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解析,主要描述了防御机制中的“隔离”在被过度使用时,对人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出现严重影响的原因、后果以及解决办法,得出了要成长自己,完善人格,这样才能承受住人生发生的种种变故的结论。
关键词:防御;隔离;成长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快乐为原则,自我以现实为原则,超我以道德为原则。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会有矛盾产生,本我与自我之间也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本文想要谈的是防御机制中的“隔离”机制,意思是通过“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意识上的不愉快。但是,这样的“隔离”仅仅是将不快的情绪压进了潜意识,并没有消失,一旦有新的刺激冲击隐藏起来的情绪的时候,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一、“隔离”案例及其发生原因
一个16岁的高一学生,自述想学习但是学不进去,自己有的时候着急,有的时候也觉得无所谓,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在描述的时候,表情非常冷漠,来访者的情感完全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在来访者谈到跟祖父母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时候,并没有提到父亲,当被询问父亲去向的时候,来访者的表情不自然起来,说父亲是开长途车的司机,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当咨询师问到为什么时,来访者想了一下,小声说:“他没了,没了好几年了。”
绿原酸是咖啡生豆的主要成分,咖啡生豆经烘焙后,绿原酸含量明显降低。这是由于绿原酸是由奎宁酸和肉桂酸(或咖啡酸、阿魏酸、香豆酸)形成的内酯,其性质不稳定,在整个烘焙加热过程中,绿原酸酯键断裂,生成一系列非挥发性的内酯和挥发性的酚类(如儿茶酚,愈创木酚等)[12],使得绿原酸含量急剧下降。
经了解,来访者父亲几年前车祸去世,包括来访者的全家人都知道这个情况,但是都说父亲去远处开车了。每年去祭拜父亲的时候,家人从来不带着来访者,来访者从来没有机会在内心中去接受现实,也就逐渐在意识层面接受了“父亲出远门”的催眠。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隔离”现象,家长的本意是要照顾来访者,希望父亲过世的消息尽量少地影响到孩子,但是,来访者逐渐已经从童年成长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从客观化向主观化转变。来访者在潜意识中已经了解到父亲过世,但是意识中“父亲出远门”又根深蒂固,为了缓解失去父亲的痛苦,来访者的情感必然倾向于“父亲出远门”,于是潜意识被严重地压制和忽略。
学生本身的相似性度量,给定训练集 Dtr,sp为训练样本中的学生标识号,sq为待分类样本中的学生标识号,则学生自身的相似度为:
二、“隔离”造成的后果
在个体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会逐渐完善,所以来访者完全有能力接受父亲过世的现实。根据咨询师的建议,来访者向家人提出要求,要去祭拜父亲,并且让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机会与父亲说说心理话,真正跟父亲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真正与父亲告别。这样一来,来访者就会从意识中接受了父亲离开的现实。事实证明,来访者经过了告别之后,整个人不再冷漠,反而变得开朗大方,对学习的态度也积极了许多,这样的变化让班主任连连称奇。
一方面,面对现实,真正跟父亲告别。
近年来,盛京医院的护理工作亮点频出:2005年,在国内率先全面实施护理垂直管理;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护理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和第一批国家临床护理专业建设项目医院;2011年,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称号;2017年,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上,收获年度铜奖。
来访者对祖父母和母亲,也都怀着深深的怨恨。来访者怨恨他们不让自己去祭拜父亲,不让自己接受失去父亲的现实,不让自己跟父亲告别。但是在意识中,来访者也了解家人的良苦用心,知道这样的用意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又对这种怨恨怀着深深的内疚。这样一来,来访者内心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对于家人规劝其学习的话持半接受半抵触态度,自然不能踏实下来安心学习。
三、如何避免“隔离”带来的影响
来访者在潜意识中从来没有接受父亲已经去世的现实。家人从没有让其祭拜过父亲,来访者在内心中就没有跟父亲告别,如果不告别,来访者就会感受到父亲很可怜,自己没有对父亲尽孝,来访者就会反复地折磨自己,让自己不能安静地生活下去。只有自己不幸福了,来访者心里才会觉得自己跟父亲一样可怜,内心的内疚才会少很多。所以对于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学习问题,来访者就算是有学习的能力,也不会让自己学的好,因为学得好就代表着“幸福”,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以上案例中,表面看起来来访者被保护得非常周到,没有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但是事实上,长时间压进潜意识的情绪,从其他方面表现了出来。作为一个高中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态度,来访者对学习一点热情都没有,无论老师家长怎么耳提面命,大谈前途命运,来访者都置若罔闻,非常冷漠。
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的发展。
来访者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成长规律是主客观严重地撕扯,客观是来自社会中的声音,主观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既然来访者对家庭的矛盾情绪已经解决掉,那么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就要求来访者自己要考虑到未来是自己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替自己去承担未来的生活,所以要对自己负责,那就要好好学习。
本案例是“隔离”防御机制的典型代表,很多时候,适当地采取“隔离”的方式,可以缓解很多痛苦,让自己有时间去慢慢接受不好的现实,给自己一个缓冲。但是,过度的“隔离”,就会让自己的潜意识和意识产生严重冲突,自我的现实感就会越来越差,最严重的就会走向精神分裂。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地成长自己,让人格趋于完善,不要仅仅依靠防御机制,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去承载,才能重新获得幸福。
[ 参 考 文 献 ]
[1]蔡若吟.大学生个性与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2]王学臣,李义安.大学生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3-0061-01
* 2018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心理弹性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研究(课题号:18BJR01056)。
** 作者简介:王丹丹(1984-),女,辽宁阜新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标签:来访者论文; 父亲论文; 就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现实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山西青年》2019年第13期论文; 2018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心理弹性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研究(课题号:18BJR01056)论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