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青,刘佩,田有文,李友建[1](2021)在《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对牛奶制品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在奶牛养殖中,因为饲养管理不当和疫病预防不科学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水平。本文提出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常见病的防治。
李松岭,刘山妹,马媛婕[2](2003)在《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文中指出
卢国伟[3](2020)在《加强管理防止奶牛发生蹄病》文中研究说明规模化大型养牛场,首先应科学合理的设计牛舍,保证奶牛有充分的躺卧空间,并缩短挤奶时间。同时应设立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和维护奶牛蹄部,是防止蹄病发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希望引起广大管理者的重视。1科学设计牛舍随着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在设计牛舍时,往往设计的饲养密度较大,虽然节约了养殖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奶牛的躺卧空间,也就增加了它们感染蹄病的机会。因此
哈米达·比斯太[4](2020)在《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奶牛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于忽视管理细节和对常见疾病的防治,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牛场综合养殖效益的提升。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如何科学养殖奶牛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奶牛养殖者参考。
刘鑫渝[5](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6](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哈米达·比斯太[7](2020)在《浅谈奶牛的科学管理与疾病预防》文中研究指明奶牛的采食量大、消化和吸收功能强,并且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牛奶,但是奶牛代谢旺盛,对外界环境条件和饲料营养要求较高,还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扰,因此必须对奶牛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才能充分挖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文章介绍了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讲解了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冯杰[8](2018)在《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文中指出疫病是导致养羊业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养羊业存在疫病隐患及威胁、找出其流行传播途径,为兽医防疫部门实施源头控制、精准有效免疫提供依据和措施,这对推动高原山地种草养羊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防止动物疫病所致公共卫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方法,对贵州规模养羊场山羊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蓝舌病、羔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等疫病进行抽样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0.66%(115/227只份)、蓝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38.69%(53/137只份)、O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49.44%(133/269只份)、亚洲I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7.47%(47/269只份)、A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77只份)、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平均阳性率0%(0/155只份)、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5.91%(67/421只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23.28%(98/421只份)、山羊痘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7.62%(189/328)、布鲁氏杆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4只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75.00%(3/4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羊小反刍兽疫病原平均阳性率50.00%(4/8只份)、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平均阳性率28.57%(2/7只份)、蓝舌病病原平均阳性率14.82%(4/27只份)、魏氏梭菌病原阳性率100.00%(1/1只份)、附红细胞体病原阳性率100.00%(2/2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说明贵州山羊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魏氏梭菌、支原体、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感染。由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可判定贵州省山羊产业存在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威胁。因此,在深入做好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防控基础上,将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痘作为贵州山羊重点防制疫病净化目标,制定免疫程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程序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以规模养羊场或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疫病净化工作,逐只进行病原检测,清除带毒、带病羊只,进而减少养羊业的养殖风险。
李复煌[9](2016)在《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认为犊牛腹泻是导致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论文对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进行了病原学研究,通过制定综合防控措施,为北京市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北京地区奶牛场的犊牛发病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犊牛腹泻的平均发病率为18.80%,平均死亡率为2.45%。在北京8个主要区县对30个牛场犊牛的986份血样和3360份腹泻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44%;粪样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1.10%,冠状病毒为2.20%,隐孢子虫为7.23%,致病性大肠杆菌为5.71%,轮状病毒和隐孢子虫是最主要的混合感染形式,占混合感染的35.00%。对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采自30个奶牛场的2307份粪样中,球虫平均感染率为23.88%,平均OPG值为549,所有牛场均存在感染。形态学鉴定出7种艾美尔属球虫,分别为邱氏艾美尔球虫(检出率33.01%)、牛艾美尔球虫(31.09%)、椭圆艾美尔球虫(25.32%)、加拿大艾美尔球虫(2.53%)、亚球形艾美尔球虫(4.41%)、柱状艾美尔球虫(1.34%)、拨克朗艾美尔球虫(1.45%)。发病的犊牛多为多种球虫混合感染,主要致病虫种为邱氏艾美尔球虫。对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22份奶牛粪样中,14份呈现贾第虫感染阳性,感染率为1.09%,以0-6月龄的犊牛贾第虫感染率最高,北京贾第虫分离株经PCR方法鉴定为基因型E,与河南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55%,包括安氏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后者为犊牛优势虫种,属于人畜共患的ⅡdA1SG1基因亚型。根据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制定了以生物隔离区和健康养殖规范为核心,快速诊断与治疗应急措施为支撑的综合管理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三年来,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发病率由原来的20.58%下降为16.82%,死亡率由2.90%下降为1.85%。
二、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保证饲料营养丰富 |
1.1 使用青贮饲料 |
1.2增加维生素饲料的喂食量 |
1.3 补饲矿物质 |
2 加强圈舍温度的管理 |
2.1 适宜的圈舍温度 |
2.2 做好冬季保温工作 |
2.3减少夏季高温的影响 |
3 提供温度适宜的饮水 |
4 温水擦拭奶牛乳房 |
5 奶牛常见病的防治 |
5.1 酮尿病 |
5.2 软骨症 |
5.3前胃弛缓 |
(3)加强管理防止奶牛发生蹄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设计牛舍 |
2 及时修蹄 |
(4)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保证饲料营养丰富 |
1.1 使用青贮饲料 |
1.2 增加富含维生素饲料的饲喂量 |
1.3 补饲微量元素 |
2 加强对圈舍温度的管理 |
2.1 提供适宜的圈舍温度 |
2.2 做好冬季保温工作 |
2.3 减少夏季高温影响 |
3 提供温度适宜的饮水 |
4 温水擦拭奶牛乳房 |
5 奶牛常见病的防治 |
5.1 酮尿病 |
5.2 软骨症 |
5.3 前胃迟缓 |
(5)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个案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土地制度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2.3.3 牧区社会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6)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7)浅谈奶牛的科学管理与疾病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饲养管理 |
1.1 合理搭配日粮 |
1.2 防止饲料霉变 |
1.3 饲喂管理 |
1.4 其他方面 |
2 疾病预防 |
2.1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
2.2 预防蹄病发生 |
2.3 防治疥癣发生 |
3 结束语 |
(8)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贵州省山羊产业现状及其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1.1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自然资源 |
1.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山羊品种资源 |
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举措及成就 |
1.2.1 主要举措 |
1.2.2 主要成就 |
1.3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
1.3.1 企业带动能力弱 |
1.3.2 肉羊育种目标尚未明确 |
1.3.3 草料供应不平衡,季节草料不足现象十分突出 |
1.3.4 日粮搭配不科学,营养不足现象十分普遍 |
1.3.5 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销售难 |
1.3.6 产业服务方式单一,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
1.3.7 防疫能力不够,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
1.4 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
1.4.1 小反刍兽疫 |
1.4.2 蓝舌病 |
1.4.3 口蹄疫 |
1.4.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
1.4.5 羊痘 |
1.4.6 羊传染性脓疱病 |
1.4.7 梭菌性疾病 |
1.4.8 羊弓形虫病 |
1.4.9 羊附红细胞体病 |
第二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羊血液样本的采集 |
2.1.1.2 检测试剂 |
2.1.2 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小反刍兽疫血清学检测结果 |
2.2.2 蓝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3 口蹄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4 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5 山羊痘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6 弓形体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7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小反刍兽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2 蓝舌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3 口蹄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4 传染性胸膜肺炎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5 山羊痘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6 羊弓形虫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7 布鲁氏杆菌风险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病原学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检测结果 |
3.2.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5 山羊蓝舌病病原检测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5 山羊蓝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病原学检测结论 |
第四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防制措施及对策 |
4.1 整体防制措施及对策建议 |
4.1.1 加强组织领导 |
4.1.2 建立种羊和羊只准入制度 |
4.1.3 科学合理使用优质疫苗 |
4.1.4 全面推进程序免疫 |
4.1.5 全面推进免疫效果监测 |
4.1.6 建立动物疫病控制大数据信息平台 |
4.1.7 实施疫病净化行动计划 |
4.2 主要疫病防制技术措施 |
4.2.1 山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2 山羊口蹄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3 山羊痘防治措施 |
4.2.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
4.2.5 羔羊口疮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6 山羊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
4.2.7 养殖场户春季羔羊痢疾防治措施 |
4.2.8 母羊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
4.2.9 山羊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
4.2.10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
全文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奶牛腹泻综述 |
1.1 病毒性腹泻 |
1.1.1 牛病毒性腹泻病 |
1.1.2 牛轮状病毒感染(牛传染性胃肠炎) |
1.1.3 牛冠状病毒病 |
1.2 细菌性腹泻 |
1.2.1 牛大肠杆菌感染 |
1.2.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
1.2.3 牛空肠弯曲菌病 |
1.3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
1.3.1 牛球虫病 |
1.3.2 牛隐孢子虫病 |
1.3.3 牛贾第鞭毛虫感染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研、调查范围 |
2.1.2 调研、调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北京地区奶牛养殖情况调研结果 |
2.2.2 犊牛腹泻发病情况调研结果 |
2.2.3 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调查结果 |
2.3 讨论 |
2.3.1 北京地区奶牛的发病情况 |
2.3.2 北京地区犊牛的发病情况 |
2.3.3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情况 |
第三章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试剂配制 |
3.2.3 样品来源 |
3.2.4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2.5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
3.2.6 卵囊的收集与孢子化培养 |
3.2.7 艾美尔球虫卵囊的形态学观察 |
3.3 结果 |
3.3.1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3.3.2 不同年龄阶段牛的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3.3.3 艾美尔球虫种类及孢子化卵囊形态特征 |
3.3.4 不同种类艾美尔球虫在北京地区的感染情况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贾第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鉴定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样品采集 |
4.2.2 实验仪器 |
4.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显微镜检查方法 |
4.3.2 DNA的提取 |
4.3.3 基因型/基因亚型鉴定 |
4.4 实验结果 |
4.4.1 北京奶牛贾第虫感染率 |
4.4.2 不同奶牛场贾第虫感染情况 |
4.4.3 不同地区奶牛贾第虫感染情况 |
4.4.4 不同年龄段的贾第虫感染情况分布 |
4.4.5 贾第虫基因型鉴定 |
4.4.6 种系发育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规模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采集 |
5.2.2 实验仪器 |
5.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5.3.2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
5.3.3 DNA的提取 |
5.3.4 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 |
5.3.5 SSU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 |
5.3.6 种系发育分析 |
5.4 结果 |
5.4.1 北京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 |
5.4.2 不同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情况 |
5.4.3 犊牛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5.4.4 种系发育分析 |
5.4.5 隐孢子虫基因亚型鉴定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犊牛腹泻的综合防控 |
6.1 综合管理措施 |
6.1.1 建立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 |
6.1.2 建立犊牛生物安全隔离区 |
6.1.3 建立犊牛健康养殖模式 |
6.1.4 加强饲养管理 |
6.2 鉴别诊断 |
6.2.1 制定一套简易鉴别诊断表 |
6.2.2 诊断方法建立 |
6.3 建立治疗方案 |
6.3.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
6.3.2 纠正酸中毒 |
6.3.3 营养调控 |
6.3.4 药物使用 |
6.3.5 中药治疗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J]. 杨青,刘佩,田有文,李友建. 兽医导刊, 2021(19)
- [2]奶牛冬春季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技术[J]. 李松岭,刘山妹,马媛婕. 河南畜牧兽医, 2003(01)
- [3]加强管理防止奶牛发生蹄病[J]. 卢国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0(08)
- [4]奶牛饲养管理细节及常见病的防治[J]. 哈米达·比斯太.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06)
- [5]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6]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7]浅谈奶牛的科学管理与疾病预防[J]. 哈米达·比斯太.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4)
- [8]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D]. 冯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9]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D]. 李复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