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约化农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肥力,时空演变,耕地,集约化农区
集约化农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兵,张青璞,孔祥斌,温良友,赵晶[1](2019)在《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土壤肥力评价以及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土壤样点测试数据和耕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统计学方法,以耕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对耕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并揭示耕地土壤肥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均有所增加,pH有所降低,且均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均值由0.25增长为0.54,增长率为116.00%,耕地土壤肥力由较低水平转变为中等水平,且总体变异程度和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2000年和2018年耕地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为总面积的83.92%和50.43%,广泛分布于除侯村镇和依庄乡之外的各个乡镇; 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Ⅰ级和Ⅱ级面积减少,Ⅲ级、Ⅳ级和Ⅴ级面积有所增加,Ⅱ级转出面积和轻度增加的面积最大,但最高等级和高度增加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其面积比重分别为1.86%和3.34%。因此,曲周县土壤肥力受到自然本底特征与人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共同影响,有效地平衡与协调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有助于提升耕地土壤肥力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2期)
付永虎,刘俊青,魏范青,宗婷,姚莹莹[2](2019)在《基于物质流调控的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流分析通过定量解析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路径,测度物质使用的环境影响,为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控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探讨立足于高投入产出条件下,如何减少过量投入及降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模式。从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物质流调控理论,详细阐释理论框架、研究内容与评价准则、设计模式及其图式。通过物质流调控来创造集约农业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沿着"热点"投入行为管控、区域关键环境问题阻控及系统间物质循环效率提升的研究思路,构建"叁位一体"的高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可更加精准地预测各种设计的环境后果及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农业发展方式向减量投入、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农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晓兵,孔祥斌,温良友,胡莹洁[3](2019)在《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整治模式研究——以河北曲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渊[4](2018)在《典型集约化农区地下潜水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丘河谷平原是我国广大多山地区农业和农村生活最为集中的地貌类型;地下潜水作为山丘河谷平原最重要的水质资源和饮用水来源,关注其在农业集约化发展条件下的非点源污染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山丘河谷平原—长乐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潜水12个采样点以月为单位连续叁年的采样分析,在综合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潜水中氮磷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以各个采样点为圆心,分别提取每个样点周围50-1500 m范围内八种不同半径的圆形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地下潜水中的氮磷浓度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长乐江流域地下潜水以月为单位连续叁年的采样测定(测定指标包括TN、NO3--N、NH4+-N、TP、CODMn和pH值等),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水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2个采样点中有9个采样点达到Ⅱ类水水质,2个采样点为Ⅳ类水质,一个为V类水质;主要问题是部分样点存在硝态氮(N03--N)和铵态氮(N4+-N浓度超过国家地下水标准(GB/T 14848-2017)V类水限值,总磷(TP)超过Ⅳ类水限值的情况。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潜水水质总体情况良好,但局部有明显的氮磷污染和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2)长乐江流域地下潜水氮素中TN、N03--N、NH4+-N的总平均浓度分别为2.717(士1.614)、1.326(士0.618)、0.434(±0.158)mg·L-1;氮素形态主要以 N03--N 为主,占TN的49%,其次分别为可溶性有机态氮(34%)和铵态氮(16%)。TN和N03--N均在年降雨量最大的2015年浓度均值最大;N03--N月均浓度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NH4+-N月均浓度则在6月份最低。地下潜水中N03--N月均浓度与月均降雨量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r=0.790**),其浓度值在丰水期要远高于枯水期;而NH4+-N主要受到强降雨的稀释作用,其枯水期浓度略大于丰水期;TN和NO3--N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r=0.635*)。(3)长乐江流域地下潜水中TP的叁年总体平均浓度为0.154(±0.083)mg·L-1,年均浓度在2015最大,月均浓度则在6月份达到最高;TP浓度在短时间的强降雨条件下浓度值较低,在长时间的强降雨条件下,浓度值增大,TP丰水期浓度比枯水期略高。(4)采用地统计学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对该地区潜水营养物浓度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TN、NO3--N、NH4+-N浓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它们的块金系数分别为0.014%、1.52%和0.37%;TP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块金系数为55.6%。N03--N和TN在空间分布上较相似,二者在耕地(水稻和油菜)和园地(蔬菜和苗木)为主的9号采样点周围浓度值最高,并向四周递减;NH4+-N和TP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流域上游西南区域浓度向下游东部区域递减的特征,靠近水域区域(河流和水库)二者浓度值较高。(5)长乐江流域地下潜水氮磷浓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分析显示,潜水中的营养物浓度与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而不仅仅取决于采样点上的土地利用方式。N03--N和TP浓度相关最密切的土地利用影响范围大约是1000 m,而TN和NH4+-N浓度最优影响范围大约是1250m。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在最密切的影响范围内建立地下潜水氮磷浓度值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N03--N和TN浓度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园地,为正相关影响;水域和耕地对NH4+-N浓度也为正相关影响,水域影响大于耕地;林地对NH4+-N浓度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影响。耕地和水域对地下潜水TP浓度影响较大,靠近水域和耕地的区域其TP浓度值相对更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地下潜水非点源氮磷污染防治建议和措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25)
付永虎,刘黎明,王加升,叶津炜,郭赟[5](2017)在《高集约化农区投入减量化与环境风险降低潜势的时空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应用氮足迹(nitrogen footprint,N footprint)、灰水足迹(grey water footprint,GWF)理论,以上海市青浦区为案例区,对集约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活性氮排放和非点源污染进行分析,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窗式分析模型,系统解析农业土地利用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综合评估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投入减量化趋势与环境风险降低潜势。结果表明:1)在考虑活性氮排放和非点源污染约束下,2006-2013年青浦区农业土地利用环境效率相对较低,2006-2013年均值仅为0.669;2)2006-2013年青浦区年均劳动力、肥料和机械动力的潜在减量比例较高,8 a间潜在年均缩减总量分别为8 10~4人,4 501.59 t,27 928.44 k W;非点源污染灰水足迹的潜在减排比例高于污染氮足迹,潜在减排总量年均分别为52 046.88万m~3和381.04 t。花香桥街道具有最大的潜在投入减量化与环境风险降低比例。白鹤镇、练塘镇等具有较大的潜在缩减规模,应成为青浦区农业投入减量化和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的重点区域。该文评价结果可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来雪慧,任晓莉,贾丽霞,周坤渊,王美琪[6](2016)在《东北集约化农区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集约化农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79年、1992年、1999年、2012年共4年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利用遥感信息,选择小叶章草甸/小叶章草甸/水稻/水稻(C/C/R/R)、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玉米/玉米(B/B/M/M)、小叶章草甸/小叶章草甸/玉米/玉米(C/C/M/M)、玉米/玉米/玉米/玉米(M/M/M/M)、玉米/玉米/水稻/水稻(M/M/R/R)这5种典型区域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进行测定,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玉米/玉米/玉米/玉米(M/M/M/M)的土壤硝化速率相对最高,为404.8μg/(kg·h),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玉米/玉米(B/B/M/M)的土壤硝化速率相对最小,为232.4μg/(kg·h);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全碳含量、总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土壤含水量对给地区的硝化作用影响较小;土壤硝化速率与土壤p 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付永虎[7](2016)在《高集约化农区投入减量化与低环境风险的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叁十多年来,中国普遍实行的高投入产出、高利用强度的集约化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在提高了土地收益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因此,高集约化农区同时也是高环境风险的区域。未来十年,高集约化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既面临着粮食不断增产的客观需求,又面临着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现实挑战。探讨立足于高投入产出条件下如何减少过量投入及降低环境风险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土地利用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解析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物质输入。输出特征、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由此引发的农业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高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结合上海市青浦区的案例研究,尝试构建投入减量化的、良性循环的、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初步提出了基于物质流调控理论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依据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以投入减量化与低环境风险为目标,构建了物质流调控理论,详细阐释了该理论的内涵、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内容与评价准则、设计模式及其图式和设计方法,并以青浦区开展了应用研究,从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与效应评价,农户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分区防控和高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耦合集成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控与设计。结果表明,基于物质流调控理论,可满足构建投入减量化的、良性循环的、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实践要求。(2)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与效应评价结果对青浦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分析了不同投入要素对农业产值增长的影响及其环境的潜在危害,然后分别从氮足迹与灰水足迹、土地利用效率、环境效率的角度评估农业土地利用过程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物质减量化及环境风险降低潜势。结果表明:①农业播种面积和化肥对农业产值的灰色关联度为最显着的两个因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缓解青浦区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②青浦区活性氮排放和灰水足迹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性,以高氮肥投入为特征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环境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适量的氮肥投入模式和增加技术投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应成为青浦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优化与调整的重点途径。③基于经典DEA分析,青浦区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土地利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空间分异性和随时间波动的态势,青浦区农业土地利用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是青浦区农业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提高的关键。青浦区需要在保持和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重点提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推广和普及农业新技术,严格控制土地的粗放和低效使用,以提高纯技术效率。④结合氮足迹、灰水足迹指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窗式分析方法,构建物质减量化潜力与污染物减排潜力、物质的潜在缩减规模和污染物的潜在缩减规模模型。2006-2013年,青浦区劳动力、肥料和机械动力的物质减量化潜力的年均值分别为32.21%,25.70%和38.21%;灰水足迹和污染氮足迹的年均减排潜力分别为32.18%12.32%。全区年均人力、肥料和机械动力的潜在缩减总量分别为8104人,4501.59t,27928.44kw:污染氮足迹和灰水足迹的潜在减排总量分别为381.04t,52046.88万m3。(3)农户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以青浦区稻麦典型种植模式为例,采用TechnoGIN模型,对当前的农户土地利用情景进行经济-环境效应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氮效率和土地利用综合收益指标,确定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及匹配政策与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推广应用精细养分管理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是青浦区构建农户尺度投入减量化与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关键。农业政策的制定需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中采取增加补贴的方式,弥补因人力和资源要素投入成本过高而产生的经济收益不足。(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分区防控①以水资源保护和非点源污染控制为目标,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2020年青浦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下经济效益可比2012年增加28.12%,同时减少了总氮、总磷的输出169.08t/a和79.83-a,降幅分别为10.96%、41.33%,有效降低了非点源污染风险。②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区域空间分区防控模型,依据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非点源污染输出负荷,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阻力系数,在此基础上,划设水资源保育区、水资源重点防护区、非点源污染一般阻控区、非点源污染中等阻控区及非点源污染重点阻控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土地利用系统的设计与调控。研究表明,基于水资源保护和非点源污染阻控的区域分区调控机制是有效解决非点源污染迁移和保护水资源的途径之一。(5)高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耦合集成运用物质流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农出、畜牧及水产等子系统的物质流动过程;以氮素为主线,模拟氮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效应,预测未来的演化趋势,进而制定优化调控方案。2020年,基准情景下青浦区农业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当地人口对肉类及水产品氮的需求。优化情景下,化肥氮投入减少了53.75%,且系统氮生产满足了当地常住人口的消费需要,减少产品氮区外进口量2245.16t,优化情景下系统氮综合循环效率提高至25.54%,通过淋溶和径流分析,系统对水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该优化耦合方案在保证农业生产目标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3-01)
茹淑华,张国印,耿暖,王凌,孙世友[8](2015)在《氮肥施用量对华北集约化农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华北集约化农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309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291 kg/hm2。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13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199 kg/hm2。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年限的增加,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氮量最高的N4处理(小麦季施氮量375 kg/hm2、玉米季施氮量300 kg/hm2)与种植第1季相比,第2季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56.06%,第2季玉米收获后增加62.0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施氮量均为150 kg/hm2时,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6.61%和37.51%。综合考虑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提出华北集约化农区小麦施氮量应控制为250~300 kg/hm2,玉米施氮量应控制为150~200kg/hm2,以保证作物高产,防止过量肥料氮累积,减少淋溶风险。(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靳红梅,常志州,马艳,严少华,盛婧[9](2015)在《基于集约化农区种养结合的猪粪处理模式生命周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规模生猪养殖-无公害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比较了基于种养结合的粪污直接还田、处理(堆肥、厌氧发酵)后还田以及非种养结合(肥料出售)3种情景模式的环境影响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种养结合将粪污进行农田利用,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对环境有积极的正效应;基于种养结合模式的养殖场粪污利用过程中,其处理后还田的环境影响潜力(2.03 kg当量·人-1·a-1)显着低于直接还田模式(3.02 kg当量·人-1·a-1),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粪便处理环节的环境影响潜力占整体的比例最高(>50%),其中液体粪污处理方式的选择和优化是难点和重点。建议规模化养殖场配套足够的农田以消纳养殖粪污,并发展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殷冠羿,刘黎明,起晓星,袁承程,卓东[10](2015)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将经济-环境系统研究领域的物质流分析方法运用在高集约化农区的环境风险评价中,构建了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指数模型,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案例区,分析测算了2001-2012年的物质输入-输出变化,对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1)以人口压力、农业产值、耕地面积和农业技术水平为主要驱动力,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但物质投入和物质输出指标在12 a间波动上升,物质投入的增加导致了污染排放的同步增长;2)人均物质投入、人均物质产出持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降低,创造单位农业经济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有所下降;3)总体环境风险在2004年之后增加,但以2010为转折点开始得到有效控制;4)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可较全面的反映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的演变规律及结构特点,较好的揭示环境风险的发展程度及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集约化农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质流分析通过定量解析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路径,测度物质使用的环境影响,为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控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探讨立足于高投入产出条件下,如何减少过量投入及降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模式。从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物质流调控理论,详细阐释理论框架、研究内容与评价准则、设计模式及其图式。通过物质流调控来创造集约农业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沿着"热点"投入行为管控、区域关键环境问题阻控及系统间物质循环效率提升的研究思路,构建"叁位一体"的高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可更加精准地预测各种设计的环境后果及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农业发展方式向减量投入、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农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约化农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兵,张青璞,孔祥斌,温良友,赵晶.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付永虎,刘俊青,魏范青,宗婷,姚莹莹.基于物质流调控的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理论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9
[3].孙晓兵,孔祥斌,温良友,胡莹洁.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整治模式研究——以河北曲周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4].王渊.典型集约化农区地下潜水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D].浙江大学.2018
[5].付永虎,刘黎明,王加升,叶津炜,郭赟.高集约化农区投入减量化与环境风险降低潜势的时空分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7
[6].来雪慧,任晓莉,贾丽霞,周坤渊,王美琪.东北集约化农区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6
[7].付永虎.高集约化农区投入减量化与低环境风险的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D].中国农业大学.2016
[8].茹淑华,张国印,耿暖,王凌,孙世友.氮肥施用量对华北集约化农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
[9].靳红梅,常志州,马艳,严少华,盛婧.基于集约化农区种养结合的猪粪处理模式生命周期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10].殷冠羿,刘黎明,起晓星,袁承程,卓东.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