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绪萍陕西省周至县第七中学710400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新标准中,提到了该课程显示的人文性的特点: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素质内容应体现“以道德教育为起点,以人格塑造为宗旨,以社会需要为准绳”,充实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文理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倡导人格本位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品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品质的总和,被称为人的“第二生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结合在一起设计的,主张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具体地说,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责任意识,在责任中最优秀的品质是诚实;二是有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勇气,只要不违背道德,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三是有健康的心态,有宽容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四是有合作精神,不仅要学会与人合作,还要学会自律、自制。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不管将来做什么,都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人格本位教育的理念是植根于人文与科学的土壤,是以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其实质就是一种追求健全人格的教育。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要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主体,只有培养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才是真正遵从了教育的规律。“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培养人文素质就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无论学生之间先天资质差异多大,要欣赏他们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1]因此,培养人文素质就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健全人格教育应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道德情操
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仁爱孝悌。“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在家庭生活中,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前中学生所缺乏的美德正是爱“人”这一点,关爱他人,己经成为我们新一代中学生所需的必修课,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实施“学会关心”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关心人的精神成长,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和富有关爱精神的完全人格。[2]
中华民族美德中的“诚实守信”是最起码的做人标准,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有着“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从古代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到现代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所有的教育家都一脉相承,不仅把诚信作为道德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道德的基础,以“诚”为基础,给别人以充分的信任,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我们要教育中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养成尊重事实、言行一致的习惯,不文过饰非,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诚信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赢得与他人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机会。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贯彻诚实、守信的教育,确立诚信、友善、公平、责任、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落脚点。
三、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学生的理想价值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传统教育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把知识和道德视为教育的起点,使人的发展丧失了生命的根基。”[3]“现代教育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即教育的生命优先。”[4]现代教育以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为前提,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其基本追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的态度,在活泼丰富的交流中充满感动、激情和想象。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应该担负起铸造学生灵魂的重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实施生命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阶段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教育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正确了解生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现象的可贵与神圣,启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积极情感,形成尊重自己和周围生命的伦理取向。其次,要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死与人生意义的课题,正确接纳“生存——死亡”这一人生哲学的终极概念,教育中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实践人生理想。最后,要内化内省、整合知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内化为指导人生目标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应担负起重要责任,从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出发,让中学生树立起敬畏生命的意识,使他们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涉及人的品格、情操、意志、理想、信念,直接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视角新颖,真实可信,突出细节,掌握激发情感的一般艺术,那思想政治课就会离学生越近,被学生接受,并深入内心。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烈的爱家乡之情、浓郁的爱父母之情以及和谐的师生情、友爱的同学情谊;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从身边小事(人物)入手,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有仁爱之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应,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实现思想与思想交流、精神与精神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陶冶出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22。
[2]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12)。
[3]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4]谢博敏.主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