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论文

王永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工运领袖和卓越的工运理论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曾专门从事和领导工人运动达14年之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刘少奇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理论。无论在工人运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工人运动理论探索方面,刘少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开拓、奠基、振兴与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入学习和研究刘少奇工运理论,对指导当前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再创造,推动工会工作的新局面,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历史借鉴。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它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毛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照例沿了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一、首战安源风暴的思考,为自觉工人运动定位与开拓

1922年1月,刘少奇在苏俄留学期间填写调查表时,就坚定地写上献身“工人与青年运动”。当年春,刘少奇自莫斯科回国后,接受党的委派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开始了他的工人运动生涯。同年9月,刘少奇受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和毛泽东的委托来到安源,与李立三等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他与李立三紧密配合,采取正确有效的方针、策略,率领13000名安源路矿工人取得了“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罢工斗争的完全胜利。其后,刘少奇先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和汉冶萍总工会委员长。“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刘少奇等同志采取了务实、灵活而又有力的斗争策略,使得安源工人俱乐部非但没有被取消,反而继续壮大,工人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安源工人俱乐部成为公开存在的革命堡垒、培养人才的学校、创造经验指导工运的基地、复兴工运和组织全国总工会的重要支柱。

“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的运行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该机制运行的范围,仅限于房山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与房山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房山区司法局众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之间。虽然,该机制自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该机制运行时间较短、运行范围狭小,若要大面积推广,还将面临以下现实问题:

具体分项目标为:在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不仅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也为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在教学手段上,开展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的实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形成性评价,更科学、客观地衡量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进度,做好每一步骤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得到真实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对课程开设质量进行基于数据的准确分析和科学评价。

报告还强调了工人的经济要求,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劳动条件之恶劣,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因此今后职工运动之方针,应加强各种经济斗争。工人在任何时期,都不能离开要求其经济上之利益,经济问题,工人在所必争”。

第三,要适当地解决工人的要求。凡是工人所提出的正当的、可能解决的、当前的切身要求,工会应该负责地和工厂商量加以解决。并主张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二、第三次“劳大”前后砥砺奋进与卓越建树,为工运前进奠基

1926年2月,刘少奇到达广州后,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和广州工人运动。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隆重开幕,刘少奇以大会秘书长身份主持开幕式,并在大会上作《一年来中国职工运动的发展》的报告。

报告充分肯定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指出“工人阶级在‘五卅’反帝国主义运动中牺牲为最大,主张最为急进,奋斗最能坚持,力量亦表现的非常伟大。在各种奋斗事实中,足以证明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领导地位,是确凿不移的”。

报告精辟地分析了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农民的关系。报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本来受帝国主义与军阀压迫,他们有参加国民革命之可能,但资产阶级参加国民革命终究是妥协的,不能彻底的”,因而对于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于小资产阶级,报告认为“在过去一年的反帝国主义运动中,证明小资产阶级是有力量的,能革命的,工人阶级应切实与之联合,建立联合战线”;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小资产阶级被大资产阶级利用。对于农民阶级,报告明确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中国工人阶级应切实提携农民,进行中国的革命”,工人要帮助农民建立农会,“工人阶级确定自己奋斗的方式时,必须顾及农民的利益”。刘少奇上述关于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关系的精辟论述,不仅为工人运动制定了应遵守的方针和策略,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略和策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思路。

在此期间,刘少奇适时总结安源工人运动经验,进行了最初的工运理论探索,写下了《对俱乐部工作的回顾》《俱乐部组织概况》《“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等一系列文章。在《对俱乐部工作的回顾》一文中,他开宗明义地提出共产党建工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改造”。社会改造的步骤分为三个阶段:“(一)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养成无产阶级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二)实行夺取政权,用政治的力量消除社会一切阶级的压迫——人的压迫;(三)在产业公有制底下以极大速力发展实业,减少人类所受自然的压迫”。刘少奇还清醒地认识到,(二)(三)两项是无产阶级的终极目的,而从当时中国的形势来看,工人运动最迫切最中心的任务是实现广大无产阶级的团结。刘少奇具体地指出实现“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养成无产阶级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有三个基本的步骤:“(1)由争得工人直接的利益 —— 加工资── 使各个工场的工人团结起来 ;(2) 由争得工人第二步本身利益 ── 减少工作时间── 使各地同产业的工人形成产业的大联合;(3)以过去奋斗的经验切实教育工人,使工人明了自己阶级在现在及将来社会上的地位,工团终极的目的与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养成极健全的奋斗者,成功无产阶级有方法的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的大组合。”在这里,刘少奇为中国工运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眼前的任务和终极的奋斗目标,这与中共“一大”宣言与“二大”决议所制定的最高和最低革命纲领的原则、精神与步骤完全一致。此外,他还主张以产业为界限组织工会的原则,以“使各地同产业的工人形成产业的联合”。在《俱乐部组织概况》一文中,刘少奇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支配的社会里面,工会的意义是:“(一)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二)反抗资产阶级的作战机关——营垒;(三)加深工人的‘阶级觉悟’,训育工人抵抗的能力与产业管理的知识。”对于工会组织在当时的性质、职能进行了清晰地界定。

刘少奇在三次“劳大”所做的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初步成果,它不仅为当时的国民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3.1 基线调查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资料均来自同一体检中心,按体检类别整群抽取2006—2007年厅级干部体检资料作为基线资料。之后,在基线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0年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资料于2016年采集获得。

第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关系。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全党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指导全党工作的总方针。刘少奇在《关于北平工作》中说:“怎样去依靠工人阶级那?依靠工人阶级,就是依靠总工会、分工会和各级工会”“工会联系广大群众,就是我们党、我们政府联系广大群众。工会是党与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为坚决贯彻和执行这一方针,刘少奇认为“只有迅速地把全国的工人在半年或一年之内,通过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才能使此方针更好地有的放矢、依之有靠”。为此,他一再强调工会的组织原则,“凡属出卖劳动力靠工资或薪水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者,都可加入工会”,批判和清除当时党内和工会干部中,在发展工会组织、吸收工会会员时存在的严重“左”倾关门主义。

为了培训干部,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刘少奇在武汉创办了工人运动讲习所,并写了《工会代表会》《工会基本组织》《工会经济问题》3本小册子,提出和解决了工会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引导武汉工运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他积极主张工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他认为“工会的权力,应该十分集中,才能奋斗;同时又一定要是民主的集中,才能容纳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致为少数人所包办,变成专制”“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工会的权利集中在大多数人的会议上不是集中在个人身上,即凡事须经过大多数人的会议决定”,并建议每一个工会要有一个代表会。对于工会组织建设,刘少奇认为工会是“群众的奋斗机关”,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所谓严密的组织,就是“在执行委员之上,有真正的工会代表;在执行委员会之下,有群众中的支部基本组织”。对于工会的经济问题,刘少奇专门撰文对工会的经济与经审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鲜明地指出“如果经济问题解决不好,会使工会分裂、塌台”;还告诫工会干部“做事比一切人多,拿钱比一切人少,这才是工人真正领袖”。

在上述工艺条件下,预测相对脱水率为76.32%,为验证响应曲面优化设计的可靠性,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3组平行实验,取平均值为75.66%,与预测值相差0.66%,说明实际值与理论值较吻合。

希望政府协助的方面:石排企业除了在电力供应、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基础性生产服务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外,还需要对企业技术改造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出相关服务。

在这一时期,刘少奇在工运方针、工会组建、工人和工会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工会的战略与策略方面所做的实践和探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工运实际相结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关于白区职工运动提纲》发表,为赤色工运迂回发展指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工人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他的白区斗争经历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2年冬,刘少奇先后在天津、北平、奉天、哈尔滨、上海等白色恐怖严重的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第二段是从1936年春到抗日战争爆发,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代表领导北平、天津、河北、山西、东北等整个北方的白区工作。

针对白区工人运动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白区工人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策略,刘少奇于1932年1月发表《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一文。他认为要正确地对待黄色工会,怎样对待黄色工会是能够胜利地开展白区职工运动的中心问题。刘少奇从工会是一种广泛群众性组织的特征出发,要求白区的工人运动尽可能采取公开的组织形式,尽可能采用合法的手段开展斗争。并根据黄色工会的不同情况,提出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利用开展斗争。这一策略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和联系,使白区工作既在组织上做到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又密切联系了群众。

为了总结1927年以来白区职工运动的经验,刘少奇于1936年4月写了《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一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白区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所处的环境、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方针、策略,为赤色工运的迂回发展指明了道路。其主要内容是:中心城市与大的产业中心是反革命的支撑点,是反革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反革命在这些地方对于革命的防护最为严密,同时,我党在这些地方的工作基础与组织基础是十分薄弱的。所以,我党的工作任务,还是争取群众,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积蓄工人阶级的雄厚力量,以准备将来决定胜负的战斗。保存与巩固党和工会在工厂企业中现有的组织和工作,彻底肃清实际工作中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更加完善党的秘密工作;避免单独地和敌人作战,被敌人各个击破;领导工人群众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日常斗争,争取工人的具体要求的实现;尽量利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中对改善工人阶级状况的有利条文,来组织工人的斗争;共产党员和革命的工人均应加入黄色工会,在黄色工会中形成与巩固革命者的阵地,利用黄色工会来组织工人群众和斗争。这些正确的策略和主张,对白区工人运动的迂回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刘少奇关于白区工人运动的理论为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奠定了又一块理论基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称刘少奇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的策略思想“是一个模范”。

1932年冬,刘少奇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在他的主持下,健全了全总在苏区的领导机关;成立了中国农业工人工会、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苦力运输工人工会、苏维埃国家企业工人工会等产业工会;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从而为苏区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对改进苏维埃国家工厂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次提出国家工厂中必须实行厂长负责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主张用厂长,党的支书和工会主任互相配合的三人团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工厂。他还指出,企业和合作社企业中的工人、职员们,应该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并指导苏区工厂、企业开创了劳动竞赛与劳模运动。在刘少奇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工会成为苏维埃政权最重要的群众的柱石,对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和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按照党在当时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确定了工人运动的方针。刘少奇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工会、农会及一切群众团体的中心任务,是在广泛发展群众的为改善生活待遇斗争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日政府和抗日武装。”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工人开展生产运动,积极参加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四,工人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既斗争又联合的问题。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斗争,在经济上要联合他们发展生产。对于当时所处的阶段,刘少奇明确指出,重点是联合而不是斗争。斗争但不能破坏联合,如果斗争把他们消灭,则对国家、对人民都不利。

四、新中国成立前后引导全国工运走向成熟、统一,并为工人运动的伟大转折谱写新篇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在中共中央负责工会工作,并在全国六次“劳大”和工会“七大”上被推选为全总名誉主席。这期间,既是新中国人民政权建立的伟大变革时期,又是全国工人运动走向统一和工会工作发生根本转变并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刘少奇为指导全国工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引导中国工运走向成熟、统一,为工人运动的伟大转折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策略。

在这次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全总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刘少奇于1926年10月由广州到达武汉,以全总汉口办事处与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身份,与李立三、项英、林育南等,发动、组织和领导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运。1927年1月,刘少奇参加领导了武汉工人群众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光辉业绩,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座丰碑。

第二,城市管理工作的总路线。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刘少奇提出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总路线:城市工作必须要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可能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的一边,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斗争,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他指出,没有“北平千万的工人和群众与我们团结一致,则北平的工作不易办好”“目前北平的群众工作,首先应是工人工作,工会工作”。

1925年春,刘少奇离开安源,担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开始直接参与和领导全国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1925年5月1日,二次“劳大”召开,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刘少奇当选为首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副委员长。从此,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的领袖核心。此后,刘少奇还担任上海总工会总务科主任秘书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他同李立三、刘华等同志领导上海20余万工人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反帝大罢工,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反帝风暴怒卷,震撼了国内外。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作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工人运动上,指导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第五,搞好生产是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城市的工人、贫民运动,是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准,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而不是把城市经济破坏。这里所指的不仅是公营企业,私人工商业也需要发展。工人运动中的改善待遇和提高工资,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工会和工人对发展生产要采取负责的态度,站在负责的地位。工会要保护工人利益,但生产不发展,生活是不能改善的,利益也无法保证。

将英语影视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异国文化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学会客观地分析中外的文化差异。同时英语影视的应用亦能提供相对较为真实、自然的外国语言文化环境,弥补国内高校英语课堂缺少真实跨文化交际语境的不足。教师在运用英语影视时要注意选取合适的素材,采用影片整体加片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欣赏这些作品,然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如何进一步挖掘英语影视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以至其他英语类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摸索。

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有许多光辉著作,对工会工作从理论上作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索——

首先,他对新中国成立后国营企业中工会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在《读邓、高文章的笔记》,即《刘少奇选集》下卷名为《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文中,刘少奇以辩证唯物王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观点和高屋建瓴之势,指出“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的构成,国营工厂的内部结构当然也是矛盾的结构。什么是构成国营工厂的内部基本矛盾呢?就是国营工厂内部的公私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家工厂中的阶级对抗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在根本上非敌对的,可以和解也应该调和的矛盾。但它是一种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的、真正的矛盾”。刘少奇进一步分析了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即敌对和非敌对的矛盾,指出后者“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关系”。

其次,刘少奇还深刻地阐明了国营工厂内部公私矛盾的存在,是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在国营工厂由工人群众组织工会,并由工会代表工人群众和工厂管理机关协议并调处各种有关双方的问题,以至签订集体合同及其他协议,就是必须的”。

再次,提出了关于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刘少奇认为,共产党与工人群众之间对于工会的看法是有差别的,工会是党与工人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人民政权的主要的社会支柱之一。工会在经济建设中,在加强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领导中,有着重大作用,这些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对于工会的要求和所要实现的目的。普通工人加入工会并积极参加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通常很简单,就是要使工会成为保护自己日常切身利益的组织。工会就是要使这两种要求和目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是工会工作中最基本和经常的任务。工会工作必须从普通工人的要求出发,力求实现他们一切合理的能够实现的要求,然后逐步地提高工人们的觉悟,来实现我们党的要求和目的。刘少奇关于国营工厂内部矛盾和工会工作基本任务的论述,为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奠定了第三块理论基石。

最后,刘少奇还对工会接受党的领导、工会按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企业民主管理、工会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辟的理论论述。刘少奇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并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紧密结合中国工人运动的实际,为我国工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工运理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启迪。譬如: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工会“官僚化”和无所作为的现象,刘少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列宁把第二国际工会叫做工会官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成为工会官僚,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更可以成为官僚”,并谆谆教导工会干部不能脱离群众,防止出现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

小结

纵观刘少奇整个工人运动生涯,在国内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大革命风暴、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刘少奇几乎都在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负责领导工运,甚至战斗在第一线,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工运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少奇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

刘培峰: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出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培养一批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有什么具体途径?

要实现数控机床数据采集,首先需要对机床设备信息模型进行构建。本文以目标车间中三轴数控机床为例,基于MTConnect最新1.3.1标准构建设备信息模型。设备信息模型是对设备各类特性的描述,也是对物理空间中的设备在信息空间中的一个映射,通过设备信息模型能够对物理空间中的设备在信息空间中进行还原,具体的信息包括: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研究了当时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状况,阐明了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认真地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适时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前进和工运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刘少奇在创建工运理论时,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在经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他都能够立足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工人阶级的实际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一系列正确的工人运动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地同“左”倾和“右”倾等错误的工运路线作斗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是具有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刘少奇在其光辉的工人运动生涯中,总能根据中国革命、工人运动形势的变化、发展,适时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际结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最后,刘少奇是解决困难的能手。他在工人运动、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展现其独特的才能,并能够将各个领域贯穿、融通。

总之,刘少奇是我国现代工人与工会运动的开拓者、奠基者、创新者、理论集大成者,他的工运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

作者介绍:王永玺,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曹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工运史教研室主任

标签:;  ;  ;  ;  ;  ;  ;  ;  ;  ;  ;  ;  ;  

王永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