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式输料机组装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由上支架,及与上支架相配合使用的上纠偏组件、下纠偏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上纠偏组件利用两侧的斜定位杆、聚氨酯锥度立棍、聚氨酯调心上滚轮之间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下纠偏组件利用聚氨酯调心下滚轮的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解决传统摩擦调心托辊对皮带纠偏效果差的问题,使输送皮带稳定运行,防止输送皮带过度偏移,避免损伤皮带边缘,杜绝输送料外溢的问题;上纠偏组件为半隐藏装配式结构,保证输料皮带的安全,下纠偏组件无转向导轮强制纠偏输料皮带,避免输料皮带边缘磨损。
主设计要求
1.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支架(3),及与上支架(3)相配合使用的上纠偏组件、下纠偏组件组成;所述上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上的一组定位块(8),及与一组定位块(8)相配合使用的上托辊(9)、上托辊定位螺母(15),及设置在上托辊(9)上的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及对称设置在上支架(3)上且位于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两侧的斜定位杆(6),及设置在斜定位杆(6)上的聚氨酯锥度立棍(1);所述下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两端的一组定位卡板(10),及分别与一组定位卡板(10)连接的一组下支架(5),及两端分别与一组下支架(5)相配合使用的下托辊(10-1)、下托辊定位螺母(11),及设置在下托辊(10-1)上的聚氨酯调心下滚轮(4)。
设计方案
1.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支架(3),及与上支架(3)相配合使用的上纠偏组件、下纠偏组件组成;所述上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上的一组定位块(8),及与一组定位块(8)相配合使用的上托辊(9)、上托辊定位螺母(15),及设置在上托辊(9)上的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及对称设置在上支架(3)上且位于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两侧的斜定位杆(6),及设置在斜定位杆(6)上的聚氨酯锥度立棍(1);所述下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两端的一组定位卡板(10),及分别与一组定位卡板(10)连接的一组下支架(5),及两端分别与一组下支架(5)相配合使用的下托辊(10-1)、下托辊定位螺母(11),及设置在下托辊(10-1)上的聚氨酯调心下滚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上支架(3)两端的一组辅助下定位板(16)、一组辅助上定位板(17),及分别与一组辅助下定位板(16)、一组辅助上定位板(17)相配合使用的支撑调节螺杆(18),其中,支撑调节螺杆(18)上设置有锁紧螺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一组下支架(5)内壁的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12),及分别与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12)相配合使用的一组升降调节螺杆(13),及分别与一组升降调节螺杆(13)相配合使用的一组辅助锁紧螺母(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调心下滚轮(4)的两端外层分别设置有锥形摩擦凹槽(19)。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式输料机组装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煤矿最理想的高效连续运输设备,与其他运输设备(如机车类) 相比,具有输送距离长、运量大、连续输送等优点,而且运行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和集中化控制,尤其对高产高效矿井,带式输送机已成为煤炭开采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的关键设备。
带式输送机主要特点是机身可以很方便的伸缩,设有储带仓,机尾可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伸长或缩短,结构紧凑,可不设基础,直接在巷道底板上铺设,机架轻巧,拆装十分方便。当输送能力和运距较大时,可配中间驱动装置来满足要求,根据输送工艺的要求,可以单机输送,也可多机组合成水平或倾斜的运输系统来输送物料。
带式输送机广泛地应用在冶金、煤炭、交通、水电、化工等部门,是因为它具有输送量大、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成本低、通用性强等优点,还应用于建材、电力、轻工、粮食、港口、船舶等部门。
在带式输送机的作业过程中存在输料胶带跑偏的现象,跑偏后在漫长及快速的生产线上,因为速度或者拉力的不均匀易造成输料机的损害,也造成撒料、漏料问题的出现等,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其设计合理,上纠偏组件利用两侧的斜定位杆、聚氨酯锥度立棍、聚氨酯调心上滚轮之间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下纠偏组件利用聚氨酯调心下滚轮的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解决传统摩擦调心托辊对皮带纠偏效果差的问题,使输送皮带稳定运行,防止输送皮带过度偏移,避免损伤皮带边缘,杜绝输送料外溢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由上支架,及与上支架相配合使用的上纠偏组件、下纠偏组件组成;所述上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上的一组定位块,及与一组定位块相配合使用的上托辊、上托辊定位螺母,及设置在上托辊上的聚氨酯调心上滚轮,及对称设置在上支架上且位于聚氨酯调心上滚轮两侧的斜定位杆,及设置在斜定位杆上的聚氨酯锥度立棍;所述下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两端的一组定位卡板,及分别与一组定位卡板连接的一组下支架,及两端分别与一组下支架相配合使用的下托辊、下托辊定位螺母,及设置在下托辊上的聚氨酯调心下滚轮。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上支架两端的一组辅助下定位板、一组辅助上定位板,及分别与一组辅助下定位板、一组辅助上定位板相配合使用的支撑调节螺杆,其中,支撑调节螺杆上设置有锁紧螺母。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一组下支架内壁的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及分别与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相配合使用的一组升降调节螺杆,及分别与一组升降调节螺杆相配合使用的一组辅助锁紧螺母。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聚氨酯调心下滚轮的两端外层分别设置有锥形摩擦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1、上纠偏组件利用两侧的斜定位杆、聚氨酯锥度立棍、聚氨酯调心上滚轮之间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下纠偏组件利用聚氨酯调心下滚轮的摩擦的速差原理,产生扭矩差、达到纠偏的目的,解决传统摩擦调心托辊对皮带纠偏效果差的问题,使输送皮带稳定运行,防止输送皮带过度偏移,避免损伤皮带边缘,杜绝输送料外溢的问题;2、上纠偏组件为半隐藏装配式结构,保证输料皮带的安全,下纠偏组件无转向导轮强制纠偏输料皮带,避免输料皮带边缘磨损;3、整体结构设计合理,便于拆卸、安装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由上支架3,及与上支架3相配合使用的上纠偏组件、下纠偏组件组成;所述上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上的一组定位块8,及与一组定位块8相配合使用的上托辊9、上托辊定位螺母15,及设置在上托辊9上的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及对称设置在上支架3上且位于聚氨酯调心上滚轮2两侧的斜定位杆6,及设置在斜定位杆6上的聚氨酯锥度立棍 1;所述下纠偏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支架3两端的一组定位卡板10,及分别与一组定位卡板10连接的一组下支架5,及两端分别与一组下支架5相配合使用的下托辊10-1、下托辊定位螺母11,及设置在下托辊10-1上的聚氨酯调心下滚轮 4。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上支架3 两端的一组辅助下定位板16、一组辅助上定位板17,及分别与一组辅助下定位板16、一组辅助上定位板17相配合使用的支撑调节螺杆18,其中,支撑调节螺杆18上设置有锁紧螺母,用于实现对斜定位杆6上的聚氨酯锥度立棍1完成辅助的限位支撑调整作业;所述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一组下支架5内壁的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12,及分别与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12相配合使用的一组升降调节螺杆13,及分别与一组升降调节螺杆13相配合使用的一组辅助锁紧螺母14,依据实际需要对下托辊10-1上的聚氨酯调心下滚轮4位置完成适应性的升降调整,同时一组下支架5内、一组下托辊升降调节块12内分别设置有相配合使用的腰形通槽,下托辊10-1的两端在腰形通槽内活动上、下移动;所述聚氨酯调心下滚轮4的两端外层分别设置有锥形摩擦凹槽19,实现与输料皮带形成扭矩差,完成精准的调心动作。
本结构的双向自动联控纠偏装置,将传统纠偏器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的回转阻力,进一步提高了调偏的灵敏度,同时由于摆动结构的受力在两端,摆动结构不易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8038.3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777524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B65G39/16
专利分类号:B65G39/16
范畴分类:申请人:江苏海德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海德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5775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昭阳工业园三区
发明人:孙诚;孙洪庆
第一发明人:孙诚
当前权利人:江苏海德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贺翔
代理机构:32237
代理机构编号: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