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环流,荒漠,盐沼,暖锋,土壤,南亚。
过程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曾勇,文继芬,张淑霞,李迪,李丽丽[1](2019)在《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VLF/LF叁维闪电探测资料和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对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过程以地闪发生为主,地闪和云闪主要在降雹阶段发生,正地闪比例高于贵州省正地闪气候特征值。总闪频次与地闪频次在降雹之前均出现"跃增"现象,在降雹后一段时间内减少。第一阶段降雹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0min,第二降雹阶段总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量为15mim。以上特征可以为利用VLF/LF闪电监测资料开展贵州冰雹监测预警和降雹识别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6期)
罗宇,高文娟,罗林艳,范嘉智,段思汝[2](2019)在《怀化地区强降水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天顶静力延迟(ZHD)模型和本地化水汽权重平均温度(Tm)模型反演怀化地区GPS可降水量(GPS-PWV),并结合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分析了2017年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及汛期14次暴雨以上降水过程的GPS-PWV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PS-PWV可较好反映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怀化地区可降水量-气压(PWV-P)分布月变化特征明显,冬季PWV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夏季平均高14.75 hPa;春季PWV逐步增大,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冬季有所降低;夏季PWV为全年最高,降水发生时气压则降至全年最低值;秋季PWV-P数据逐渐分散并向可降水量低值区移动,分布情况逐步趋近冬季。2017年汛期怀化地区14次强降水过程中PWV均高于各月均值,最大小时降水量与最大PWV存在较好对应关系;降水开始前,PWV出现较明显上升,且多伴随气压较明显下降,可为局地强降水短临预警提供较好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3](2019)在《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王青,骆梦,邱冬冬,谢湉,施伟[4](2019)在《滨海盐沼水文特征对盐地碱蓬定植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盐沼水文特征对植物定植的影响,选择黄河叁角洲滨海盐沼无植被、具有一定水文梯度的区域,通过定点监测和野外控制实验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潮沟作为盐沼潮水的主要源汇通道,高程和水文特征在垂直潮沟方向上发生显着变化;在时间上,盐沼表面潮汐过程存在干湿季特点;在空间上,淹水频率和淹水时长随高程增加而降低。(2)土壤水盐特征与水文特征相关性不高,但趋势显着:盐度随着距潮沟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含水率则相反。(3)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种子捕捉量、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随距潮沟距离增加而下降,远离潮沟区域由于种子到达概率较低、萌发和生长条件较差,降低了植物成功定植的概率。(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思聪,李昀英,孙国荣,宋文婷[5](2019)在《中国东部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0年的CloudSat卫星观测数据,以云层液态水路径为指标将层积云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对比研究了中国东部降水与非降水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和云微物理机制的演变,并分析了其海陆差异.研究表明:非降水层积云中,云滴增长主要通过凝结过程完成,但云滴的凝结增长有限,难以形成降水,在非降水层积云发展的旺盛阶段,云层中上部云滴发生较弱的碰并过程.降水层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活跃,当云层液态水路径小于500 g·m~(-2)时,云滴在从云顶下落至云底的过程中持续碰并,并在云底附近出现云水向雨水的转化;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超过500 g·m~(-2)时,云滴碰并增长主要发生在云层上部,在云层中部,云液态水含量、液态粒子数浓度和液态粒子有效半径达到最大,云水向雨水的转化最为活跃.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海陆差异主要是由海陆上空气溶胶浓度和云中上升气流强度不同导致的.在非降水层积云中下部,陆地丰富的气溶胶为云滴凝结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云凝结核,因而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而在云层中上部,云滴凝结增长达到极限,海洋充足的水汽输送使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海洋上空更大.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大于500 g·m~(-2)时,陆地层积云中更强的上升气流使大量云滴在云层中上部累积滞留,云滴碰并增长活跃,云层中上部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乙实,车昭碧,曹佳敏,郭亚亚,鲁为华[6](2019)在《绵羊放牧过程中的位移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绵羊放牧行为的研究可为放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石河子市东湾镇一大滩和紫泥泉种羊场的绢蒿(Seriphidium)荒漠草地与放牧绵羊为研究对象,使用GPS对放牧绵羊的实时轨迹数据进行获取,通过ArcGIS对GPS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究绵羊放牧过程中的位移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放牧季节,绵羊行走的速度随着季节的移动呈先增加再趋于平缓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在一日的变化中,绵羊行走速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随着坡度的增加,行走速度变化呈抛物线趋势,在坡度为43°时,速度最大。放牧绵羊的采食路径、行走速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差异明显,主要与草地植被生长、地形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郭天斗,赵亚楠,周玉蓉,王红梅[7](2019)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选取封育草地、放牧地及不同灌丛年限(22、12、3年)和间距(40、6、2 m)的柠条灌丛地(Caragana korshinskii),开展草原–放牧–灌丛引入中土壤呼吸、水分、碳氮、微生物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灌丛引入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土壤呼吸响应表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灌丛引入后土壤呼吸减弱,不同年限灌丛地与封育、放牧草地无显着差异(P>0.05),但随间距的缩小差异显着(P <0.05)。土壤有机碳在封育、放牧草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随着灌丛年限的增大和间距的缩小而降低;全氮在封育草地都较高,而放牧地含量较低,随着灌丛年限的增大和间距的缩小而增加,但差异不明显(P> 0.05)。灌丛引入使各菌群数量显着增加(P <0.05),但在间距最小(2 m)时显着降低。随着灌丛引入土壤微生物量碳降低,且随年限增长而增加,而在生长到一定年限又随间距的缩小而降低;土壤呼吸熵(qCO2)随年限的增加而减小,随间距的缩小而增大。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量碳正相关,且与土壤水分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数量负相关,其与放线菌数量显着负相关(P <0.05)。(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任丽,关铭,李有缘,王深义[8](2019)在《一次暴雨过程受不同系统影响的动力热力场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受不同系统影响的连续2d暴雨过程的热力和动力场结构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4日为暖锋锋生暴雨,暴雨范围大;25日为台风暴雨,暴雨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上,为狭长带状。暴雨是由MCS活动造成的,每次短时强降水均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台风倒槽内的MCS强度比暖锋云系内的MCS弱,但是降水强度却更大。台风安比携带大量暖湿空气,其东侧的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热量和水汽,水汽辐合集中在边界层内,台风暴雨的水汽辐合强度比暖锋暴雨更强烈,所造成的雨强更大。暖锋暴雨期间,小兴安岭迎风坡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明显;高层强辐散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台风暴雨期间,低空辐合,特别是水汽辐合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辐合区位于台风倒槽附近,倒槽表现为冷锋性质。(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王雪芹,徐卫红[9](2019)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合并云团的数目以及合并次数,可将合并过程分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多个对流云团同时合并和多个对流云团多次合并叁大类;同时暴雨过程里的合并现象与合并云团之间的距离、面积比例、最低亮温差及最低亮温平均值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徐世达,李元辉,刘建坡,杜万[10](2019)在《双轴加载下花岗岩破裂过程声发射b值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声发射定位技术开展了双轴加载条件下岩石破裂声发射b值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率峰值对应的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k随着侧向应力的出现呈减小的趋势,侧向压力为0时,k值约为0.87;侧向压力为5~25MPa时,k值明显低于0.8。岩样声发射b值先随应力增大而增大,之后随应力增大而减小。随着侧向压力的增大,声发射b值峰值出现在较低应力区间,侧向压力为0时,轴向应力达到轴向峰值应力的80%,b值开始下降;侧向应力为5~25MPa时,b值峰值对应的轴向应力明显小于轴向峰值应力的80%,这是因为侧向应力使试样更早达到声发射率峰值,更早进入裂纹不稳定扩展阶段。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双轴加载条件下岩石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12期)
过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改进的天顶静力延迟(ZHD)模型和本地化水汽权重平均温度(Tm)模型反演怀化地区GPS可降水量(GPS-PWV),并结合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分析了2017年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及汛期14次暴雨以上降水过程的GPS-PWV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PS-PWV可较好反映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怀化地区可降水量-气压(PWV-P)分布月变化特征明显,冬季PWV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夏季平均高14.75 hPa;春季PWV逐步增大,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冬季有所降低;夏季PWV为全年最高,降水发生时气压则降至全年最低值;秋季PWV-P数据逐渐分散并向可降水量低值区移动,分布情况逐步趋近冬季。2017年汛期怀化地区14次强降水过程中PWV均高于各月均值,最大小时降水量与最大PWV存在较好对应关系;降水开始前,PWV出现较明显上升,且多伴随气压较明显下降,可为局地强降水短临预警提供较好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程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曾勇,文继芬,张淑霞,李迪,李丽丽.黔中地区一次雹暴过程闪电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罗宇,高文娟,罗林艳,范嘉智,段思汝.怀化地区强降水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叶培龙,刘新伟,赵文婧,杨晓军,李艳.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J].高原气象.2019
[4].王青,骆梦,邱冬冬,谢湉,施伟.滨海盐沼水文特征对盐地碱蓬定植过程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5].李思聪,李昀英,孙国荣,宋文婷.中国东部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演变[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陈乙实,车昭碧,曹佳敏,郭亚亚,鲁为华.绵羊放牧过程中的位移时空特征[J].草业科学.2019
[7].郭天斗,赵亚楠,周玉蓉,王红梅.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呼吸响应特征[J].草业科学.2019
[8].任丽,关铭,李有缘,王深义.一次暴雨过程受不同系统影响的动力热力场结构特征[J].气象科技.2019
[9].王雪芹,徐卫红.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J].气象科技.2019
[10].徐世达,李元辉,刘建坡,杜万.双轴加载下花岗岩破裂过程声发射b值特征研究[J].中国矿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