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偷影子的人》是著名法国作家马克 李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利用特殊能力帮助他人圆梦,自己却无法挣脱童年枷锁的故事。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探析原生家庭对主人公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原生家庭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自我认识、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 原生家庭 自我认识 处事方式 生活态度
0 引言
马克·李维被誉为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偷影子的人》是他的第十部作品。故事中主人公拥有特殊的能力,能够与影子交谈,只要踩在别人的影子上就能知道对方的秘密。他利用自己的天赋“为每一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生命的小小光芒”,却难以将自己从童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1]
目前国内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象、主题和读者接受等方面。陈又竹从“影子”入手,对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自我虚构与哲学合流两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认为小说中意象的运用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另一种角度的描述。[2]李小茜在其文章中对小说主题进行了剖析,认为这是一部“令世界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生动地诠释了作者对友情、爱情、亲情乃至人生的全部理解”。[3]郑昊澜则更多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意象使用进行了分析。[4]
10月22日中国复合肥零售价格指数 (CCRI) 为 2499.54点,环比上涨28.24点,涨幅为1.14%;同比上涨211.78点,涨幅为9.26%;比基期上涨52.83点,涨幅为2.16%。
通常来讲,人的一生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庭,另一个是自己进入婚姻生活后创造的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是个体学习情感经验的最初场所,而影响力是改变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而深远的联系。[5]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探究原生家庭对小说主人公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原生家庭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自我认识、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
1 原生家庭影响力
1.1 处事方式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5]在多次发现主人公躲在阁楼上与影子交谈,主人公的妈妈尽管不理解却仍选择尊重与陪伴,没有像主人公想的那样把他送到心理医生那里或到阁楼窥探他的秘密;多年后妈妈整理了阁楼,也会坦言告知男主,保证从来没有打开过他的纸盒。妈妈的行为无疑对主人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说两次提到了主人公为警卫员伊凡保守秘密,甚至其中的一次义气行为还与他本人的利益相违背。直到主人公到医院实习,妈妈依旧本着引路人的身份提点着自己的孩子。在一次谈话中,“她给了我许多建议——关于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医生必须做到的事;在她眼中,这和成为一名好医生同样重要。”[1]主人公默默地听着妈妈对他的殷殷期盼,并努力地朝着妈妈引导的方向成长。医院来了一个无法进食的小男孩,生命危在旦夕,病理学家们束手无策,最终是主人公冒着暴露秘密的风险,与小男孩的影子进行了交流,并找到了劝解小男孩的方法;在得知好友吕克的梦想之后,他深夜与吕克的父亲交谈,希望他能够给吕克一个追求梦想的机会……可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引领着主人公成为一个充满义气的好人。
1.2 自我认识
原生家庭中,除了父母的个性和教育方式外,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信任感、爱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家庭系统治疗理论,每一个核心家庭的小孩都有着一个天生的梦想,即期待父母之间充满爱,一旦现实中父母的婚姻关系出现裂痕,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情感卷入,倾向于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自己,形成一个三角关系。[5]小说中,前一刻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在学校犯错而回家受罚的小孩,转眼间就要面对父母离婚的压力。而父亲离开前,唯一的解释是“等我到他这个年纪就会了解了”,妈妈则是极力隐藏她的悲伤。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主人公无所适从,“妈妈的忧伤占据了我的思绪,我完全忘记了星期六的不幸遭遇”。之后,爸爸离开的消息成为小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主人公备受折磨,并归咎于自己。“爸爸离开的事实再次沉重的压在我的肩上,好大的重担啊!……我是那个没办法让爸爸快乐,让他愿意留下的没用儿子。”[1]直到他长大成人,他仍然认为爸爸的离开是他的责任。
父母的离婚,让他处在舆论风头,被评头论足;母亲在父亲离开之后一直处于悲伤之中,“每次逛超市都会忘记我的存在,因为太难开口而很少与我交谈,她再也不到房间和我道晚安”;并在之后隐瞒父亲的来信与问候……这一切让他一直处于自己不值得被爱或拥有爱的自我怀疑当中。自责与自我否定的情绪错综交错,让他在爱面前变得自卑而怯懦,失去了对爱的表达能力。小学时,他对同班的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慕,却因为自身体型娇小、被父亲抛弃以及情敌高大威武而觉得希望渺茫,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在海边与克蕾尔的相遇,即使认为这个笑起来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就是父亲口中那个“最合适自己的差异性”,[1]即使他同样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情意,他仍然退缩了,不敢当面表达他的爱意,也不敢在来年兑现他的承诺。甚至于在十四年后,当他有机会继续前缘的时候,他依旧落荒而逃。
阿里糊涂间,似乎又记得有这么回事。他眨了半天眼,还是想不起。阿东便把他拖起来,逼着他穿好衣服。此时的天光,已然亮开。
父母是小孩生命早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冲突时的举止、情绪反应都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孩子的攻击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5]冲突爆发时,“他们吵了一个晚上,而我整晚学到的不忠的字眼,比从前所有妈妈爱看的电视连续剧中听到的还多。”[1]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体会到的是父母之间的相互指责和互不信任,孩子就容易变得冷漠、自私、退避和怀疑。[5]可以说,成长中的主人公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保持着一种冷漠退避的态度,伤人而不自知。
1.3 生活态度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感情从其情感寄托的家庭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是心理健康和个体成熟的最关键个性变量。[5]最初主人公就将父亲的离开归咎于自身;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联系又被母亲强行切段并隐瞒下来。小说中,主人公不止一次表达他对父亲的想念,“我多想化身为风筝。从很高的地方俯瞰思念的人。”[1]成长中的父爱缺失,深度的情感卷入,阻碍了他发展独立自主和平衡情感联结的能力,使之成为低自我分化的人,在不断地自责和自我否定中失去了对爱的表达能力。[5]
无论是医院玩跳房子的小女孩,还是住在他楼上的老太太,都像是他生命中的过客,他与他们产生了联系,却不愿意保持着联系。对于小女孩,“我曾多次看到这个小女孩在医院的花园玩耍,却从未关心过她承受了何等病痛……”;对于老太太,“我搬到那里五年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是谁住在那里,也不曾幻想过这个日常生活与我如此贴近的人长什么模样”。反而是后来的吕克(正是那个拥有幸福家庭而被主人公羡慕的吕克)与楼上的老太太产生了默契,成为莫逆之交。他的生活节奏太快,“就算你的影子也要追着你跑”。[1]在与他的联系中,被伤的最深的恰恰是他的恋人苏菲。从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就充满着不确定性。他们相互调情,却不为彼此的关系定调。他随性地带苏菲回家见母亲,未曾考虑此举的意义,无视她的惊慌与不安,直到与吕克对话时,才意识到“我的自私和愚蠢解释了入秋以来她对我保持的距离”。[1]面对苏菲的质问与放手的请求,他再一次任性地选择抓住她。可一再若即若离的态度伤透了她的心,她最终选择了离去。
1.4 爱的救赎
小说中,主人公几次利用自己的天赋帮助别人治愈埋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却始终无法帮助自己解脱。他不断地强调自己将童年抛在身后,到头来依旧是那个自卑而怯懦的小男孩,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却又不敢表达爱,在失去苏菲和母亲之后更是茫然自失。小说结尾,主人公来到了童年的阁楼,发现了母亲的信以及多年来父亲寄给他却被藏起来的信件。正是这些信件,“解放了一直将我禁锢的童年枷锁”,因为在那一刻,他发现父母给予他的爱是圆满的。虽然他们的婚姻有裂痕,但他们给他的爱是毫无保留的。这一领悟让他完成了自我疗愈,并决心找寻自己的幸福。“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1]所有人都说他拥有苏菲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但他却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得到解脱之后,他遵循着母亲的教诲,凭着“爱的感觉”去寻找父亲所说的”差异性“,找到克蕾尔,和那个会用风筝写出“我想你”的女孩一起探索新的生活篇章。
2 结语
小说以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有着不同寻常的天赋,也承受着异常沉重的悲伤。原生家庭有着积极的影响,让他能够成为一个义气、忠诚的朋友;却也带着消极的影响,让他背上了童年的枷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周遭的一切,隐藏着自己的自卑与懦弱,伤害着他所爱的人。忧愁而悲痛的童年像是阴影笼罩着他的人生,只有爱能救赎负疚的心灵。圆满的结局带着治愈的色彩,却也不禁令人深思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
Y=656.07+39.41A+74.56B+144.19C-14.18AB-0.37AC-24.43BC-141.91A2-95.25B2-131.04C2。
参考文献
[1] 李维著.偷影子的人[M].段韵灵,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7.
[2] 陈又竹.从《偷影子的人》看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12).
[3] 李小茜.心灵的礼物——读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J].名作欣赏,2014(7).
[4] 郑昊澜.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偷影子的人》文本分析[J].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12).
[5] 卢婧,曹莉莉.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The"Shadow-stealer"from the Perspectiveof Native Family Influences
WU Zeqio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 The"Shadow-stealer"isoneof therepresentativeworksof Mark Levy,afamous French writer.Thenovel describes thestory thattheprotagonistuseshisspecial ability to help othersrealizetheir dreams,but hecannot break away from theshackles of childhood.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the tex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original family on the growth of the protagonist,and analyses how the original family ha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ir self-awareness,way of doing things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Keywords native family;self-awareness;waysof doing things;attitudetowards life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8.071
标签:主人公论文; 的人论文; 家庭论文; 影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科教导刊》2019年第23期论文; 广东科技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