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南戈壁考古》简介(英文版)

《蒙古南戈壁考古》简介(英文版)

一、《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尹辰[1](2021)在《公元前三至前一千纪蒙古高原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进》文中指出

Jargalmaa Ganbaatar[2](2021)在《中蒙俄“万里茶道”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万里茶道存在了约200年,曾是连接中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重要国际商道。蒙中俄三国学者曾从多种视角、多个纬度,积极、客观地评价了蒙古帝国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对蒙古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以及扩大开放力度,促进蒙中俄三国贸易,形成了共识。“万里茶道”作为穿越蒙古的既定贸易路线,运输商队一般都在称为“驿站”的地方留宿。茶叶运输是蒙古国人民的特殊业务。蒙古国境内的“万里茶道”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预备骆驼、驾驭骆驼、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等都是蒙古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里茶道”历史悠久,也是整个蒙古的大型贸易基础设施。提出21世纪“万里茶道”概念的时间节点,正好是蒙中俄三个国家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三国的政治、外交互信日益增强,三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不断增多。蒙古国广袤的草原可望成为连通中俄经济、文旅合作的陆上桥梁。

乐玲[3](2017)在《10-1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网络复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这一影响交通分布的区位因素在历史时期变化不大,交通道路遂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征;同时在政权兴废、民族分布、聚落变迁等种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交通道路亦具有时段性特征。10-12世纪,亚欧大陆呈现出多民族政权分立的地缘政治大环境,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的发展变迁。丝路东、中段路线的变化,是这一时期体现交通时段性特征的典型。以景佑三年(1036)西夏攻占河西走廊这一事件为断点,可分为特色鲜明的两大时段:第一时段即900年-1036年,官方贸易道路经过传统的河西廊道,呈现出夏州道、灵州道、泾原道、秦州道更迭相替的现象,各条道路属性、变迁及其变迁原因是这一时段的研究重点。第二时段为1036年-1127年,避开河西走廊、绕行青海地区的青唐道是唯一畅通丝路要道,北宋政府对河湟政权态度的转变影响着青唐道路的变化,其后期在熙河兰会的军事行动,促成青唐道路网体系的形成。丝路西段路线的变化,使10-12世纪成为丝路交通道路发展变迁史上一个起承转合的时代。中亚地区南、中、北三道基本延续了唐代的道路走向,但道路的主次地位却发生突出变化:中道、北道兴起,南道式微。这一变化一直持续至元、明时期,无疑是丝路交通道路变迁史上一次大的转向,因而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内在机制是研究10-12世纪丝路交通时不能绕过的重要议题。丝绸之路承载着中西方人员、物品、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往来。以往复原丝路交通路线大都以人员为索引,如使团的朝觐、军队的作战、旅行家的游历、民族的迁徙等等。人员固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中之重,但商品的流通同样值得重视。不同地区的商品首先从各自的原产地运往各地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然后才能在贯通中西的交通大动脉上进行二次流通,因此,复原商品的流通过程会远比复原人员的往来路线要更为复杂和繁琐。这一道路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一些舶来品的原产地及其具体传播路径,丰富丝路精神内涵。因此,基于人员往来和商品流通的之上的交通复原才是更为全面的10-12世纪丝路交通道路网络体系。在此之上,对这一时期交通道路分布特征与变迁的分析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内容。国内学者在对10-12世纪的丝绸之路交通线路进行复原时,重点多集中在道路的东、中段,而忽视了西段道路的复原。然而东、中段道路的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同的学者的侧重点却不同,这就造成了研究结论碎片化。同时,随着新资料和新方法的出现,以往的研究成果更是有更正的必要。因此本文的特色还在于:充分利用阿拉伯伊斯兰史料,全面梳理了丝绸之路东、中段与西段的研究成果;把握单条道路在生存期内的具体发展过程,从整体上复原出丝绸之路道路体系;充分利用新出的考古资料,更正研究结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丝绸之路交通地图。

赵湘辰[4](2015)在《冷战后蒙古国外文政策的调整和中蒙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之后,由于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受苏联控制的许多中小国家重新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掌握自主权,世界各大国对这些地区展开新一轮的争夺,以期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蒙古国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面对国内外一系列问题自顾不暇,无力再对蒙古国进行各方面的援助,蒙古国的对外战略面临新的选择。由于蒙古国拥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缘政治价值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日本、欧盟、印度等国相继加强了同蒙古国各方面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对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准“超级大国”形成战略威慑,牵制中俄,以便在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争夺中获得有利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蒙古国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蒙古国也抓住了这个机遇,进行了全方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外交方面,蒙古国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多支点、等距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即在重视平衡发展中俄两大邻国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同美国、日本、欧盟、印度等“第三邻国”的外交关系。本文就是主要分析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以及这种政策调整后对中蒙两国关系的影响。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其中第二节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是这章的重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寻求在中俄两国中的的平衡发展;第二,推行“第三邻国”外交;第三,积极发展多边外交。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之后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冷战后中蒙关系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冷战后中蒙关系发展中存在的消极因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发展与蒙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后推动中蒙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力[5](2006)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文平[6](2003)在《《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蒙古南戈壁考古))(Archaeology of theSouthern Gobi of Mongolia)是一本大部头的英文版考古调查报告,副标题为“蒙古古代文明之考察”(an Exploration of an Ancient

二、《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中蒙俄“万里茶道”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17 至 19 世纪 “万里茶道” 历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境内“万里茶道”历史概述
    第二节 蒙俄境内“万里茶道”历史概述
    第三节 “万里茶道”的历史意义与发展特点
    小结
第二章 “万里茶道”的边境贸易
    第一节 万里茶道边境贸易概述
    第二节 “万里茶道”边境贸易的特点
    第三节 “万里茶道”边境贸易和合作成效评估
    小结
第三章 “万里茶道”文旅资源开发研究
    第一节 “万里茶道”文旅资源概述
    第二节 “万里茶道”文旅资源分析
    第三节 “万里茶道”文旅资源开发评估
    小结
第四章 联合开发“万里茶道”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第一节 中蒙俄联合开发“万里茶道”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中蒙俄联合开发“万里茶道”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蒙中俄联合开发“万里茶道”的对策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10-1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网络复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问题阐述
        一、问题之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之界定
    第二节 10-1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地缘政治环境概要
第一章 西夏攻占河西走廊以前的丝路东、中段交通
    第一节 灵州道的地理定位
        一、北宋灵州道的通畅及其道路性质
        二、北宋灵州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和复原
        三、灵州道的路线复原及成图
    第二节 夏州道的地理定位
        一、夏州道的存续时间及道路属性
        二、夏州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及复原
        三、《王延德使高昌记》所见合罗川一带地名考
        四、夏州道路线复原及成图
    第三节 泾原道的地理定位
        一、泾原道基本概况
        二、北宋政权与西凉府的往来
        三、泾原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及复原
        四、泾原道路线复原及成图
    第四节 秦州道的地理定位
        一、秦州道的存续时间及道路属性
        二、秦州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及复原
        三、秦州道路线复原及成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夏攻占河西走廊以后的丝路东、中段交通
    第一节 熙河之役以前的青唐道
        一、北宋与青唐政权关系略论
        二、熙河之役以前的青唐道概述
        三、秦州至古渭寨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第二节 熙河之役以后的青唐道南道
        一、王韶经略熙河始末及其行军路线考
        二、王赡、王厚在青唐地区的展拓
        三、青唐道南道路线复原及成图
    第三节 李宪攻取兰州之后的青唐道北道
        一、李宪攻取兰州始末及军事路线复原
        二、通远军至兰州段道路复原
        三、绍圣开边后的兰会道路
        四、青唐道北道路线复原及成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丝绸之路西段之官方往来路线复原
    第一节 10-12世纪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概况
        一、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研究现状
        二、10-12世纪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简介
    第二节 新疆至中亚的三条交通路线复原
        一、于阗国与萨曼王朝交往所见于阗通布哈拉道路(中道)
        二、巴拉沙衮至布哈拉、花剌子模道路(北道)
        三、哥疾宁至布哈拉、撒马尔罕道路(南道)
        四、10-12世纪中亚北、中道的发展及南道式微原因分析
    第三节 拂菻国朝贡北宋路线推定
        一、君士坦丁大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二、马斯萨哈至报达道路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三、呼罗珊大道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四、拂菻国朝贡北宋路线复原及成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绸之路西段路网复原与商品流通
    第一节 中亚地区商品流通及其路网复原
        一、中亚地区物产及其出口产品
        二、中亚地区路网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三、中亚地区路网线路复原与成图
    第二节 伊朗地区商品流通及其路网复原
        一、伊朗地区物产及其出口产品
        二、伊朗地区路网沿线地名点的定位与复原
        三、伊朗地区路网线路复原及成图
    第三节 两河流域、里海以西地区的商品流通及其路网复原
        一、两河流域物产及出口产品
        二、两河流域路网复原及成图
        三、里海以西地区物产及出口产品
        四、里海以西地区路网复原及成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冷战后蒙古国外文政策的调整和中蒙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特色
第一章 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一、中蒙两国关系发展史
        二、冷战时期蒙古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三、冷战后蒙古国内外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冷战后蒙古国的“多支点”外交政策
        一、寻求在中俄两国中的平衡发展
        二、“第三邻国”外交政策的实施
        三、积极发展多边外交
    第三节 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评析
        一、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积极效果
        二、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蒙古国外交政策调整后的中蒙关系
    第一节 冷战后中蒙关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中蒙“睦邻友好合作关系”(1989—2003)
        二、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2011)
        三、中蒙“战略伙伴关系”(2011—2014)
    第二节 冷战后中蒙关系发展存在的消极因素
        一、蒙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导致中蒙关系中的大国博弈
        二、中蒙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三、蒙古国与台湾、西藏的关系问题
        四、蒙古国的反华情绪和泛蒙主义运动
第三章 构建和谐中蒙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发展中蒙关系的重要性
        一、中蒙关系的稳定事关我国北部边疆的稳定
        二、中蒙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两国经济合作的加强
        三、中蒙关系的稳定事关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如何构建和谐的中蒙关系
        一、深化政治互信,防止蒙古国倾向域外大国
        二、加强经贸合作,建立自贸区争取互利共赢
        三、扩大人文交流,构建两国认知的共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元前三至前一千纪蒙古高原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进[D]. 王尹辰. 西北大学, 2021
  • [2]中蒙俄“万里茶道”案例研究[D]. Jargalmaa Ganbaatar.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10-1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网络复原[D]. 乐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冷战后蒙古国外文政策的调整和中蒙关系[D]. 赵湘辰.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5]《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J]. 李力.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02)
  • [6]《蒙古南戈壁考古》(英文版)简介[J]. 张文平.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02)

标签:;  ;  ;  ;  ;  

《蒙古南戈壁考古》简介(英文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