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性,纳米,脂肪,亚胺,皱褶,糙米,反应器。
固定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龙,王立晖,刘鹏,安娜,陈光辉[1](2019)在《基于非均相反应的新型固定化酶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植物甾醇酯的应用价值,在传统酶催化合成方法基础上,研究一种新型的催化剂。以纳米管为乳化剂,利用异辛烷和含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溶液构建Pickering乳液催化剂(CRL@PE),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对该乳液催化剂形貌进行分析,确定其液滴直径为40μm~60μm的油包水构型。将CRL@PE应用于催化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酯化反应合成亚麻酸甾醇酯,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含水率、酸醇摩尔比、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植物甾醇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含水率4.0%、酸醇摩尔比2∶1(植物甾醇30μmol)、酶用量12 U、温度30℃、反应时间12 h,此时植物甾醇转化率为93.2%。CRL@PE重复使用10次后,甾醇转化率为90.06%;使用15次后,转化率为77.3%,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此外,CRL@PE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1期)
吴蓉,董其惠,孙伊伊,苏二正[2](2019)在《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木瓜蛋白酶为模式酶,建立了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方法.通过对吸附载体类别、纤维素种类及溶剂、保护剂种类及其浓度、干燥方式及时间等的优化,得到最佳的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工艺.以硅藻土或HPD-417(大孔树脂)作为吸附载体,甲基纤维素(分子量40000~50000)丙酮溶液作为覆膜溶液,加入6%(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或麦芽糖作为覆膜保护剂,于4℃干燥9 h,制得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硅藻土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达到96.50%, HPD-417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达到93.92%.对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纤维素覆膜后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于80℃下保存12 h后,固定化酶活残余率仍然能保持90%左右;在pH=4.5~9.5的范围内,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连续使用9次后,固定化酶活残余率仍能保持95%左右.(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宋艺超,胡满成,李淑妮,翟全国,蒋育澄[3](2019)在《基于中心辐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构筑CPO固定化酶反应器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制备粒径均匀的具有开放的叁维中心辐射树枝状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DSP)粒子,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在孔道内负载氯过氧化物酶(CPO)构筑了CPO@DSP固定化酶反应器.通过改变硅源正硅酸乙酯(TEOS)和模板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氯化铵(CTAC)的浓度调控孔径大小,研究了孔径对固定化酶反应器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基于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探讨了孔道内酶催化反应的限域效应,并进一步在CPO@DSP表面包覆海藻酸钠(SA)水凝胶薄膜以抑制酶反应器在使用过程中酶分子的泄露,所得SA-CPO@DSP固定化酶反应器的重复使用性显着提高,循环使用10次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催化活性.将SA-CPO@DSP酶反应器用于环境水体中残留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降解,对100μg/mL的底物在25 min内降解率可达88%以上;将该反应器用于苯酚的视觉比色检测,裸眼可检测到5μmol/L的苯酚,表明SA-CPO@DSP酶反应器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崔建东[4](2019)在《无机-有机杂化纳米固定化酶的设计及其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酶催化具有作用条件温和、绿色无污染、独特和高效的底物选择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化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但是游离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稳定性差、难以重复使用、使用成本高等问题。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提高酶稳定性、改善酶催化性能的主要方法。固定化的酶不仅易于与底物、产物分离,而且可以长时间内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并能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高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张征立[5](2019)在《固定化酶制备降血糖肽及其生物学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生物活性肽作为一种新型降血糖药物,副作用较小,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传统酶解法制备生物活性肽对自由蛋白酶的需求量较大,且酶活不稳定。目前糙米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材,其营养成分丰富,有助于胰脏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因此本研究以糙米作为原料,使用固定化酶制备降血糖肽,检测其降血糖活性。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F膜)作为载体,采用共价结合法固定胰蛋白酶,通过响应面试验获得固定化工艺参数,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固定化酶进行表征。建立固定化酶制备糙米降血糖肽的水解度动力学模型。构建糙米降血糖肽的分离纯化方法,先后使用超滤、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层析与反相高效液相方法,再采用液质联用方法分析降血糖肽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分子对接,建立抑制动力学模型,从分子层面研究降血糖肽作用机制与类型。通过体内检测降血糖肽对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生长状况以及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研究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如下:胰蛋白酶固定化最优工艺为:戊二醛浓度2.11wt%,酶浓度6.43mg/mL,温度23.57℃。在最优条件下预测酶活回收率达到63.1947%,经过验证酶活回收率为62.25%。固定化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5,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均高于自由酶;同时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6次以后,仍然保留初始酶活的67.82%;与自由酶相比,固定化胰蛋白酶的储存稳定性提高了18.00%。根据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固定化酶载体表面出现大量球状突出点,同时在傅里叶红外光谱图上胰蛋白酶内肽键伸缩振动的酰胺带在1100~1000cm~(-1)出现特征峰。以水解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自由酶与固定化酶水解能力,固定化酶最优水解条件为:加酶量520 cm~2/g,底物浓度6 mg/mL,温度55℃,pH 8.5,反应时间50min,水解度可以达到24.72%,相比自由酶水解度提高了63.38%。在固定化酶酶解体系最优条件下,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水解度保留初始水解度的72.34%。建立固定化酶可控酶解动力学模型为DH=4.5767ln[1+(5.2121 E_0/S_0-0.5032)t]。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检测不同多肽组分的降血糖活性,其中P-II-B-b-2组分活性最大,IC50为0.097mg/mL。根据二级质谱推断降血糖肽的氨基酸组成序列,分子量为362.99的多肽可能是Gly-Met-Arg,分子量为476.11的多肽包括Asn-Trp-Arg、Gly-Asp-Lys-Arg和Asp-Gly-Lys-Arg,分子量为589.12的多肽包括Lys-Arg-Glu-Arg、Pro-Trp-Met-Arg、Val-Trp-Glu-Arg和Cys-Arg-Gly-Pro-Arg。通过分子对接,多肽可以与α-葡萄糖苷酶中心部位紧密结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中Gly-Asp-Lys-Arg的IC50最小,为0.039mg/mL,抑制效果最好。最后通过研究Gly-Asp-Lys-Arg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动力学发现,K_m值基本保持不变,而V_m逐渐减少,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类型,抑制常数K_m=5.405×10~(-3)mol/L。多肽治疗35天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明显降低,小鼠糖尿病症状,如小鼠毛色、活动能力、反应能力与食欲等各种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提高存活率。通过对小鼠肠道优势菌分离鉴定,肠道菌群包括链球菌、肠杆菌、微球菌、假单胞杆菌与弧菌等。高血糖小鼠肠道内有害菌数量增加,益生菌数量减少。经糙米多肽治疗后,高血糖小鼠血糖降低,肠道微生态平衡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0)
解婷婷,迟莉娜,刘瑞婷,王欣泽[6](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固定化酶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化酶克服了游离酶易失活、稳定性差、难以回收利用的缺点,扩大了酶的实际应用范围。近年来,由于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独特的性质,如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径可调节、开放的金属位点和多样的结构组成等,其作为固定化酶的新型载体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OFs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讨论了酶在MOFs上的固定化方法 (从头合成和后合成)和机理(载体包埋、表面吸附、共价连接和孔道扩散),并且分析了不同合成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如从头合成可以选择孔径小于目标酶尺寸的MOFs,但要求MOFs的合成条件温和;后合成可以选择合成条件苛刻的MOFs,但固定化过程相对复杂。此外,还对MOFs固定化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和去除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MOFs固定化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应关注MOFs固定化酶中MOFs和酶对污染物的协同作用以及MOFs固定化酶的可控制备。(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胡双双[7](2019)在《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固定化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化酶具有提高酶的稳定性、易于酶的回收再利用以及便于产物的纯化等诸多优点,对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常,酶的固定化需要引入合适的载体材料。Fe_3O_4磁性纳米载体因具有比表面积大、传质阻力小、生物相容性好及超顺磁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固定化酶领域。但是,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MNPs)容易氧化、腐蚀、聚集或沉淀,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表面包覆改性。本课题通过引入多巴胺和玉米醇溶蛋白,成功制备了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的核-壳结构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酶的固定化,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大小均一、粒径为10 nm的球形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随后在其表面包覆上聚多巴胺(PDA)层得到粒径为17 nm的光滑球形Fe_3O_4@聚多巴胺磁性纳米粒子。采用聚合物巯基聚乙二醇羧基对Fe_3O_4@聚多巴胺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得到Fe_3O_4@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磁性纳米粒子。所制备的磁性纳米粒子均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并保持了Fe_3O_4天然晶体结构。利用Fe_3O_4、Fe_3O_4@聚多巴胺和Fe_3O_4@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磁性纳米粒子作为载体材料,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GOx),其中Fe_3O_4@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GOx酶活保留率最高,为78.45%。Fe_3O_4@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GOx的耐酸性、热稳定性、溶剂耐受性、操作稳定性以及储藏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因此,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在经聚多巴胺表面包覆和巯基聚乙二醇羧基的二次改性后稳定性提高,更有利于酶活力的保留和酶稳定性的提高。2、为制备适用于多酶共固定化的磁性纳米复合载体材料,利用玉米醇溶蛋白的自组装特性,制备大小均一、粒径在100~150 nm之间、表面光滑的球形Fe_3O_4@玉米醇溶蛋白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玉米醇溶蛋白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包覆聚多巴胺层后,粒径增加15±5 nm,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稳定化和复溶性,并保持Fe_3O_4晶体结构。Fe_3O_4@玉米醇溶蛋白@聚多巴胺磁性纳米粒子经巯基聚乙二醇羧基修饰得到Fe_3O_4@玉米醇溶蛋白@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磁性纳米粒子,将其用于共固定化G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下,固定化双酶的酶活保留率为70%以上。固定化双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双酶。因此,Fe_3O_4@玉米醇溶蛋白@聚多巴胺/巯基聚乙二醇羧基磁性纳米粒子可作为固定化酶,尤其是固定化多酶的良好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永志[8](2019)在《基于蛋白纳米胶囊的双重固定化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生物技术一直试图寻找能够长久保持酶活力,并能使其循环使用的方法。酶的固定化可以满足以上的要求,但想要获得高性能的固定化酶通常需要考虑两点:即选择合适的固定化方法和寻找合适的固定化材料。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蛋白质纳米胶囊的新型酶固定化方式——双固定化法。首先采用原位自由基聚合技术在酶分子的表面构建聚合物外壳,形成蛋白质纳米胶囊,然后,蛋白质纳米胶囊与氧化石墨烯(GO)自组装形成双固定化酶。在这里,我们以有机磷水解酶(OPH)为酶模型,制备了有机磷水解酶酶纳米胶囊(nOPH10),再将OPH和nOPH10分别固定于GO上,形成传统固定化酶(OPH@GO)和双固定化酶(nOPH10@GO),并系统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催化性能与组装机理,然后基于该双固定化酶开发了有机磷农药(OPs)检测生物传感器。通过两步法完成了酶纳米胶囊的合成,先对酶表面丙烯酰化处理,再胶囊化反应得到纳米胶囊。以相对酶活为优化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制备nOPHs的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得到nOPH10的相对酶活为97.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动态光散射仪(DLS)等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 nOPH10的物化性质。与原酶OPH相比,nOPH10的粒径增加,表面带电量和电荷性质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电泳特征。综合上述结果确认得到的酶纳米胶囊具有“壳-核”结构。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GO作为固定化载体。在非共价作用力下,GO分别与OPH和nOPH1O自组装形成了 OPH@GO和nOPH10@GO。采用AFM、DL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圆二色光谱(CD)等研究了固定化酶的形貌与结构,确认成功地构建了双固定化酶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nOPH10在GO上的固载效率要高于OPH的固载效率。机理研究表明nOPH10与GO之间主要是静电力和氢键协同作用,而OPH与GO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酶学参数、催化性能与稳定性。与OPH相比,OPH@GO的酶活降低,米氏常数(Km)和催化常数(kcat)均升高,二者比值kcat/Km降低,而nOPH10@GO的上述指标均升高。热稳定性nOPH10@GO>OPH@GO>OPH;OPH,OPH@GO和nOPH10@GO维持90%以上相对酶活的pH范围分别为7.6~8.7,7.2~9.0和6.5~9.2;体积分数为20%的甲醇中,nOPH10@GO的酶活(60%)分别是OPH(20.3%)和OPH@GO(22.0%)的近叁倍;nOPH10@GO冻融循环五次保留75%相对酶活,储存30天酶活未显着降低,循环使用10次保留90%以上酶活,均要优于OPH和OPH@GO。基于OPH@GO和nOPH10@GO分别构建OPs检测生物传感器OPH@GO/GCE和nOPH10@GO/GCE。以氧化峰值电流为优化指标,得到最优的固定化酶用量为6 μμL,Nafion溶液的用量为6μL。SEM表征发现OPH@GO/GCE和nOPH10@GO/GCE的表面粗糙且有许多通道。EIS测定显示,滴加固定化酶修饰后,电极的阻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OPH@GO/GCE和nOPH10@GO/GCE表面的传质类型均为扩散控制,且前者的响应电流、pH适应性、精密度、重现性和储存稳定性均高于OPH@GO/GCE。这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固定化酶自身催化性能和适应性能有关。(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夏玉佩[9](2019)在《磁性微球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效酶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挑战。为了牢固地固定酶并保持其天然构象,我们在载体表面设计了类似“鸟笼”样的结构来包覆酶。首先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磁性微球(PMMA)并在磁性微球上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然后将蛋白吸附到这些链中间,最后用戊二醛(GA)交联PEI链,从而将蛋白封装于该结构内,该过程所采用的固定化方法称之为交联封装法。本文围绕交联封装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文首先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油酸包裹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再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制备出了PMMA磁性微球。随后,对微球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经实验测定,酯解后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为0.85 mmol/g,接枝聚乙烯亚胺(PEI 1800)后微球表面的氨基含量为0.275 mmol/g。第二,先是以PEI 1800-PMMA磁性微球为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利用交联封装法制备了固定化BSA,并对该方法固定化原理、封装过程及效果、蛋白结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封装法符合我们最初的设计预期,PEI与GA反应生成的席夫碱结构能够将BSA封装在载体微球表面。该方法不但可以加强BSA与载体的结合力,还可以较大程度保持BSA的天然结构。第叁,进而以PEI 1800-PMMA磁性微球为载体,将交联封装法应用于假丝酵母脂肪酶(CRL)固定化。通过脱附实验证实,CRL脂肪酶与载体的结合力显着增强,提高了固定化CRL的稳定性;SDS-PAGE实验表明,席夫碱结构实现了对CRL的封装;红外光谱分析酶二级结构表明,交联封装固定化的脂肪酶较好的保持了其构象结构;酶活性分析显示,交联封装固定化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共价和交联固定化酶的活性,接近于吸附固定化酶的活性。实验还考察了各个参数对封装CRL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5℃下,戊二醛浓度0.75‰,pH 7.0,交联时间1 h时,磁性微球对CRL脂肪酶的固载量及酶比活达到了最佳条件,分别为38.6 mg/g,2.10 U/mg。第四,实验考察了交联封装法固定化CRL脂肪酶的温度适用范围,pH适用范围,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并与吸附法固定化CR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交联封装固定化CRL脂肪酶的温度和pH适用范围扩大,且其热稳定性及pH稳定性均显着提高。实验结果还显示,交联封装法固定化CRL的K_m值(5.68 mg/mL)比游离CRL(4.38 mg/mL)的高,而V_(max)值要比游离酶低。(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伟岸[10](2019)在《离子液体中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可以催化多种类型的有机反应,我们将这种特性称为酶催化非专一性。这种特性使酶在一个多组分反应中促进多步反应成为可能。脂肪酶可以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一系列活性骨架小分子,反应条件温和并且有较高的产率。本论文主要探究了脂肪酶的固定化材料与条件,利用酶的催化非专一性设计出在离子液体中多组分串联反应,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脂肪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吲哚基4H-苯并吡喃衍生物。对一系列反应条件,包括酶源、酶量、离子液体等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时的最适体系。我们发现:在温度是60 ~oC时,60 mg毛霉脂肪酶(MML)在5 mL离子液体[EMIM][BF_4]中催化1 mmol底物的体系中具有最佳产率。离子液体在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还发现具有供电子基团的水杨醛或吲哚比具有吸电子基团的底物产率更高。研究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4H-苯并吡喃衍生物。为了增加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将毛霉脂肪酶(MML)共价固定在叁聚氯氰(TCT)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上。然后利用固定化MML,通过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官能化的4H-苯并吡喃。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佳体系,固定化MML有着较高的催化活性、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底物适用性。离子液体充当溶剂时,反应的速度和产率都有所提高,进一步说明了离子液体的工业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固定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木瓜蛋白酶为模式酶,建立了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方法.通过对吸附载体类别、纤维素种类及溶剂、保护剂种类及其浓度、干燥方式及时间等的优化,得到最佳的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工艺.以硅藻土或HPD-417(大孔树脂)作为吸附载体,甲基纤维素(分子量40000~50000)丙酮溶液作为覆膜溶液,加入6%(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或麦芽糖作为覆膜保护剂,于4℃干燥9 h,制得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硅藻土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达到96.50%, HPD-417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达到93.92%.对吸附-纤维素覆膜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纤维素覆膜后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于80℃下保存12 h后,固定化酶活残余率仍然能保持90%左右;在pH=4.5~9.5的范围内,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连续使用9次后,固定化酶活残余率仍能保持95%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龙,王立晖,刘鹏,安娜,陈光辉.基于非均相反应的新型固定化酶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2].吴蓉,董其惠,孙伊伊,苏二正.吸附-纤维素覆膜联合固定化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宋艺超,胡满成,李淑妮,翟全国,蒋育澄.基于中心辐射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构筑CPO固定化酶反应器及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4].崔建东.无机-有机杂化纳米固定化酶的设计及其催化性能[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张征立.固定化酶制备降血糖肽及其生物学活性评价[D].江苏科技大学.2019
[6].解婷婷,迟莉娜,刘瑞婷,王欣泽.金属有机框架固定化酶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9
[7].胡双双.核—壳结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固定化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
[8].陈永志.基于蛋白纳米胶囊的双重固定化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夏玉佩.磁性微球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10].张伟岸.离子液体中固定化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