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扎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工作,对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指导意义,从新时代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进行思考,提出工作机制的新视角、新理念及新模式思考,以“项目化、精细化、课程化、专业化、基地化、社会化”六化建设,深入推进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模式创新。
[关 键 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广东代表团审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尤为重要,所以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要注重第一课堂,还要深入挖掘第二、第三课堂的意义,“开放、创造、朋辈教育、体验式教育,做好党员再教育,项目化、精细化、课程化、专业化、基地化、社会化”六化建设,深入推进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模式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新视角
在这新起点,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结合新时代需求提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新要求和新举措,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往雕塑园有两条路,左小龙往往选择比较难走的路,此时他就自觉是一个越野摩托车手,一切惊起的野物都被认为是其他车手,最后他赢了。所以每次他的朋友见到他都是不知原因的春风满面。那是因为左小龙把禽兽都打败了。
(一)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路径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先锋者,大学生党员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从基层社会的发展去感受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从人民生活的进步和社会脱贫攻坚的成果去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提高个人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坚持理论自信,更好地传承中国的红色基因。
(二)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深入落实“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
“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有担当、敢作为,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政治素质,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在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坚持有为才有位,突出实践、实干、实效、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骨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这阶段的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容易受身边不良思想的影响,通过社会实践,发挥大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作用,在实践中对自己、对朋辈进行再教育,是深入落实“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
(三)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要体现出“扎扎实实”“不走过场”,要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体现社会实践的成效,发扬大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应该扎扎实实、深入为一处地方服务三至五年,将“过场式”的实践转变为“看得见”的长效机制,实现社会实践基地化发展。在基地化建设中,也能让大学生党员更好去拓宽思路,用心去感受,发挥大学生党员团体的优势,引进社会力量来协助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发挥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助推社会实践更快、更优地发展。基地化发展、社会化运作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新理念
目前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内容单一,常以单个活动去推动一个大主题实践,延续性不强,升华度不够,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不大。以项目为主导来推动社会实践,可以形成前中期、点面结合、纵向横向交错的实践内容,以活动为中心,丰富党员教育的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帮助党员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内化为思考,外化为行动,实现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覆盖面广、有延续、有提升、有成效。
(一)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体验式教育育人载体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要把握好“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性修养”这一主线,将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导向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输出,在校内第二课堂或校外社会第三课堂中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激发创造力、执行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引领大学生党员对做合格党员的理解,加深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党员的发展教育既有对自身的纵向提升,也有横向的“朋辈引领”,在朋辈的影响下,树立榜样,得到提升,形成团队,促进社会实践有更大的成效。
(二)把握实践的主线,以发展培养党员干部为重心
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引入“体验式教育”,可以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让大学生党员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感悟、反思,并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强化个人信仰,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创造,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体现社会实践通过学、思、践、悟的过程,达到自我再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既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也是第二、第三课堂的重要载体,根据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年限设置实践教育内容,低年级进行了解社会调研、企业走访、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帮扶等实践,高年级进行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实践,根据实践场地分为校内、校外实践,设置形式和课时,进行课堂化管理,同时要紧密联系专业指导群体,结合专项实践的项目内容,充分调动专业教师队伍、寻找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社会团体,给予专业性指导,促进技能提升,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性,达到系统培养的教育目的。
(三)以项目为主导,以丰富活动为中心推进实践
当前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出现覆盖面小、专业性弱、形式单一等特点。育人是高校的本职工作,在新时代更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要深刻挖掘实践育人的理念。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新模式
(一)项目化带动,精细化管理,实现社会实践的供需平衡
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要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基层走访社会实践单位,调研社会实践单位的所需,根据实践单位的需求设置项目,通过项目带动,社会实践主题更为鲜明,针对性更强,也可以结合不同项目需求组建项目所需的人员,使资源最优配置,细化实践目标和阶段成效,分阶段、分层次检验社会实践项目的成果,及时调整、总结,形成项目实践制度、目标管理、成效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供需平衡,服务群体有收获,大学生党员也能在实践中发挥青年党员优势,突出党员的贡献精神。
其中,ϕrb(m)=ϕb(m)+ϕNCO(m)+ϕPLL(m)-ϕori(m),载波恢复后的基带信号只包含多普勒信息,由相位ϕrb(m)可直接得到多普勒跟踪结果fd(m)=Δϕ(m)/ΔT。
(二)课程化培养、专业化指导,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
*本文属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李铁夫与中国早期油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BF00860。
(三)基地化发展、社会化运作,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既要努力塑造个人梦,也要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大学生党员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自觉将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重塑、生成以及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身份,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内在精神需要,更是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的战略需要。
综上所述,大学生党员是党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要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让大学生党员树立主人意识,通过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拓宽视野,坚定立场,完善人格,培养主动在工作中有体现、在实践中有贡献、在社会中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
(五)坚持财政干部本领的过硬性。使命崇高的财政事业、艰巨繁重的财政任务,需要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信得过、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队伍来完成。全面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本领能力,比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重要。这就要求财政干部自觉按照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真正做财政工作的行家里手,始终取得工作的话语权、主动权。
参考文献:
[1]牛磊.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2):77-80.
[2]吴永满.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J].韶关学院学报,2018(8):1-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28-0104-02
①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研究”(编号:2018MBZZ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蓝乐钿(1988—),女,广东潮州人,广州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翁楚歆(1984—),男,广东汕头人,广州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 武生智
标签:社会实践论文; 党员论文; 大学生论文; 新时代论文; 本领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的建设论文; 党的基层工作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第28期论文; 2018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研究”(编号:2018MBZZ011)的研究成果论文; 广州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