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协议论文_张凤英,李为民,厚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点对点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点对点,协议,模式,密码学,密钥,对等,明文。

点对点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英,李为民,厚琳[1](2018)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实验教学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以ZigBee协议与应用点对点通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ZigBee协议与应用课程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大纲课时及实验室设备数量所限,学生实践不足。由此,基于翻转课堂理论,设计开发点对点通信实验微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大大提高实验效率,丰富学生学习成果,并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8年08期)

朱红,刘婧,张怡,黎军[2](2016)在《一种宽带通信卫星系统点对点协议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ITU-T所定义ATM系统中信令协议栈中缺乏呼叫/控制功能,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并保证服务质量(Qo S)的分组交换系统点对点协议模型;同时根据卫星信道环境特点,适应性修改了Q.2931协议,并进行了工程可行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空间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邹佳伟[3](2015)在《基于NFC点对点模式的在线式服务安全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许多大型服务器或基站都由人为进行控制。不同于小型终端,有线管理会造成繁琐,而无线管理虽然便捷,但由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依然十分普遍。NFC作为新兴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凭借超强的交互性与灵活性为上述管理提供便利。改进NFC点对点模式的通信协议,便能充分利用其优势。为完善目前NFC点对点模式本身的漏洞并引入其解决WLAN管理维护中现存的难题,本文设计出“基于NFC点对点模式的在线式服务安全协议”。采用着色Petri网进行理论建模,查找并论证安全风险的存在。通过融合多种已有的优秀算法,结合设备实际,给出全新的加密及认证方法,生成基于近场通信协议栈的安全隧道,并从算法复杂度的角度分析改进后协议的安全性。Linux环境下的测试运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新协议一方面能够抵御针对近场通信的多种攻击方式,另一方面也对WLAN环境下的多种安全风险有良好的抵抗效果,稳健运行的同时更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该协议极大地简化了维护过程,在安全上予以更高层次的保证,真正实现“碰一碰”即可完成交互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张浩[4](2015)在《基于点对点通讯的物联网网络安全协议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通过将各种设备和系统以及应用程序融合在一起的物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而且智能化的生活。然而,由于物联网平台的多样化、复杂性以及实时扩展要求,对于网络中节点的验证以及信息安全地传输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物联网的异质性与复杂性,PKI体系结构并不适用于物联网中,因为中心服务节点不仅会限制平台的扩展性,而且还会降低节点间通讯的效率。此外基于SSL/TLS协议的安全通讯,不仅其证书的部署与验证需要认证中心,而且每次会话时SSL/TLS协议中握手过程的开销限制了信息传输的高效性。本论文在基于物联网的点对点通讯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安全协议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分布式认证机制来避免认证中心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扩展性,在通讯过程中简化握手过程从而提高了通讯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效率。通过实验证明,基于SensibleThings物联网平台而实现的安全通讯在相同条件下比SSL协议传输效率快近4~5倍,同时保证了传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1-06)

李锋[5](2014)在《一种基于SSL协议的点对点通信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P2P打破传统的C/S模式,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既充当服务器,同时也共享其它服务。早期P2P网络仅考虑可用性,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下提出一种基于SSL协议的点对点通信架构,将安全套接字层SSL协议植入P2P网络,实现点对点安全通信,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数据分析说明该实现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微处理机》期刊2014年02期)

刘鸯,张武军[6](2013)在《陕西高院与五大银行签署“点对点”网络查控机制建设合作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刘鸯通讯员张武军) 11月28日上午,陕西省高院与中国银行等五大银行正式签署关于推进“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机制建设合作协议。 据悉,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执行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陕西省高院党组和阎庆文(本文来源于《西部法制报》期刊2013-12-03)

王岩[7](2013)在《点对点协议对于网络带宽的需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生活逐步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诸多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内容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因此,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就显得非常重要。用户体验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网络的速度;其二是网络的安全。网络速度就是俗称的网速,网速决定着用户的体验感。在网络浏览以及网络游戏中,网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目前针对网络速度的解决措施层出不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体验度。本文针对点对点的网络协议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在点对点的情况下,其对带宽的需求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3年25期)

赵常寿,张玉忠,樊蓉[8](2013)在《基于UDP协议的点对点语音通信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indows的低层音频服务、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开发了一个简单的点对点语音通信程序,介绍了语音通信原理并给出了相关功能的实现代码。(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3年11期)

彭国文[9](2013)在《UDP协议实现点对点高速可靠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更有效地传输数据是当前计算机网络传输协议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传输的可靠性、高效性、公平性等等。TCP/IP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它的可靠性、高效性都达到了一般网络应用的要求,所以TCP/IP协议成为了网络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协议。但TCP/IP协议的传输速度方面没有面向非连接的UDP协议高,因此基于UDP的研究成了网络传输协议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UDP的主要特点是高速、乱序、丢包较多、面向非连接、系统开销少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并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了GUDP协议,主要在原生UDP协议中作了以下改进:第一,本文分析UDP协议乱序的特点,在接收端建立乱序重构机制,在建立接收缓冲区,将收接的乱序数据包重构后提交给上一层,解决了UDP传输乱序的问题。第二,建立超时重传机制,与RUDP可靠用户数据报协议(ReliableUDP)不同的是没有采取固定时长发送重传请求的方式,而是采用可变时长的请求方式,根据传输双方的网络状况,动态调整时长,更有效的提高重传的准确性,减少误重传的发生概率,确保传输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传输效率。第叁,建立类似于TCP的滑动窗口,动态调整窗口大小以适应网络状况的变化,起到对网络拥塞的控制,实现一次确认多组数据,提高了传输的高效性。第四,实现子网穿透,让双方在不同子网内可以实现数据传输而不需要经过第叁方进行中转数据,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第五,对GUDP、RUDP和TCP在单一网络中进行测试,分析它们的可靠性、公平性和效率,说明GUDP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3-05-01)

胡清桂[10](2013)在《一种新的路由算法——点对点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路由算法原理,提出将点对点策略引入路由算法的观点.分析表明:新的路由算法具有更高的自适应性,它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错能力,降低网络延迟,增强网络稳健性.文章对新的协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新的协议情况下,网络丢包率要小.(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点对点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针对ITU-T所定义ATM系统中信令协议栈中缺乏呼叫/控制功能,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并保证服务质量(Qo S)的分组交换系统点对点协议模型;同时根据卫星信道环境特点,适应性修改了Q.2931协议,并进行了工程可行性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点对点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凤英,李为民,厚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实验教学微课设计开发及应用——以ZigBee协议与应用点对点通信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

[2].朱红,刘婧,张怡,黎军.一种宽带通信卫星系统点对点协议模型[J].空间电子技术.2016

[3].邹佳伟.基于NFC点对点模式的在线式服务安全协议设计[D].天津大学.2015

[4].张浩.基于点对点通讯的物联网网络安全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5

[5].李锋.一种基于SSL协议的点对点通信架构[J].微处理机.2014

[6].刘鸯,张武军.陕西高院与五大银行签署“点对点”网络查控机制建设合作协议[N].西部法制报.2013

[7].王岩.点对点协议对于网络带宽的需求分析[J].科技资讯.2013

[8].赵常寿,张玉忠,樊蓉.基于UDP协议的点对点语音通信软件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

[9].彭国文.UDP协议实现点对点高速可靠传输模型[D].中山大学.2013

[10].胡清桂.一种新的路由算法——点对点路由协议[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点对点协议协商过程示意图新的点对点路由协议工作原理GPRS无线链路建立过程IPTV-STB的软件结构图平台系统模块架构图

标签:;  ;  ;  ;  ;  ;  ;  

点对点协议论文_张凤英,李为民,厚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