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进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原,急进,低氧,高海拔,习服,极量,汽车兵。
急进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静,张晶轩,王菲菲,赵梦雪,蒋娟[1](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神经质量表(Nf)对急进高原800名新兵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结果:①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0.1%和31.4%,其中,重度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和2.3%,抑郁发生率为19.5%,其中,重度抑郁为0.4%;②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t=2.462;P<0.05)。SAI和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t=-3.681,-4.509;P<0.01);③急进高原新兵年龄≤18岁组TAI得分显着高于≥21岁组(F=3.534;P<0.05),文化程度低组TAI得分显着高于文化程度高组(t=2.426;P<0.05);④STAI得分和SDS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呈显着正相关(r=0.286~0.679;P<0.01)。结论:急进高原新兵存在状态、特质焦虑以及抑郁。特质焦虑呈现一定的年龄和文化特征,状态-特质焦虑、抑郁与创伤后应激、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20年01期)
张诗雨,冯杰,刘文佳,张维,马林[2](2019)在《急进高原人群脑形态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人群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的变化,分析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对47名平原居住的健康青年志愿者(18~40岁)在平原及到达高原的(8±2)h内,进行2次叁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扫描,完成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LLS)问卷。依据LLS分值,将受试者分为AMS组(LLS≥3)与无AMS组(LLS<3)。测量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的体积,比较各成分脑体积在平原及高原的差异,并比较其改变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LLS与各成分脑体积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47名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全脑与灰质体积分别为(1562.90±138.83)ml、(718.39±46.50)ml,较平原的(1555.48±139.87)ml和(703.05±48.88)ml显着增加(P均<0.001);白质与脑脊液体积分别为(536.69±61.51)ml、(540.60±60.15)ml,较平原的(310.93±45.27)ml和(314.61±46.99)ml显着减小(P均<0.05)。AMS组灰质体积改变比例绝对值大于无AMS组(P=0.012),LLS与灰质体积改变呈显着正相关(r=0.469,P=0.001)。结论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短时间内会导致全脑与灰质体积增加,而白质与脑脊液体积减小,且灰质体积增加可能参与AMS的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宗斌,郭军,石亚君,王晋丽,郜玲[3](2019)在《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对急进高原人员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对急进高原人员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评价其用于高原机体作业能力评估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某部在海拔4 000 m进行高原军事训练的40名男性战士为观察对象,以某部(海拔60 m)40名男性战士作为对照。两组均在空腹、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心率,然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两组志愿者年龄、体质量、血压、心率等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高原组平板运动前收缩压明显高于平原组[(127.5±14.1) mmHg vs(118.5±13.9) mmHg(1 mmHg=0.133 kPa),P=0.005],而平板运动后两组收缩压无显着差异;两组平板运动前舒张压无明显差异,但平板运动后高原组平均舒张压明显高于平原组[(73.7±11.7) mmHg vs (63.3±10.5) mmHg,P=0.000)];平板运动前高原组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平原组[(98.4±12.8)/min vs (67.4±8.8)/min,P=0.000)];平板运动后高原组心率明显高于平原组[(115.9±17.6)/min vs (100.7±26.6)/min,P=0.004)]。平板运动前高原组脉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平原组[(88.9±2.6)%vs(98.9±1.1)%,P=0.000)];平板运动后高原组脉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平原组[(77.1±5.8)%vs (97.8±1.0)%,P=0.000)]。高原组运动时间明显低于平原组[(457.8±80.1) s vs(485.1±8.1) s,P=0.038)];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值显着低于平原组[(8.94±1.34) METs vs (10.04±0.07) METs,P=0.000)]。高原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平原组未发生不良事件。平原组及高原组均未出现平板阳性及恶性终点事件。结论 4 000 m海拔地区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可以在高原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昊,朱细燕,向洪义,廖志康,高谋[4](2019)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方法平原饲养的健康雄性SD大鼠称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 k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mmCHI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随机分为不同海拔高度组(6.0、4.5、3.0 km)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12、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脑含水量、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及颅脑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至3.0 k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 km及下降至4.5 k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脑含水量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下降至4.5 km大鼠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的百分比最低,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MRI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降至4.5 km大鼠的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P<0.05)。结论极高海拔环境下mmCHI后早期、阶梯式转运至低海拔地区可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MRI检查可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蒲玲玲,李天,王永辉,陈照立[5](2018)在《部队急进高原损伤防治措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低氧易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寻找高原习服的有效措施、提高机体高原习服能力、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反应对防止部队非战斗减员和提高军事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防治部队急进高原损伤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兵,刘元东[6](2018)在《低海拔地区官兵急进高原及高原作业各阶段疾病谱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低海拔地区官兵急进高原和高原驻扎作业各阶段疾病发生情况,为低海拔地区部队制定急进高原的卫勤保障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由各分队医疗保障单位军医在随队保障和门巡诊过程中,记录发病信息,分析疾病谱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某部参加调查官兵由低海拔地区以铁路输送方式急进高原,并在高原驻训2个月,共记录疾病2540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043例,占41.1%;消化系统疾病534例,占21.0%;以高原反应为主的损伤、中毒和外因的其他后果类疾病489例,占19.2%;其他疾病474例,占18.7%。在急进高原阶段、海拔3600m休整阶段、高原驻训前期和高原驻训后期这4个阶段中,官兵疾病谱呈现不同程度差异。结论:低海拔地区官兵急进高原和高原驻训期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疾病谱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卫勤保障部门在制定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方案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8年11期)
王泽军,刘运胜,谭敏,薛锐[7](2018)在《急进高原后人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进高原后人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为急性高原病(AM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8月~2017年10月选取重庆地区拟急进高原的19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抽取其急进高原前(海拔500 m)及急进高原后(海拔3500 m)外周血10 mL,对其红细胞形态、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检测。按照受试者AMS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对两组受试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急进高原后,受试者正常形态红细胞数量、血清一氧化氮(NO)均下降,其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有48名受试者发生AMS,发生率为24.62%。急进高原后,两组正常形态红细胞数量均下降,血清ET-1均上升,发生组上述变化较未发生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组NO低于急进高原前,VEGF、钙黏蛋白、vWF高于急进高原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进高原后人外周血红细胞趋于畸形化改变并伴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上述生理改变的进展可能是AMS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29期)
胡光涛,冯正直,王国威,陈许波,黄一[8](2018)在《急进高原对汽车兵心理应激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对汽车兵心理应激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高原汽车兵心理应激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由低海拔环境急进高海拔环境执行运输任务的某部汽车兵106名,分别在执行任务前(出发前第3天,营区,海拔600m)、完成任务时(出发后第37天,藏区,海拔4 300m)应用应激反应问卷(SR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心理应激评估,于心理检测后第2天7:00~8:00抽空腹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5-羟色胺(5-HT)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执行任务后汽车兵SRQ总分(47.54±18.32)分显着高于执行任务前(39.79±16.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与执行任务前比较,执行任务后汽车兵SRQ各因子,STAI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及TCSQ的消极应对因子分显着高于执行任务前,积极应对因子分显着低于执行任务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执行任务前比较,执行任务后汽车兵血清IL-6、5-HT、CORT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进高原执行任务作为强烈应激可导致汽车兵出现不良心理应激,并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对机体免疫能力产生一定的抑制。(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28期)
李莲顺,康文娟,李永芳,杨梅[9](2018)在《急进高原大鼠胃肠型应激损伤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大鼠胃肠型应激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急进高原2、4、6、8、10天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在西宁(海拔2260m),其余各组大鼠分别在果洛州玛沁县当洛乡(海拔4370m)饲养2、4、6、8、10天。采用精密酸度仪测胃液pH值,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GAS、ET、PLA_2、PGE2及血浆MTL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急进高原的第2、4、6、8、10天,胃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从第4天开始,胃粘膜溃疡指数显着性升高(P<0.05),胃液的pH值显着性降低(P<0.05);急进高原的第2天,大鼠血清GAS水平显着性升高(P <0. 05);急进高原的第2、4、10天,大鼠血清ET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血清PLA_2水平显着性降低(P<0.05),但血清PGE2和血浆MTL水平无显着性变化(P>0.05)。结论大鼠急进高原可引起应激性急性胃粘膜损伤,此可能与GAS、ET分泌增多、PLA_2分泌减少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曌,汪星[10](2018)在《急进高原对部队官兵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初步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了解自身神经精神领域的研究进程,同样具有强大的军事应用前景。掌握特殊军事条件下军人高级脑功能变化是开展军事"脑计划"的重要前提及背景需要,也是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提升部队官兵训战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军对高原作战高度重视,平原部队常态化驻训高原、执行军事任务;在急进高原(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急进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人群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体积的变化,分析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对47名平原居住的健康青年志愿者(18~40岁)在平原及到达高原的(8±2)h内,进行2次叁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扫描,完成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LLS)问卷。依据LLS分值,将受试者分为AMS组(LLS≥3)与无AMS组(LLS<3)。测量全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的体积,比较各成分脑体积在平原及高原的差异,并比较其改变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LLS与各成分脑体积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47名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全脑与灰质体积分别为(1562.90±138.83)ml、(718.39±46.50)ml,较平原的(1555.48±139.87)ml和(703.05±48.88)ml显着增加(P均<0.001);白质与脑脊液体积分别为(536.69±61.51)ml、(540.60±60.15)ml,较平原的(310.93±45.27)ml和(314.61±46.99)ml显着减小(P均<0.05)。AMS组灰质体积改变比例绝对值大于无AMS组(P=0.012),LLS与灰质体积改变呈显着正相关(r=0.469,P=0.001)。结论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短时间内会导致全脑与灰质体积增加,而白质与脑脊液体积减小,且灰质体积增加可能参与AMS的发生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进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张仁静,张晶轩,王菲菲,赵梦雪,蒋娟.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
[2].张诗雨,冯杰,刘文佳,张维,马林.急进高原人群脑形态学变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李宗斌,郭军,石亚君,王晋丽,郜玲.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对急进高原人员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4].王昊,朱细燕,向洪义,廖志康,高谋.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观察[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5].蒲玲玲,李天,王永辉,陈照立.部队急进高原损伤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6].李兵,刘元东.低海拔地区官兵急进高原及高原作业各阶段疾病谱调查[J].人民军医.2018
[7].王泽军,刘运胜,谭敏,薛锐.急进高原后人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
[8].胡光涛,冯正直,王国威,陈许波,黄一.急进高原对汽车兵心理应激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
[9].李莲顺,康文娟,李永芳,杨梅.急进高原大鼠胃肠型应激损伤及其机制[J].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2018
[10].刘曌,汪星.急进高原对部队官兵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初步应对策略[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