及未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裸荒地为研究对象,同时为研究植被恢复程度,选裸荒地作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各配置模式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荒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共8种植物,草本层低矮;草本、灌草、灌丛与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共出现35种植物,分属22科.人工植被恢复约15 a后,植物群落主要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伴生种多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紫色土丘陵坡地采取紫穗(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的灌草模式生态恢复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少华,何丙辉,李天阳,郭正曙,曾凤铃[3](2019)在《紫色土丘陵区生物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分离水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采集紫色土区六棱型预制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原状土样,通过室内模拟细沟水槽(长4 m,宽0.12 m,深0.1 m)冲刷试验,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下土壤分离能力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选择麦冬、韭菜2种生物埂类型,以单一网格式裸坡为对照,在3个坡度(15°,20°,25°)、5个流量(39.86,59.98,79.67,100.45,121.16 L/min)组合条件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分离能力差异显着(P<0.05),表现为麦冬(均值2.24 kg/(s·m~2))>对照(均值1.34 kg/(s·m~2))>韭菜(均值1.09 kg/(s·m~2))。幂函数方程可用于描述土壤分离能力与水流剪切力(R~2=0.75)、水流功率(R~2=0.73)、单位水流功率(R~2=0.46)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R~2=0.63)间的数学关系。生物埂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发生分离的临界剪切力τ_c表现为τ_c麦冬(8.75 Pa)>τ_c韭菜(6.47 Pa)>τ_c对照(1.93 Pa),表明植被可增强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土壤抵抗分离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4](2019)在《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典型的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本阶段(Grassplot,GT)、灌草阶段(Frutex and grassplot,FG)、灌丛阶段(Frutex,FX)和乔灌阶段(Arbor and frutex,AF),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0~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E_(280)、E_(250)/E_(365)、E_(240)/SOC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增加(P<0.0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重组有机碳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速效钾、pH值相关性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土壤水溶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少华[5](2019)在《紫色土丘陵区不同植物生物埂土壤分离能力水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中丘陵区因石料缺乏,运输成本等问题,多采用生物埂坡面防护措施。六棱型预制网格式生物埂护坡技术,充分利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的优点,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现状,并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植物作为防治水土流失最积极的因素,在六棱型网格式生物埂内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与分布。为明确紫色土丘陵区生物埂优势植被类型及土壤分离能力水动力学参数特征。本文选取麦冬、韭菜、毛豆3种生物埂类型,以单一网格式裸坡为对照,测定土壤颗粒特征及有机质含量,并采用500cm~3环刀野外采取原状土。通过室内模拟细沟水槽(长4 m,宽0.12m,深0.1 m)冲刷试验,在3个坡度(15°,20°,25°)、5个流量(39.86,59.98,79.67,100.45,121.16 L/min)完全组合条件下,探究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及不同植物生物埂下的土壤分离能力,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统计(毛豆土壤分离能力数据无效被剔除),将土壤分离能力与水动力学参数进行耦合分析,得到水动力学参数拟合土壤分离能力的数学函数,同时对细沟可蚀性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同一土层生物埂内,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同一颗粒径级范围多差异显着,护埂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地。毛豆、韭菜土壤机械组成与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较大,改善土壤结构效果较优。分形维数与细砂粒含量极显着负相关,与细粉粒、粗黏粒、细黏粒极显着正相关,其对不同粒径颗粒反映程度不同,机械组成分形维数对细砂粒反映程度最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对细黏粒反映程度最大。土壤机械组成与微团聚体随土层增加,土壤砂粒含量降低,黏粒含量增加,土壤颗粒以细砂粒与粗粉粒为主。不同植物生物埂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增加而降低,毛豆有机质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机械组成分形维数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作用使土壤颗粒细化,改善土壤性质。(2)水流流态雷诺数Re与流量呈极显着幂函数正相关,水流流型弗汝德数Fr与坡度呈极显着幂函数正相关;水流阻力与坡度流量关系均不显着,表现出波动变化。水流阻力与弗汝德数线性负相关,与雷诺数关系存在临界坡度,其介于20°~25°之间,小于20°水流阻力与雷诺数负相关,大于25°正相关。平均水深、曼宁系数与水深比均与流量幂函数相关,坡度作用相对较弱。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与坡度及流量均正相关,流量作用略高于坡度,单位水流功率与坡度呈幂函数正相关,坡度作用远大于流量。(3)生物埂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分离能力平均值大小表现为麦冬(2.24 kg/(s·m~2))>对照(1.34 kg/(s·m~2))>韭菜(1.09 kg/(s·m~2)),土壤分离能力与坡度及流量呈幂函数正相关。麦冬土壤分离能力显着大于韭菜与对照(P<0.05),对照土壤分离能力与韭菜差异不显着,麦冬土壤分离能力均值分别是韭菜和对照的2.04、1.67倍,对照土壤分离能力均值是韭菜的1.23倍。(4)不同植物生物埂下土壤分离能力与平均流速、雷诺数、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均呈极显着幂函数正相关,与曼宁系数与水深比n/h呈极显着幂函数负相关,其中水流剪切力(R~2=0.75)与水流功率(R~2=0.73)相比其他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分离能力幂函数关系式R~2均值更高,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是描述土壤分离能力的较优水动力学参数。(5)土壤可蚀性系数中平均流速、雷诺数、曼宁系数与水深比、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均与零差异极显着(P<0.01),均可以较好的描述土壤可蚀性。曼宁系数与水深比、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水力学临界值与零差异极显着(P<0.01),其临界值均表现为对照最大,韭菜最小,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不易发生土壤分离,韭菜相对麦冬对生物埂土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6)土壤分离能力随砂粒含量增加而显着增加,随粉粒及黏粒含量增加而显着减少,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负相关,与粉粒及黏粒含量正相关,土壤分离能力与分形维数亦负相关。土壤分离能力与粉粒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系数,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土壤分离能力与土壤机械组成中粉粒百分比含量及有机质含量线性方程:D_c=-0.148 SOM-0.071Silt+6.160(R~2=0.854,P=0.003)。(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7)
杨宁,杨满元,姜琳,万丽,吴磊[6](2019)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恢复进程增加,随土层加深先减后增再分布均匀;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qCO_2值随恢复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质量损失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8*和0.915**(*P<0.05,**P<0.01)。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程建华,唐翔宇,刘琛[7](2019)在《紫色土丘陵区畜禽养殖场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紫色土高垦殖丘陵区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类型畜禽养殖场(养猪场、养鸡场和养牛场)土壤中的丰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3种养殖场土壤中共检出79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5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其中多重耐药类基因是养殖场土壤中丰度最高的耐药基因.不同养殖场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均表现为养鸡场和养猪场样品高于养牛场土壤,且3种养殖场土壤样品中的抗性基因表现出不同的类别分布特征.养殖场土壤中较高的可移动基因元件丰度,及其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显着的相关性(P<0. 05)说明,可移动基因元件可能促进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养殖场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8](2019)在《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腐殖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碱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林地、旱地、水田和撂荒地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并探讨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含量均为林地最高,其次为旱地、水田、撂荒地.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林地、水田、旱地表层(L1)土壤腐殖质含量中等,撂荒地含量偏低;(2)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和亚表层(L2)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素碳相对数量最高,除水田亚表层土壤胡敏酸碳含量高于富里酸碳含量外,其他叁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富里酸碳的相对数量均高于胡敏酸碳相对数量;(3)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H/F值均小于1,表明川中丘陵区碱性紫色土为富里酸型土壤.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腐殖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林地>水田>撂荒地.同种利用方式下,旱地、撂荒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无显着差异.水田、林地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高于亚表层;(4)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 899、0. 790、0. 682、0. 909,呈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义玲,李太魁,顾令爽,杨小林[9](2018)在《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磷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结果]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林地>旱地,旱地和水旱轮作田的硝态氮、全磷含量显着高于林地。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684 t/hm2)>旱地(448 t/hm2)>林地(372 t/hm2);土壤全磷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水旱轮作田土壤全磷储量(389 t/kg)最高,其次是旱地(373 t/hm2)和林地(153 t/hm2);林地与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硝态氮储量具有显着差异,且表现为旱地(104.68 kg/hm2)>水旱轮作田(79.70 kg/hm2)>林地(14.81 kg/hm2)。[结论]紫色土丘陵区林地土壤养分固持潜力较大,而耕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风险较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31期)
陈娇,黄召存,熊瑛,王龙昌,马淑敏[10](2018)在《西南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有机碳含量及蚕豆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半量秸秆覆盖(TS_1)、垄作+半量秸秆覆盖(RS_1)、传统耕作+全量秸秆覆盖(TS_2)、垄作+全量秸秆覆盖(RS_2)6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蚕豆土壤水热条件、有机碳含量和蚕豆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下的土壤温度在低温时显着高于平作,在高温时则显着低于平作,而垄作的土壤温度与平作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RS_2处理土壤水分均显着高于R处理;在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TS_2处理土壤水分均显着高于T处理;垄作和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不同处理间的有机碳含量表现出RS_2>TS_2>RS_1>TS_1>R>T的趋势;垄作和秸秆覆盖能提高蚕豆的产量,与对照T相比,R、TS_1、RS_1、TS_2、RS_2处理的蚕豆产量分别增产3.55%、9.20%、9.88%、10.78%、12.54%;蚕豆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紫色土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草本、灌草、灌丛、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以及未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裸荒地为研究对象,同时为研究植被恢复程度,选裸荒地作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各配置模式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荒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共8种植物,草本层低矮;草本、灌草、灌丛与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共出现35种植物,分属22科.人工植被恢复约15 a后,植物群落主要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伴生种多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紫色土丘陵坡地采取紫穗(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的灌草模式生态恢复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色土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娄义宝,史东梅,蒋光毅,金慧芳,陈正发.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
[3].李少华,何丙辉,李天阳,郭正曙,曾凤铃.紫色土丘陵区生物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分离水动力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9
[5].李少华.紫色土丘陵区不同植物生物埂土壤分离能力水动力学特征[D].西南大学.2019
[6].杨宁,杨满元,姜琳,万丽,吴磊.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J].草地学报.2019
[7].程建华,唐翔宇,刘琛.紫色土丘陵区畜禽养殖场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9
[8].刘秋香,刘泉,张怡颖,王小国,陈朝镇.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腐殖质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9].李义玲,李太魁,顾令爽,杨小林.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磷储量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8
[10].陈娇,黄召存,熊瑛,王龙昌,马淑敏.西南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有机碳含量及蚕豆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