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土地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土地,经济增长,土地利用,模型,效率,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陈果,朱锦维,陈志[1](2019)在《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湖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扩张脱钩关系已成为土地经济研究的热点。利用湖北省各城市2001-2015年间建成区面积和非农GDP两项指标的数据,综合运用改进的脱钩模型、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叁个时期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2001-2015年城市土地扩张、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阶段性;湖北省2001-2015年总体脱钩状态有改善趋势,但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扩张仍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管控力度不应松懈;湖北省2001-2015年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空间地域分异不明显,城市之间脱钩状态的差异性较小;脱钩模型、SPSS聚类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在微观区域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中有较强的适用性。本研究可为制定城市土地管控措施和协调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的关系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9年29期)
斯日吉模楞[2](2019)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和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全国空间尺度还是在东、中、西部叁个尺度,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因地区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程度有显着差异的同时其出现拐点的时间也不同:在城市土地扩张程度方面,东部>西部>中部;在城市土地扩张离拐点的距离不同方面,中部地区已出现拐点、东部地区离拐点较近,西部地区离拐点比较远;在城市土地扩张影响因素方面,不同空间尺度上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全国维度和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是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在中部地区,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的最首要因素为人口,其次是经济增长。鉴于此,中国不同地区在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需要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土地合理化配置、城乡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英浩,陈江龙,高金龙,蒋伟萱[3](2019)在《经济转型视角下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转型背景下,研究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等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2000-2015年长叁角地区各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研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长叁角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两阶段波动上升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长叁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高值区沿"沪宁—沪杭—杭甬"交通线分布,且这一空间特征较为稳定。(3)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全球化因素对长叁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市场化因素的总效应呈现减弱趋势;财政分权在第一阶段对本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对临近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着的消极作用,但到了第二阶段,这两种作用均变为不显着;土地财政在第一阶段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第二阶段随着土地的资本化加强,反而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4)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人口密度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愈发显着。(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星,高宇,张路路,申伟宁[4](2019)在《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格局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京津冀13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提出优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运用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2009年到2015年,北京、唐山、承德叁市耦合协调水平有所下降,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增长态势;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型,且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战略,争取土地利用效益取得最大化。(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绍瑞[5](2019)在《关于城市土地及房产经济相关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独树一帜成为了经济腾飞的领先者,为我国的经济生产总值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房地产经济与城市土地的关系紧密相连,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土地的使用,可以稳定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避免产生房地产经济泡沫,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生活。本文就我国城市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全国流通经济》期刊2019年13期)
陈翠芳,卢新海,刘茜,陈丹玲,谭纪焕[6](2019)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ULIU)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首先在理论层面刻画ULIU对经济增长质量(TFP)的影响机制后,在考虑空间滞后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ULIU对TFP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ULIU能够通过微观机制、中观机制及宏观机制影响TFP;2)2003—201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的TFP整体呈递增趋势,这一分布状态也与ULIU水平在区域上分布情形一致;3)ULIU对TFP具有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ULIU对TFP的影响程度先减小后增加,从区域层面上来看,ULIU和TFP间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来看,ULIU对TFP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推动产业向"经济服务化"和合理化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及加强区域空间关联等建议,以促进ULIU和TFP的高效融合。(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3期)
华玲,陈春华[7](2018)在《经济集聚对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划用地供给日趋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是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把政府干预程度、经济结构和城市用地规模等指标融入生产函数,以此构建土地产出率的理论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替代效应使得劳动力集聚与资本集聚相比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正向影响更强,但是劳动力过度集聚无法提升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劳动力的收入效应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劳动力转移、土地供给扩张以及政府干预过度反而降低土地产出率.本文认为促进经济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利用土地等政策都有利于提高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匡兵,卢新海,胡碧霞[8](2018)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基于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理论层面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路径,提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假说。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01—2016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假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水平有小幅降低,平均效率指数由2001年的0.878 8变化至2016年的0.870 9。分区域来看,鄂东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呈波动上升态势,鄂中和鄂西地区则呈小幅下降态势。无论是全省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都表现出"U"型关系,与理论层面展现出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符。(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6期)
赵执[9](2018)在《基于脱钩视角的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扩张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脱钩理论,采用弹性系数分析法研究2007—2016年河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的关系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河南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以高效集约用地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河南省处于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摆脱对土地要素的过度依赖,但用地"两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各城市间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关系及演变差异较大,其中,郑州市相对稳定地处于弱脱钩状态,鹤壁、新乡、焦作、商丘处于弱脱钩与强脱钩交互变化状态,但近两年稳定地趋于强脱钩。以濮阳、叁门峡为代表的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关系尚不稳定,浮动较大。研究认为,河南应当分类施策,促进各城市不断提高土地质量与效益,发挥好土地资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敏,胡碧霞[10](2018)在《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格局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波动下降态势,区内差异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区间差异;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着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L-L"区和"H-H"区城市数量都有所增加,分别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辽宁省中部。(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8年10期)
城市土地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和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全国空间尺度还是在东、中、西部叁个尺度,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因地区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程度有显着差异的同时其出现拐点的时间也不同:在城市土地扩张程度方面,东部>西部>中部;在城市土地扩张离拐点的距离不同方面,中部地区已出现拐点、东部地区离拐点较近,西部地区离拐点比较远;在城市土地扩张影响因素方面,不同空间尺度上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全国维度和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是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在中部地区,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的最首要因素为人口,其次是经济增长。鉴于此,中国不同地区在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需要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土地合理化配置、城乡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土地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果,朱锦维,陈志.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9
[2].斯日吉模楞.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9
[3].张英浩,陈江龙,高金龙,蒋伟萱.经济转型视角下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高星,高宇,张路路,申伟宁.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格局变化研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9
[5].李绍瑞.关于城市土地及房产经济相关问题的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
[6].陈翠芳,卢新海,刘茜,陈丹玲,谭纪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吗?[J].资源与产业.2019
[7].华玲,陈春华.经济集聚对福建省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匡兵,卢新海,胡碧霞.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基于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9].赵执.基于脱钩视角的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扩张关系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周敏,胡碧霞.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格局演变[J].城市问题.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