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太网地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址,以太网,协议,绑定,向量,拓扑,串口。
以太网地址论文文献综述
周作鹏[1](2016)在《以太网和向量网之间的地址解析协议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因特网飞速发展,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用户需求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传输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网络交换技术也需要相应的更新与完善。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技术日益提高的需求,互联网工作组在下一代网络技术研究中提出网络演进和融合的思想,试图实现对现有网络的改进。网络由多种网络技术融合组成,比如IP网和以太网就是因特网中常用的网络融合关系。向量网的出现,提出向量网和以太网的融合需求,这就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借鉴以太网和IP网之间的ARP协议,提出一种以太网和向量网之间地址解析协议(VNARP)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主要依托以太网和向量网的融合模型,改进无组长和有组长两个已有方案,以减少信令的发送数量,提高了VNARP协议的效率,改进了等效向量交换机的性能。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在无组长的VNARP协议中,每个节点采用周期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广播发送信令检测包,与传统的掉线节点检测法相比,在整体上减少了信令数据包的广播次数,降低了占用的网络带宽,提高了VNARP协议的效率。(2)在有组长的VNARP协议中,从强化组长LD的职能、减少信令包的发送数量、增加组长退出机制、处理异常掉电现象以及控制面对等效向量交换机传输消息等几个方面入手,优化VNARP协议,与原有方案相比,不仅增加上述功能,改进了以太网和向量网之间的地址解析协议,完善了等效向量交换机的性能,更能节约网络资源,提高VNARP协议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改进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5-10)
弓有辉[2](2013)在《浅谈以太网中MAC地址与IP地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以太网体系结构入手,重点阐述了以太网数据链路层的作用与功能,并引入了MAC地址的概念,分别介绍了MAC地址与IP地址的作用与功能。从而重点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3年08期)
徐炼,张国臣[3](2012)在《以太网网络接口卡MAC永久地址与MAC当前地址的检验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检验以太网网络接口卡MAC永久地址和MAC当前地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检验客体提出了可行的检验方法。并提出了MAC在先检验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高健博[4](2010)在《以太网二层交换芯片的MAC地址交换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网(Ethernet)技术简单易用,价格低廉,且带宽可不断提高,无论是作为一种业务还是作为一种网络结构,城域网,广域网范围内都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以太网的优势是以太网端口价格相对低廉,应用普遍,技术易于理解;以太网作为一种发展了30多年的技术能有效支持IP业务,通过自带协议实现路径学习,配置维护简单,支持多播,能很好地满足未来IP化的数据业务的接入与承载需要。本文介绍了交换式以太网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在以下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首先介绍了以太网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的原理等。接下来介绍了通信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通信协议模型和以太网帧格式等知识,并介绍了虚拟专用网的概念,这些都为MAC地址交换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交换芯片的MAC地址交换器的硬件实现方案。根据MAC地址交换器的功能,在确定结构方案后,对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信号及交互方式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使用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实现。由于MAC地址表查找方法是二层交换的关键,本文设计了利用双HASH加CAM的精确查表法,实现了快速查表和冲突最小化。在Verilog底层实现时,遵循可综合的编码风格,并综合考虑面积、性能等因素,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以太网二层交换中MAC地址学习和查找等功能。最后,搭建了功能测试的自测平台,测试设计实现功能正确。使用QuartusⅡ工具完成综合和布局布线,并根据得到的各性能指标的报告,对设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使最后的模块的运行速度达到200MHZ。(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12-01)
金佳雷[5](2010)在《浅析IP地址和以太网MAC地址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根据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绑定进行本地计算机管理。(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0年10期)
乔森[6](2010)在《以太网中MAC地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太网又是最常用的局域网。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和MAC帧的结构。(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0年02期)
张轶湛,侯朝焕,原建平[7](2008)在《基于S3C4510的多网口相同IP地址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在一台主机多个网口要求有相同IP地址的特殊情况下,应用ARM7TDM内核处理器S3C4510B构建数据传输系统的方法,并简单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搭建以及应用软件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应用》期刊2008年10期)
李明革,迟恩宇,钟玉珍,姜惠民[8](2007)在《交换式以太网MAC地址学习功能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nifferpro对局域网采用的交换机进行长期大量的测试与分析,发现其MAC地址学习功能所引起的安全性缺陷,这一缺陷如果被病毒或攻击者利用可能导致全部局域网内的计算机无法访问外部网络。提出采用现有的技术对这一缺陷的补救措施,同时,也提出了对MAC地址学习功能的改进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07年36期)
陈虎,张平健,奚建清[9](2007)在《基于压缩Trie树的以太网地址查找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hash表和压缩trie树的查找与更新方法,每个hash桶中的4个地址节点按照trie树的方式组织,并压缩成一个25位字。基于FPGA实现时查找速度为133MSPS,IXP1200的一个微引擎每秒可完成1M次转发表更新。与采用片上嵌入式存储器的以太网交换芯片相比,查找过程可以减少一半的存储器访问带宽,转发表可放置到大容量片外存储器中,从而减少交换芯片面积和成本,显着降低hash表的冲突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07年04期)
孙延涛,吴志美,石志强[10](2006)在《基于地址转发表的交换式以太网拓扑发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称为连接推理技术(connectionsreasoningtechnique)的谓词逻辑推理方法推导节点间的连接关系.该方法把交换机地址转发表翻译为一组谓词公式,把拓扑发现问题转变为一个谓词逻辑推理的数学问题,借助数学工具对拓扑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连接推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拓扑发现算法,与现有方法相比(1)该方法能够更充分地利用不完整地址转发表的冗余信息,只需一小部分转发表就可以把整个网络拓扑构建出来;(2)该方法完全适用于多子网交换域的拓扑发现.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开销很小的动态网络拓扑发现方法.该算法成功地应用在社区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管理系统中.(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以太网地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以太网体系结构入手,重点阐述了以太网数据链路层的作用与功能,并引入了MAC地址的概念,分别介绍了MAC地址与IP地址的作用与功能。从而重点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以太网MAC地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太网地址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作鹏.以太网和向量网之间的地址解析协议改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弓有辉.浅谈以太网中MAC地址与IP地址的关系[J].信息技术.2013
[3].徐炼,张国臣.以太网网络接口卡MAC永久地址与MAC当前地址的检验方法综述[J].刑事技术.2012
[4].高健博.以太网二层交换芯片的MAC地址交换器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金佳雷.浅析IP地址和以太网MAC地址之间的关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
[6].乔森.以太网中MAC地址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0
[7].张轶湛,侯朝焕,原建平.基于S3C4510的多网口相同IP地址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应用.2008
[8].李明革,迟恩宇,钟玉珍,姜惠民.交换式以太网MAC地址学习功能的安全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
[9].陈虎,张平健,奚建清.基于压缩Trie树的以太网地址查找结构[J].计算机工程.2007
[10].孙延涛,吴志美,石志强.基于地址转发表的交换式以太网拓扑发现方法[J].软件学报.2006