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肿瘤疾病治疗手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是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中常用的效应细胞之一,基于CIK细胞的免疫细胞疗法目前在多种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细胞治疗的效果与输注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数量且具有高抗肿瘤活性的CIK细胞是决定该疗法能否取得预期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CIK细胞的体外制备过程通常是采用培养袋进行静态培养,但该培养模式由于混合效果和气液传质能力差,容易使营养物或代谢副产物产生浓度梯度,导致培养环境不均一且难以控制,不仅影响细胞扩增的效果以及所获得CIK细胞的功能,也使得扩增工艺过程难以重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建立CIK细胞的动态培养技术,期待通过良好的混合解决培养环境不均一的问题,通过增加物质传递提高营养物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CIK细胞的高效扩增,为将来建立基于生物反应器的CIK细胞或其它免疫效应细胞的高效规模化扩增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采用有血清培养体系以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CBMNC)为起始细胞,首先比较了动静态两种培养模式下CIK细胞的扩增效果,结果发现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各效应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不受培养模式的影响,培养14天后CD3+细胞均从23.42±9.43%提高到90%以上。培养14天后动态培养模式下总细胞扩增倍数可达到69.36±30.36倍,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的9.24±1.12倍(P<0.05),其中主要的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可扩增2579.47±2242.43倍,同样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的505.80±510.21倍(P<0.05)。进一步分析CD3+细胞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活化抗原CD69、CD25和CD71表达,结果发现动态培养模式下CD3+细胞群中CD3+CD69+细胞、CD3+CD25+细胞和CD3+CD7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静态培养(P<0.05),故而推测动态培养模式有可能促使更多的CD3+细胞进入了活化状态,从而提高了细胞的扩增效率。此外,还比较了两种培养模式下扩增获得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与杀伤活性正相关的细胞膜表面CD107a分子、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因子TNF-α及IFN-y分泌能力,发现两种培养模式下与杀伤活性相关的指标均相近。可见,动态培养模式能在维持细胞功能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效应细胞扩增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CIK细胞扩增的动力学参数以及代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在动态培养模式下,不仅CIK细胞的最大比生长速率、葡萄糖比消耗速率均明显高于静态培养,而且总细胞、CD3+细胞和CD3+CD56+细胞对葡萄糖的得率也明显高于静态培养,表明动态培养模式提高了细胞代谢葡萄糖的速率,其吸收的葡萄糖更多地用于支持细胞的快速生长。此外,尽管动态培养模式下乳酸比生成速率高于静态培养,但两种培养模式下细胞的乳酸对葡萄糖得率相近,均在1.5~2之间,说明细胞吸收的葡萄糖经代谢后大部分转化成了乳酸。为了进一步认识动态培养细胞加快葡萄糖代谢速率的原因,本文从葡萄糖转运和关键途径代谢酶活性等角度出发,分析培养模式对CIK细胞糖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与静态培养相比,采用动态培养所扩增的CIK细胞,其表面葡萄糖转运子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提示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增强,且.在动态培养模式下细胞中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PFK和G6PDH的酶活活性分别比静态培养细胞高了60%和62%,这一结果与动态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葡萄糖比消耗速率增加相吻合。另外,动态培养细胞的G6PDH/PFK比酶活明显高于静态培养,说明动态培养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更多地向磷酸戊糖途径发生了迁移,而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材料,因此,这一结果也与动态培养模式下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细胞对葡萄糖的得率较高相一致。考虑到谷氨酰胺也是哺乳动物细胞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碳源/能源物质,本文也比较了两种培养模式下扩增的CIK细胞对谷氨酰胺的代谢行为。结果发现与静态培养模式相比,动态培养模式下CIK细胞的谷氨酰胺比消耗速率及其代谢副产物氨的比生成速率以及总细胞、CD3+细胞和CD3+CD56+细胞对谷氨酰胺的得率均显著提高,提示动态培养模式提高了细胞代谢谷氨酰胺的速率,其吸收的谷氨酰胺更多地用于支持细胞自身的快速生长。比较谷氨酰胺转运子ASCT2、SNAT1、SNAT2和CD98/LAT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动态培养模式下细胞中这些转运子的表达均上调,提示细胞的谷氨酰胺转运能力获得提高。进一步分析与谷氨酰胺相关的GLS和GDH酶的活性变化,动态培养的CIK细胞胞内GLS和GDH酶活均高于静态培养,前者高了20%和23%,提示动态培养可能加快了细胞内谷氨酰胺的分解代谢速率,加强了TCA循环的补给,提高了TCA循环运转以及ATP的生成效率,以达到促进细胞快速生长的效果。为确认这一推测,本文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动静态两种培养条件获得的CIK细胞生成ATP的能力。鉴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内合成ATP的主要途径,而ECAR和OCR是反映细胞内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能力的有效指标,因此,本文检测了两种培养模式下细胞的ECAR和OCR。结果发现与静态培养细胞相比,动态培养细胞的基础ECAR值和OCR值分别提高了33%和301%,表明动态培养细胞的基础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能力均显著高于静态培养,这与动态培养条件下细胞较高的葡萄糖和谷氨酰胺比消耗速率结果相符。计算OCR/ECAR比值发现,动态培养细胞的OCR/ECAR值比静态培养细胞高了3.36倍,表明动态培养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代谢更加旺盛。由于经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效率远高于糖酵解,以上结果也表明动态培养模式下细胞合成ATP的效率更高。综上所述,动态培养提高了细胞摄取外部营养物质的能力,分解代谢向更有利于细胞合成代谢的方向迁移,有利于支持细胞的快速高效扩增。鉴于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Peripheral blood derived-CIK cells,PB-CIK)在临床试验中应用更加广泛,且与脐血来源的CIK细胞相比在生长特性方面可能存在不同之处,本文最后还进行了PB-CIK的动态培养。结果发现,动态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总细胞中CD3+CD8+细胞的比例,其它各亚型细胞比例与静态培养模式相近。培养至14天时,总细胞中CD3+细胞和CD3+CD56+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2.16±2.25%和19.34±3.07%。计算总细胞与各亚型细胞扩增倍数发现,动态培养至第14天时,总细胞和CD3+CD56+细胞分别扩增了 104.36±8.98倍和522.33±47.98倍,均显著高于静态培养(15.07±1.46倍和82.00±27.73倍)。此外,动态培养模式通过提高PFN+细胞和Gzm B+细胞的比例,增强了扩增后PB-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说明动态培养模式增强了扩增后PB-CIK细胞的生理功能。可见,动态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不同来源CIK细胞的高效体外扩增。本文详细研究了静/动态培养模式下CIK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特性以及差异,深入探讨了导致细胞生长和代谢差异可能的机制,研究结果对后续建立基于生物反应器的免疫效应细胞规模化培养过程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的设计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张伟伟
导师: 谭文松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扩增特性,葡萄糖代谢,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特性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肿瘤学
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
分类号: R730.51;Q813.11
总页数: 113
文件大小: 12076K
下载量: 155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21)
- [2].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新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02)
- [3].自体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 2008(04)
- [4].睡美人转座子在草鱼CIK细胞中介导的高效基因整合[J].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2)
- [5].CIK细胞临床应用及疗效的影响因素[J]. 西南国防医药 2013(04)
- [6].CIK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及杀瘤效应[J]. 生物化工 2018(04)
- [7].CIK细胞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5)
- [8].CIK细胞配合二线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02)
- [9].~(18)F-FDGPET-CT在自体高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06)
- [10].CIK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心理护理体会[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02)
- [11].CIK细胞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5)
- [12].益肺饮联合CIK细胞对肺癌A549细胞免疫逃逸干预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9)
- [13].CIK治疗对癌症患者免疫力影响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06)
- [14].CIK细胞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疗效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04)
- [15].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对胸膜肿瘤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S1)
- [16].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高龄血液肿瘤21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7(21)
- [17].肿瘤患者CIK细胞的输注途径及护理进展[J]. 护理与康复 2016(04)
- [18].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杀伤作用及杀伤机制研究[J]. 贵州医药 2019(04)
- [19].CIK细胞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04)
- [20].47例肝癌患者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 天津护理 2013(02)
- [21].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肝硬变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02)
- [22].黄原胶支持CIK细胞高密度扩增[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9(01)
- [23].CIK细胞联合顺铂对卵巢癌荷瘤鼠的抗瘤作用观察[J]. 贵州医药 2018(11)
- [24].联合CIK细胞与化疗对比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20)
- [25].CIK细胞联合加味二陈汤治疗化疗耐药的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 2018(10)
- [26].56例肝癌患者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18)
- [27].细胞因子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转录和蛋白表达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3(12)
- [28].CIK生物治疗采血与回输护理[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S2)
- [29].白蛋白和放置时间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及简易检测方法[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07)
- [30].自体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11)
标签: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论文; 体外扩增特性论文; 葡萄糖代谢论文; 谷氨酰胺代谢论文; 能量代谢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