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高婷婷[2](2020)在《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文中认为网络成瘾是高中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青少年尚处于认知系统的建构阶段,本身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特点的引诱以及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基于我国青少年网民的总体规模,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高危人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除了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外,更要从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近端因素入手采取防控措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各微观系统对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的路径关系,验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的模型关系;通过纵向追踪研究,验证横断面路径的因果关系,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以及相关因素发展轨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从而为较为全面的制定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市某高中1-3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完成第一次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半年一次的追踪研究,一共三次。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采用SPSS24.0软件、AMOS 23.0软件和Mplus 8.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计算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和它们两者同时出现的检出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基于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的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建立潜类别增长模型,确定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及其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跨类概率相等性检验探讨不同轨迹发展趋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1)高中生仅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0%,仅负性情绪检出率为27.0%,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检出率为13.6%。与健康组相比,目前吸烟,周内睡眠剥夺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5小时,周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周末平均每天上网超过240分钟,母子关系差和父子关系差的学生是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的高危人群(P<0.05)。(2)抑郁(95%CI=[0.019,0.028])和焦虑(95%CI=[0.018,0.027])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间具有中介效应,同伴关系调节了抑郁(95%CI=[-0.003,-0.001])/焦虑(95%CI=[-0.002,-0.001])对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3)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3%,性别在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起显着地调节作用。(4)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抑郁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焦虑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了调节效应。(5)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两类不同的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危险组”(约占总体的71.5%)和“正常组”(约占总体的28.5%)。平均每天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以及近半年有被同伴孤立过经历的个体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的可能性更大,自我评价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更不可能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6)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抑郁缓解组(P=0.020)和抑郁倾向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焦虑快速增长组(P=0.003)和缓慢增长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压力快速增长组(P<0.001)和缓慢增长组(P=0.001),压力快速增长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缓慢增长组(P=0.040),低父母婚姻冲突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中父母婚姻冲突组(P=0.002),父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父子关系较好组(P<0.001),母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母子关系较好组(P<0.001),同伴关系一般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同伴关系较好组(P=0.015)。结论:(1)高中生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以及两者同时出现的危险更高。(2)父母婚姻冲突、抑郁和焦虑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缓解父母婚姻冲突对抑郁、焦虑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网络成瘾的危险。(3)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降低网络成瘾。(4)父母婚姻冲突、抑郁、焦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显着预测网络成瘾,这些预测变量与网络成瘾存在因果关系。(5)重点关注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的高中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与成瘾程度。(6)抑郁、焦虑、压力、父母婚姻冲突、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可以影响高中生网络成瘾。
李婷[3](2020)在《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干预方式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线调查:2017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将抽取的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355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王极盛等人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3个乡镇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及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伴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传统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干预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解决同伴教育者和健康教育老师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问卷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知信行总分(按百分制计算)分别为51.03±27.64、78.46±15.74、53.78±14.44、61.09±15.26,均值占满分百分比分别为51.03%、78.46%、53.78%、61.09%。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7±0.64,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4.7%。阳性检出率排名前三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和学习压力。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女生、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好、与父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信行总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健康总均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差和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强迫症状均分越高,强迫症状越严重(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偏执均分越高(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敌对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均分越高(P值均<0.05)。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抑郁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焦虑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学习压力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适应不良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情绪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低、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春期知信行总分和青春期态度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10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行为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除强迫症状外9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知识得分与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得分呈负相关,与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干预一年和一年半后随访三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7.265)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40.315)和知信行总分(F=29.823)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23.255)、行为(F=16.996)和知信行总分(F=19.977)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同伴教育组(P值均<0.05)。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对照组学习压力显着增加(P<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干预一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总心理健康和除强迫症状外的因子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干预一年半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强迫症状显着降低(P<0.05),敌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10.815)、强迫症状(F=5.539)、偏执(F=7.114)、敌对(F=8.549)、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6.148)、抑郁(F=8.941)、焦虑(F=4.813)和心理不平衡(F=7.417)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8.820)、偏执(F=5.394)、敌对(F=6.36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1.229)、抑郁(F=11.746)、焦虑(F=6.838)、学习压力(F=4.043)、适应不良(F=5.075)和心理不平衡(F=5.930)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与传统教育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结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较多,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知信行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和传统教育干预能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青春期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刁华[4](2020)在《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庆市某区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关系及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17年12月抽取了重庆市某区2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以抽取学校4-9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共调查1244名留守儿童,利用自编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及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2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干预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分析中纳入小学3-4年级、初中7年级为分析对象;在心理弹性干预效果分析中纳入小学4年级、初中7年级为分析对象。干预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同伴教育活动进行督导记录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实施一次随访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信息。结果基线调查: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青春期知信行关系: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发现,青春期知信行水平与留守儿童目标关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总心理弹性均存在明显相关(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0.164、0.336、0.242、0.256、0.3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对留守儿童目标专注(B=0.104,SE=0.012,P<0.001)、情绪控制(B=0.065,SE=0.013,P<0.001)、积极认知(B=0.091,SE=0.010,P<0.001)、家庭支持(B=0.053,SE=0.011,P<0.001)、人际协助(B=0.091,SE=0.014,P<0.001)及总心理弹性(B=0.403,SE=0.036,P<0.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干预研究:1.同伴教育培训前后效果:经过同伴教育培训后,同伴教育者青春期知识和态度正确率均明显提高(P值均<0.001),有能力在相应的干预班级开展同伴教育活动。2.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情况:每个干预班级平均开展活动14.81次,最少10次,最多29次;每个班级平均完成海报4.38幅,最少2幅,最多8幅。3.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干预半年后,干预组及对照组留守儿童知识、态度及知信行总分均得到明显提升(P值均<0.001),但行为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72)。干预1年及1.5年后,干预组及对照组留守儿童知识、态度、行为及知信行总分均得到明显提升(P值均<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知识、态度及知信行总分的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但行为增长值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357)。4.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干预效果:干预半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总的心理弹性都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得分明显上升(P<0.05),目标专注及家庭支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的心理弹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及总的心理弹性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及家庭支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情绪控制得分明显升高(P=0.010),其他各维度及总的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年后,对照组留守儿童人际协助明显下降(P值均<0.05),积极认知明显提升(P<0.05),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各维度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留守儿童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及总心理弹性水平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但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得分增长值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及心理弹性具有一定改善效果,关注青春期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
孔松虎[5](2019)在《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网络的普及、城市化速度加快、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增加等,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活动时间逐渐减少,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还存在着身心发展极度不协调的现实问题。体育是教育之基石,素有育人之道,大量研究表明,体育具有育体和育心之功效,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接触体育的最主要、最直接和最科学的途径,理应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对教学方式、方法等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解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间作用关系,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及其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9地市的138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如下:1.各心理指标现状(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倾向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与初中一致):创新探索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幽默活泼型;高中体育教师在4种教学风格得分上均显着高于初中。(2)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男生普遍显着高于女生,且在“关注体育”上差距最大;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除自主与探究外)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及其各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3)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4)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体育课学习态度及其各个维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仅在运动情感与运动行为上具有显着性差异。(5)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具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男女水平差别不大;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2.各心理指标关系(1)体育教师4种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预测能力大小依次为幽默活泼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2)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分别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以上中介模型均成立,幽默活泼型和关爱分享型教学风格通过这些中介模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3)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上链式中介模型均成立,幽默活泼型和关爱分享型教学风格通过这些链式中介模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以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中(4个模型),仅创新探索型教学风格的模型链式中介模型成立,其余3种教学风格链式中介模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路径不显着,研究假设模型7未能得到验证。(4)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多重中介效应(4个多重中介模型),其中每个模型包括5个间接效应(即3个中介效应和2个链式中介效应)。
彭波[6](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胡明[7](2007)在《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的确定目的:编制一份适合我国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以及早发现中学生的相关心理卫生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法:以对焦虑、抑郁、学习适应不良以及人际交往不良所下操作定义为基础,以中学期间青少年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作为编制本问卷的理论指导。广泛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已经开发的相关青少年心理测评量表,通过专家咨询及访谈,形成初始问卷。现场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测试了5583名中学生,以t检验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变异系数法及反应度分析等五种方法进行条目筛选,保留条目形成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测试版,并进行信度、效度考评,确定相关心理问题筛查参考值。结果:编制了包含43个条目的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分为焦虑、抑郁、学习适应不良以及人际交往不良四个分量表。本问卷一周重复测量各个分量表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725-0.794之间,Cronbach’sα系数介于0.735-0.811之间。因子分析符合逻辑关系,累积方差贡献率介于42.3%-57.3%。问卷与各效标的相关系数介于0.457-0.784之间。本问卷可以很好的区分以下人群:1)不同焦虑程度中学生;2)不同抑郁程度中学生;3)不同程度学习适应不良中学生;4)不同程度交往不良中学生;5)不同性别中学生;6)不同来源地区中学生;7)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8)不同年级中学生。对于男生焦虑分量表,相关心理问题的轻度及中重度筛查参考值分别为23分和28分;对于抑郁分量表分别为27分和32分;对于学习适应不良分量表分别为26.5分和32分;对于人际交往不良分量表分别为26.5分和31.5分。女生焦虑分量表,相关心理问题的轻度及中重度筛查参考值分别为24.5分和30分;对于抑郁分量表分别为28.5分和34.5分;对于学习适应不良分量表分别为26分和31.5分;对于人际交往不良分量表分别为25.5分和30.5分。结论: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是可信、有效、敏感的测评工具。第二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异常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湖南省4个地区、16个学校、96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男生的焦虑,中学生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家长教育方式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17、0.773、1.380;抑郁,是否班干部、家长教育方式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5、1.373;学习适应不良,年级、是否班干部、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22、1.761、1.326;人际交往不良,地区、是否班干部、住家社区有无健康教育活动、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875、2.145、0.750、1.312、1.427。对于女生的焦虑,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312,1.219;抑郁,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854,1.302;学习适应不良,年级、地区、是否班干部、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862,1.211,1.746,1.312,1.317;人际交往不良,是否班干部、母亲受教育程度、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是其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750,0.805,1.915,1.481。结论:中学生常见四类心理问题受中学生年级、来源地区、是否班干部、住家社区有无健康教育活动、母亲受教育程度、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的影响。
金凤[8](2021)在《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及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获得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基础数据,了解其流行状况和普遍特征;在关注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4个区(县)作为调查区(县)。每个调查区(县)各抽取2所完全中学,城乡各半,共8所。在每所学校的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个班,以抽到班级当天在校的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青少年健康素养评价量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回收问卷9338份,清理数据后,纳入研究的有效问卷9072份。通过例数和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和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差异的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的关系。采用两步聚类法分析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结果(1)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7.66%,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74.90%、50.29%、7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九龙坡区(OR=1.187)、初中生(OR=1.323)、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76)、与母亲关系好(OR=1.421)、家庭经济好(OR=1.254)、学习成绩好(OR=1.152)、与老师关系好(OR=2.416)、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54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父亲教养方式为溺爱型(OR=0.76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306)、城镇学校(OR=1.124)、与母亲关系好(OR=1.630)、与老师关系好(OR=1.487)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男生(OR=0.845)、母亲文化程度为不知道(OR=0.744)、母亲教养方式为专制型(OR=0.748)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均<0.05);綦江区(OR=1.455)、初中生(OR=2.133)、男生(OR=1.397)、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87)、与父亲关系好(OR=1.643)、母亲教养方式为民主型(OR=1.302)、家庭经济好(OR=1.572)、学习成绩中等(OR=1.126)、与老师关系好(OR=2.552)、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790)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城镇学校(OR=0.833)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197)、城镇学校(OR=1.109)、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286)、家庭经济好(OR=1.285)、学习成绩好(OR=1.215)、与老师关系好(OR=2.184)、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387)的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巴南区(OR=0.864)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2)重庆市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为77.39%;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为82.67%;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38.22%;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44.91%;物质成瘾行为发生率为14.21%;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226.027)、缺乏锻炼行为(c2=110.1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6.122)、故意伤害行为(c2=171.523)、物质成瘾行为(c2=60.330)、网络成瘾行为(c2=53.973)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4.522)、非故意伤害行为(c2=15.815)、故意伤害行为(c2=10.768)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453.993)、缺乏锻炼行为(c2=256.684)、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3.293)、故意伤害行为(c2=327.224)、物质成瘾行为(c2=101.356)、网络成瘾行为(c2=105.405)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89.920)、缺乏锻炼行为(c2=97.4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45.533)、故意伤害行为(c2=125.984)、物质成瘾行为(c2=35.970)、网络成瘾行为(c2=45.652)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男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320名男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1346人(31.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974人(45.69%),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1000人(23.1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女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752名女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863人(18.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781人(37.48%),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2108人(44.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68.681)、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9.373)、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368.71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33.006)的男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892)、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49.643)、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598)的女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477)、缺乏锻炼行为(OR=0.512)、非故意伤害行为(OR=0.596)、故意伤害行为(OR=0.594)、物质成瘾行为(OR=0.685)、网络成瘾行为(OR=0.465)的风险更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288)、缺乏锻炼行为(OR=0.345)、非故意伤害行为(OR=0.717)、故意伤害行为(OR=0.447)、物质成瘾行为(OR=0.525)、网络成瘾行为(OR=0.308)的风险更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836)、非故意伤害行为(OR=0.654)的风险更低(P均<0.05)。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2.513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5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5.82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422倍(P均<0.05)。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990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309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3.115倍,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80倍(P均<0.05)。结论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互动性健康素养具备率较低。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态势较为严峻,尤其是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较高,须引起重视。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可能是各类健康危险行为以及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能为防控健康危险行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耿芸芸,李泓,赵淑颖[9](2020)在《本溪市中小学生在校行为及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该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将使中小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本研究探讨本溪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本溪市四区两县(明山区、平山区、溪湖区、南芬区、本溪县和桓仁县)106所中小学校中抽取6 980名(占全市中小学生比例为9.04%)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总结分析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结果 6 980名学生均选择了在校行为与学校环境相关因素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在校行为因素为逃学(t=20.727,P<0.001)、考试不及格(t=25.603,P<0.001)、学习欲望不强(t=42.108,P<0.001)、老师与同学之间未互相尊重(t=28.572,P<0.001)及未参与集体活动(t=12.086,P<0.001)。影响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因素为感觉在校生活差(t=45.870,P<0.001)、受同学暴力威胁(t=16.687,P<0.001)、教室环境较差(t=39.228,P<0.001)、接受心理教育(t=30.047,P<0.001)及教师未让学生免受冷落(t=26.25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生活、同学暴力、学习欲望、集体活动及互相尊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均P<0.001。结论在校行为和学校环境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结合实际改善学校环境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成长。
杨奕群[10](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问卷指标 |
3.1.3 样本选择 |
3.1.4 问卷的设计 |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3 访谈提纲设计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
4.2.3 教师的不公正 |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
4.2.7 小结 |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
5.2.3 净化网络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横断面实证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
3.4 高中生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
3.5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纵向追踪实证研究 |
4.1 前言 |
4.2 被调查对象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4.3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研究 |
4.4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4.5 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 |
5.1 高中生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
5.2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
5.3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
5.4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发展轨迹影响网络成瘾 |
第6章 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
6.1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
6.2 建立高中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计划 |
6.3 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
6.4 加强亲密关系满足心理需求 |
6.5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 |
6.6 培养高中生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探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性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称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关系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 |
2.2 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弹性关系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的干预效果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 |
1.3 调查工具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同伴教育者培训结果 |
2.2 同伴教育者干预活动开展情况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2.4 干预前后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改变情况 |
2.5 干预组与对照组知信行改变值的对比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 |
1.3 调查工具 |
1.4 统计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衡性检验 |
2.2 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改变情况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改变值的对比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系列政策文件对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
1.1.2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力度不够 |
1.1.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善有利于体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2.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及研究现状 |
2.1.2 心理健康及研究现状 |
2.1.3 体育学习兴趣及研究现状 |
2.1.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及研究现状 |
2.1.5 体育课学习态度及研究现状 |
2.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4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5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6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7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8 关系研究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现状分析 |
4.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分析 |
4.1.2 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分析 |
4.1.3 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现状分析 |
4.1.4 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
4.1.5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4.2 相关分析 |
4.3 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
4.3.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4.3.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4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5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6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7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3.8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 讨论 |
5.1 各心理指标特点分析 |
5.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特点分析 |
5.1.2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特点分析 |
5.1.3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特点分析 |
5.1.4 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特点分析 |
5.1.5 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5.2 各心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
5.2.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5.2.2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3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4 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5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6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7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5.2.8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6 结论 |
6.1 各心理指标现状 |
6.2 各心理指标关系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调查样本问题 |
7.2 研究量具问题 |
7.3 数据处理问题 |
7.4 研究结果应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学生体育课自我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 B 研究采用量具及评价细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目录 |
(6)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
(二)健康促进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
(一)问题行为理论 |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
(一)不良饮食行为 |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
(三)故意伤害行为 |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
(五)物质成瘾行为 |
(六)精神成瘾行为 |
(七)危险性行为 |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及聚集模式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系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缺乏锻炼行为的关系 |
2.3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
2.4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
2.5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物质成瘾行为的关系 |
2.6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
2.7 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
2.8 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本溪市中小学生在校行为及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行为及学校环境定义 |
1.3 调查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在校行为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 |
2.2 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方法 |
1.6.1 大数据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
2.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
2.3.1 症状自评量表 |
2.3.2 大五量表 |
2.3.3 心理弹性量表 |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
2.4.1 人格特质 |
2.4.2 社会事件 |
2.4.3 生活事件 |
2.4.4 心理弹性 |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2.4.6 性别 |
2.4.7 年龄 |
2.4.8 其他影响因素 |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2.5.1 学生 |
2.5.2 教师 |
2.5.3 公务员 |
2.5.4 医护人员 |
2.5.5 民航飞行员 |
2.5.6 其他特殊群体 |
2.6 文献评述 |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3.2.1 方法 |
3.2.2 数据 |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
3.4.1 性别 |
3.4.2 年龄 |
3.4.3 婚姻状况 |
3.4.4 学历 |
3.4.5 收入 |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4.2 研究数据 |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2.1 方法 |
5.2.2 数据 |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对策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对策建议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3.1 |
附录3.2 |
附录3.3 |
附录3.4 |
附录3.5 |
致谢 |
四、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D]. 高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1)
- [3]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基于青春期知信行的同伴教育对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 刁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D]. 孔松虎. 河南大学, 2019(01)
- [6]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7]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 胡明. 中南大学, 2007(01)
- [8]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D]. 金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本溪市中小学生在校行为及学校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J]. 耿芸芸,李泓,赵淑颖. 社区医学杂志, 2020(22)
- [10]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