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奴役创伤论文_刘晓芳

精神奴役创伤论文_刘晓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奴役创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胡风,精神,创伤,思想,东平,主观性,主体性。

精神奴役创伤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芳[1](2018)在《论胡风“精神奴役的创伤”的思想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作为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学说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于人民的精神底伤害。本文试图从"精神奴役创伤"的思想源流入手,借助国外的思想资源,挖掘胡风在其中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19期)

孔育新[2](2011)在《析胡风“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民"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观点,由此,"精神奴役的创伤"成为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关键命题。该命题的题材来源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不过胡风将厨川白村的"创造生活的欲求和强制压力之间的冲突"转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解放欲求与封建主义的安命精神之间的冲突",从而转向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文艺美学的维度。而关于文艺在治疗创伤、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胡风将作家譬喻为"施洗约翰",其任务在于通过艺术批判社会痼疾、唤醒群众,为政治的解放实践开道。而人民的血与火的政治实践,就是艺术之解放目的的真正完成,是一首真正的抒情诗。(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李鑫伟[3](2011)在《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的文艺理论成绩卓着,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胡风的研究一直稍显薄弱。这既有社会政治的因素,也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他们受极左思维的约束,以片面的眼光评价胡风,无视胡风文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层面的意义与价值,所着论述也陈陈相因。近年来,随着思想文化的解冻,政治环境的宽松,学者又重新开始审视胡风文艺思想的价值,文化界出版了大量的胡风作品,还有他的传记材料,这为人们重新认识胡风,研究胡风文艺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考虑到胡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他提出的独树一帜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创伤”理论,不仅开创了现代文艺研究的新思路,在当今社会,依然对新的文艺批评理论的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并借鉴。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举例法、内容分析法、比较法、文献法等方法等方法,对胡风的这两个主要文艺理论进行了论证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理论渊源。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论、鲁迅文艺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并系统梳理两个理论的特征,从而挖掘出两个理论对现代文论建设的启示和意义,“主观战斗精神”理论高度重视主体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纠正其他文艺理论忽视主体作用的不良倾向,同时弥补“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缺憾。“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是对启蒙主义思想的捍卫和坚守,丰富了现代文论建构中思想启蒙的意义。胡风的文艺思想和精神品格对文艺界的研究永远具有警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期刊2011-06-07)

刘喜录[4](2008)在《“噩梦情结”与“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巴金与胡风在见证时代本性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一个从内心感觉,一个从理性思考,共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表现出个体的、独特的、深刻体验过的生命经历,并经由自己苦难的一生,(本文来源于《细读《随想录》》期刊2008-03-01)

赵顺宏[5](2006)在《“主观战斗精神”与“精神奴役的创伤”——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主体性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集中论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观性”特征,认为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了胡风对于主体性的独特理解,由此进一步解说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认为它们是胡风主体论思想的不同表现。由胡风主体论的实质还进一步论述了胡风及其同人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6年03期)

刘喜录[6](2005)在《“噩梦情结”与“精神奴役的创伤”——巴金、胡风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金与胡风,以独特的、深刻体验过的生命经历,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巴金从潜意识中的噩梦的反复困扰和不断的追问、拷问,展示出内心层面“理得心不安”的困境;胡风从现实遭遇和理性思考出发,真诚地道出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奴役的创伤”,揭示出头脑层面“心安理不得”的执着。一个作家、一个理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本真意义上的执着。为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另外的生命向度。(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陆少华[7](2004)在《蒋蔚祖之死:父子关系中“精神奴役底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文学史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中,蒋纯祖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个能够不受传统的影响、在乱世中塑造自己主体性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凝集着作者理想的人物。这个人物指示了一种召唤性,未来性。然而,那些同样感受到类似的召唤性却无法行动的人物,更具有一种命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4年02期)

刘开明[8](1996)在《“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1996年05期)

王兵[9](1996)在《论“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论“精神奴役的创伤”王兵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的题为《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的文艺论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命题。他说:人民......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底精神要...(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1期)

罗龙炎[10](1988)在《关于胡风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我国“五四”以来蓬勃崛起的新文学理论与实践,给予了科学地总结。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顺应历史潮流,从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入手,科学地阐发了文艺理论上一系列原则性问题;并根据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讲话》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把平淡的日常生活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从而造成“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本文来源于《九江师专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精神奴役创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民"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观点,由此,"精神奴役的创伤"成为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个关键命题。该命题的题材来源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不过胡风将厨川白村的"创造生活的欲求和强制压力之间的冲突"转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解放欲求与封建主义的安命精神之间的冲突",从而转向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文艺美学的维度。而关于文艺在治疗创伤、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上,胡风将作家譬喻为"施洗约翰",其任务在于通过艺术批判社会痼疾、唤醒群众,为政治的解放实践开道。而人民的血与火的政治实践,就是艺术之解放目的的真正完成,是一首真正的抒情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奴役创伤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芳.论胡风“精神奴役的创伤”的思想资源[J].青春岁月.2018

[2].孔育新.析胡风“精神奴役的创伤”[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李鑫伟.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4].刘喜录.“噩梦情结”与“精神奴役的创伤”[C].细读《随想录》.2008

[5].赵顺宏.“主观战斗精神”与“精神奴役的创伤”——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主体性特质[J].浙江学刊.2006

[6].刘喜录.“噩梦情结”与“精神奴役的创伤”——巴金、胡风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陆少华.蒋蔚祖之死:父子关系中“精神奴役底创伤”[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

[8].刘开明.“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J].东岳论丛.1996

[9].王兵.论“精神奴役的创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0].罗龙炎.关于胡风的“精神奴役的创伤”[J].九江师专学报.1988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精神奴役创伤论文_刘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