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交通分配论文_章立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交通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通,动态,分配,路径,模型,种群,短视。

动态交通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章立辉[1](2019)在《交通仿真课程中动态交通分配教学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仿真课程一般以微观交通仿真为主建立教学体系。而微观交通仿真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程实践需求,因此对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交通仿真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将动态交通分配及中观交通仿真的知识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为评价教学改革效果,对新课程体系实施前后,学生掌握动态交通分配相关知识进行课题测试。文章给出两次测试具体结果,并采用T检验,对比两次测试的得分情况。T检验所得p值远小于0.0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新课程体系实施后学生对于动态交通分配及中观交通仿真相关知识掌握显着提高,置信度远高于99%。(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17期)

袁才鸿[2](2019)在《基于改进元胞传输模型的城市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和规模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极其严重的城市病。发达国家花费巨资研究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来缓解这些城市病。ITS可以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缓解拥堵,减小污染,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动态交通分配(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DTA)将时变的交通出行按一定规则合理分配到路网中。不同于以交通网规划为目标的静态交通分配,动态交通分配是以道路交通流为对象,以时效性的交通管控为目标的需求预测法,是ITS的核心技术之一。构建能在时空维度上清晰体现交通流变化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并研究能够处理大规模路网所带来庞大计算量的求解算法已成为该领域前沿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论文将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阻抗函数和算法切入,提高现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加强算法计算效益,为实际应用打下理论基础。首先,详细阐述了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包括模型阻抗函数和算法的发展和应用,进而分析现状研究不足并明确论文的研究目标。随后,在元胞传输模型(Cell Transmission Model,CTM)的理论基础上,选择其改进型-可变元胞传输模型(Variable CTM,VCTM),结合城市路段流量回滞特性,改进了城市路段VCTM。接着考虑城市节点内部车流运行规律,提出了节点元胞划分方法并改进了节点衔接段的合流与分流规则,组合为节点VCTM。将路段和节点模型整合为城市路网VCTM(Urban Network VCTM,UN-VCTM)。最后基于UN-VCTM对现有完全离散化的路段实际阻抗计算方法采用离散结合连续计算的复合式方法进行改进。进一步地,在蚁群系统算法(Ant Colony System,ACS)的基础上,考虑智能化设施普及背景下的出行者实际择路特征,将UN-VCTM作为阻抗函数代入动态用户最优(Dynamic User Optimization,DUO)模型,替换原有BPR函数。接着对蚁群系统的状态转移概率和信息素更新规则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路况信息的自适应反馈机制,进而提出了自适应ACS。最后,选择两个不同的案例路网进行仿真验证。先设计UN-VCTM和复合式实际阻抗计算方法的MATLAB程序,并同时使用VISSIM对案例1进行仿真分析,两者输出结果表明论文所述模型和方法相比VISSIM具有仿真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进而在案例2基础上,使用自适应ACS与两种比较算法求解动态用户最优模型,分析路网分配结果可知论文所述自适应ACS的分配结果更均衡,能动态调节各路段阻抗从而达到整体阻抗最低,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鑫[3](2019)在《基于插值算法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动态交通分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传统的优化算法由于计算量大或使性能指标易于局部最优而限制了模型的应用和发展,但使用新的智能算法非常简单易行,例如差异算法。本文采用差分算法分析动态交通分配的特点,建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并采用改进的差分算法求解该模型。通过分析动态交通流模型和当前交通状况,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平衡条件和分配进行校准,并重新校准考虑交叉口分流延迟的道路网络模型,以实现对其表达式和数学符号的确定。通过使用单位节点值得到实时的动态预测数据,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林志阳,张鹏,黄仕进[4](2018)在《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双层规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与住房供给和交通污染物排放问题相结合,建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双层规划模型。首先,本文采用考虑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的反应型动态用户最优交通分配模型。此模型中,出行者遵循出行时间动态用户最优准则(选择自身总费用最小且相等的出行时间)和反应型路径动态用户最优准则(选择基于当前交通状态的旅行费用最小的路径)。进一步,考虑住房分布与交通需求的相互作用,将住房分配考虑到交通分配模型中,建立住房-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该模型作为下层规划,交通系统达到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的动态用户均衡。最后,在上层规划中,我们通过优化住房供给来最小化下层规划中交通污染物CO_2的排放量,从而建立完整的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王晶莹[5](2018)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研究及在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建设的飞快发展以及私家车辆的增多,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私家车辆的日益增多也意味着交通拥堵的情况日益严重,于是交通网络中的交通流量分配便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应运而生,在解决交通网络的使用效率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态交通分配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动态交通经典模型进行研究并改进,最后通过算法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粒子群算法是一种人工生命计算方法,自提出以来就以参数设置少、收敛性能高等优点吸引着大量研究者。粒子群算法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基于种群分类的粒子群算法和基于交叉策略的粒子群算法,通过将改进后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到了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的经典算例中,验证了改进后的算法在收敛性能和收敛精度上优于标准粒子群算法。文章最初介绍了粒子群算法的思想发展史、标准粒子群算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在粒子群算法改进上的思想;其次,介绍了动态交通分配理论当前的研究现状;最后,将提出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应用于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具体创新点如下:(1)概述了粒子群算法的产生和发展,着重叙述了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应用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标准粒子群算法存在的问题;(2)介绍了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的理论发展史,着重介绍了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建模方法设计的动态交通模型;(3)在分析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种群分类的粒子群算法和基于交叉策略的粒子群算法这两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针对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分别使用改进了的算法进行求解,根据理论最优值以及所设的阈值作为判断收敛的依据,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9)

张慧琳[6](2018)在《基于动态离散选择的路段型交通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日趋严重,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传统的从交通供给角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解决思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系统供不应求的矛盾。在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道路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无疑成为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交通分配模型是现代交通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设计的核心技术。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针对城市交通网络,研究能够更准确描述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交通分配模型,并获得均衡路网流量,以期为交通管理和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在对城市路网的变化特性以及路网中的出行者对于路网的认知程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出行者的决策过程必然会存在短视行为的观点,并定义了“短视决策”、“短视行为”在交通中的含义。基于动态离散选择的思想,论文构建了一个考虑出行者短视行为以及结点费用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短视RL模型(Myopic recursive logit model)。短视RL模型以序列路段选择代替路径选择,短视参数的引入避免了RL模型中的路网全局空间认知假设,能够更加一般化的描述多种情况下的路径选择行为,同时不需要构建路径选择集。通过设定随机误差项独立同分布于Gumbel分布,推导了短视RL模型的表达式,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算法设计。使用小型路网算例对比分析了短视RL模型、RL模型、路段尺度RL模型、MNL模型、PSL模型这五类路径选择模型的结果,详细分析了短视RL模型与MNL模型、RL模型的联系和区别,证明了短视RL模型的优势所在。论文梳理了现存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的等价数学规划式,并给出了基于短视RL模型的路段型随机用户均衡模型的等价数学式。对比分析已有的路段型求解算法特点,确定使用MSA算法作为交通分配模型的求解算法。使用小型简单路网、小型复杂路网、中型复杂路网叁个路网作为算例,分别求解了基于短视RL模型、RL模型、MNL模型的交通分配模型,并对得到的均衡解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林志阳[7](2018)在《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交通分配(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DTA)是智能交通系统进行交通诱导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城市路网的不同抽象方式,交通分配问题的建模方法分为连续型建模方法和离散型建模方法。其中,连续型建模方法是将城市路网视为二维连续的平面,采用连续的函数来表示各种变量,通过建立微分方程组进行建模和求解。与将城市路网视为由节点和有向弧所构成的传统离散建模方法不同,连续建模方法从宏观角度关注城市交通的整体特征,尤其在路网稠密的交通系统的宏观研究上具有诸多优势。而采用连续型建模方法研究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的工作还不多见。因此,本文采用连续型建模方法发展和建立二维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并考虑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交通污染的关系,建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耦合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发展多中心城市的二维连续型预测动态用户最优(PDUO)交通分配模型,构造基于无结构网格的数值求解方法。模型由时间方向相反的双曲守恒律方程与Hamilton-Jacobi方程耦合而成。数值算法包括:用于计算双曲守恒律方程的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FVM)、用于计算 Hamilton-Jacobi 方程的有限差分方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FDM)、用于计算Eiknol方程的快速步进算法(fast marching method,FMM)和用于求解不动点问题的自适应连续平均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MSA)等。2.将用户出行时间选择与PDUO模型结合,提出考虑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的二维连续型预测动态用户最优(SDTRC-PDUO)交通分配模型,并构造基于无结构网格的数值求解方法。模型方面,首先给出出行时间动态用户最优准则的定义,然后证明其与变分不等式的等价性。数值算法方面,首先给出基于叁角网格的离散变分不等式,然后采用GLP投影算法进行求解。3.建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耦合的二维连续型双层规划模型。首先,考虑交通需求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关系,在已知交通总需求和住房供给的情况下,建立考虑住房供给的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该模型作为下层规划,交通系统达到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动态用户均衡。上层规划中,我们通过优化新增住房供给最小化交通污染物(CO2)的排放量。数值算法方面,下层规划(考虑住房供给的二维动态交通分配模型)采用MSA进行求解。上层规划采用Frank-Wolfe方法进行求解。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概述如下。1.提出多中心城市考虑路径选择的二维连续型预测动态用户最优模型,并基于无结构网格构造数值求解算法。2.首次在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考虑出行时间选择策略,提出同时考虑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的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并基于无结构网格进行数值求解。3.在连续建模框架下,首次将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与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相结合,建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耦合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无结构网格进行数值求解。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路径选择模型→出行时间和路径选择模型_→考虑住房供给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耦合模型),并构造了基于无结构网格的数值求解算法。论文工作对交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旭,周彤梅[8](2017)在《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运作中,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的有效应用可以全面提升系统的实时性与高效性,从而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对动态交通分配、交通诱导与交通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将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与模型应用到诱导与控制协同机理中,建立了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交通诱导与控制综合协同模型;在现有的诱导与控制协同过程中加入动态策略选择与动态交通分配环节,提出了适用于城市大型路网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系统实施框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媛[9](2017)在《受控路网条件下动态交通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为一种现在全世界公认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方式,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相当显着的作用。基于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受控路网正逐渐显露出来。受控路网为交通流运行方式基于网络平台的重建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文根据受控路网的特点构建了受控路网条件下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将控制思想融入动态交通分配中,且不同于传统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最终得到的唯一最优状态,论文实现了在受控路网下对道路流量进行有控制的分配的目标,使得路网可以按照管理者的意愿或路网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合理的动态配流,完成了对路网流量的定时定量控制。并通过路段流量控制达到改善路网均衡状态、减少局部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本文首先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对受控路网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其网络特性和对动态交通分配的影响,确定了受控路网条件下的路径选择及其分配方法。然后对影响路网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路段进行分析,根据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和动态交通分配中的作用给出了其识别步骤。其次,针对受控路网条件下关键路段流量的控制,考虑到流量分配的延时性,即分配后流量在路段上会有一段运行时间,本文提出一种预控制方式即提前控制将要到达关键路段上的流量,使得流量在任意时刻都不会超过限定值。据此利用BP神经网络对受限路段上的流量进行预测,得到流量达到饱和值的时刻然后根据走行时间进行逆推得到应该进行控制的时刻。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以系统最优为目标,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受控路网条件下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最优解条件并阐述了模型的求解算法。以一较大网络作为路网算例,进行了不同OD需求下以及有无流量限制的分配,最后分配结果表明在对关键路段进行流量控制的情况下关键路段流量能够合理分流到其他路段上,路段的运行效率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有效地避免了局部交通拥堵和潜在的网络格锁。(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梅冬晨[10](2017)在《基于车牌数据的OD矩阵获取及动态交通分配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交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城市道路的各交叉口基本全覆盖具有卡口功能的电子警察,每天采集到数百万计的车牌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资源,交管部门主要用来作为违法处理的依据,没有进一步的数据挖掘,使得数据资源严重被浪费。本文对唐山市具有卡口功能的电子警察车辆抓拍系统采集到的车牌数据充分挖掘研究,获取OD矩阵,并借助Vissim进行动态交通分配的仿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唐山市的车牌数据进行分析与预处理。分析唐山市车牌数据的可靠性,保证其达到后续研究要求;通过对车牌数据的分析得到唐山市交通出行的时间特征,为下一步选取研究时段奠定基础;分析车牌数据缺失情况,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异常数据的处理办法。其次,提出基于车牌数据获取OD矩阵的步骤。选取唐山市城区的一个20个交叉口的路网作为实例,利用SPSS和Excel VBA对车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路网内各交叉口间的OD矩阵,并利用轨迹追踪法验证其OD数据的可靠性。然后,通过SPSS对车牌数据信息的挖掘得到各交叉口间的行程时间,参照交叉口间的行程时间对各交叉口进行交通小区划分,并通过“模块性”、“规模性”、“分割性”叁项指标对交通小区划分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划分的交通小区,将之前得到交通卡口间的OD矩阵聚类,从而得到基于交通小区的OD矩阵,为交通规划层面的OD调查提供新思路。最后,对基于Vissim仿真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通过在Vissim仿真平台的多次仿真迭代,模拟出行者多次路径选择过程。利用改进的Logit模型作为路径的选择模型,经过多次仿真运行得到动态交通分配的收敛结果。结合实例,在Vissim平台进行路网建模和细致的参数标定,经过上百次的仿真运行得到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收敛结果,对结果分析验证了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效果,路网内交叉口的整体延误明显降低,并对其在交通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说明。为以后的动态交通模型仿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7-04-06)

动态交通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经济和规模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极其严重的城市病。发达国家花费巨资研究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来缓解这些城市病。ITS可以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缓解拥堵,减小污染,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动态交通分配(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DTA)将时变的交通出行按一定规则合理分配到路网中。不同于以交通网规划为目标的静态交通分配,动态交通分配是以道路交通流为对象,以时效性的交通管控为目标的需求预测法,是ITS的核心技术之一。构建能在时空维度上清晰体现交通流变化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并研究能够处理大规模路网所带来庞大计算量的求解算法已成为该领域前沿的热点和难点。因此论文将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阻抗函数和算法切入,提高现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加强算法计算效益,为实际应用打下理论基础。首先,详细阐述了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包括模型阻抗函数和算法的发展和应用,进而分析现状研究不足并明确论文的研究目标。随后,在元胞传输模型(Cell Transmission Model,CTM)的理论基础上,选择其改进型-可变元胞传输模型(Variable CTM,VCTM),结合城市路段流量回滞特性,改进了城市路段VCTM。接着考虑城市节点内部车流运行规律,提出了节点元胞划分方法并改进了节点衔接段的合流与分流规则,组合为节点VCTM。将路段和节点模型整合为城市路网VCTM(Urban Network VCTM,UN-VCTM)。最后基于UN-VCTM对现有完全离散化的路段实际阻抗计算方法采用离散结合连续计算的复合式方法进行改进。进一步地,在蚁群系统算法(Ant Colony System,ACS)的基础上,考虑智能化设施普及背景下的出行者实际择路特征,将UN-VCTM作为阻抗函数代入动态用户最优(Dynamic User Optimization,DUO)模型,替换原有BPR函数。接着对蚁群系统的状态转移概率和信息素更新规则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路况信息的自适应反馈机制,进而提出了自适应ACS。最后,选择两个不同的案例路网进行仿真验证。先设计UN-VCTM和复合式实际阻抗计算方法的MATLAB程序,并同时使用VISSIM对案例1进行仿真分析,两者输出结果表明论文所述模型和方法相比VISSIM具有仿真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进而在案例2基础上,使用自适应ACS与两种比较算法求解动态用户最优模型,分析路网分配结果可知论文所述自适应ACS的分配结果更均衡,能动态调节各路段阻抗从而达到整体阻抗最低,更符合实际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交通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章立辉.交通仿真课程中动态交通分配教学效果分析[J].高教学刊.2019

[2].袁才鸿.基于改进元胞传输模型的城市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9

[3].王鑫.基于插值算法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动态交通分配技术研究[J].数码世界.2019

[4].林志阳,张鹏,黄仕进.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双层规划模型[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王晶莹.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研究及在动态交通分配问题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张慧琳.基于动态离散选择的路段型交通分配模型[D].东南大学.2018

[7].林志阳.二维连续型动态交通分配与土地利用模型及其数值模拟[D].上海大学.2018

[8].李旭,周彤梅.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交通诱导与控制协同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刘媛.受控路网条件下动态交通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0].梅冬晨.基于车牌数据的OD矩阵获取及动态交通分配仿真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面向动态交通分配的城市交通网...用于动态交通分配的泰安市路段...泰安市机动车出行OD动态交通分配研究范围大雪天气下随机动态交通分用于动态交通分配的泰安市路网...研究范围小雪天气下随机动态交通分

标签:;  ;  ;  ;  ;  ;  ;  

动态交通分配论文_章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